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首戰,中方大勝,確保了900年和平,日本也開始全面中國化

中國、朝鮮、日本在東北亞地區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四次較大規模的動亂時期。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最大的勝利者,就是新羅

其一,隋唐時期。其二,明末時期。其三,晚清時期。其次,二戰時期。在這四個時期,基本上中國皆是支援朝鮮一方,因此才有了「中國興朝鮮興」一說。前兩次,中國都是勝利者;後兩次,中國則是失敗者。

四次征伐時期,第一次,中國的勝利不僅使得中國收復了固有國土——遼東;而且使得日本全面中國化,從各方面開始向中國學習,由此,兩國有了900多年的和平。第二次,中國勝利也使得兩國保持了二百六七十年的和平。第三次和第四次都是極為短暫的和平。未來將會如何,誰都無法預測,但只有一點可以明確:向第一二次學習,勝得越明顯,中日之間的和平越長久。

1

隋唐時期,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高句麗(建國於公元前1世紀,乃是扶餘國爭位失敗的王子建立。因此,長期與扶餘國、中國對峙。扶餘國在我國今吉林,高句麗在南大體是我國遼寧和朝鮮北部地區。扶餘國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存在於公元前2世紀到494年,後被滿族的祖先勿吉族滅亡);百濟(前18年-660年,與高句麗同屬於扶餘人,乃是高句麗王室成員爭位失敗後南下吞併馬韓之地建立。因此,初期高句麗與百濟不和)、新羅(公元前57-935年)。隋唐時期,東北亞五國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

從大範圍上說,中日之間角力;中範圍說朝鮮半島三國之間角力;小範圍說百濟和新羅之間角力。中日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就在這三個範圍內不斷地流動著。

隋朝時,表面臣屬於隋朝的高句麗,暗中與突厥結交,使其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安危。為此,隋煬帝東征高句麗,日本則暗中支持高句麗。而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則與日本關係越來越緊密,特別是新羅,奉中日兩國為宗主國。

朝鮮半島的三國中,高句麗都城之所以從中國的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遷到平壤。一方面是為了躲避當時的北魏政權,一方面則是便於控制新羅和百濟。同樣,新羅和百濟為了抵抗高句麗,兩國也有結盟關係。但是,新羅在三國中的領土最小,擴張的衝動自然便最強。因此,實力一強大自然會擴充領土,這又引起了高句麗和百濟的不滿。高句麗與百濟的王室本是一家,自然當初期的緊張之後,在其後較長時間裡有一種理念上的趨同。

當高句麗、百濟與日本關係較好時,新羅因為受到了高句麗和百濟的威脅向唐朝示好。為此,唐朝為了保護東北邊疆安全,以及更大的維護宗主國的權利,便開始對高句麗、百濟有了施壓舉動。由此,促使日本勢力對高句麗、百濟的滲透日漸加強。相反,之前,日本勢力較強的新羅,中國勢力反而在增加。

2

唐朝建國後,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朝連忙向李淵表示臣服,希望納表稱臣。李淵看罷非常生氣:當年他高句麗雖然臣服於隋朝,卻敢以下犯上拒隋煬帝大軍,這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嗎?我呢,現在正處於平定四方的人,不想要這樣的臣子。

裴矩、溫彥博一聽連忙說道:萬歲,遼東地區本來就是商朝箕子的封國,魏晉時期就是我們的領土,怎麼能不收為臣子呢?我們中國和各周邊政權的關係就像是星星圍繞著太陽一樣,不能不接受他們的納表稱臣之舉呀。

但是李淵還是很生氣,便命人去遼東收埋隋朝將士的屍骨,把一些高句麗誇耀自己三次打敗隋朝的功德碑、這景那地給毀了。高句麗國王高建武連忙派兵陳兵於千里之地,防備唐朝軍隊的進攻。可這又給高句麗國內的其他勢力有了可乘之機。因此,高建武便在蓋蘇文的政變中被宰了。蓋蘇文自己任命自己為莫離支,也即攝政王。

蓋蘇文聯合百濟向朝鮮半島上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發動了進攻。在徐懋功(李績)的主張下,唐太宗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率10萬大軍東征,陸軍6萬,水軍4萬。同時,新羅、契丹等國聯合進攻高句麗。大敗高延壽的高句麗15萬大軍。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本想調兵30萬再次東征。豈料,東征準備還未完成,太宗駕崩。

