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個人佈道,戰略加戰鬥

個人佈道,戰略加戰鬥

——讀何啟明《當代個人佈道:理論與實踐》有感 文/舍禾何啟明,《當代個人佈道:理論與實踐》。加拿大:恩福;2001。

讀罷該書,用「語重心長」四個字來形容何啟明牧師的文字,應該不會為過。我並不知道何牧師的實際年齡,也未曾與他有過謀面的機會,但我感受得到他在闡述個人佈道方法的時候的那種不厭其煩的諄諄教導。特別是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內容,他始終在強調一個理念:「結合」。

其實,這個理念分布在全書不同的位置,它如同身體上的脈絡,有上至下,始終貫通,具體表現為如下六個方面:

(1)「罐裝福音」與「度身訂做」要結合(一到二章)

(2)「福音人」與「福音法」要結合(三章)

(3)「一個福音」與「多元信息」要結合(四到五章)

(4)「直接佈道」與「生活佈道」要結合(六到七章)

(5)「以傳播者為中心」與「以受者為中心」要結合(七章)

(6)「理論化」與「本色化」要結合(八到十二章)

以上六個方面,幾乎把個人佈道所遇到的問題包羅了。儘管,在文中並沒有羅列所有各式各樣的佈道方法,但焦點問題都已呈現。

下面,我將簡單的對以上六點加以分析和擴展。

一、個人佈道方法的生命周期——「罐裝福音」與「度身訂做」

韓更士(Tom Hanks)把那些現成的佈道訓練課程所製成的福音小冊子稱為「罐裝福音」,而這一理念在本書中反覆被使用。何牧師在導言中闡述「罐裝福音」一詞時說,「這些『罐裝福音』通常都是以一個主題濃縮成的福音信息,使用簡單方便,既有助於消除恐懼心理,亦能幫助我將福音信息準確地傳遞出去。這種傳福音的方式加強我對個人佈道的信心,而且也是訓練信徒作個人佈道的好工具。」(頁17)

簡單而言,所謂「罐裝福音」就是方法和技巧,它們都指向共同的目標,就是把基督的救恩信息向人傳遞,並領人悔改相信,歸給基督。如「三福」,「四律」,「五色」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既淺顯易懂,形象易記,又不失福音本色。

但是,方法和技巧都具有地域性。福音可以全球化,也必須要全球化(這是基督的大使命),方法和技巧卻不能全球化,普及化。比如,「十架故事法」較適合東南亞;而把「三福」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大陸,那麼,佈道的人說不定還會挨人的揍。

另外,每一種方法也具有時代性,都是局限的,甚至短暫的,它只適合於服侍「那一代的人」。比如,「四律」原是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大學生服務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科技的發展,原本的「四律」不但不能適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生,更不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的「頭腦過敏」的知識分子了。因此,「四律」就以不同的名字出現,比如「你想認識這位個人的神嗎? 」,「關於你一生的關係」,「你聽過關係你人生的好消息嗎?」等等。

何牧師說,「耶穌從不以同一手法向兩個不同的人談道。」(頁18)面對不同的人,就用不同的方法,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佈道思路。George Soltau把四福音的人物劃分為三種階層。即管理層(如尼哥底母、年輕的官、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西門),營商或中產階級(如馬太、撒該),低下階層(如老百姓、墮落罪中的人)(參頁33)。而耶穌對他們的談論都是不一樣的。這可以被理解為「度身訂做」。

可見,「罐裝福音」,也就是某種模式和某個方法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我是一位傳道人也是文字工作者,我曾思考過一份雜誌的生命周期的問題。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的吳錕生總編告訴我說,一份刊物的生命周期大概為三十年,三十年為一代,代代讀者都不一樣。因此,要讓刊物在不同的時代生存下去,要麼,必須做全新的改革,要麼,就等待被時代的洪流淘汰。

那麼,個人佈道法是否也需要革新版呢?

