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中國傳統佳節

中國傳統佳節--中秋2011-09-12 15:24:14來源:CNC中國電視網

0[提要] 解說:「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 解說:身穿金甲戰袍,騎著威猛的老虎,卻長著一對雪白的耳朵,一張粉紅色的三瓣嘴,手捧搗葯鐵杵和葯缽,這就是北京的兔兒爺。解說:「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天上明月,人間情懷,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在中國,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源於中國的農曆記法。中國的農曆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農曆的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農曆的八月在秋季的中間,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便稱為「中秋」,也稱「仲秋」。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中秋節雖然晚出,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同期:吉林省民間文化研發中心主任 崔子科中秋節的由來還是與自然崇拜有關,過去在古代的時候就是帝王每年春季祭日,秋季祭月,對日月的崇拜和紀念,後來逐漸地加入了新的內容,尤其是嫦娥奔月這個傳說出現之後,人們對這個中秋節的這個祭月、賞月,逐漸形成一種時尚。解說:嫦娥奔月,在眾多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由於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裡要來的不死之葯,於八月十五日之夜奔月而去,遂為月宮之神;后羿後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望月設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間與家人團聚,由此衍生出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對月亮的浪漫崇拜,對月亮的情感寄託,是遠古時期農耕文化的體現。古時,人們白天耕種勞作靠太陽,晚上作息則靠月亮,並參照月亮的圓缺制定曆法。《禮記?祭義》所謂:「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來,日月的正常運行是宇宙和諧的保證。唐代文人的浪漫精神,使得中秋賞月玩月成為文人的一種時尚。月亮也成為了千百年來詩人最愛吟詠的自然景物之一。《全唐詩》和《全宋詞》中,帶「月」字的詩詞共有16044首,佔總量的1/4。白居易寫下「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李白更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學者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上千篇詩作中涉及到月亮的竟達400多首,僅 「月」的意象,比如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賒月、弄月等就出現了336次,花樣之新,空前絕後。到了宋代,中秋節成為了民俗節日,並放假一日。明清後,社會生活中現實的功利因素更為突出,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成為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節點,上升為與年節端午並列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樣。人們在中秋節這天會舉行祭月、拜月活動,會在香案上擺放象徵豐收的圓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祥瑞。就連少女們都要進行拜月儀式,以祈求住在月宮的嫦娥保佑自己,能貌美如花、面如皓月。中國人慶中秋,更講求「人月兩團圓」。這與中華民族的尚「圓」情結有很大關係。圓形,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喜歡的圖形,因為它象徵「圓滿」「和諧」。而在中秋節這天,天上月亮圓了,大地的五穀顆粒也飽滿了,親人們也回來團圓了,正可謂是天、地、人皆圓的日子。同期:吉林省民間文化研發中心主任 崔子科這個習俗逐漸轉為對追求家庭團圓幸福和美滿,這是它主要的文化內涵,一開始它是一種自然現象,後來過度到人文現象,中秋節在我們國家過去很少有大的紀念活動,而主要是家庭團圓,在中秋,在葡萄樹下啊,在亭台樓榭上啊,家人團聚,吟詩作賦啊,賞月啊,共享天倫之樂,中秋節是團圓節,追求這種幸福美滿。解說:現如今的中秋佳節,傳統習俗喚起了人們對古老文化的記憶。吃月餅、賞明月、猜燈謎、舞火龍、玩兔兒爺、飲桂花酒、吃芋頭,各地不同的習俗更為中秋節增加了豐富的色彩。在北京,過中秋需要祭拜兔兒爺。那麼兔兒爺到底是何方神聖,它與北京城有著怎樣的情緣呢?同期:北京民俗博物館 副館長 關昕就是在很早以前,有一次北京城發生了瘟疫。月宮的嫦娥知道之後,派她的兔兒爺,應該說玉兔下凡來拯救人類。因為我們都知道玉兔是搗葯的嘛。兔兒爺下凡之後,可能為了加快救人的速度,就騎著各種瑞獸,比如說有白象啊,還有獅子啊,還有老虎啊等等,各種瑞獸。老百姓可能突然發現,天上的月亮里怎麼突然少了玉兔呢,所以發現救人的這個居然是天上的玉兔。解說:身穿金甲戰袍,騎著威猛的老虎,卻長著一對雪白的耳朵,一張粉紅色的三瓣嘴,手捧搗葯鐵杵和葯缽,這就是北京的兔兒爺。在廈門,則有中秋「博餅」的習俗。這裡的中秋「博餅」活動流傳已久,相傳由鄭成功大將洪旭發明。祖籍金門的洪旭為解士兵中秋時的思鄉之苦,根據明朝科舉體制,設計了擲骰子贏「狀元餅」的遊戲。玩「博餅」遊戲時眾人圍坐一起,合中秋團圓之意,現在已成為廈門、金門、台灣等地民眾慶祝中秋節的重要社交活動。在中國著名的小吃之鄉福建三明市沙縣,芋餃是中秋晚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這裡中秋節包芋餃的習俗,早在元代就開始了,流傳至今。同期:福建三明市沙縣原小吃辦主任 樂相森當時禁錮、控制得比較厲害,8戶人家只有一把菜刀,大家表示對統治者的憤恨,吃芋頭,芋子同「元」同音,吃芋子表示對統治者的憤恨,所以中秋節吃芋子有它的來歷。解說:從吃的,到玩的,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氛圍。雖然他們形式不同,但都寄託了人們期盼團圓幸福,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中國的中秋節。製片人:吳煒玲主編:張平鋒責任編輯:張煥編輯:孫鑫晶資料:夏青柳配音:朱文嚴系統技術:汪小維技術監製:閆永廷監製:何曉彤總監製:張浩 陸小華出品人:吳錦才來源:CNC中國電視網
推薦閱讀:

盆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之一,盆景是由景、盆、架三個要素組成的
武林絕學,少林鷹派拳擊秘法,傳統武術威力驚人
翹嘴鮊的傳統釣法
漢民族傳統服飾,你真的了解嗎?
仿古山水裝飾畫,頗具中國傳統藝術風味的裝飾畫,盡顯典雅質感!

TAG:中國 | 中秋節 | 中國傳統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