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壇經》之道

《壇經》之道----沈仁岩

今演此《壇經》之道,是一大因緣事。六祖惠能不識一字。不會佛法。不論禪定解脫。於凡夫地直以頓見真如本性。承六祖位。彼於曹溪說頓法三十七年。化度成佛,不計其數。

頓法者,曹源一滴水(一滴水性,與十方性海水性,無二無別,一性一相一道)法華謂「一味、一相、一乘、無上道」。

惠能得法後,一直隱遯在獵人山窩一十六年——五祖讖誡:佛法難起,不務速說。

六祖洗濯「釋迦所授:大覚之道·證信之僧伽梨」,西蜀僧方辯,特來至洗濯処相見,說「昨日於南天竺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來唐土」。達磨大師謂方辯「吾傳摩訶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現傳六代,於韶州曹谿,汝去瞻禮」。方辯願見「佛授之信衣」。六祖出衣。分作三分,一分披於方辯所塑之六祖像。(此像當時在高泉寺)。一分用「棕梨」裹之瘞埋地中,六祖誓「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僧惟先,修殿掘土,得衣如新)。一分六祖自留。——遵達磨祖之「付授偈」意: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衣止。不合復傳。

六祖所演最上一乘——究竟沒意智也。沒意智——惠能請別駕張日用書寫「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処惹塵埃」偈,別駕疑怪:獦獠亦能作偈?惠能曰「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沒意智——有人於淺釋《壇經》時,解作「溺沒心智」。猶言沒有心智。「意智」二字,合成一個詞。

若沒意智,作此「名言」之見,即落「有、無、斷、常」。法華經雲「邪見稠林:六十二見本」。若作「溺沒心智」之見,如何會「金色頭陀摩訶迦葉之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註1)。世尊舉金色波羅花示眾,眾皆茫然。獨迦葉尊者開顏微笑。世尊告眾「我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浄法 分付迦葉。作汝等依止,猶如如來」。是證:久滅意根,若彼心滅盡——沒意也。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智也。沒意智——永嘉《證道歌》之: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沒意智)終不失。《傳燈錄》記:誌公禪師,令人謂慧思:何不下山教化眾生。慧思大禪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有何眾生可化。——今人但用「資料考證」,謂誌公已入滅,不當有此問。此何不下山教化眾生之遣問,當別有一師。《傳燈》誤記為誌公耳——殊不知佛法聖僧之聖跡:已出「分段五陰」。已證「無漏神化五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金心:無心無「無作」,妙色湛然常安隱。肉身菩薩惠能之肉身,自唐完好至今。更不可思議者,宣化上人自述親見:六祖惠能三番現前囑言:法緣在美。令去美國弘傳佛道。宣化上人遵囑去美,建立「萬佛」聖城。直唱:我弘唯是正法。「資料考證」是可思議。據有為有漏文字:有錄則執之。失軼便懸爾顢頇。且據「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其「佛曆」為何取「共推之議定」:懸「元前544年」(約認)。故《傳燈錄》謂誌公,「資料考證迷者」惑之。懸云:當別有一師。且置論其人,——依法不依人。:「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有何眾生可化」。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無戱論語、獅子吼語。所以者何?《宗鏡錄》卷十九297頁引《華嚴經》:如來初成正覚時,於自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咸同真如一性所謂無性。——諸佛兩足尊:「即法即知」常無性。「翳目、空華」,非、相待之二法——俱生「依持」——寂滅真如耳。賴耶:「一滅持七『生』,七『生』依一滅,一滅滅亦滅,六七永無遣」。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一滅賴耶」隨七轉,唯識「三性三無性」。

(注1)《大佛頂首楞嚴經》:觀音「圓通常真實·了了靈性知」之耳根大圓通。一圓通即二十五之大圓通。娑婆世界閻浮提「含識有情」,以耳根殊利:具千二百功德。故文殊妙吉。獨選觀音耳根圓通。:十方同擊鼓,十方一時聞。隔牆及夜夢,性聞恆了了。聲生聞無生,聲消聞無滅,圓通常真實,寂寂靈知性。

