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與「崑崙三族」(人民網:原創首發)

【摘要】西方的民族理論,有分裂祖國之虞。人類社會始於母系社會,圖騰崇拜是最古老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中華民族宗教之魂。在母系社會,圖騰崇拜、女祖崇拜是合二為一的。西王母,被稱作「黑虎女神」、「中華民族的總先妣」。以西王母為例,追溯華人的宗教信仰,剖析「祖先崇拜-拜祖教」,提出了中華民族的三源說,認為中華民族起源於由龍虎鳳三大圖騰部族構成的崑崙三族,而「崑崙三族-中華民族」便是華人。

【關鍵詞】西王母;祖先;社皇教;民族;崑崙三族

一、第三代民族政策

「民族」及其理論,本是西方的原創,是殖民者對他國進行挑撥離間、讓其自相殘殺的文化工具。所以,英、美這些西方國家,絕不在本國採用,而是推銷於他國。結果,受其誤導的蘇聯、南斯拉夫,相繼解體,而向其學習的巴西、印度,日益強大。[1]那麼,我們能否遵從毛主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教導,對其予以改造呢?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胡鞍鋼與胡聯合,以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提出來的民族政策思路,倡導推行淡化族群意識和56個民族的觀念,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和國家認同的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是效仿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模式,不容許任何一個族群封閉地生活在一塊屬於自己認為的歷史疆域內。前蘇聯的民族大拼盤模式被稱為第一代民族政策,又稱為民族區域自治。它源自列寧提出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法,是擺脫資產階級的民族紛爭,防止工人被民族文化分化,防止無產階級被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教唆互相殘殺的根本制度。」(第二代民族政策_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9810666-10157489.html)

「西歐的民族主義運動,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民族國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以『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單元來建立『民族國家』。我國在20世紀先後『識別』出56個『民族』,這樣就在『民族』概念上出現了一個雙層結構——『中華民族』-56個『民族』,結果在客觀上把『中華民族』虛化和架空了。」[2]

可見,西方的「一族一國」之說,有分裂祖國之虞。創世神話追溯萬事萬物的由來,創世神話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根,中華創世神話凝聚著華人的民族意識,其中有相當多的族源神話以同源共祖為基調,族源神話講述部族的起源,而西王母神話是中華創世神話的重鎮。因此,筆者將以西王母神話為例,提出「第三代民族政策」:

(1)文緣,指對神話的認同與歸宗。民族,指以文緣為基礎而形成的族群或部族。民族國家,指以文緣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家。民族是文化的產物;在許多情況下,文化認同就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就是國家認同。三皇五帝,是華人的共祖,是族源的象徵,而西王母,位列其中。崑崙三族,是中華上古以龍虎鳳三大圖騰部族為基礎而形成的龐大姻族,是中華民族的前身。對三皇五帝神話的認同與歸宗,就是對「崑崙三族-中華民族」、對「華人」的認同與歸宗。

(2)主張一母多子式的命名法,即保留「崑崙三族-中華民族」之名,並在其下,細分出眾多「胞族」、「支系」,稱作「某某系」、「某某人」、「某某族」,而不是「某某民族」。這是強調,中華只有一個「民族」,即「崑崙三族-中華民族」。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疊與融合,而不是錯位與分裂。

(3)認為民族宗教、民族意識是合二為一的;對於華人,這個宗教,便是社皇教,又叫中華教,泛指以女媧或女媧式的神祇為主神的宗教。它是中華民族宗教,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社皇,是女媧的諱稱,意即社神之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既體現在起源上的同源共祖,也體現在宗教上的同源異流。

(4)義和團運動,是中華本土宗教對基督教在華罪孽的抵抗,是以祖先崇拜為主的中華民族與以上帝崇拜為主的歐美民族之間的宗教之戰;所以,義和團運動是民族意識的覺醒,遏止了殖民者瓜分中國的企圖。祭祖不是迷信,而是福不忘本的表現。祖先在,則江山穩;人心和,則民族生。親族之內,能夠維護族人意志的最高精神力量就是對祖宗的情感,只有它才能讓族人抱團作戰。通過祭祖儀式,告訴大家:當著祖宗的面,團結起來。

(5)民族區域自治是歷史的倒退,郡縣制是安邦治國的良策。如果中國被基督教文化所主導,實為全盤西化;因此,「美國式的民族大熔爐模式」可以仿效,但其精神內核,絕非基督教,而是社皇教。否則,縱然採取郡縣制,也是得其皮而走了神。

二、西王母,虎族的神祖

圖騰的本質,是對人類進行象徵性的分類。如有新的人員出現,就可簡便地歸入原有的分類,這是個開放系統。殖民時代,當歐洲航海者到達澳洲時,土著便將來者歸類到某一圖騰部族。因此,圖騰崇拜不僅是信仰,還是分類學、信息處理系統。[3]

清末,嚴復的譯著《社會通詮》,將「圖騰」一詞引進中國,說:「聚數十數百之眾,叫一圖騰,建蟲魚鳥獸百物之形,揭櫫之為徽幟。」按語:「圖騰者,蠻夷之徽幟,用以自別其眾於餘眾者也。由此推之,古書稱閩為蛇種,槃瓠為犬種,諸此類說,皆以宗法之意,推言圖騰,而蠻夷之俗,實亦有篤信圖騰為其先者,十口相傳,不自知其誕也。」1905年《國粹學報》創刊時,黃節撰「《國粹學報》序」,說:「社會,莫不始於圖騰,繼以宗法,而成於國家者也。」

以神話思維為準,可將圖騰分作兩類:根圖騰、類圖騰。類圖騰,多屬實物圖騰,將它們的一些特徵組合到一個新的形象里,便構成了根圖騰;因此,根圖騰,多屬抽象圖騰,其原型叫類圖騰。根圖騰,又分為母圖騰、父圖騰。父圖騰所代表的部族,是母族聯姻的對象。同一母圖騰的人,都源自同一個女祖神,她具有始母神、生育神、愛神、創世神、保護神等身份。母圖騰是族源的標誌,母圖騰是什麼就屬什麼族。只要是崇拜或審美的對象,不管它是什麼物象甚至是虛構之象,皆可組合成新圖騰。所以,華人既可能是龍的傳人、狼的傳人、熊的傳人,也可能是蛙的傳人、牛的傳人、鳥的傳人,等等,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身上都流著三皇五帝的血,因為三皇五帝在華人的族源記憶里大多是圖騰祖先,形兼人獸。

兔、貓,長相似虎,故為類圖騰——類虎。虎,古稱「於菟」(讀作「烏兔」。《左傳》:「楚人謂虎於菟。」),俗稱「黑兔子」。《天問》「顧菟在腹」,言月中之兔。因此,從神話思維的角度,可知:土族﹦菟族,土家族﹦菟家族。

