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藝術人生

秉承家風,幼年展露繪畫天分

— 徐悲鴻青年時期清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951年7月19日,徐悲鴻出生於江蘇宜興亭橋鎮。徐悲鴻出生時恰逢中國社會多事之秋,封建政府腐朽、無能,天災、人禍連年不斷,中國人民陷入了沉重的災難之中。徐悲鴻的家境每況愈下,生活也更加貧困。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是宜興的一名鄉土畫家,而且兼通詩文、書法,在當地屬於開明人士。家庭生活雖然貧寒,但徐達章沒有放棄對兒子的教育。受父親繪畫做字的影響,幼年的徐悲鴻透露出詩文和繪畫方面的天賦。十歲的時候徐悲鴻已經可以為別人畫肖像,也能夠幫助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添彩敷色了。應該說,家庭傳承式的教育方式和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實現了幼年徐悲鴻的啟蒙教育,為他以後義無返顧地投身繪畫藝術奠定堅實基礎。以畫養家謀生,掌握繪畫技法

— 徐悲鴻父親畫像1908年,宜興遭受洪水災害,為了維持一家生計,年僅13綏德徐悲鴻不得不隨欺負輾轉於臨近各縣村莊,靠寫字賣畫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人畫像,接觸的既有平民百姓,又有達官貴人,各色人物雖各具不同,但畫畫的目的卻非常一致:造型必須準確,人物形象要細膩、逼真,能夠達到留影留念的目的。畫得像,表現的美就成了肖像畫的第一位要求。這些要求既增加了繪畫難度,也促使徐悲鴻繪畫技藝不斷提高。此期間,顛沛流離的賣藝生活,令剛剛走上社會的上年徐悲鴻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也在其有效的心靈上播下了吝惜弱者的種子,為他以後的人生態度和從事繪畫打下堅實的基礎。

— 和合二仙1914年,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去世,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他一人的身上,家境愈加貧寒,溫飽問題時常纏繞其身。為補貼家用,也為了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決定走出家鄉,隻身一人到上海謀生。 博覽眾家之長,矢志求學進取

— 徐悲鴻與康有為畫像1915年,徐悲鴻先後兩次在上海求職未果,歷盡艱辛。就在他貧困潦倒之時,黃警頑為他聯繫到一份為圖書館繪製掛畫的差事,於是,徐悲鴻在上海第一次拿到了30元稿費。工作之餘,經黃警頑的牽線,拜見了當時上海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先生,徐悲鴻攜帶的繪畫作品得到了行家的賞識。之後,徐悲鴻以畫為媒,有了更多見到名家的機會。他曾拜康有為為師,康有為指導徐悲鴻學習書法,還與他一同討論中國藝術現狀。在求學過程中,徐悲鴻有幸結識了一些繪畫界的名流,名家大量的藏品和畫作令他一飽眼福,大開眼界。與老師以及名家往來,對徐悲鴻的藝術生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徐悲鴻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決心赴海外尋求新的發展道路。在此期間他刻意畫了一幅《駿馬圖》,以馬的執著、堅韌和期許,來言喻自己的志向。此畫即是被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兄弟大讚「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之作。走出國門,畫風追求發生改變

— 西山古松柏圖徐悲鴻先是計劃赴法留學,並且抓緊時間補習法文。由於一戰期間,上海通往法國的航線中斷,1917年5月,徐悲鴻只能先去日本。臨行前,康有為題「寫生入神」及「畫天才」以作為贈別之言。著名畫師陳師曾則說:「希望徐悲鴻此去溝通中外,成為世界著名畫家」。徐悲鴻到達日本後,訪遍各位書畫名家、收藏大家,他足跡遍及各個博物館,觀看大量的藏畫,收益頗豐。他被日本豐富多彩的美術作品所吸引,他感言,日本畫家已「漸漸脫去拘泥積習,而是能夠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達到了高深、美妙的境地」。正是這些感觸,在日本求學和作畫中,徐悲鴻的審美情趣和畫風追求開始有了改變,甚至是有意擺脫民間審美風格,去追求高雅的繪畫藝術。徐悲鴻於1918年在日本所畫的《西山古松柏圖》,便顯現了他這一時期轉型的跡象,這也是為其以後的寫實主義繪畫觀的形成做了技術上的鋪墊。遊歷歐洲,崇尚寫實畫風

