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在兒童期內要養成的餐桌文化
轉載原文
標籤: 轉載 |
很好,我轉了/原文地址:在兒童期內要養成的餐桌文化作者:石頭
在兒童期內要養成的餐桌文化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每天的用餐時間成了家人相聚的良機。許多國家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餐桌文化,英國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無形的「餐桌禮儀教育」。
提到餐桌上的教育,總以為就是讓孩子吃得飽一些,不挑食,至多是再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進餐氛圍罷了。實際上,餐桌上的學問遠不止如此,不僅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可以對孩子進行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道德修養等多方面的教育和訓練。
另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例如,不挑食;不邊吃飯邊看電視;不離開餐桌,邊走邊吃等等。
餐桌禮儀習慣
用餐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擺放餐具、收拾餐具、端菜等一些列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分享承擔責任。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1.用餐前,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3.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用餐時,細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6.用餐過程中交談要輕聲;
7.單手不可同時拿兩種餐具;
8.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9.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10.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慢用」。
培養這些健康的飲食習慣,並不難,但要從兒童時做起,要有意識地給他們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製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並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身。現在我們的一些孩子很挑食,要麼「逃飯」,要麼暴飲暴食,要麼吃飯沒有規矩,這是父母所不願看到的,也是通過父母的引導能夠克服的。
在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孩子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此,他們特別重視孩子期的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一屑不顧時,家長就會把菜收起來,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的充分的營養,而且還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控制的壞性格。
曾經在作文出現的「媽媽喜歡吃魚頭」。由於過分凸現了獨生子女的「獨」字,助長了孩子的獨食,獨霸、獨享的家風,長此以往,家庭中會形成一種父母與孩子不平等的文化,在餐桌上,孩子「以我為中心」。
孩子的習慣都是大人的作為,記得有一諮詢者說,他的孩子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我問你們家誰這樣,回答是孩子的父親。所以不如說,孩子的習慣是大人的習慣,只不過孩子是從每一個大人身上把一個個的壞習慣集一身,因為壞習慣更方便、易行。
餐桌上的語言交流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有這麼一條「食不言,寢不語」。以致很多孩子從小時候吃飯時就要注意不準說話,以至家庭聚餐時,就不再進行交流了。
目前,中國的教育方式是這樣:早上去學校,晚上回來,吃飯,做功課,然後睡覺。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幾乎空白。
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學業緊張,很多父母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只有吃飯的時候才可能坐在一塊,聰明的家長把這個有限的時間作為與孩子溝通和親情交流的機會。「食不言」也就成為過去。
但在餐桌上,更要懂得親子交流的學問。
每天晚上,一家人團團圍坐在餐桌前,一邊用餐,一邊說話,正是一天之中親子之間分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
一家人圍座飯桌,時而詢問,時而調侃,美味中享受天倫,談笑中愉悅交流。這小小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卻蘊藏著許多學問。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飯,從孩子吃飯的態度、方式,乃至孩子講述的見聞,無意中流露出的觀點等等,無不與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一日三餐,日日不斷,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將直接用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可以說,餐桌教育遠比上幾節課、聽幾個演講鞏固的多,有效得多。
在用餐間可以通過無意識閑聊達到有意識教育,通過簡短談話,父母可以及時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學習、交友和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所在學校及周圍發生的一切,以便作出最快的反應和價值判斷。
當我們把報刊、雜誌及學校所發生的事例告訴孩子,把我們的思想同孩子交流,讓孩子思考和探索,然後告訴孩子,哪些是和現在的道德和文化相違背的,哪些是現在主流社會所提倡的,從而由孩子去評判,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去接受教育,在快樂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一家人聚在一起,有的父母就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他們或者是詢問孩子的考試情況,或者是對孩子的某些行為諄諄教誨,有的每逢吃飯就對孩子說一篇大道理。有的父母因工作與孩子在一起時間少,就把餐桌當作教育孩子的主要陣地,孩子一端飯碗,不是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橫加指責,就是對子女活動、交友等刨根問底。更有父母將餐桌當成了「法庭」,爸爸「開庭」,媽媽「審問」。
孩子吃飯,家長在一邊不停地嘮叨,弄得孩子吃不飽就背書包走了。這樣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厭惡吃飯,不願意回家,更不願意見家長,造成孩子與家長形成對立面。
餐桌前多鼓勵、少批評,這是一個溫馨閑適的時刻,切莫把大教育搬到餐桌上,影響了心情和氛圍。
家長如果能夠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境,就等於搭建了一個和孩子良好溝通的橋樑。在愉快的環境當中,孩子有發表自己「高見」和「新聞」的機會,既有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又有利於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還有利於活躍進餐的心理氣氛。
餐桌上的教養
許多父母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只有一個孩子,要讓孩子吃好,身體才會好,有好的身體才會去學習。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但是,有些家長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吃好。以至孩子把好吃好喝的都拉到自己面前,目無尊長,不好吃的就讓父母吃;飯菜不合口味時,不是埋怨父母,就是使性子大哭大鬧來表示對父母的不滿。而父母認為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沒有必要去管。其實,這一點一滴的小事,讓孩子成了習慣後就是大事了。一旦這些壞習慣紮根在孩子身上後,孩子就會慢慢變成一個自私,沒有同情心的人;生活隨便,沒有教養的人;口出狂言臟語,一點都不文明的人。這樣的人又有何資格和能力去面對社會呢?