土族在青海,土家族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彝族在雲南、四川、貴州,納西族在雲南。他們與楚族(楚國是三苗里的鳳族所建),都有虎崇拜,都奉伏羲為虎祖,都有關於伏羲女媧的神話。其實,土族是「菟人」之誤,土家族是「菟家人」之誤,都屬虎族,都在春節跳虎舞。冬月初五至二十,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村土族要跳虎舞,俗稱「於菟舞」。

「宋元以來,以至近代,稱古代巴人為土家,與『土丁』、『土兵』名稱結合起來,似乎『土』即土著之意,沒有作為民族的稱號。其實『土家』的得名,還有更深層的歷史意識。《左傳》:『初,若敖娶於鄖,生斗伯比。若敖卒,從其母畜於鄖。淫於鄖子之女,生子文焉。鄖夫人使棄諸夢中(洞庭湖濱)。虎乳之。鄖子田,見之,懼而歸,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於菟,為虎,急讀為『土』,『土家』即『虎族』之謂。土家失其族號,不知『土家』即廩君白虎之裔,原為古代巴人的一支,連歷史傳說也大半遺忘,混入苗瑤傳說之中,苗瑤自是盤瓠之裔,有歷代文獻可征,無用多贅。」[4]

共祖信仰,是祖先崇拜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意識之魂。神祖認同是最根本的共祖崇拜;因此,最古老的共祖是神祖。誰是華人的祖先,誰是華人的共祖,誰是中華共祖,誰能代表中華,事關華人從何而來的大問題,民心如秤,自有選擇。祖先,有私祖、共祖之分。私祖,即家祖,指家庭或家族的血緣祖先;共祖,即公祖,指共同祖先。私祖有明確的血緣關係,而共祖卻未必。所以,祖先又可分為三種:

(1)神祖,象徵信仰中心,即圖騰祖先,是最早的祖先觀念,是民族認同的最古老標誌。神祖,在一個部族的族源記憶里,往往有半神(半獸)半人的特徵,既有鳥獸的模樣,也有人的模樣。

「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爾雅》)「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禮記》)「父曰考,母曰妣。」(《爾雅》)「【先妣】①舊時自稱去世的母親。②舊稱遠祖妣。」[5]比如,載於《詩經》、純屬神話人物的姜嫄,便是建立周朝的周王室的遠祖妣。因此,望文生義,「西王母」意即居住在西方的老祖母。

西王母,是虎族的神祖,模樣具有虎豹的特徵:「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山海經》)「西王母之山,還歸丌□世民作憂以吟曰: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天子,大命而不可稱,顧世民之恩,流涕芔隕,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穆天子傳》)

「聘王母於銀台兮。」(《後漢書》。李賢註:「王母,西王母也。」)「《山海經》所記的創世大神之一,是西王母。她對人類有兩大恩惠,一是她有不死之葯,可救人不死;二是她可使人類免於天災與厲鬼之禍。《山海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史記》正義,認為是星名:『五殘一名五鐸,出則見五方毀敗之徵,大臣誅亡之象。西王母主刑殺,故司此也。』厲,應釋為疾,西王母是管理厲病與刑殺之神。西王母並非凶神,而是善神,她是管理五花八門的災害之人。殘,可釋為五花八門的災害。西王母擁有扼殺一切害人妖孽的權力;因此,人們尊稱她為王母。《博物志》:『萬民皆附西王母。』」[6]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梁啟超、王國維、吳晗等學者不約而同地揭開了西王母的面紗,認為西北諸古代民族獫狁、昆夷、戎、狄等皆同族異名。吳晗明確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躍在陝、甘高原一帶的戎或西戎的別名』。聞一多則以詩句詠史:『龍,是中華民族的總圖騰』、『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7]

典籍載,從黃帝至周穆王,西王母(即西方姥姥或奶奶之家,由人命、神名演為族稱、地名)與中夏(中原王朝)始終保持聯繫,暗示了崑崙三族、昭穆通婚的存在以及虎族的勢力強大。比如:黃帝與西王母會於王屋。(《抱朴子》)黃帝登崑崙,立台於沃人國北西王母之山。(《軒轅黃帝傳》)帝堯西見西王母。(《賈誼新書》)「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淮南子》)「虞舜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玉。」(《竹書紀年》)「王母又遣使獻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風。」(《太平廣記》)「舜之時,西王母來獻白玉琯。」(《風俗通》)「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佩。」(《世本》)「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焦氏易林》)「禹學於西王母。」(《荀子》)禹、益見西王母。(《論衡》)「殷帝太戊,使王孟(一說王英)採藥於西王母。」(《括地圖》)

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像中,常配兔,多作執杵搗葯狀。玉兔搗葯,搗的是不死葯。射日的大弈,曾得此靈藥,被其妻偷食,飛升入月,罰作蛤蟆。「《漢武內傳》:『西王母曰:「上仙之葯,有碧海琅菜。」』韭:『西王母曰:「仙次葯,有八紘赤韭。」』蔥:『西王母曰:「上藥,玄都綺蔥。」』」(《齊民要術》)「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令侍女更索桃。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子,形圓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顆與帝,三枚自食。」(《漢武內傳》)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脫胎於與中華創世神話相對應的巫教;因此,道教信奉祖先崇拜,以西王母為道祖。起源於蜀西岷山的道教,崇奉龍虎。昆崙山是明末道教混元派(又叫崑崙派)的道場,是該派的發祥地,是至尊之神西王母的仙居地。道教雖奉黃帝、老子為教祖,但真正的教主卻是「龍虎天師」,這是道教支派天師道對高踞於青龍白虎座上的西王母的敬稱,自認道教的傳承。西王母是道教的最高神靈,道教聖山之頂,供奉的往往是這位生下了北斗七星的斗姆。北京白雲觀所藏的斗姆像中,為斗姆拉車的是七口黑豬。古有「斗為帝車」之說。豬為類龍,故可喻指青龍。以虎(李)為姓的道教教主老子,本名「李耳」,意為「母虎」,是就其母圖騰而言;稱他為「龍」,是就其父圖騰而言。在「先道教」(巫教)和道教中,以龍虎文化為重。天師道東遷後,復興於江西龍虎山,這山得名於天師道。

斗姆:道教信奉的女神。傳說是北斗眾星之母,故名。《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道藏》第341冊)載:『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斗為之魄,水為之精』,號『中天梵·(旡、四點水)斗母元君』。道教宮觀常建斗姆室、斗姆閣,其像為三目四首,左右各出四臂。」[8]西王母:亦稱『金母』、『王母娘娘』、或『西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山海經》里,她是形象醜陋,執掌瘟疫、刑罰的怪神。後經某些冊籍的增飾,其形象和職司皆有很大變化。在《墉城集仙錄》里,她成為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領袖。民間視西王母為長生不死的象徵。」[9]