二、個人佈道者是傳播者——「福音人」與「福音法」

張慕凱院長在本書的序言里寫道:「沒有熱心的『福音人』,只有『福音法』,教會是不能增長得好的。」(頁7)真是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傳福音需要人的參與,而福音的對象同樣是人。耶穌對人的注重永遠過於對方法與物的注重。在本書的第三章,作者闡述了耶穌對門徒進行個人佈道的訓練,正體現了這個理念。他曾打發了兩個梯隊出去「收割莊稼」,第一次為十二門徒,第二次為七十位門徒,兩次差遣都有其重要意義,在此之前我們的主都為他們做了工場的指引和訓練。

「耶穌是偉大的傳播者。」(頁27)其實,兩支先遣部隊都是為耶穌傳播信息的,他們也是傳播者。要是把「傳播者」三個字結合本書書名的「當代」兩個字,便更能「激蕩」當代基督徒的心。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傳媒的時代。如何發揮傳媒的力量是各行各業、甚至是政府部門所急於要解決的問題。面對通訊社、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媒體、多媒體集團等大眾傳媒,似乎基督教的個人佈道仍然停留在「小眾傳媒」的層面上。因此,在爭取「得人心」的行列里,顯得遜色不已,特別是中國大陸,個人佈道只能是一支遊離於地下和低下階層的小軍隊。

影視傳媒的娛樂化,是大眾傳媒的一個傾向。而娛樂節目對青少年影響非常大,在以收視率論英雄的時代里,傳媒走向了第三次的大革命:從口頭語言(教會中正是以這個為主),到書面語言,再到數字化語言。儘管每種「語言」各有優勢,但面對不斷世俗化的社會,福音人更需要聖靈的能力(徒1:8)和耶穌的同在(太28:20)。

這一點在「三福」佈道法中得到了重視和體現:「『三福』所強調的是『訓練一個靈魂的拯救者』,比拯救一個靈魂更加重要。」(頁139)

求神給我們力量,不但能培養出優秀的「福音人」,而且,能訓練出更多的「福音人」,特別是要喚醒教會中那「沉睡的巨人」——每一個信徒!

個人佈道者不能成為教會中的少數民族!

三、個人佈道的核心內容——「一個福音」與「多元信息」

個人佈道是完成大使命的具體操作之一。

完成大使命的方法很多,就如同耶穌時代,來歸信耶穌的人有經過主耶穌大型佈道悔改的,有在耶穌個人佈道中悔改的,也有聽了施洗約翰的道悔改的(約1:3,10:41)。

在主所託付的大使命中出現了「你們」這一複數人稱代詞,它所包括的是所有的基督徒。福音的傳播是層層遞進的,從一個點不斷的擴散,如經上所記「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基督的見證(參下圖)。而這個「擴散」正需要「你們」的參與與加入,共同來構建一座福音「擴散」的橋樑。

當日的門徒正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的,他們英勇的向人們佈道,但他們所宣講的信息依然是一個核心,「那就是『耶穌是主』——他的身份和他的工作。」(頁74)「然而,福音也像一顆光芒萬象的鑽石,從不同的角度看則有不同的光輝。福音的核心內容不變,傳達福音信息的方式卻因文化的迥異和受眾的背景而改變。」(頁77)

在本書第五章的內容里,作者引用了Mark McCloskey對新約用六幅圖像解釋福音的理論,闡述了多元信息的六個角度:重生——從死亡到生命,救贖——從奴役到自由,和好——從敵人到朋友,稱義——從罪疚到成義,挽回祭——從忿怒到憐憫,歸化——從奴隸到兒子。

四、個人佈道者的佈道藝術——「直接佈道」與「生活佈道」

所謂直接佈道法,就是指「一個成功的見證是靠著聖靈的大能,單傳耶穌基督,並將結果交託給神。」(頁89)直接佈道法的座右銘是:「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4:2上)以及「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11:4)

所謂生活佈道法,就是「成全信徒,訓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藉著在有形或無形的關係里,依照聽者的需要和興趣來見證耶穌基督。」(頁94)生活佈道法的特點是能將福音度身訂製給身邊的人,並「關切初信者融入教會生活,因此甚著重地方教會信徒運用恩賜,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頁95)

兩種方法各有優勢。直接佈道法的激情、英勇和信靠,生活佈道法的沉著、睿智和真誠,都是可取的。

兩種佈道法各有劣勢。直接佈道法容易讓人落入決志數字的遊戲里,而且,決志者在融入教會一事上有一定的困難,一旦應用不好,還會對聽福音的對象產生負面的影響;生活佈道法卻容易妥協(誤用認同),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惰性,缺乏主動,甚至錯失良機。

我個人認為,這兩種方法類似於早期到中國的宣教士,一位是戴德生,一位是李提摩太,他們的宣教策略完全不同。戴德生迫切於搶救失望的靈魂,故此,他隻身深入中國社會的底層百姓中去,以「速戰速決」來要求自己,因為當時中國每天的死亡人數比例非常高。李提摩太則不同,他把福音的傳播轉向到社會上層並知識分子的身上,開學校,辦報紙,希望通過對那批擁有社會話語權的人的福音滲透,從而達到改變整個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

