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生態觀察-港獨產生的社會背景及應對

香港政治生態觀察-港獨產生的社會背景及應對A- A+ 作者:無風即風 時間:2016-06-13 所在專題 來源:察網 評論 分享到:

【本文為作者向察網的投稿,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轉載請註明來自察網(www.cwzg.cn)】

【摘要】香港的法官多為外國籍或擁有雙國籍,這註定香港法律界普遍親英美而「離中」;香港的「政治不進校園」潛規則下,高校教師普遍拒絕政治宣講,即便是愛國愛港的學生也會因顧忌學業受影響而被迫站隊或沉默;《基本法》明確「香港有新聞自由」,香港新聞處在法律法規上對新聞機構沒有任何行政約束力或干涉手段,極端的與貌似「中立」的媒體有很大生存空間。種種原因導致愛國愛港的聲音,不管是行政上的,還是社會上的,甚至虛擬世界(即互聯網、新媒體)里,都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提示:雖然因港獨亂港導致香港這顆美麗的東方明珠近幾年形象急劇下降,但香港的整體社會狀況仍然良好,綜合實力與經貿能力依然是一枝獨秀,依然是全世界生活最優越的城市。這一點很多人忽略了,包括香港的本地人,特別是年輕人。過去香港就是因為太過安逸、繁榮、穩定,所以才被幾次挫折與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給輕易弄得人心惶惶,這是很不應該的。希望兩地的同胞都應擦亮眼睛,嚴格區分香港好與不好的地方,不管什麼政治派別,我相信「繁榮穩定「肯定是香港最大的公約數,但這個前提是必須愛國愛港。這是不容淡化的。

一、Swot分析:主要突出問題

二、深度分析

(一)政策層面

《基本法》明確「香港有新聞自由」一例,故政策上的缺失是特區政府管理乏力與中央政府難以插手的根本原因,此為主權升張之最大掣肘;

(二)文化層面

①政治文化方面:由於所謂西方民主的「約束權力」思維,故港人對權力帶有天然的警惕及防範心理,甚至是敵對。大多數人先入為主地對中央政府的政策或特區政府的相關舉措,只要一涉及政治皆有被反對、或「先反後默然」之表現;

②傳統文化方面:由於香港長期享有國際讚譽,故對內地文化有強烈的心理優勢,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內地,進而衍生出排斥甚至拒絕與內地交流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多次的「陸港衝突」(人為的或偶發的都包含在內)事件,又被香港本土極端思潮所利用,並成功操控,這起了極大的推波助瀾的效果,近一兩年影響在擴大;

(三)社會輿論方面之權威輿論的缺失

香港每天紙媒報刊發行量約400萬份,以人均計算,減去少兒及不看報的人士,幾乎人手一份,然而在20多家媒體中,愛國愛港擁護中央的三家媒體《大公報》、《文匯報》及《香港商報》佔有量僅占約5%左右。市民最愛看的報紙及發行量最大的是立場不明或左右逢源的《東方日報》和作為港獨門戶的《蘋果日報》,這就是香港媒體生態的一個縮影——即:凡是親中的媒體都受到排斥,而極端的與貌似「中立」的媒體才能受到追捧並生存得好。

在這樣 的情況下,顯然需要有一個權威的輿論去主導才能扭轉這種局面,然而作為香港本土媒體名義上的行政機關——香港新聞處卻在法律法規上對他們沒有任何行政約束力與行之有效的干涉手段,與本土媒體的關係主要只存在一個「傳送帶」的作用,即授權各大通訊社發布官方消息。這是導致香港傳媒輿論群雄割據以及上文提到的「獨立王國化」的根本源由。

從邏輯上看,如果不在行政上對本土媒體定立某些約束政策,那麼目前這種糟糕局面不會有質的改變,更可怕的是香港還是個國際信息港,除了本土媒體外,還有70多個國家有駐點記者及若干通訊社。而外國記者中英國最多,次之為日本——毋庸置喙,這些都是敵對勢力的眼線或至少是不太友好的。

(四)社會架構(中高層)層面

①法律方面

香港的法官多為外國籍或擁有雙國籍,這就註定了香港的法律界普遍是親英美而「離中」或反中的。因此,無論是在「佔中」事件中,還是其它的港獨事件中,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亂港分子受到了司法的庇護。而在立法會中親英美分子干預司法、破壞行政,對抗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更是常態。這首先就在社會的頂層架構上,架空了特區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的管束力。