「斗姆在信仰中雖然出現很晚,但地位卻很高。她又寫做斗母、斗姥(讀如姆),而尊號則有斗姥天尊、先天道姥天尊、紫光夫人、北斗九真聖德天后諸稱。《北斗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所加尊號最多,其中一個是『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好像不知抬到多高才滿足,索性與西王母攪成一個了。成都青羊宮有斗姆殿,配神為王母、后土娘娘。其像為四頭八臂,以四頭應四象,八臂應八卦,似與斗姆被後世附會為『道母』有關。明清時廣東肇慶七星岩中也有斗姥像,則是佛教菩薩裝扮,名號也是佛教的,叫摩利支菩薩,又名天后,花冠瓔珞,赤足,兩手合掌,兩手擎日月,兩手握劍。左右有二天女捧盤,盤中一為羊頭,一為兔頭。不知有何寓意。在民間信仰中,斗姆還有醫神的功能,所以她又有慈救皇君、天醫大聖的稱號。《封神演義》的斗姆是金靈聖母。她道行了得,一人獨抗慈航(也就是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打個平手,最後燃燈到人很不光彩地用暗器定海珠偷襲,才要了聖母的老命。姜太公封神時讓她掌五斗群星、吉曜惡煞,那就不僅是北斗,連南斗、東斗、西斗、中斗都要叫她老娘了。」[10]

「西王母神話從原始神話向道教神話的發展,是道教利用和改造神話的一個典型例子。道教開教之後,西王母被轉化為『女仙之首』。《墉城集仙錄》說,西王母乃西華至妙之氣,主陰靈之氣,理於西方,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咸所隸屬。漢代以來,西王母開蟠桃會祝壽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道教和民間一直將西王母作為長壽的象徵,以西王母作為金泛延壽道場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誕之日(一說為三月初三,一說為七月十八),道教徒,特別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觀內,為西王母建祝道場,同時祈求健康長壽。」[11]

(2)人祖,象徵血緣中心,指父系母系兼備的祖先。原祖,是最早的人祖,指族源神話里最早的一對父母。伏羲女媧,是中華神話里影響最大的原祖。亞當、夏娃,是西方神話里影響最大的原祖。

(3)德祖,象徵價值中心,是人祖崇拜的延伸。「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禮記》)「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毀之名也。王者,祖有功,宗有德。」(《舊唐書》)當代中國,老百姓把毛澤東奉為「祖之神者」,屬於德祖崇拜。

三、崑崙神話,中華起源的史影

崑崙神話是中華文明的起點;就中華文明的起源而言,主要的文化過程,都沉澱在崑崙神話里。代表著中華起源史的三皇五帝,多半來自昆崙山。從昆崙山出發,中華先民攜帶著遠祖的精神行囊,在中華大地上開枝散葉,繁衍成一個民族。

「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獨異志》)這是漢文典籍對女媧成親的最早記載,記載雖晚,內容卻很古老,只說「女媧兄妹」,而不說「伏羲兄妹」,猶存母系社會的遺迹。女媧神話說明,昆崙山是民族的發祥地。

山祖崑崙,人祖先妣。女媧造人是在昆崙山上,崑崙神話是華人的族源神話;所以,華人自稱「昆裔」,引申為「後嗣;子孫」,泛指中華兒女,與「華裔」同義。「統攝昆裔,輯寧殊方。」(《晉書》)「先臣蒙遜西復涼城,澤憺昆裔,芟夷群暴,清灑區夏。」(《宋書》)「回首西陲勢渺茫,東遷種族幾星霜?何當踏破雙芒屐,卻向崑崙望故鄉。」(王國維:《讀史》)「神州是中國人現在居住的地方,崑崙是中國人的故鄉。」(呂思勉:《中國史》)

神話崑崙,是萬山之祖、群山之王、萬山之宗、河嶽之根、宇宙山、江河之源、地之中心、帝之下都、萬神殿、龍脈之根、人間天堂、不死之鄉,是華人的祖林聖岳、祖林聖山、圖騰聖地、圖騰中心、母親山、祖先山、發祥地、鬼山、魂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脊樑、民族大義的象徵,是華人的信仰坐標,是中華聖山。崑崙神話,是中華創世神話的脊干,是中華起源史的象徵,是中華文脈的古根。

化育萬物是女媧、昆崙山的共性,而女媧創生(包括造人)的主要地點就在昆崙山。哪裡來,哪裡去;生於斯,歸於斯。於是,昆崙山成了華人的魂山、地府鬼曹;所以,有「魂歸崑崙」之說。西王母―后土―土伯九約―泰山府君―閻王,是中華神話里冥王的大致演變。西王母,是昆崙山的山神,是中華神話里的冥王,掌握刑殺,有使人長生或返魂的本領,掌握不死葯,「司天之厲及五殘」(《山海經》)。俗信,黑色象徵陰冷、北方、陰界、陰間、鬼界……總之,是亡靈要去的地方。推物及人,稱膚色黑的人為崑崙。所以,魂山又叫黑山。「冬至日,國俗,屠白羊、白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謂國人魂魄,其神司之,猶中國之岱宗雲。」(《遼史》)於是,「虎祖」西王母,又叫「黑虎女神」。

從山嶽崇拜,演變為對昆崙山、泰山的崇拜,然而「天」就是「山」、天神就是山神、山神就是祖神的觀念未變;所以,祭山、祭天都有祭祖之義。三皇五帝多是跟昆崙山有關的中華共祖。華人最古老的祭祖之地,必是民族的發祥地、祖居地、祖墳、圖騰聖地、送魂路線的終點,即昆崙山。因此,祭昆崙山就是祭包括西王母在內的中華共祖。「黑虎女神」西王母坐在「龍虎座」上,《山海經》、漢畫像關於西王母與鳥類的記錄,西王母與女媧的相似點,等等,暗示了西王母與崑崙三族的關聯。

《山海經》說,居住在昆崙山的西王母,蓬髮戴「勝」。勝,俗稱簪子,因材質不同而有玉勝、金勝、木勝、花勝等類,統稱人勝。或許,人勝的發明者正是這位母系社會的王者,其發明的神聖依據當是女媧在昆崙山上多次造人的神話。因此,後世的畫像石里,西王母的頭上橫別著一根「勝」。「勝是一種頭飾。人日,婦女戴勝,稱為『人勝』。人日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都有這樣的原始意義。20世紀60年代,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了排列成行的七個人形剪紙,這就是當年的人勝。人日還是回魂節。南朝荊楚人此日主人面向西,招牛馬雞畜之魂,這樣會家畜興旺。其實人日重要的是招人魂,西北地區將人日稱為『人齊節』。這天飯前,由家庭長者(多為年老主婦)一一呼喚全家人的名字,叫到誰的名字,誰就必須答應『回來了』,人齊之後,方可揭鍋開飯。這樣的呼喚,稱為『回魂』。」[12]