我們不能說兩位宣教士的方法都是絕對的,也不能說都是不對的。

「直接佈道法」和「生活佈道法」也是如此。假如能把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同時使用於一個人身上(或一個教會),那麼,這就像無數的企業家,既能睡地板,也能做老闆,隨時為主作見證。用作者的話來講,那就是「互補、互助」。

五、個人佈道要情、理、靈兼顧——「以傳播者為中心」與「以受者為中心」

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有情、有理、有靈」的,佈道者也應該如此。

佈道者的生命氣質是從他身上自然流露出來的。他活著是為基督,他佈道是為未信者。而一個佈道者同時也應該是牧者,這樣,他就會關注他人的生命和感受。因此,作者說,「傳福音的責任與尊重別人的權利不可分割。」(頁110)

直接佈道法較傾向於以播者為中心(向人灌輸),而生活佈道法則較傾向於以受者為中心(與人溝通)。「以傳播者為中心與以受眾為中心的做法並非對立或互相排斥。」(頁121)為了能更好的解釋這個原則,作者引用了Paige Patterson所設的一個「打籃球的比喻」:

「好的籃球隊耐心地將球帶到籃球圈下,期望可以更近球圈後投籃或最少在較近的位置前射球。因為這樣的進球率較高及較有把握。此外,球隊中亦需要一兩個準確的外圍射手。誠然,那些射中三分的進球不單令觀眾嘆為觀止,更可激發球隊的士氣。因此,一個好的球隊實在需要入內攻籃的球手,同時也需要在外圍的『神射手』。」(頁121)

這個比喻解釋了兩種佈道法結合的好處,延伸之,也同樣解釋了「以傳播者為中心」與「以受者為中心的」可取之處。

妙哉!

六、個人佈道者的漁夫心態——「理論化」與「本色化」

從第八章到十章,作者分別介紹和評估了「屬靈四定律」、「三元福音倍進佈道法」以及「十架故事法」等個人佈道法。第十一章到十二章則把話題轉向了如何構建適合中國文化的福音信息,即福音傳播在中國的本土化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課題,正如作者在書中對「中國人」一詞所延展出來的群體就有不少,比如:生活在大陸的,香港的,台灣的,海外的等。這些都是中國人,但他們的文化已非常的不同。不但如此,林慈信博士還認為在海外出生及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按著他們的文化背景共可分出最少二十多類的中國人(參頁156)。

但是,無論文化有多麼的不同,他們都是罪人,就如同全世界的人都是罪人一樣。無論是處在大陸的政治和經濟的高壓之下,或是處在海外的世俗和工作的高壓之下,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活在「苦」中,而更多的人則死於心碎。

這的確是一個乍暖還寒的時代!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作為已經找到人生出路的我們,在這種不盡人意的生存生態中,理應把基督的道傳遞給他們。

但這個行動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它也需要心靈對心靈的說話。要想結束中國人在法老家燒磚的奴役日子,就必須把基督得勝的錦旗高舉起來!也要像勤勞的漁夫那樣,把網撒向水深之處,為自己的同胞設計「本土化」的福音方法,或者說,中國人也需要一張適合於自己的漁網,為得是能得人如魚!

好的方法值得等!

讀罷何牧師的《當代個人佈道:理論與實踐》一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個人佈道是所有佈道法的基礎,它是最基本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它。如何有效的使用個人佈道法,也是佈道者應該不斷去揣摩的功夫。願神給我們充足的智慧,能以將他的道傳布四方!

註:下面一首《得人漁夫》的詩歌出自溫州教會出版的《麥種》第二期(2006年10月),作者為溫州基督徒,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並且,多次舉行大型的「音樂佈道晚會」,是「野地百合音樂事工」創辦人。本詩歌是作者在參加「三福」訓練後所創作的。我在文章的結尾部分引用此詩歌,是為了激發我們去做一位名副其實的「得人漁夫」,阿門!
推薦閱讀:

韓被批戰略選擇愚蠢 全方位軍演或惹怒中國
美國對華戰略邏輯的演進與「特朗普衝擊」
史安斌:中國國家戰略傳播與國際秩序變革
構建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中俄組戰略同盟反美 「一帶一路」頂級項目保駕護航

TAG:戰略 | 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