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絡的作用

聯繫臟腑、溝通內外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於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  運行氣血、營養全身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抗禦病邪、保衛機體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而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編輯本段]經絡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幹前的任脈、軀幹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編輯本段]十二經脈概述  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於臟腑;外部, 分布於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 說的"脈行之逆順",後來稱為"流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 系,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裡"。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編輯本段]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 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 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 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編輯本段]十二經別  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後淺出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裡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繫。  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一合):  1、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腘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後散佈於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2、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腘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併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  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二合):  3、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於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4、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併行。  足陽明與足太陽經別(三合):  5、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裡面,歸屬於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繫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6、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後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貫通舌中。  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四合):  7、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於腋窩,行向心臟,聯繫小腸。  8、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後,進入胸腔,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五合):  9、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  10、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於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於耳後,於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六合):  11、手陽明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後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於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於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於手陽明本經。  12、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於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佈於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於手陽明的經別。[編輯本段]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fifteen collaterals),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裡兩經的聯繫,溝通了表裡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幹部的任脈別絡、督脈別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fifteen collaterals),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裡兩經的聯繫,溝通了表裡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幹部的任脈別絡、督脈別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  ⑴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在腕後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部。  ⑵ 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後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佈於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⑶ 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⑷ 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⑸ 手少陰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後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後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⑹ 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後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路肩髃部。  ⑺ 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⑻ 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後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⑼ 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淺出於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繫心包,絡心系。  ⑽ 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繞行於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⑾ 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⑿ 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睾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⒀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佈於腹部。  ⒁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⒂ 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於淵腋穴下三寸處,散佈於胸脅部
推薦閱讀:

石榴的功效與作用
八字地支作用
八字十神:正印的作用及含義
陽陵泉穴的準確位置圖,陽陵泉穴的作用
不能忽視鄰爻的作用

TAG:作用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