周穆王從新疆返回中原時,為何滿載而歸的是昆玉,而不是其它?原來,崑崙崇拜、祖先崇拜是合一的;因此,先秦時代,昆玉崇拜極為興盛,以至於,有一個「玉石時代」(《越絕書》:「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臧,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臧。禹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海。」),有一條比絲綢之路更古老的「昆玉之路」。自古中原,盛行昆玉崇拜。「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高宗,是商王武丁的謚號。鬼方,即亡靈之所聚,即昆崙山;因此,昆崙山又稱魂山,民間有「魂歸崑崙」之說。女媧有「中華聖母」之譽,女媧造人,包括作為洪水遺民,與伏羲再傳人類,地點都在昆崙山;因此,昆崙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那裡埋葬著華人的遠祖。殷墟考古發現,他的王后婦好,是個能征慣戰的祭司,陪葬有許多玉器。據研究,這些玉石是昆崙山的青玉。「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崑崙之山,千人往,百人反。」(《屍子》)

「周穆王,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列子》)《穆天子傳》載,周穆王朝聖崑崙,拜見西王母。傳說,新疆天山博格達峰上的天池是西王母的居所,曾在此宴請周穆王。如今,天池之畔,保留著西王母廟,號為祖廟。天池的東南方,是東天山的主峰——博格達(蒙古語,意為靈山、聖山)峰,海拔達5445米。主峰左右,並峙兩峰。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而周圍,則群山連綿,目不可及。雪山、神湖,神話、祖廟,藍天、白雲,雄鷹、翠柏,沁人心脾的風、花果暗送的香,把遊客帶入一個若夢似幻的世界。

新疆的阜康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776年乾隆皇帝賜名「阜康」,寄寓「物阜民康」之意。《舊唐書》、《新唐書》載,唐朝在新疆阜康設置瑤池都督府,隸安西都護府。由此,可見唐朝人心目中的瑤池,就在今天的天山天池。「天池是神話中的瑤池仙境,相傳是王母娘娘得道升天、舉行蟠桃盛會的地方,也是她在人間唯一的一處道場,古稱瑤池,當年成吉司汗的金帳汗國也成立於此。」[13]

昆崙山,在哪裡?西王母神話,能成為國家級的新疆「非遺」項目,任職於石河子大學、北京大學的吳新鋒老師,厥功至偉,他的嚴謹考辨,令人折服,他認為,天山即崑崙,天山天池即西王母瑤池。[14]因此,始於2010年、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新疆阜康西王母瑤池蟠桃會,名至實歸。

四、崑崙三族,中華民族的前身

華人=龍虎鳳的傳人。龍虎鳳,是中華三大圖騰。虎是實有的,龍、鳳是虛構的,因此虎崇拜遠早於龍崇拜、鳳崇拜。比起神秘威嚴的龍、聖潔美麗的鳳,虎更加世俗化。龍虎鳳,以及類龍、類虎、類鳳,對應的是海陸空,海陸空構成了人世間,所以它們作為圖騰很有代表性。如果以它們為標準「對人類進行象徵性的分類」,可泛指所有人。

華人是一個複合型民族,經歷了從崑崙三族到中華民族的演變;所以,中華圖騰,種類繁多。龍虎鳳是中華三大根圖騰,類龍、類虎、類鳳是中華三大類圖騰。龍虎鳳,還是中華三大母圖騰、父圖騰,是民族發祥、文化肇端、身份認同的象徵,是傑出人物、民族精神、真善美的象徵。聞一多《伏羲考》,探討了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鳳,論證了龍是華夏族的母圖騰、鳳是殷民族的母圖騰,認為:「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女媧造人,所以漢族自稱「龍的傳人」。但是,就整個中華民族而言,這種提法難以囊括中華圖騰。如果對龍做尋根式的探索,可知虎、鳳同樣重要。被譽為「民族自傳」的《山海經》,可謂一曲鳳凰贊。華人的母圖騰最初是龍,因為人間最初生靈是「龍神」女媧所生。龍、鳳甚至虎,是由許多實物圖騰整合而成的抽象圖騰、複合圖騰,它們產生於原始社會的結盟聯姻;因此,龍虎鳳是部族團結的產物和象徵,表達了同源共祖的族源記憶。始於西王母的虎族,到了伏羲時代、黃帝時代以及周朝,勢頭相繼蓋過了龍族、鳳族,人口最多,虎因此成為華人的母圖騰。女媧是身兼龍虎鳳特徵的圖騰祖先,而水族神話說,牙線(女媧)是人(兄)、鳳凰(妹)之母,兄妹相婚,始有人煙。據此,鳳凰也是華人的母圖騰。所以,華人是「龍虎鳳的傳人」。

德國哲學家謝林,說:「一個民族,只有當它能從自己的神話上判斷自身為民族,才成其為民族。」[15]時賢田老師,說:「民族的形成的標誌之一,在於它的神話走向成熟。」[16]他又說:「對神話的認同與歸宗,乃是民族融合的關鍵。」[17]

什麼是民族呢?得從神話說起。創世神話,簡稱神話。中華創世神話,是中華起源的史影。文緣,指對神話的認同與歸宗。民族,指以文緣為基礎而形成的族群或部族。民族國家,指以文緣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家。民族是文化的產物;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文化認同就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就是國家認同。

三皇五帝神話,是華人的族源神話,是中華起源的象徵。三皇五帝,是華人的共祖,是族源的象徵,而西王母,位列其中。對三皇五帝神話的認同與歸宗,就是對「崑崙三族-中華民族」、「華人」的認同與歸宗。華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經歷了從崑崙三族到中華民族的演變。崑崙三族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以崑崙三族為基礎;如果把華人視為一個人;那麼,「崑崙三族」就是這個人的小名、昵稱,「中華民族」則是這個人的大名、學名。這是以圖騰崇拜為基礎的中華三源說,認為在中華起源史上曾有三大結盟的姻族:①龍族,以女媧、太昊、神農、蠶叢、炎帝、堯帝、鯀、大禹為神祖;②虎族,以西王母、伏羲、黃帝、顓頊、廩君為神祖;③鳳族,以帝俊、少昊、蚩尤、帝嚳、舜帝、伯益為神祖。

姻族,即對婚的部族,以通婚、聯姻作為結盟的保障,這在原始社會極為普遍。比如,以女媧、伏羲為代表的龍虎二族,聯姻之後,繁衍為華夏族,而華夏族又演變為漢族,再以漢族為主幹形成了中華民族。「崑崙三族」之說,側重於文化-文緣;「中華民族」之說,側重於政治-政緣。漢族形成於漢朝,漢族的形成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成,漢族的主源是龍虎鳳三族之間的通婚聯姻,漢族是崑崙三族的混血兒。與「中華民族」相比,「崑崙三族」所培養的民族意識,更古老、更深沉、更神聖、更牢靠、更堅韌。這一點,在中華眾多的族源神話里,被升華為「同源共祖」的宏大主題。

西王母神話是崑崙神話的重鎮,而崑崙神話是中華創世神話的脊干,中華創世神話是中華起源史的史影。「創世神話的主要特點,是具有明確的探源主旨。」[18]探源,即探究根源、探索起源、探求源頭。西王母被聞一多譽為「中華民族的總先妣」;所以,西王母神話地位崇高,是中華創世神話的代表,是中華民族起源史的縮影。

