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吼有用的話,那麼驢將統治世界

一對兒新婚夫婦,兩人約好一起過周末,可丈夫因為臨時有應酬未歸,妻子做好飯,在久等之下打電話尋找卻無人接聽。於是晚上丈夫回來後,在妻子過激的言語之下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

生命的痛苦80%來自於情緒的困擾,認識情緒、覺察情緒、釋放情緒、掌控情緒,從而活出生命的喜樂和幸福,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人生功課。

而憤怒的情緒,更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影響著我們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不少人會在發完脾氣之後,陷入「憤怒-自責-反省-道歉」的死循環,可能你也是其中一位。

可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呢?

它從何而來?

它的根源又是什麼?

看完本文也許你會有答案。

01

情緒的根源是傷痛

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都儲存著大量的情緒(不只是憤怒),可是我們並沒有覺知它們。

它們可能來自我們小時候餓了、哭了,媽媽沒有及時來喂我;也可能來自一次刻骨銘心的傷害;甚至是因為小時候缺少父母的陪伴,或者父母的一次打罵;戀愛時候被拋棄、父母感情不和、或者他人的一次不經意的辱罵、親人的離世……

這些傷痛都會在我們的身體里產生情緒,日積月累都存儲在我們身體里。

但是因為人體里有一個自動的保護機制,這個保護機制用種種方法來關閉情緒,讓我們當下不受傷害。但是它會積蓄在我們身體里,歲月更替,影響我們的生命和關係。

文章開頭的那個故事就是如此,也許是丈夫對約定的不重視激起了妻子某段不美好的回憶,於是影響了妻子理性的思考和認知,最終導致了家庭大戰的爆發。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面對不滿,我們的情緒難免會有所波動,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被情緒控制,有的人卻能控制情緒。

02

別自責,發脾氣不是你的錯

生活中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脾氣好,一個人脾氣差,有的人一言不合就脾氣大發,有的人沉默很久才爆發,有的人根本不會爆發,這些都是一個人發脾氣的外在表現,那麼究竟是什麼讓Ta脾氣瞬間爆發的呢?

科學上有一種說法,發脾氣是一種應激反應,是一個人遇到特定場景的一種反饋或者說遇到特定場景形成的反射作用,而造成大發脾氣的應激因素有很多。

總結下來有生理、心理、外界等5種因素——

1、神經激動往往鑄下大錯

神經激動是在突然刺激下,血液加速循環產生的緊張、焦慮、憤怒等情緒。很多人就是在這種情緒下犯下難以彌補的錯誤,類似新聞報道中「一男子因XXX發生衝突,一氣之下失手將人打傷」的事件。

2、真相的缺失

對事件的真相缺乏正確、全面的了解,導致認知偏差。

電影《搜索》里的情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女主人公是拿著高薪的白領,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卻拒不讓座,被拍成視頻傳上了網路,網友們認為她人品太差勁。

於是,群情憤怒之下,網友們口誅筆伐並發起人肉搜索,導致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陷入困境,最終釀成悲劇。

可廣大網友不知道的真相是——在上公交車之前,女主人公剛剛被確診為淋巴癌晚期,生無可戀情緒低落到了極點,所以才有了不讓座的事情發生。

3、在潛意識中,對彼此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如果是別人對你發脾氣,常常是因為對方在潛意識裡對你抱有期待和幻想,給你設定了一些預期,當你不符合的時候,他就接受不了。

儘管預期可能不切實際,同時你也不知道有這些標準,但他根本不管,於是矛盾就此產生。

反過來說,你對別人挑三揀四,往往也是這個原因。所以,佛陀教我們「無住生心」,不要有設定,不要有框架,才能更貼近真相。

4、遺傳、性格、生存環境等

多數人情緒較為穩定,能夠很好地控制,有些人則平日里脾氣就很火爆,遇事更為衝動。這種性格上的差異也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如遺傳、教育、自身教養、生存環境等等,這些加起來所形成的綜合素質,使人與人對事物的認知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那些脾氣大的人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父母曾經大發脾氣以爭吵解決某些問題,比較小的孩子會直接哭泣來應對,稍大一點的會在一邊默默的觀察,無論怎麼樣,對一個小孩的影響就此形成。

父母間的吵架為孩子以後的婚姻生活埋下了參照的標準,一個人遇到相似的場景首先反應就是這個。

5、健康狀態以及天氣、氣候等

人在飢餓、疲勞、沒睡好覺時,會情緒低落,也很容易「一點就著」。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當工作了一天的家長回到家裡,孩子要求其講故事時,家長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吃過飯後,情緒會明顯好轉,這時提出要求多數是有求必應。

夏季是事故高發期,在炎熱、憋悶的環境下情緒也不穩定,而下雨天多使人安靜,春季多使人抑鬱,秋季多使人感到消極,所以才有「傷春悲秋」一說。

了解了憤怒情緒產生的原因,我們就不必再陷入自責,發完脾氣,首先要安慰的人其實是自己,先原諒自己,與自己和解,然後再去與他人和解。

別忘了,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為了得到愛。

所以,不妨反思一下自己過往發怒的場景,其本質是不是在向對方索取愛呢?