故沒意智是迦葉金色頭陀之根本不動知性——舍利弗於法華會上說「我聞清浄法。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

永嘉玄覚禪師於六祖処,六祖雲「汝甚得無生之意」。問:「無生豈有意耶?」六祖問「無意,誰當分別?」覚曰「分別亦非意」。祖賛「善哉!少留一宿」。

六祖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佛性涅槃·定慧圓明——岩)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之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莫住「名言習氣」。應:沒意智)許汝知少分。

沒意智,亦即如青原之行思禪師——參六祖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六祖問「汝曾作甚麼來?」思曰「聖諦亦不為」。六祖問「落何階級?」思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六祖深器之。令行思為眾之首。觀察一段時日,謂行思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六祖滅度時,石頭希遷問六祖「和尚今去,當依何為師?」六祖曰「尋思去」。希遷以為坐禪覓「思」。首座為示:祖言直極,指汝依行思也。

一僧問六祖「黃梅意旨,甚麼人得?」祖曰「會佛法人得」。僧問「和尚還得否?」六祖曰「我不會佛法。」

上四,皆明沒意智。——圓明寂滅道。應鑑達磨——來中國,找個不受人惑之人。見神光在講經,是個大器。以語言逗之。神光無始「慢習」,一念珠,打掉達磨二顆外露的門牙。達磨以面壁九年,磨折神光跪地求法九年。磨浄其「慢習」至砍斷一臂,矢志不移,方收為徒。神光為臂瘡磨折苦惱,乞祖安心,達磨曰「將心來安。」神光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磨曰「安心竟」。改神光名,為慧可。末了,達磨欲返天竺。令門人各呈其「悟」。道副得皮。尼總持得肉。道育得骨。達磨見慧可默然。令慧可說。慧可行至達磨前頂禮三拜,復歸原処。達磨曰「汝得我髓。為第二代祖」。古大德稱斯謂: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紹祖。

如是:覓心了不可得——斯是本上沒意智;定慧圓明「體」也。末上達磨令慧可說,慧可行至祖前三拜,復歸原処。——斯是末上沒意智:定慧圓明「用」。全體是用。全用是體。性具性德俱體俱用——妙湛圓明寂滅,體用真實如如。:本末究竟等,一道沒意智。故達磨曰「汝得我(佛性)髓。為第二代祖」。

六祖云:明與無明,蘊與法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智:沒意智)。實性者,処凡愚而不減。[蘊與十八界,如來清浄常。《殃掘魔羅經》:「圓明六根境,於諸如來常,(《楞嚴經》:生死輪轉,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了了者,圓明本覚。分明者,定慧「始覚」。沒意智如實見:定慧圓明:始本一實相,了了分明見——: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五祖謂神秀: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口,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不「如實見『即』:當體全是」)《見實三昧經》:佛為父王說「一切皆是佛」。王問「一切眾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實見眾生,於其即是佛」。蕅公類之,雲「若不如實見眾生,於其即非聖」。

五祖示神秀「無上菩提,須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於斯言下,頓見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岩)

六祖是以《金剛般若》常寂靈光——真空靈覚,得道——六祖雲「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惠能賣柴,送柴至客店,聞誦《金剛般若》即時心開。遂至蘄州黃梅縣東禪寺。求五祖證明。祖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曰「弟子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祖曰「嶺南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道「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祖欲語,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惠能隨眾作務。惠能道「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曰「這獦獠,根性大利。」令槽廠去。——佛法難起。不務速印: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即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惠能在槽廠破柴,踏碓,經八月餘。一日,祖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否?」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覚」。

五祖乃喚集諸門人總來,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應見沒意智)。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是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輪刀、上陣,是說刀兵戰禍中亦得自見。今謂五濁末法,煩惱苦海中,自性覚海真源,浄明(鑑浄心明)巍巍如如——岩。

虛雲禪師於一百二十歲(1951年)雲門事件前夕,於兜率天,彌勒菩薩為師說偈——

識智何分 波水一個 莫昧瓶盆 金無厚薄 性量三三 麻繩蝸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夢宅 幻無所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覚

