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梅、出梅與日期計算

入梅、出梅與日期計算

  入梅與出梅,亦稱入霉、出霉。每年梅子黃熟季節出現的陰雨天氣,稱之為「黃梅雨」,簡稱「梅雨」,衣服容易發霉。   入梅與出梅分別指梅雨季節的開始與結束。梅季按干支紀日推算:   入梅在芒種起第一個丙日;   出梅在小暑起第一個未日。   如2005年——芒種日是6月5日,芒種起第一個丙日——丙寅日是6月11日,這一天入梅;直到小暑(7月7日)後的第一個未 日即7月10日出梅。

入梅和出梅時間確定舉例

入梅 規定入梅日 芒種 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 入梅日
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 2000年6月5日 2000年6月7日(丙申) 2000年6月7日
芒種當日為丙日 1882年6月6日(丙子) 1882年6月16日(丙戌) 1882年6月6日
出梅 規定出梅日 小暑 小暑後第一個未日 出梅日
小暑後第一個未日 2000年7月7日 2000年7月12日(辛未) 2000年7月12日
小暑當日為未日 2001年7月7日(辛未) 2001年7月19日 2001年7月7日

如何確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傳統的入梅和出梅與天乾和地支有關。氣象意義的入梅有特定的指標。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2012年入梅出梅日期祥解
  曆法規定 日期節氣 日干支 公曆日期
入梅 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入梅 6月5日芒種 6月14日 丙午 6月14日入梅
出梅 小暑後第一個未日 7月7日小暑 7月9日 辛未 7月9日出梅

  氣象意義的入梅

  梅雨的定義: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一狹長區域內往往有一段連續陰雨時段,出現頻繁的降水過程,常有大到暴雨。這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時期,故稱「梅雨」。古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生動地描繪了當地梅雨季節的自然景象。因為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因此也有稱之為「霉雨」的。除了我國以外,朝鮮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節,但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卻沒有,因此,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我國梅雨區的範圍,北起淮河,南至閩、贛、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東的27—34°N之間。梅雨期長度以梅雨區中部最長,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長25天。梅雨區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這是氣候平均情況,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遲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長梅雨期可以長達60天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沒有梅雨,稱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數1954年,該年梅雨期總雨量超過多年平均值的兩倍以上。 梅雨的劃分 劃定梅雨期以大氣環流季節性的轉折、調整為主要依據。在分析環流調整時,以暖濕氣流的穩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東經120度處脊線的北移位置為主,以西風帶環流的調整為輔。根據以上原則,先確定入、出梅的環流調整日,然後再結合大範圍降水現象的起始和終止日期,具體劃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標入梅標準: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線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氣溫至少有3天≥22℃,入梅後頭5天中,須有大於等於4天雨日(包括各區縣氣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現象,則每段梅雨結束後的氣溫均≥22℃。出梅標準:梅雨結束前後,120-130°E間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氣溫≥27 ℃,最高氣溫≥30℃,且6天以上無雨。以後如再出現連陰雨,則屬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蘇省梅雨指標入梅環流調整日指標:5-6月份,當加爾各答500hPa穩定西風結束,出現東、西風相間之後,以下指標同時連續3天達到: (1) 120°E副高脊線≥20°N。 (2)115°E、120°E、125°E經度上588線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經度上584線平均位置,滿足≥30°N,≤35°N)。 (3) 120°E上,-8℃等溫線位置≥35°N。出梅環流調整日指標:入梅後,持續3天同時出現: (1)120°E副高脊線≥27°N。(或115°E、120°E、125°E經度上588線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溫線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標: (一)入梅指標連續出現5天以上的天氣(日雨量≥0.1mm,允許其中有兩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無雨),以後出現多陰雨天氣,無連續5天或5天以上的無雨天氣出現,以日雨量≥1mm為梅雨開始。參考指標:同時,副高脊線北跳到北緯20°,並穩定在10天以上,且連續穩定三個侯。 (二)出梅指標 5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日雨量≥0.1mm)結束,出現5天以上的無雨天氣(允許出現1天有雨)以後不再5天以上的陰雨天氣,以最後日雨量≥0.1mm的日期為出梅日期。參考指標:副高脊線北跳到北緯25°,且穩定二個侯,在這段時間內連續出現5天日雨量不大於1mm的陰雨天氣,以最後日雨量≥1mm的日期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標: (一)入梅 (1)東經120°副高脊線至少連續4天≥北緯18°,有颱風時不考慮副高壓脊線的位置。 (2)日平均氣溫連續4天以上≥22℃(江淮之間以合肥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慶為代表)。入梅後,氣溫允許低於此值。 (3)日平均氣溫與日平均絕對濕度的差值連續4天以上出現負值,梅雨中斷時允許出現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慶、蕪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兩站達此規定)。 (4)滿足上述三條件標準後出現的連陰雨開始日即作為入梅日(若連陰雨開始日比滿足上述三條標準的日期超前時,則以超前的連陰雨開始日為入梅日)。 (二)出梅 (1)東經120°副高脊線連續4天以上≥北緯27°(個別年份南部只需北緯26°)。 (2)588線開始穩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區≥4天。 (3)日平均氣溫連續4天以上穩定≥28℃。滿足上述三條之一開始日期附近的一場連陰雨或明顯降水過程結束日即定為梅雨結束日,次日作為出梅日。 (三)梅雨期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連陰雨分段,則梅雨出分段。 (四)全省梅雨期南北兩區中最早的入梅日為本省入梅日,兩片中取遲的出梅日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劃分標準:單站降雨集中期劃分標準江西省較明顯的洪澇主要發生在4~7月。強降水持續時間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長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這種持續強降水時段,稱為降雨集中期。單站降雨集中期計算公式如下: δ=[∑R-A(n-1)]/100 式中∑R為n天雨量之和,n為強降水過程的天數,根據江西省歷年降水情況確定n為1至10天,係數A取25。不同的地域,係數A可取不同的數值。由公式算出適合本地區的集中期天數及該時段內降雨的下限值見下表:集中期天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限雨量(mm)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 梅雨期連續暴雨與洪澇 長江中下游梅雨來到的遲早和梅雨量的豐歉,直接影響著這些地區的夏收夏種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長江中下游地區汛期除了熱帶氣旋影響造成的短時間的洪澇外,旱澇總趨勢主要決定於梅雨量的豐歉。


推薦閱讀:

在excel中如何根據某月中某個星期中的某一天確定日期
【Excel技巧】- 辦公常用的十大函數@(二)日期時間類函數
從出生日期看你屬於那種財運
還在為挑選結婚日期而發愁嗎?
「入伏」、「出伏」的日期推演算法

TAG:計算 | 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