「你工作這麼忙!乾脆以後都不要再管我了!」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那你幹嘛要生下我!」

「我以後再也不要理你了!」

……

向對方發火,提無理的要求、苛刻、憤怒。這個狀態讓我們自己很痛苦,也讓對方很受傷。

如果在憤怒的那一剎那,你願意停一下去聆聽憤怒,會發現,憤怒其實是一種強烈的需求。我有多憤怒,其實是我多需要你。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於不相關的陌生人,總是客客氣氣,因為我們對他們沒有需求,所以也不會產生憤怒。

03

為什麼就不能好好說話?

既然我們如此需要被愛、被關心、被看見,為什麼不能直接表達說「我需要你來關心我、愛我」,反而要用一種反面的、甚至會傷害到對方的方式來表達呢?

「需要」這個詞,給人帶來的最原始印象就是弱者才需要別人。一旦承認了需要,就意味著我比你低,自尊心就受不了。

我需要你,但我害怕說出自己的需要。不直接說出需要,其實是怕表現出自己的脆弱。而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有脆弱的。

然後就會通過不斷的「示強」,來保護內心的脆弱。當我們剝開這個憤怒的外衣,怕被拋棄、怕被傷害的恐懼就會呈現出來。

人們之所以會恐懼,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滿足。

然後就會產生一種很深的不值得感。雖然我在要,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會被滿足,但是我還是想問你要。結果就是你真的不能滿足我,然後我就很生氣。

這時,我們就會完全忽視對方曾經滿足過我們,只盯著對方沒滿足我們的部分,成功的讓自己陷入悲傷。

然後,就開始用「憤怒」和「示強」等防禦機制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04

如何才能不憤怒?

1、改變認知

承認你是需要別人的,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當我們表達需要,並不意味著自己比你低,更不意味著我就失去了自我或者沒有尊嚴。我只是承認我在某些方面的確需要你。比如——

我去餐館點菜,此刻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需要餐館給我一個菜。

同時我不覺得我因此就比你低了,因為我堅信我對你有同樣的其他付出,也讓你很滿足,我們是平等的。

當我表達需要,我也不強迫你滿足我,你可以說:對不起,本餐廳今日沒有這道菜。

那我換個菜或者換個餐廳就可以,而不會大吼:你為什麼居然沒有這個菜?你平時不是都有的嗎!

2、逃離現場

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逃離現場都是最有效最容易做到的。但我們常常不願意選擇逃離現場是礙於面子,可是事後又會想如果當時我走開就好了。

適時選擇一種退路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以積極的心態跳出來(比如停下來休息一會,給彼此一些空間和時間),你會創造性地找到解決衝突的好辦法。

3、一些控制情緒的小技巧

控制情緒較好理解,也有法可循。激動時深吸一口氣,情緒低落時聽聽舒緩的音樂,看看搞笑的電視,都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情緒習慣,讓自己不太悲不太喜,適時適度。

①在傾聽時,不要總是聽到那些攻擊性的內容,而是接受情緒背後的信息。當你認為自己在被攻擊,你就會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到攻擊性。

②改變你對話的方式,傳遞你真正想說的信息,而不是表達攻擊。比如,用「我」而不是「你」來表達:「我覺得很累,不想洗碗了。」

而不是攻擊性地表達,「你怎麼這麼懶!」

③當你在傾聽時,不要急著提出建議。不管你覺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明顯,你都應該首先聽完Ta在說什麼。

④檢查你的猜測,如果是錯的,就放棄這些猜測。

⑤認識到衝突雙方都有責任,而不是某一個人的錯。不要彼此責備,學會用「我們」而不是「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控制情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我們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緩解憤怒的方法,可以去嘗試、發現、總結,當憤怒來臨時,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更快地冷靜下來。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辦法。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發脾氣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

如果吼能解決問題的話,那麼驢將統治世界!?

只有控制好我們的情緒,我們才能進一步掌控好自己的生活,過好這一輩子。


來源: 網路 編輯:大力

推薦閱讀:

納粹統治波蘭時期的猶太人
同樣是外族統治漢人,為何元朝只有幾十年,清朝卻可以達兩百多年
轉載:書評:威權統治轉型的發生學
以「人民的名義」進行的統治
從今年大選看美國精英統治的失敗

TAG:世界 | 統治 | 統治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