②教育方面

香港的校園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政治不進校園」,這也是「反國民教育」出現並形成廣泛社會效應的動機。也因此,香港的教師們,特別是高校教師普遍都拒絕政治宣講,包括一般的泛政務言論及相關活動都不被接受。這就在心理上對在校學生產生極大的壓制影響——換言之,真正愛國愛港的學生也會因顧忌學業 前途受影響而被迫選擇站隊或沉默,從而助長了反對派的囂張氣焰。這是最現實的問題,因為愛國愛港的青少年的培育之路被扼殺在萌芽期。何況目前教育界的中堅師資貌似多是英美教育體系下成長的。

③ 傳媒方面

如前指出,由於香港的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故媒體以及其從業人員似乎都擁有不可小覷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由於《基本法》的缺失與權威輿論的缺失,香港傳媒工作者實屬名符其實的「無冕之王」,所以人人皆對媒體敬讓三分。這種局面不僅對特區政府等公職機構形成了壓力,還包括了理論上所有對社會開放的非公機構,如企業及其它商業團體等。也是在這樣的壓力下,香港才會出現全民辦報熱潮,因為擁有「話聲筒」在香港堪比一道「護身符」,既有操縱社會的通天之魔力,又有「一筆毀人城,多筆毀人國」之巨大破壞力。

從上面的關係圖中可以看出:在香港還稱得上有自由的恐怕只有個人了。而個人的力量無疑是緲小的,顯然無法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或決定性的影響。即使有一些勇敢的群體,但也難有大作為。利害關係決定了弱小者會對強勢群體趨炎附勢或避之則吉。

(五)新媒體方面

如前所述,由於香港的電視媒體與傳統紙媒非常發達,所以新媒體發展與內地相比則略顯滯後,至少不像內地那樣,信息都流往了網路媒體。但是這種現象只是廣泛存在於成年人,而青少年與年輕一代則主要使用互聯網接觸信息,雖然傳統媒體們都紛紛轉戰新媒體,但是不幸的是擅於炒作的港獨報紙《蘋果日報》先拔頭籌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而且在政治方面,泛民派的政客們也大多擅長利用新媒體進行自我包裝以及借網路人氣拉攏選票。務實低調的建制派與之較量自然就難免處於劣勢。因此,愛國力量在新媒體上難以形成有力的聲勢。

基於以上幾大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愛國愛港的聲音,不管是行政上的,還是社會上的,還是虛擬世界(即互聯網、新媒體)里,都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目前是一籌莫展,全無出路。

那麼,怎麼樣才能尋求突破呢?

由於本文只為拋磚引玉,意在引發熱心網友,特別是廣東網友討論,故對於解決方案不作展開,但是卻有以下幾個思路,試與諸位商榷:

1、特區政府行政管轄權歸屬廣東省政府,中央監管。

2、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毛澤東思想仍然適用

不管是什麼國家、什麼地區、什麼人種、什麼文化、什麼政治派別、人生在世最大問題就是要吃飯,香港絕大多數人是「日光族」,香港又是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市場經濟,不可能出現「先富帶動後富」。因此,廣東省當仁不讓,應該讓珠三角日用品及一般商品製造業進入香港,繞過富人聚居和國際品牌競爭激烈又擁擠不堪的港島與九龍南,去新界北與離島區開拓市場,用實體經濟切實改善當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在實惠又放心的國貨與昂貴的國際品牌面前,我就不信仍有人為了面子而冥頑不靈!

PS:由於香港市場規模只相當於內地一個二線城市,故大型企業進去香港,政府應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

3、香港擁有出版自由,肆意抹黑醜化中國及國人的書籍和媒體大行其道,呵呵,我們愛國的為什麼不可以大批量出版??搶佔一個700萬人的市場有多難?

4、廣東、廣東、廣東,「收復」香港,必須廣東,我說的是年輕人。


推薦閱讀:

港獨佔中分子被清算:幕後黑手激怒北京
青衫老祖:港獨比台獨還愚蠢500倍
四名涉「港獨」議員面臨資格被撤 或有牢獄之災
特首促就「港獨」表態 梁家傑「耍賴」

TAG:社會 | 香港 | 政治 | 生態 | 背景 | 港獨 | 政治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