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品味詩情與禪趣

品味詩情與禪趣  

  節日閑暇,靜讀盛唐詩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從詩情中品味禪趣,猶如享用了一道豐盛的「美餐」。

  古代詩人大都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很深,其根本原因是佛教的禪宗為詩人們超越現實的苦難,求得心靈的安頓,提供了「參禪」的興趣。

  詩人和士大夫們偏愛參禪,嚮往和追求「寂靜」的境界。他們在佛教中尋求寄託,參禪悟道,並以禪悟詩,由詩入境,所以他們的詩作抒發的是一種無欲恬淡、脫俗出世、清閑幽居的情感,頗具任性自然的意境。這便是詩人和士大夫們感悟禪境的詩化表現。

  「詩佛」王維的山水詩和田園詩以其「詞秀調雅,意新理愜」,表現了大自然的幽靜恬適之美,飽含著耐人尋味的禪趣與境界。

  王維少年得志,是一個熱衷政治,奮發有為的人。但他屢遭朝廷迫害,轉而徘徊於仕隱之間。此後他篤志奉佛,唯以禪誦為事,從佛學禪理中求得了精神解脫,從山林勝景處找尋到避世之趣,正所謂「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髮》),「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

  王維的名作《終南別業》云:「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詩的口吻是安然悠閑的,因為大自然是王維的朋友,山中野老是王維的至交。其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堪稱是千古第一閑適、達觀的佳句,表現了隨遇而安,寄興於自然的意境。這意境應該是出自禪宗的「任性」、「無往」之旨吧。

  王維的《鹿柴》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其《鳥鳴澗》又云:「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或以靜寫動,或以動寫靜,描繪的都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而寂的意境。這意境只有通過對禪的體驗才能加以充分的表現。

  蘇東坡稱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王維的確是通過禪學修養,把空山寂林的別樣情趣表現的盡致、深遠、高潔,其韻味無窮。

  王維還有許多名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度水人」;「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等等,意境開闊,氣韻清新。詩句中雖沒有直接談禪,但筆墨間禪意濃重,達於物我兩忘的境界。

  品讀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沉浸在詩句的安詳、清靜的意境之中,也恍然悟出了佛性真如的境界,感覺到了詩境與禪境、詩思與道心渾然一體的氣勢。王維以禪誦為事,面對自然之水,萬事萬物,所領悟到的佛理禪趣幽靜而深遠,一般人是難以企及的。從這裡我們體會到,這詩和禪都是注重啟示和象喻的,所追求的都是一種言外之意,所強調的都是一種幽遠的境界。

  也許我們這輩子成不了詩人,也不會去吃齋念佛。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清靜淡泊之心性而隨緣任遠,以心性之常應付世界滄桑萬變,把自己精神上的一株株綠樹和青草,放在自然的風裡,讓溫暖的雨水淋著,讓嫵媚的陽光照著,聽著清亮的鳥鳴一聲聲滑過,這如此曠達的人生態度不正是詩性的人生態度嗎?

推薦閱讀:

男人的魅力在於氣度和品味
女人的品味,與這些無關
如何評價老爸老媽羅曼史(How I Met Your Mother)中Barney對正裝的品味?
你最好的品味就是看上我
微博上老樹畫畫的畫怎麼樣?

TAG: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