如何傳承中華創世神話「同源共祖」的主題,避免西方民族理論的缺陷?建議:對「華人」這個獨立民族,採用「一母多子」式的命名法,即在「崑崙三族-中華民族」這個總名之下,分出多個「胞族」、「支系」,稱作「某胞族」或「某族」、「某支系」、「某人」,而不是「某民族」。這是強調,中國只有一個「民族」,即「崑崙三族-中華民族」。

虎族的伏羲,與龍族的女媧,個人之間成親,族際之間通婚、結盟,開創了華夏族,而華夏族是漢族(華人的主體)的主源。「范三畏《曠古逸史——隴右神話與古史傳說》,突破常說,認為:伏羲屬於虎氏族。女媧是鳳族之父與龍族之母所生,屬於黽(即龜或蛙)氏族。伏羲與女媧結合,故下一代當屬龍氏族或鳳氏族,而輩分不明的太昊屬於龍氏族、少昊屬於鳳氏族正說明了這一點。」[19]

伏羲東遷,定鼎中原,標誌著崑崙三族的形成,第一次把華人融合為一個民族,名叫崑崙三族。龍虎鳳三族的結盟聯姻,標誌著崑崙三族的形成;龍虎鳳與崑崙之玉的結合,標誌著崑崙三族的興盛。崑崙三族靠文緣凝聚而成,中華民族靠政緣凝聚而成。伏羲部族形成於昆崙山東麓的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北)後,由西向東,建都於陳(今河南濮陽,又稱陳州、宛丘)。傳說,伏羲在位114年,死後葬於陳。伏羲族在中原與太昊族、少昊族融合後,向東北發展,直至渤海灣地區。伏羲東遷的大致蹤跡:成紀→陳倉(今陝西寶雞)→陝西省平利縣→陳。伏羲族東遷到陝西寶雞,孕育出崇龍的炎帝族、崇虎的黃帝族。

史載,三雄之中,炎黃是兄弟,蚩尤是炎帝之裔,因此他們都是「女媧→伏羲→少典」一脈。「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有蝸氏之女,為少典妃。」(《補三皇本紀》。原註:「按《國語》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蝸氏之女。皇甫謐以為少典有蝸氏,諸侯國號。」今本《國語》「有蝸」作「有媧」。)「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帝王世紀》)女登屬有蟜氏,「蟜」字指蟲蛇之類,因此女登是龍族,而女媧是龍族之祖,故典籍又說炎帝是女媧之子。蚩尤是苗王,「苗婦有子,祀聖母;聖母者,女媧氏也」(《苗俗記》)。

炎帝族沿黃河東遷,到達太昊故都河南淮陽,其中一支融入東夷鳳系,以蚩尤最著名。「蚩尤姜姓,炎帝之裔。」《河圖括地象》)「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玉函山房輯佚書》)「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路史》)「蚩尤為姜姓,實系苗族。」(《嶺表紀蠻》)漢族的古籍或傳說,或雲蚩尤號炎帝,或雲蚩尤為炎帝九世。蚩尤是鳳族之王,父圖騰是炎帝的龍,母圖騰是帝俊的鳳;所以,蚩尤所在的九黎當是龍鳳之裔;因此,才被視為東夷的一部分,與太昊、少昊的後人是盟友。東夷,由蚩尤鳳系、太昊龍系組成,是中原土著。黃帝自西而來,如果從他「五十二戰而天下咸服」算起,已不知有多少炎帝族、蚩尤族的子民,四散逃難,成為許多少數胞族的遠祖。

在中華起源史上,最重大的戰爭是三雄之戰,以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為主。炎帝兵敗被殺,蚩尤、夸父、刑天、共工等炎帝的後裔、臣屬,相繼為炎帝復仇,其餘緒直至大禹之世。因此,由三雄之戰開始的這場戰爭,實為姻族之戰。不過,禹既然成了公認的治水英雄,共工就不得不因為失敗而成為反面人物了。大禹是女媧之孫(《遁甲開山圖》),苗族以女媧為聖母;所以,見諸典籍的「禹征三苗」,實乃骨肉相殘。

三雄是崑崙三族的首領,聯姻是崑崙三族的基礎,龍虎鳳三族互稱姻族,而炎帝與黃帝的戰爭主要是龍虎二族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主要是虎鳳二族之戰;因此,三雄之戰及其在五帝時代的餘緒,統稱姻族之戰。從三雄到五帝,是崑崙三族從分裂到重圓的階段。堯舜禹之世,崑崙三族完成了最後的結盟聯姻。大禹之後,崑崙三族走向過渡,歷經夏、商、周、秦,直到漢朝,由於漢族的形成,才演變為中華民族。

三苗,指崑崙三族在三雄之戰中的失敗者,是五帝時代分布廣泛的龐大部族,仍然懷念從前的聯姻、聯盟、禪讓制、過春節、年是福神、圖騰外婚、昆玉崇拜、明堂祭祖、吹蘆笙等舊俗。因此,蚩尤被殺後,三苗始見於典籍,而蚩尤被三苗奉為祖神。三苗曾廣泛分布在祖國各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名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山海經》。神話學家袁珂說,延維即伏羲。)「隴西郡首陽有三危,三苗所處。」(《地道記》)「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後漢書》)「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北史》)禹征三苗之後,「三苗」、「有苗」等稱謂不再見諸典籍。

夏族是龍族,商族是鳳族,周族是虎族。從黃帝到堯舜禹,到夏商周,都是黃帝一脈的《史記》舊說,質疑者甚多。夏族、商族、周族的發祥地、興起地雖有不同,祖先傳說各異,而三族的文化大體相同,沿襲到西周,已融為一體,號為華夏族。

周族出自氐羌,是虎族,奉有熊氏的黃帝為祖,故有周文王夢熊的傳說,而熊是類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史記》)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將氐羌故土的文化固定下來,成為中華三千年帝王制度的基本模式。周朝創造了集中華文明之大成的華夏文明,從而徹底地卡斷了故土岷山的臍帶。周禮的基礎是宗法制,周天子的重臣和主要諸侯國,不是姬姓的兄弟之邦,就是世婚之部。由炎、黃龍虎二族世婚形成的周族,定鼎中原後,分封同姓,固守姜姬世婚的古俗。華夏族,在周朝最終形成。

秦為鳳族所建,漢為龍族所建。西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建漢。漢族,古稱「漢人」,得名於漢朝的「漢」。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認為:龍虎二族融合而成漢族。漢族的形成,標誌著以文緣為基礎的崑崙三族演變為以政緣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即言,中華民族的形成以漢族的形成為標誌。華夏族自稱炎黃子孫,華夏族是漢族的主源;因此,漢族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五、夏曆,虎族的古歷

