媒體:中鐵十一局「水軍策略」無助於辨明事實,甚至越抹越黑

隧道湖北境內入口右側遺留的大量棄渣,形成一個巨大的紅色土坡。遭遇公共危機後「第一時間發聲」,中鐵十一局非但做到了,而且一發就是「一萬聲」——在媒體關於「中鐵十一局湖北修隧道棄渣數十萬方,成防汛隱患威脅兩千多人」的監督報道下,一邊倒為中鐵十一局說話的評論達到上萬條。而據網上曝出的圖片顯示,這些評論很可能出自該局旗下公司員工之手——監督報道發布不久,他們就接到了集團下達的「跟帖任務」。儘管微信流傳的「跟帖任務」截圖尚未得到官方確認,但細讀這明顯異於平常的海量跟帖,其來自「僱傭水軍」的嫌疑幾乎板上釘釘。對中鐵十一局而言,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危機公關」,甚至是頗具「互聯網思維」的「危機公關」——放「水軍」出馬,「用氣勢壓倒你」,不是時下很流行的輿情處置方式么?只不過,「危機公關」非但沒把先前的「危機」公關掉,反倒公關出了一輪新的更大的「危機」。其實正如媒體評論所言,僅看那條被曝光的「負面新聞」,中鐵十一局方面並不需要如此興師動眾。媒體的監督報道固然犀利,但畢竟有理有據,當事各方亦在其中擁有發聲機會。事實上,作為被監督方的中鐵十一局方面已在報道中明確回應表示整改,按承諾整改到位,就是最好的「危機公關」;即便對輿論監督存有異議,亦可通過正規渠道正面回應,拿出事實和理據交由公眾評判。但偏偏中鐵十一局選了最自以為是,卻最糟糕的方式,試圖「以正視聽」,實質卻「混淆視聽」。偏偏互聯網時代的公眾更加明察秋毫,如此折騰一番,結局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次砸了自己腳的是中鐵十一局,但需引以為戒的絕不只是這家大國企。公共事件後的輿情應對,是各級政府、機構和企業時刻面對的考題;在社會開放程度日漸增高、輿論環境日趨透明的情況下,能否回應輿論關切,甚至應對輿情「逼宮」,也是對政府治理能力、機構運營能力和企業經營能力的現實考驗。這方面,偏市場背景的機構擁有相對豐富的「公關」經驗,當然其效果好壞另當別論;偏政府背景的企事業單位,尤其是政府部門本身,「經驗值」難免略遜一籌。不過,「經驗值」高低並不重要,「危機公關」的關鍵,還在是否具有誠意。公共危機發生後,以權威聲音回應輿情、「以正視聽」,當然是當事方理想的目標;遭遇輿論監督和批評後表明本方立場,亦是可以理解的權利。但《論語》里說「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借一點其中的意思來,「以正視聽」的前提都是「身正言順」。用現代的話說,便是依據事實、真誠回應、有禮有節——當然,要通過正規的渠道。然而,一些政府部門或企業、機構,卻似乎不諳這樣的「正道」,更喜歡用一些「奇招」。早先許多機構負責人尤其是政府官員,習慣「鴕鳥政策」,甚至奉行「不應對、不回答、不出頭」的「三不主義」,只求「息事寧人」。但今天公共事件「越捂越大」已是共識,一味躲閃只會無處遁形。

「中鐵十一局湖北修隧道棄渣數十萬方,成防汛隱患威脅兩千多人」文末評論中鐵十一局的「水軍策略」則顛覆了「三不主義」,倒是「正面出擊」,不過用的辦法卻是「混淆視聽」——眾所周知,「水軍」的最大特點是「不好好說話」,他們以量取勝、以「撲面而來」的氣勢壓人。出於「快速佔領」的需要,也出於其他種種因素,「水軍」們哪有時間審時度勢、分析問題,然後給出貼切中肯的評論?須知,「水軍」們說的話,常常連「水軍」自己都說服不了。用了「水軍」,非但無助於辨明事實,甚至會「越抹越黑」,也就是不難預見的。而這類「水軍策略」如今並不鮮見,甚至成為一些地方、部門和機構應對輿情的新辦法,這無疑更令人擔憂。其折射的,既是涉事方面對公眾缺乏基本的誠意,也是其對自身立場和能力缺乏基本的自信。因不自信而不真誠,帶來的結果就會要你好看。這一點,不僅是中鐵十一局吃到了苦頭——就在近日,為在雲南曲靖市可開展的「美麗鄉村」評選中躋身前三,曲靖市師宗縣竹基鎮副鎮長徐志平被曝聯繫了某投票公司僱傭「水軍」拉票,同樣引發輿情。竹基鎮最終並沒有被「水軍」投進前三名,當事人倒是陷入輿論紛爭的一地雞毛。不知事後回想起這些幫了倒忙的「水軍」,「徐鎮長」們會不會感覺「悔不當初」呢?
推薦閱讀:

男人必須牢記的24個事實
他預測了阿里巴巴和慧聰網,他是誰?
科學證實男人吸引女性的9個科學事實
【實務】張明楷:案件事實的認定方法
TPP的事實擱淺意味著什麼?

TAG:媒體 | 策略 | 中鐵 | 無助 | 事實 | 水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