— 簫聲1919年3月,在蔡元培和傅增湘的幫助下,徐悲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動身前往法國,踏上了八年旅歐求學之路。巴黎當時號稱世界藝術中心,博物館中歷代名家大師的作品琳琅滿目。他頻繁穿梭於各美術館、博物館之間,達到了廢寢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法國留學期間,他先進入朱麗安畫院,大致掌握了西洋畫的技法。在《悲鴻自述》中說:「吾居法,初習畫於朱麗安畫院,繼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以弗拉孟為師」。之後,徐悲鴻在巴黎國立美術學校校長弗拉孟的班上學習,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石膏素描和人體模特兩個階段的學習。進而轉入油畫學習部分,並成為巴黎寫實派畫家達仰的學生,有了名家指導,徐悲鴻進步很快。除此之外,徐悲鴻還遊歷歐洲其他國家並在德國呆了八個月,感受濃郁的藝術氛圍,體驗全新的繪畫經歷。

— 雙駿圖徐悲鴻在歐洲接受到了西方系統的繪畫訓練,這些是在他家鄉、在上海甚至在日本都為實現的。並且,徐悲鴻對西方社會價值觀和藝術觀也有了進一步了解,對藝術的社會功能、價值評判有了新的體驗。在基本駕馭西方繪畫技巧外,開始思考東西方文化和藝術的融合問題。課餘時間,常去馬場畫速寫,並精研馬的身體結構,積稿盈千,這為他以後創作各種姿態的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徐悲鴻的畫馬技藝沿襲了中國畫法的傳統和技巧,但在明暗對比、色塊的運用上,體現了寫實的細膩,豐富畫面的美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僅國人讚賞有加,西方人也欣然接受並倍加推崇。至此,徐悲鴻嘗試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嫁接,是自己的繪畫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 老婦1923年徐悲鴻的油畫《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展。這之後,有《悵望》、《簫聲》、《琴課》、《遠聞》等傑作問世。1927年,徐悲鴻選了9幅作品參加法國國家美展並且9幅畫作全部入選,此後徐悲鴻享譽法國畫壇。感恩報國,熱衷傳播寫實藝術

— 徐悲鴻1927年,徐悲鴻回到了闊別八年的祖國。此時的他,有了全面紮實的繪畫功底,八年留學的經歷以及在國外享有的聲譽,使徐悲鴻一回到國內,便成為藝術界的風雲人物。回國後,徐悲鴻投身於美術教育事業。1928年,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籌辦了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出任首屆美術系主任。同年秋天,徐悲鴻參加了「南國社」的籌辦,確定「團結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的宗旨。當時,「南國社」還存在一種「南國精神」即「我們在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這與徐悲鴻提倡的「真、善、美」審美原則如出一轍。同年,徐悲鴻接受了北平大學校長李石曾的邀請,擔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1月15日正式接受任職。此期間他改革教學,貫徹寫實主義主張,到遭到保守派的壓力與阻撓,改革計劃以失敗告終,徐悲鴻毅然辭去院長職務,返回南京。

— 田橫五百士

— 九方皋

— 愚公移山這一期間,他以歷史或古代寓言為繪畫題材,採用借古喻今的表現方法創作了大量的大型作品。他把繪畫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與國家命運、民族災難聯繫起來,給予繪畫新的社會使命。1930年完成了油畫《田橫五百士》,表達了他鼓舞全體人民抗擊黑暗勢力,堅持不屈不饒的鬥爭,爭取最後勝利的思想。1931年,在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他創作了《九方皋》,藉此希望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招賢和重視人才來挽救民族災難,實現民族振興。1940年完成了油畫《愚公移山》的創作,以「愚公精神」鼓舞全國的軍民鬥志,支持抗戰,奪取抗戰最後的勝利。1942年,徐悲鴻的創作進入了一個高峰期,此時,他才思敏捷,新作不斷湧現。他先後創作了油畫《青城山風景》、《白果樹——青城山風景》,中國畫作品《懶貓》、《孔子講學》、《落花人獨立》、《群獅》、《立馬》、《國殤》等作品,這些作品不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標準,徐悲鴻的繪畫藝術進入了巔峰時期。

— 徐悲鴻創作《魯迅與翟秋白》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擔任行政和教學工作的同時,深入到火熱的建設工作中,用畫筆描繪新中國建設的新景象,不間斷的進行藝術創作。他雖然身患疾病,卻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畫了大量英雄模範人物的肖像,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直到1953年9月23日的晚上病發前,還在計劃著巨幅油畫《魯迅與翟秋白》等作品的創作。1954年,中國政府以徐悲鴻的故居為基礎,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展出了徐悲鴻各個時期繪畫的代表作品。徐悲鴻畫院官方微信平台正式上線了,在這裡我們會經常向大家推送一些藝術類文章以及藝術家作品鑒賞等,功能不斷完善中,敬請期待!中國徐悲鴻畫院
推薦閱讀:

積極人生的十種力量(五)「我為你驕傲 」
【經典名言薈萃】436??寬容獲得寧靜,絕境醒悟人生
有沒有一件讓你終生難忘的經歷?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理論真的正確嗎?
給自己25個安慰,去過洒脫人生

TAG:藝術 | 人生 | 徐悲鴻 | 藝術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