農曆,古稱夏曆。「現在的春節,是按夏曆來算的。夏曆實際上是在唐虞時制定的。《尚書》講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就是指最初的夏曆。這就是說,中華民族遠在4300多年前就過春節了。」[20]「有虞之王,燒曾藪,斬群害,以為民利,封土為社。」(《管子》。有虞,即舜帝。)春節及其「信仰基礎」社祭、「曆法基礎」農曆,起源當在舜帝之前。舜帝之世,既然有社,就有社燕崇拜,就有以鳳歷為紀年法的春節。所以,有正月初一堯帝禪位給舜的傳說。

堯帝之後是舜帝,舜帝之後是大禹,大禹之後,才是啟。大禹、啟所建的王朝,都叫夏朝,性質大異。大禹受禪於舜,在九州之內大力推行社祭之禮,史稱「夏禹作社」,必以古鳳歷為國曆,並因大禹政績的偉大而得到廣泛認可,於是後世便認為夏曆的「夏」即夏朝的「夏」。其實,夏曆的「夏」不指夏朝,而指「夏民」、「諸夏」、「夏羊」的「夏」,即虎族、黑族。虎族尚黑,因此虎族即黑族,而伏羲是虎族之王。「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天問》),可見堯帝、大羿時就有「夏民」了。《禮記》「夏後氏尚黑」,夏人的太廟叫「玄堂」(黑屋),夏人的祭器如「墨染其外」,黑羊叫「夏羊」(《爾雅》:「夏羊,牡羭,牝羖。」),等。因此,「夏」有「黑」的轉意,夏民即黑族人,「夏曆」意為「黑歷」即黑族人的曆法。

穆天子朝聖崑崙,拜訪西王母,實為到華人的發祥地尋根問祖,而那裡是虎族的天下,西王母既是虎族的女王、先妣,也是虎族的女神、祖神。「余歸東土,和洽諸夏。」(《穆天子傳》)諸夏,即虎族。建立周朝的周族,是虎族。周王室的同族同姓,可視為同一圖騰部族,是周朝的立國之本,因此享有最高的政治待遇,分封的諸侯國以姬姓最多。自伏羲開創王業以來,虎族人多勢眾,其次才是龍族、鳳族。因此,周穆王以「和洽諸夏」為首務。「文以載道」,《穆天子傳》表達了「得民心則得天下」的深意。夏曆並非鳳歷的起點,夏曆並非夏朝的首創。「夏建寅,宗伏羲。」(《禮記》)「三皇三正,伏羲建寅;至禹建寅,宗伏羲。」(《禮緯稽命征》)講的是,夏曆源於伏羲的八卦歷。其文化背景,是宗教信仰的繼承。因此,夏曆指虎族曆法,其源頭是八卦歷。

春節曾是崑崙三族的共享文化,漢族形成之前就有春節了。中華各族所過的春節,相似多而抵觸少,親和多而排斥少,交流多而隔絕少,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年節格局,意味著這些包括春節在內的各種年節是同源異流的。比如:

普米族的春節,叫「過大年」、「吾昔節」,是該族最隆重的節日,日期各地不同。雲南寧蒗的普米族以臘月初六為歲首,蘭坪、維西的普米族與漢族、白族一樣,除夕夜過年,其它的普米族的除夕俗稱「團年」,在臘月的倒數第二天,大年是二十九,小年是二十八。

「雲南省寧蒗縣普米族神話:普米族的祖先,原是住在昆崙山下西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一股外族侵略者突然襲擊草原,普米族幾乎被全部滅掉。侵略者的暴行惹怒了山神,昆崙山便飛騰起來,把侵略者全部壓死。被洗劫後倖存的人們因昆崙山已把草原蓋住,無法居住,只得南遷到寧蒗這塊樂土。人們不願在祖先遭難的臘月三十日過節,便提前一天過年,為區別其他民族的除夕,故稱為『團年』。(章虹宇採風手記「大石崇拜及其他」)普米族的遷徙神話,講到其祖先是由於民族戰爭從昆崙山下遷徙到雲南的。」[21]

普米族的「團年」之俗,與穆族(虎族)的遷徙有關。神話、典籍,都說女媧、西王母、帝俊、伏羲、黃帝等中華先祖的後裔,前仆後繼地從昆崙山東遷中原。比如,土家族的遷徙路線是:昆崙山-河湟谷地-華陽蜀山-大巴山-巫山-荊山。

六、女媧、西王母的相通點

虎,俗稱「山神爺」。西王母,是坐鎮昆崙山的山神,具有虎的某些特徵:「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山海經》)

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上的布老虎,源於女媧兄妹化身(後來說成「扮作」)為虎而成親的故事,被視為人祖爺、人祖婆(伏羲、女媧)的化身,可以保佑子孫。《清嘉錄》載,江浙在年節時雜貨鋪以柏葉點銅綠,剪綵絨為虎形,紮成小朵,叫老虎花,在一旁點綴小老虎的,叫子孫老虎。閨閣中買來相互贈送,是新年裡年輕人的飾物。浙西各地,新年裡婦女戴老虎花,取健康如虎之意。實際上,老虎花是春勝的一種。

「女媧又稱女陰、女媧娘娘,是盤古之後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神祇。女媧造人的傳說,體現了遠古社會最樸素的一種崇拜,即生殖崇拜。」[22]「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風姓,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網站:百科名片)

「人生於寅。」(《西遊記》)寅者,虎也。虎者,女陰之隱語。虎是女陰的隱語。彝族學者,說:「皋(高)義為虎,而禖是莫、木、米的彝音別寫,其彝義是女性。『高禖』是漢彝複合詞『虎母』,它正是彝語的語法;若按漢語法則為『母虎』。」[23]納西族學者,說:彝語,以及彝語支系的納西語,「老虎」意為女陰。楚語稱老虎為於菟(wūtú),彝語稱女陰為wūtú。納西語稱蝦子為於菟,是隱喻,河蝦捲曲垂須之狀如成人的女陰。納西族稱媒人為「米拉嫫」,意為「虎做媒」。拉嫫,即古漢語「皋禖」。皋者,虎也;禖者,媒神。[24]

虎,俗稱「山神爺」。西王母,是坐鎮昆崙山的山神,俗稱「黑虎女神」,《山海經》說她「司天之厲及五殘」,厲、五殘指跟疾病、瘟疫有關的壞事。湘西南,把祭黑祖稱作「還黑祖願」。黑祖,傳說是驅滅瘟神的崑崙神,即山神,享有廟祀;黑祖廟即山神廟。黑祖是夫妻神,稱作黑祖公、黑祖婆。黑祖,當源於伏羲、女媧,漢代墓室里常有其畫像,謂之儺公儺母,主管陰陽二界。

女媧造人時,對著泥人吹口氣,泥人便有了靈魂,成了活人。女媧是社皇,土地神是社神的分化,因此社神、土地神都有司掌魂魄的職能。「里社之神,曰土地,人死往其廟押魂。」(河北《武安縣誌》)「俗謂土地為冥間地保,凡初亡者皆歸此處,故喪事報廟、送行皆在土地祠。」(遼寧《海城縣誌》)河南淮陽傳說看,三月三是女媧成親的日子。