永徽六年(655年),新羅國王上報,高句麗、百濟等國向新羅發動進攻,攻佔了30多座城池,乞求唐朝發兵相助。在屢次和平交流停戰努力失敗後,高宗李治派蘇定方率領13萬軍人去援助新羅。

唐軍由山東成山(榮城)渡海作戰,新羅武烈王率5萬人馬會師。唐羅聯軍在熊津口大敗百濟主力,其後攻佔其都城,在百濟設立了五個都督府。

3

百濟覆滅後,百濟的舊臣兩次前往日本乞求支援並要求放還百濟王子。日本天皇進行了精心準備之後,於661年正月親征百濟,但走到九州的時候病故。太子中大兄繼位,史稱天智天皇。八月,天智命日軍開赴百濟。九月,5000日軍乘坐170艘戰船護送王子扶余豐。百濟境內的扶余臣屬開始謀劃復國事宜,而這時,高句麗方面也派人聯絡共抗唐軍。原來,661年,四月,唐將蘇定方率軍攻打高句麗。

662年六月,27000日軍開始進攻新羅。

此時,朝鮮半島形成了南北兩個戰場。

北方,高句麗與唐軍對峙。

南方,唐軍因為地理所限,日軍和百濟聯軍佔有優勢。但令人欣喜的是,因為扶余福信功高震主,讓扶余豐很不爽,胡亂安了一個「謀反」給殺了。為此,百濟人心浮動。唐軍穩住了陣腳。

663年八月初,因為日軍將在白江口(錦江口)登陸,扶余豐率部隊離開周留城前往迎接。唐軍聽聞後,劉仁願、孫仁師、新羅國國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攻,劉仁軌、杜爽率唐朝和新羅的海軍從熊津進入白江口,夾擊周留城。

陸軍方面,除了周留城城外的任存城死守抵抗未被攻佔外,周留城周圍的其他城池相繼被唐新聯軍攻佔。

海軍方面,日軍為42000人,戰船千餘艘;唐新聯軍13000人,戰船170艘。從人數和戰船數量上日軍佔有優勢,但在戰船性能和武器配置上唐軍佔有優勢。

例如,日軍每艘戰船平均載人量才40人,唐軍則為180人,由此,唐軍戰船的吞水量大大強於日軍。而且,唐軍的戰船在當時的製造技術、武器配備等方面都比日軍先進許多。

例如,船的聯結部位可靠性、抗沉和抗衝撞能力等都強於日軍。

同時,海軍方面,唐朝已經有了完備的指揮系統、通信系統,已經有了各種戰法、陣形。反觀日軍則是毫無章法,類似於陸軍戰法,打起仗來一擁而上。

八月二十七日上午,日軍首先向唐軍發動進攻,雙方一接觸,日軍慌忙撤退。日軍此戰商議後認為:只要奮力衝鋒,唐軍就會敗退。由此,日軍各將領分領一戰隊,再次勇敢地蜂擁衝鋒。

劉仁軌見狀,立刻命令所有戰船分左右兩隊,讓日軍戰船進入後左右圍攻。由此,近千艘日軍戰船被圍困在狹小海面上,互相衝撞。

經過四次海戰,日軍戰船被焚毀400多艘,其餘傷痕纍纍。扶余豐見狀,立刻逃往高句麗。周留城留守的百濟王子則率眾投降,日軍也慌忙撤離。自此,百濟再次被滅國。

4

668年,高句麗被唐新聯軍攻滅。這一次大戰,有兩個具有歷史意義。

首先,東北再次回歸祖國。

其次,日本勢力被徹底逐出朝鮮半島。此戰之後,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使其在文化學術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等向唐朝靠攏,同時政治制度、軍事體制、法律體系等也全面中國化。

再次,中日兩國之間,自此有了900年的和平,直到萬曆朝鮮戰爭於1592年爆發。


推薦閱讀: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課堂里遇到的最大挑戰
方圓捨得:中國式的人生智慧
少數港人高舉港英旗幟高呼「中國人滾回中國」
中國何日有「正裝」
中國遊客 歐洲購物百億退稅無人認領原因

TAG:日本 | 中國 | 和平 | 中日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