大覚圓明 鏡鑑森羅 空花凡聖 善惡安樂 悲願度生 夢境斯作

(若悲願度生,應明:「即法即知」常無性,故諸法無所行。行必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五眼三空,乃契實相實性。若著「凡聖見、能所見、度生見,——生緣、法緣」,則全墮夢境——岩)

劫業當頭 警惕普覚 苦海慈航 毋生退怯

蓮開泥水(即不污染) 端坐佛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明闇不相除,顯出佛菩提——岩)

五祖令門人作偈,神秀沉思恍惚,勉強作「菩提樹、明鏡台」相說之偈。惠能聞之,知其未見本性。乃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処惹塵埃。」令神秀自會本心本性。此事轟動一寺。眾皆驚怪。五祖恐惡人損害「肉身菩薩」(此事:戒壇、樹畔,皆有碑誌。五祖預智:故惠能聞五祖曰「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処去?」五祖曰「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預示:隱遯於獵人山窩——不宜速說。佛法難起。與惠能分別時,又示「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後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五祖「神通預智·住、去、自在」。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五祖恐此偈引致惡人損害惠能,遂把此偈用鞋子擦去說「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淺釋《壇經》解謂:神秀偈,既未見性。惠能偈,又何以見性?此「本來無一物」,尚在百尺竿頭,但悟到「無所住」。至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悟到了「而生其心」,此時才是真正大悟,說出了五句「何期自性」。

其實,五祖擦去此偈說「亦未見性」者,全為遮掩惡人眼目,不令損害六祖。惠能之「本來無一物,何処惹塵埃」,全道出本心本性。雖於五祖処,說出了五句「何期自性」,上四句本自清浄,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只是「寂滅真如」,——性體。正是「定慧圓明:圓真實、通真實、常真實」沒意靈覚(智)。第五句「能生萬法」即性德性具也諸佛根本不動法性即是眾生根本無明:四倒沉溺処:《大經》云:我以甚深般若,慧眼一切智,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我以摩訶般若,法眼道種智,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浄,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我以實相般若佛眼種智,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可得。根本無故(知法常自寂滅,知虛空即空華相),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示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法華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諸法究竟實相。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不動真際,為諸法立処,非離真而立処,立処即真也。:有如是如是思惟即有如是如是顯現。不動真際 為諸法立処不壞假名 說諸法實相

《大神變經》云:文殊言,一切善惡、動、不動,皆神變相。不動即法性,動即神變。一切諸法,皆神變相。《大經》: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菩提時(未見真如本性),一切善惡無記,盡名佛性。

上引諸經,祇惟明本師之: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以諸眾生有種種性、欲、行,憶想分別,則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而一切諸法,不動法性,動即神變。盡是佛性。

是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者,其實惟一寂滅真如。——佛性。惠能於忍和尚処聞,言下深歎地發出五句「何期自性」。——惠能於忍和尚講《金剛經》前,本已心開,徹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本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祇是米雖久熟,唯欠「證明證據」耳。

今還據惠能之「本來無一物」,舉三則禪典:——

一、有僧問天台德韶國師「能轉物,則同如來。云何?」韶問「汝喚甚麼作物?」僧良久,雲「恁么,則同如來。」韶曰「莫作野干鳴,擬同如來,白雲萬里」。

二、永嘉《證道歌》: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覚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覚了無一物:自性天真佛」。無一物即天真佛佛性。豈隔裂先後次第。沒意智,即無住真心,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三、《證道歌》頓覚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中明明有六趣,覚後空空無大千。——「本來無一物」。即覚後空空無大千,——頓覚了知萬德體中圓滿。豈「本來無一物」,了徹(覚性)之惠能。還未悟到「而生其心」?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露,心法雙忘、性即真。——「本來無一物」:盡除痕垢,心法雙忘。豈光不露,性不真,猶待「而生其心」耶?