西王母是坐鎮崑崙的冥王,主宰靈魂;因此,瑤池又稱「輪迴海」,昆崙山又稱「魂山」。人日,意為「人類的生日」,即正月初七,女媧造人,又叫「回魂節」。華人在背誦十二生肖時,常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也就是說,寅者,虎也。「黑虎女神」西王母,主宰著芸芸眾生的靈魂,掌管著生命的生死輪迴;因此,當老人們在講述女媧造人的古老故事時,特彆強調女媧在捏好泥人後,對著泥人的口,吹了一口氣,於是泥人就有了生命,開始活蹦亂跳,見風長。須知,那一口氣,吹的是靈魂。因此,在大多數女神造人的神話里,西王母雖然沒有直接出場,但是她主管的東西——靈魂,卻絕對是少不了的。有些女神造人的故事,則這樣說,初生的人類,是喝虎奶長大的。

勝,即華勝、花勝,多為鳥蟲之狀,或為「綵綢製作的花色頭飾」,當是「人的魂鳥」的寓意。俗信,人的靈魂是生命樹上的靈魂鳥投胎所致。西王母是魂山的主宰,是泰皇,是萬物靈魂的掌管者;元日、人日的戴勝之俗,實則是紀念西王母,因為《山海經》多次說她「戴勝」。女媧摶土作人形,賦予人類以肉體,而西王母賦予人靈魂。如此,靈肉合一,方為有生命之人。登高之俗,當是對人類誕生、再傳於昆崙山的紀念,即對人類發祥地昆崙山的追念,一如喪禮中的「送魂路線」的終點站。

「虎神」西王母、「龍神」女媧,在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上是相通的;因此,她們都被奉為華人的先妣、共祖、高禖、送子娘娘。女媧、西王母,負責賜予生命、輪迴靈魂,俗稱送子娘娘,甚至在山西太行山地區,西王母就指女媧。「太行山為天下之脊,一名王母,一名女媧。」(《事物異名錄》)因此,在歷史上,在不少地方,直接把西王母視為始祖神的,大有人在。

七、祭祀西王母,並非「迷信」

宗教,指崇拜超自然、超人間的事物,信仰祂們既能創造世界,或者改變世界,又能解除苦難,或者賜福於人,並用神話與儀式來表達這種崇拜的文化現象。宗教的三分法:①以創世者為準,可把宗教分為靈創教、祖創教、神創教。②以崇拜對象為準,可分為泛靈教、多神教、一神教。③以宗教主神為準,可分為拜物教、拜祖教、拜主教。

明末清初(16-17 世紀)以來的西學東漸,掏空了華人的信仰根基。中國禮儀之爭,是中西信仰的首次交鋒,中方由於清朝康熙帝的堅守而暫告勝利,為華人形成現代的民族意識奠定了基礎。是中華民族宗教與基督教之爭,是祖創教(世界由祖先所創)與神創教(世界由神明所創)之爭;因此,不能用基督教式的宗教概念,來評判中華民族宗教。

社皇教,又叫中華教,泛指以女媧或女媧式的神祇為主神的宗教。古老宗教,多以「主神」命名。社皇教,主神是女媧(諱稱「社皇」,意即「社神之王」);基督教,主神是耶穌(諱稱「基督」,意即「救世主」)。女媧,是華人的母親神、始祖神、大女神、民族神、保護神、創世神、救世主、文化英雄、送子娘娘,是社祭的主神——社皇,又叫「社王」、「社王天子」、「社母」等。祖先崇拜,是中華文明之魂,是中華民族宗教(社皇教)之魂;因此,祭祀祖先(祭祖)是社皇教的標誌之一。

「中國現行宗教政策的最大悖論,就是把別人『教』給我們的宗教視為『宗教』,而將我們本土草根的宗教視為不入流的『民間信仰』甚或『迷信』。」[25]「中國現行國家宗教政策的最大悖論是,相對於對基督教等具有外來屬性的宗教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所謂『世界宗教』的法律和政策保護而言,對本土的最具有廣大社會基礎的『民俗宗教』則基本上不予保護。」[26]

「『禮儀之爭』緣起於明萬曆十年(1582)耶穌會士利瑪竇入華後之『闢佛補儒』的傳教方略,彼時反對利瑪竇思路的教會各方以『迷信』(Superstition)來評判中國祭祖、祀孔之性質。至17世紀中葉天主教漢文獻更是形成了『破迷』佛、道的系統論述。([美]蘇爾、諾爾:《中國禮儀之爭——西方文獻一百篇》)義和團爆發的直接原因,最早同山東冠縣『十八村』中的梨園屯(李閻屯)天主教方濟各會的活動有關。在晚清梨園屯民教之爭中,傳統宗教信仰和基督宗教分別以『漢教』和『聖教會』的名目出現,不同勢力的信仰認同、政治認同、民族認同等相互交織,以致由信仰之戰演變為政治之戰、民族之戰。」[27]「從明末清初,天主教進入中國,傳教士對中國祭祖發生了認識上的分歧,在『禮儀之爭』中一些傳教士認為中國人的祭祖行為是迷信。」[28]

「追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史,首先不應忘記英國人馬禮遜,因為歷史就是從他開始的。1807年,馬禮遜帶著美國國務卿麥迪遜給他的介紹信來華,標誌著在華基督教第4次熱潮的開始。兩年後,他在東印度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樣就可以在商務人員的偽裝下傳教了。傳教士與殖民者在第4次傳教熱潮中的親密合作成為一大特色,一開始它就是在殖民強權的翼下哺育長大。他完成了《聖經》的翻譯,定名《神天聖書》。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本全文譯出的中文《聖經》。當大批傳教士隨炮艦來華的時候,這本書成了他們隨身必帶品。」[29]1834年,馬禮遜去世。七年之後,鴉片戰爭爆發,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中國的祭祖,為何被部分基督教傳教士貶為「迷信」?原來,明末清初的「中國禮儀之爭」,是以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為背景的。西方殖民主義者,需要傳教士幫他們開展一場「征討」中國的「精神戰爭」;而部分傳教士為了擴大新的教區,也願與殖民勢力結合。因此,他們散布的迷信論是別有用心的。所以,這種直擊中華文明心臟的宗教攻勢,收到了一本萬利的奇效,把以祖先崇拜核心的各種中華傳統文化都變成了「迷信」,讓「迷信」成了一些華人的口頭禪、萬金油。

「『封建迷信』這個詞,『五四』以來開始有了,到『文革』達到高潮。它就象一個莽夫揮著一根狼牙棒,在中華文化的原野里撒野。這個詞,就是一個射向中國文化心臟的子彈,成為中國人失去文化自信心的因素之一。我們不要再說什麼『封建迷信』,讓這個詞從此作古,也讓我們從瘋癲狀態中醒過來。」[30]