在餐桌上,大人都讓著孩子,這是愛護孩子的表現,但是如果孩子只知道接受別人的謙讓,而沒學會回報別人以謙讓,那麼孩子就只吃進了營養,卻丟掉了教養。
接觸了不同的家庭的孩子和出入不同的用餐場合,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用筷子把盆里的食物「翻江倒海」,邊嚼著「美味佳肴」邊「高談闊論」,唾沫橫飛。有的孩子見到自己喜歡吃的,不顧他人,獨霸、獨吞、獨佔、獨享,父母卻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其實,每個孩子從他在餐桌上的「吃相」和禮儀,都可看到他背後家庭的文化、教養和每個人的修養品位,當然這不是即興「表演」,而是家庭長期熏陶的結果。今天,作為孩子的父母,考慮得比較多的也許是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讓孩子吃得好一點,吃得多一點,卻很少考慮餐桌上的家庭教育:吃什麼?怎樣吃?如何科學地吃?如何文明地吃?在吃的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常懷感恩之心,樹立家庭責任心。
餐桌上的教育理念
我們的餐桌上,總是擔心孩子吃不好、吃不飽,對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你覺得什麼菜好吃嗎?你喜歡吃什麼?這個菜你喜歡吃多吃點!」很少有科學的、倫理的教育,一日三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關心和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對勞動的艱辛、科學的營養、父母的口味,都沒有絲毫的注重。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很多家庭在餐桌上的教育是很失敗的。
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父母的餐桌教育到底是對孩子有利還是有弊呢?首先父母的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在這種教育模式的長期熏陶下,很可能會養成任性、自私、難以控制、叛逆等的壞性格。因為作為父母,他們考慮比較多的是如何給孩子們增加營養,讓孩子吃得好一點,卻很少考慮如何科學地吃?如何讓文明地吃?如何在吃的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常懷感恩之心,樹立家庭責任心?且正是這很少被中國父母重視的一部分讓中國孩子在餐桌上留下來的壞性格影響其他各個方面,引起不良反應。
父母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一味讓孩子吃好喝好,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而讓孩子吃得更好,喝得更好,才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愛。
作為父母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實,餐桌是最好的課堂。
我們想一想:一頓餐食,天地化育,農人耕作,父母養家,辛苦調理,多少人的辛勞在其中,我們要感恩自然大地,賜予我們豐碩的食物,我們要感恩父母,由於他們的關愛,給予每日合理的飲食,以維護我們的生命,得以健康成長,充滿活力,具有強健的體魄。
我國很多家庭都是好吃的先讓孩子吃,家長對孩子的飲食喜好一清二楚,但孩子卻不知道父母的口味。在飯桌上,父母應不失時機地教育孩子懂得關愛別人、尊敬長輩。父母要以身作則:吃飯的時候,給老人端椅子,引導孩子給長輩夾菜,讓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愛心的互動。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善、什麼是愛,知道怎樣尊敬長輩、珍惜家庭,從小心中有他人。
推薦閱讀:
※營養成分的理論計演算法
※致富祕訣 養成四大理財習慣(圖)
※經營者養成筆記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的六句箴言
※如何把女友拍出氣質女神范兒 | 拍照男友養成記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