若謂惠能「本來無一物,何処惹塵埃」是祇在「無所住」。全未悟「而生其心」。請問惠能已經「無所住心」。本地定慧圓明,無有纖塵。還該而生「甚麼心耶?」

應知,不動真際,本自浄明,無住真心,光明徧照,——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緣四倒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即「有、無」邪見。不了:一精明分六和合,全迷、常迷、隨照枉自遷流,遂為「三細六粗」之心垢。金剛般若,令知令生:無所住心,即無住真心。此「應無住而生其心」者——無所住則妙湛鑑浄心明生其心者,此「生」字,非謂「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之「生」,乃是妙湛浄明使其心無礙解脫——正是「生者:(痕垢盡除)住心」因為「無塵智」成:沒意智彰,心本無生。「緣塵纏流」——若欲了知佛境界,當浄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經》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即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見、不見,是兩邊。見見非見,見不自見,見自本性,性非見見,見無能所。(《金剛般若經》名之「一合相」即不可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岩

六祖告眾,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此物即「沒意智」。不動名法性。動名神變。任運方便呼之為「智」——眾生取自心,遂起「幻化」相: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咸同真如」是。諸法無非自幻化神變(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幻化無性無纖塵。《宗鏡錄》卷九十四989頁,釋雲——一切眾生不了自性清浄心,本不污染。隨照妄生「垢浄迷悟」自沒。於無疑中結「疑」,無縛中求「脫」。豁地心開「意」消(沒意智),方見本心定慧圓明,元自妙湛總持不動之寂滅如如。何有「迷悟垢浄」——此沒意智,經文喚「大白牛車」。無所住者:性定也。生其心者:性慧也,性定性慧,定慧圓明。豈是「定、慧二合,先後隔別」?應明:定即真如體,慧即真如用,在定之時,慧在定,全慧即定。在慧之時,定在慧,全定即慧。——故頓悟初心即究竟圓極寂滅如如。寂滅如如湛如無際之空虛,纖塵自無。瑩如圓明之浄鏡,萬境自如如。故佛住甚深真法性,性具性德:心如心是,我為寶王,恁運自在。「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如來藏,但能沒意智,自如如拳掌」。

然沒意智,本末究竟——故三:本上沒意智,甚深般若。末上沒意智,摩訶般若。究竟沒意智,實相般若。是故末了,達磨欲返天竺,令門人各呈其悟,慧可「沒意智」大白牛車行至達磨前頂禮三拜,復歸原位。達磨曰「你得我髓。為二代祖」稱「末上沒意智,三拜得髓,授衣紹祖」。

故臨濟慧照義玄禪師,首參黃檗山希運禪師,三度問佛法大意,三度被打,心惑辭去,黃檗令其去大愚処。義玄於大愚言下心開「意」消,還擊大愚三掌。大愚雲「汝師黃檗。非關我事」。義玄復歸黃檗,於問答際,義玄打希運三掌,希運喚侍者「引這瘋漢參堂去」。義玄大吼一聲。

義玄出參堂後,深山栽許多松樹,希運問「栽松咋么?」曰「一與山門作茂景,二與後人作榜樣」。舉钁頭「打地三下」。運曰「雖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也」。義玄又「打地三下」作噓噓聲。希運曰「吾宗到汝大興」。——一花開五葉之臨濟宗也。臨濟示人云:你一念心上清浄光,是你屋裡法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你屋裡報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你屋裡化身佛。此假名三身,是名言。是三種依:身依義立,土依體如。法性身、法性土,是光影。汝當識取弄光影底人,——諸佛本源覚海。

《文殊師利巡行經》文殊云:大德舍利弗,若人言「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有依、不依」。如是則為謗如來!何以故?真如無念,亦無所念。——真如「本末究竟等沒意智」故。(若實得此沒意智,此假名亦不立——岩)

五祖為遮掩惡人眼目,擦去「本來無一物」偈,說「亦未見性」眾以為然。《壇經》淺釋之大德「亦以為然」。不見五祖次日即潛至碓坊見「肉身菩薩」,問「米熟也未?」曰「米熟久矣。猶(只待)欠篩(證印)在」。五祖遂舉杖擊碓三下而去——擊碓三下:密傳本心已竟。