「天山網訊(通訊員劉力坤攝影報道)7月16日,國家文化部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申報的『西王母神話』入選該名錄。『西王母神話』在新疆天山天池及其地域內流傳很廣,家喻戶曉。從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瑤池到民間故事中諸多的西王母、王母娘娘故事,涉及蒙古、哈薩克、回族、維吾爾族等多個民族中流傳的相關故事,展示了西王母神話跨民族、跨區域的廣泛流傳性。隨著道教的傳播,西王母在民間受到廣泛信仰。她不但作為道教的大仙為道家所信奉,享受人間的煙火,也以金母、王母娘娘、王母、西姥、瑤池阿母等名稱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出現,為人們所樂道。」[31]

「逯永清是當年王母祖廟重建的直接參与者和見證人,他為筆者詳細講述了西王母廟重建的過程,以及重建過程中被廣泛流傳的神跡傳說。他當時擔任阜康瑤池哈薩克鄉村旅行社經理,1990年前後,台灣玄樞院來到阜康天池,聲稱找到了王母祖廟的位置——『九線一穴』,逯永清這時正為尋找項目、開發旅遊而奔走。於是,他積極配合了西王母廟的重建。為此,他差點被公安部門抓起來,理由是『逯永清勾結台灣宗教勢力恢復封建迷信』。後來,隨著政策的寬鬆、經濟的發展,西王母廟成為當地的重要文化資源,西王母神話傳說也在台灣道教的介入中被激活並重新獲得了生命力。西王母廟重建之後,每年都吸引台灣大量的信眾——『拜拜團』,到天池王母廟尋根祭拜;天山天池西王母廟也成為新疆的道教中心(新疆道教協會設於此),吸引西北地區的廣大信眾前來祭拜。」[32]

甘肅省涇川縣,俗信西王母是與民休戚與共、全知全能、維護女權的始母神。「在解放以前,中國不少地方都有王母廟,並定期舉行廟會(或稱蟠桃會),一般多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中以甘肅涇川縣回山的西王母廟會最為著稱,自北宋開寶元年(968年)農曆三月二十日重修王母祖廟落成以來的1000多年中從未間斷過,每年的三月二十日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和朝拜活動。在西王母的故鄉涇河一帶的人民尤其是婦女,她們自認為是西王母的後裔,對西王母長期存在著祖先崇拜意識,不僅在廟會期間去朝拜,就是平素遇有喜事或不幸之事時也會在心中虔誠地默念西王母之名,以示感恩或祈求保佑。」[33]

西王母,位列「高禖」,俗稱「送子娘娘」,善男信女虔誠祭祀,祈求她賜予姻緣、子嗣,而這些,只是西王母崇拜的一部分。這種祭俗,祭的是中華共祖、華人公祖,加強了華人的凝聚力,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鞏固。因此,祭祀西王母、女媧、伏羲等中華遠祖,以及三月三等節會,並非迷信,而是善舉,有利於凝聚人心、穩定社會,有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有益於家國、造福於子孫,值得發揚光大。

注釋:

[1]相關論述,很多,比如:

馬戎: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的癥結與出路_專欄_專欄博客_四月網 http://www.m4.cn/space/2009-03/1175222.shtml。

馬 戎:如何認識「民族」和「中華民族」--蔣兆勇的博客--鳳凰網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281336.html 2012-11-17

馬戎:理解民族關係的新思路_專欄_專欄博客_四月網 http://www.m4.cn/space/2005-12/1175254.shtml。

胡聯合、胡鞍鋼:國外是如何處理民族問題的_共識網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qgc/article_2011111248611.html。

[2]馬戎:族群關係「去政治化」_專欄_專欄博客_四月網 http://www.m4.cn/space/2008-12/1175226.shtml。

[3]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6-328頁。

[4]董啟祥:《巴史新考續編》,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33頁。

[5]《辭海·語詞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第320頁。

[6]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頁。

[7]張懷群:涇川西王母宮與西王母文化——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1810。

[8]任繼愈:《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第209頁。

[9]同上,第393頁。

[10]欒保群:《中國神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頁。

[11]陳建憲:《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2-43頁。

[12]蕭放:《春節》,三聯書店2009年,第144-145頁。

[13]天山天池--王母娘娘的"瑤池"_東方紅萬歲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45c30b0101h2ev.html。

[14]吳新鋒:「新疆阜康西王母神話傳說志」,《第三屆中國神話學與西王母文化研究年會暨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層論壇·論文集·分論壇三》,2016年6月17日-20日,第134-136頁。

[15]謝林:《神話哲學引論》。轉引自[英]麥克斯·繆勒《宗教學導論》,陳觀勝、李培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2頁。

[16][田兆元]論主流神話與神話史的要素·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主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4146&Page=3。

[17]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神話認同_田兆元博客--蜥蜴殘夢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95ab70100085r.html。

[18]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頁。

[19]1998-1999年神話研究綜述(陳連山) - 劉錫誠的博客 - 民俗學博客-Folklore Blogs -中國民俗學網-與先民對話,與田野親近,與傳統對接…… - Powered byX-Space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7681/viewspace-16148。龜、蛙,都是類龍。

[20]司馬雲傑:節日是遙遠深邃的文化記憶_CNKI學問http://xuewen.cnki.net/CCND-CSHK201002090041.html。

[21]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233頁。

[22]石贇:《中華民俗全知道》,中國婦女出版社2011年,第4頁。

[23]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頁。

[24]和士華:《三皇五帝與納西祖先》,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5頁。

[25][周星]祖先崇拜與民俗宗教 ·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主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8313。

[26]周星:「民俗宗教」與國家的宗教政策 文化 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http://www.foyuan.net/article-720071-1.html。

[27][陳進國]傳統復興與信仰自覺·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主辦 ·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316&Page=8。

[28]韓星:國家級公祭黃帝是宗教活動嗎 - 講義教程 - 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140805463257.html。

[29]肖黎、馬寶珠、呂延濤:《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洋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9-72頁。

[30]讓封建迷信一詞作古_田兆元博客--蜥蜴殘夢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95ab7010005ep.html。

[31]新疆天山天池「西王母神話」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 新疆天山網http://news.ts.cn/content/2014-07/22/content_10178611.htmhttp://www.ts.cn 天山網   2014年07月22日

[32]吳新鋒:「新疆阜康西王母神話傳說志」,《第三屆中國神話學與西王母文化研究年會暨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層論壇·論文集·分論壇三》,2016年6月17日-20日,第142-143頁。

[33]何元智:西王母及其神話與信仰的功能。甘肅涇川_作家張懷群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8c44e0100azp5.html。


推薦閱讀:

之樂日記:韶關羅坑讓你體驗不一樣瑤族文化
不會背叛妻子的八種男人-李歌 -李歌的博客-強國博客-人民網
「巨貪」、「能臣」兩面人——和珅是怎樣從「清官」—東方阿明的博客—強國博客—人民網
這10大原因讓男人出軌沒商量—嘉人網的博客—強國博客—人民網
國學大師的嫌犯為何如此囂張?-雲中嶽 -大兔王1963-強國博客-人民網

TAG:原創 | 人民 | 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