問「米熟也未」祇是投石明道。米有何「熟、不熟」——但去其糠皮,轉名曰熟。凡夫衣里摩尼即法王頂珠,無二無別。但去其自蔽之「衣」——一絲不掛「沒意(衣)智」:迥脫根(意根),塵(緣影)。獨露真常:露地大白牛,沒翳常堂堂。真空自性不污染。有翳無翳,常自定慧圓明。所謂:心地真空,覚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浄,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水泡)即除,地獄等業,一時消滅。內外湛瑩明徹,何異西方極樂浄土。不作此頓修頓覚,如何頓了。慧可二祖雲「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覚是真珠」。龍女成佛,請佛證明,即以「價值三千大千世界之寶珠(衣里摩尼)上佛,佛即納之」。「衣里摩尼」上佛,喻為「始覚」上佛「本覚」——始本豈二,全用是體,俱體俱用。故無所住(體)生其心(用)即「無所住心」。有何「生、不生」。凡夫惑之便成四倒「有」。二乘惑之便成四倒「空」。菩薩惑之便成四滯「緣、相、生、壞」無量不思議變易生死。:菩薩有上有行,如華開敷。諸法無性本無所行。(非「相待、相續,能所即離」)。本末究竟沒意智。

惠能曰「米熟久矣。但欠篩耳」——但為「證明之證據」而已。於是五祖擊碓三下密付本心:性體性量性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祕藏本性。

米自本米,去糠皮浄盡,曰為「米熟久矣」。然自覚以為浄盡,則威音王以後,盡為天然外道。故必經本師釋迦親承之迦葉,所傳之佛法大意正法眼藏為「證明證據」。是即五祖之舉杖擊碓三下。旨同慧可之祖前三拜,義玄兩番「打地三下」——第一番「打地三下」,希運謂「雖然如此,汝已吃吾三十棒」——是示:汝如前之打希運三掌,也可表悟三賢伏惑(十住、十行、十向,吃三十棒即勘驗故,閉於「參堂」)。義玄又「打地三下」,作噓噓聲,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諸法實相:摩訶般若照,解脫甚深法,法身寂滅體。三一理圓常,識得理絕処,常寂光白牛。希運肯曰「吾宗到汝大興」。五祖擊碓三下,密傳本心,密付本性,如是如是。寂滅如如。

是故,不可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劈開二半謂惠能「本來無一物。何処惹塵埃」,但悟「無所住」。未悟「生其心」。肉身菩薩挖卻心肝。還令什麼「而生其心」?!彼心滅盡。如無際虛空,圓明浄鏡: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惟「無住真心」究竟清浄自在。惟「無所住心」究竟清浄本心本性。若此而生其心,是令生「名言」——六祖告眾: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識不?神會「生其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六祖斥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天然外道之異名。

觀:神會『把茆蓋頭』名言習氣。與慧可「行至祖前三拜」定慧圓明。一個似「夜星之光」。一個是佛日中天,了無陰影。

惠能久熟之米。三鼓入室,但為「證據」。五祖心心相印,擦去偈語,說「亦未見性」,但為保護肉身菩薩。

惠能三鼓入室,因緣有二:一、但獲「篩」:據。二、令惡人不覚。三鼓即是「夜中」,眾生迷本心,昧性量三三,名為無明長夜。真如、智慧、法性,皆無明也(註2)。《天台傳佛心印記》云:修善惡即性善惡。無修善惡可論。斯即斷義。諸佛以斯:斷諸法中惡。修善惡既即性善惡,修善惡何嘗斷。斯不斷義。斷不斷,不斷斷。妙在其「中」——中:定慧圓明之圓滿圓融圓中也。荊溪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不改,無明即明。三千並常,俱體俱用。故雖長夜無明,而定慧圓明終不失。一念圓中:「即苦海無邊便真源覚海:是為性量三三夜中入室。(無明長夜定慧圓明頓悟初心無上菩提自性)

六祖云: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一真法界性,既有「常德、樂德」,必具「我德、浄德」。一不相離,四不相混——岩)故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

惠能夜中入室獲「證明證據:衣缽」,五祖於夜中便送其過江,南去。囑曰:「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佛法難起,不宜速說」。

惠能所以說出五句「何期自性」:惟歎:自性定慧圓明之本然,常為「即佛之有情」如大富盲兒在寶藏中,動即(神變)輒受寶傷。自性本自清浄,本不生滅:此即「妙湛本然」。自性本自具足:此即「總持本然」。自性本無動搖:此即「不動本然」。定慧圓明即本然妙湛總持不動,堅固首楞嚴王,一切眾生本然如是——《浄名不思議解脫》:彌勒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即「性德法身」——永嘉「證道」雲「幻化空身即法身」。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得。即「性德般若」。故若見、若不見,皆真空寂滅光。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即「性德解脫」。——此性慧(性定)圓明,無有「入定、住定、出定」之殊。無有「前際之去,後際之來,今際之住」之遷。

(註2):真如是無明——《圓覚經》云: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智慧是無明——慧可二祖云:無明智慧等無異。

法性是無明——荊溪云:三千(三千法,即法性。法即法性,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三千在理,同名無明。故三千不改,無明即明,三千並常,俱體俱用。

《妙玄》雲(147)餘經,拔眾生出生死,如五佛子。於凡夫第一。或拔眾生出涅槃,如菩薩居無學位上。妙法蓮華經,拔出眾生,過方便教菩薩上,即成法王,最為第一。

《宗鏡錄》卷一:「一微」涉境(註3),漸成夏漢之高峰。「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爾後,將欲反初複本,約根利鈍不同,於一真如界中,開三乘五性,——或見空自證果(聲聞四果)。或了緣而入真,(獨覚、緣覚)。或三祇熏鍊,漸具行門(別教證十二品,若中秋之光月。猶有三十品極微無明,名字不知。只在圓教二行位。三行已去尚有三十品無明未破)。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天台宗頓覚)。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絕昇沉之異,無縛脫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虛,識智俱空,名體咸寂。迥無所有,唯一真心。

問:一心成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否?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失理。以無位中論其位次。不可決定有無之諍執。經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門,對治習氣,昇進非無。若得直下無心。(覓心了不可得。世人,唯有「六塵緣影」)量出法界之外,何用更歷階梯。若未頓合無心,一念有異者,直以佛知見治之。故究竟成佛,不可偏執一見,成矓眮病也。

六祖云:妙湛圓寂,體用如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浄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浄坐。究竟無證。此「常寂滅光」,《壇經》於機上亦施方便——

一、六祖夜中得法,五祖夜中送過江,南去。五祖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和尚少病少惱否?」祖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數百人群追奪衣。僧惠明,最先追及。惠能擲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自隱草莽中,惠明提掇不動——佛傳肉身菩薩之信衣奚可奪之。(如六祖建寶林,於陳亞仙求「一坐具」地。一展「坐具」,盡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現身坐鎮)。惠明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出,石上盤坐。惠明作禮求法。六祖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惠明良久,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問「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令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即達磨所示「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令「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即「邪正悉打卻,長御白牛車」。問「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正是令於「指」見月,莫執「指」作月。——此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正是香岩於仰山問「父母未生時,道一句」。香岩從此「梗塞」茫然。直至南陽忠國師塔処,芟草捨礫一擲,礫撞竹子上,一聲清脆,豁然心開,歡喜過本。偈曰「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不貴『未生前』)。処処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稱上上機」。溈山勘驗真偽,說此偈是閑時構思所擬。香岩立舉偈雲「去年貧,未是貧。今時貧,才是貧。去年貧,尚有立錐之地。今時貧,錐也無」。是以哪個是「本來面目」,卻卻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正如啞巴,十字路上見親爹。古喻:人在樹上,唯口咬住葉子,忽有人來問「西來意」,答之,脫口便墮。

今之人,不了「正與么時」與「本來面目」,祇是一時「用」立之名言,猶如「水月」。正是假其「問」,令於「水月」得見本月。後人不於「問」上會性,卻於句上執「水月」,全成「捨礫」戲論。會者,言下承當。重名言者永失。喻為「食糟糠殼」。

惠明復問「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六祖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返照者,返聞自性也。即相非相。見見非見。即念非念。天台「是即非即,離即離非」。即無塵智,即沒意智,——心地若空:慧日靈光常寂照。心、法、雙忘:本心本性帝慧王(金光明海、帝慧王,是《金光明經玄義》,智者大師講,知禮大師述)。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真如是萬法:不變隨緣故;萬法是真如:隨緣不變故。是名萬境自如如。——岩)如如之心,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菩提自性,本來清浄(自如如)。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莫作野干鳴「名言習氣,知解宗徒」擬同如來,白雲滿前。六祖雲「目翳、空華」,非相待二法:一翳在目,空華飛雪。

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萬法。未得菩提,善惡無記盡名佛性。定慧圓明,惟一般若。故無所住而生其心,非為二法,不應說「悟無(寂)住」遺「生(照)心」,劈分為二,無有是処。即六塵無住:圓覚普照,寂滅無二——照唯是一。香岩「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諸方達道者,咸稱上上機,——今時貧,錐也俱空咸寂·迥無所有無。即惠能言上上人沒意智。

二、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22頁)

三、本性「自在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22頁)

四、但於自性,常在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23頁)

五、自心內有善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六、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即是般若三昧(真無念——沒意智——岩)(26頁)

七、真如自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覚知」不染萬境。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見聞、色聲」。真性常自在。《浄名經》云: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如義不動。兩邊三際斷,常應諸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八、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由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若能正心(一正十八正)常生般若觀照自心。汝若勞勞執「念」以為功謂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59頁)

九、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66頁)

十、真如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諸法寂滅,有何次第。(82頁)

十一、煩惱即是菩提。(天台:佛性無性,咸同真如,故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道即三德,無二無別,圓伊∴)若以智慧照破無明者,此是二乘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十二、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對機說法,不失本宗,動用三科(陰入界)三十六對。出、沒、即、離,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翳目(知虛空),空華(知虛空即空華相,空華相即知虛空)」盡除。更無去処。圓明用即佛用。惡用即眾生用。一切法皆是佛法,而不名佛法——岩。是以僧問六祖「黃梅意旨,甚麼人得?」祖曰「會佛法人得」。僧問「和尚還得否?」曰「我不會佛法」。《大經》佛性,不名一法乃至一切法,於未得菩提時,一切善惡無記,盡名佛性。惠能肉身菩薩是佛性大涅槃:定慧圓明,常寂滅光。真源湛寂,覚海澄清,全非佛法,全是佛法。言語道斷。心行処滅,永寂如空。

(註3)「一微」涉境,「一滴」興浪,故致惠能於五祖言下興悲惟歎「五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秦時,佛陀跋陀羅,於塵點劫前,威音王如來時,聞常不輕菩薩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發瞋打罵常不輕而墮地獄受無量苦。罪酬畢。復受常不輕菩薩教化而得道(註4)。——法華海會文殊師利等十八菩薩之一。至唐,彼欲點化「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道生法師,故問「講何經論?」道生曰「大般若經」。羅「怎麼生說?」生「色空義。眾微聚曰色。眾微自無性曰空」。(金剛藏佛甚微智:色空,不二、不異、不盡。)羅「眾微未聚,喚作甚麼?」道生茫然。羅「別講何經論?」生「大涅槃經」。羅:「如何說涅槃義?」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羅「這個是如來涅槃。哪個是法師(你)涅槃?」生「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祇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羅:拈起手中「如意」問「還見么?」生「見」。羅「見個甚麼?」生「見禪師手中如意」。羅:將「如意」擲地問「見么?」生「見」。羅「見個甚麼?」生「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羅「觀公見知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道生徒眾,疑懷不已,追羅叩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義?」羅「不道汝師說得不是。祇是汝師說得『果上大乘大涅槃』。不會說得『因中修德涅槃』。」徒問:「如何是因中修德涅槃?」羅「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介爾有心·法爾如是·差之毫微·(四倒)三千——岩。(毫微「有無」,動即神變,彼圓覚性,即同流轉。)

(註4):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仁岩偈:妙法蓮華經

如來清浄藏

性德金光明

大般若涅槃


推薦閱讀:

小言《壇經》
劍平:《壇經》點滴
再談慧能《壇經》的禪學奧秘
從《壇經》看禪宗的智慧

TAG:《壇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