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個人都應該牢記的普遍法則
1.每個人都應該牢記的普遍法則
【原文】桓公將東遊,問於管仲曰:「我游猶軸1轉斛2,南至琅邪。司馬曰,亦3先王之游已4。何謂也?」管仲對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5。夫師6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7樂而不反者,謂之荒8。先王有游夕之業於人,無荒亡之行於身。」桓公退再拜命曰:「寶法也!」管仲復於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9而富10者,生11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12。」桓公退,再拜:「請若此言。」管仲復於桓公曰:「任之重者莫如身,塗13之畏者莫如口,期而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乃能矣。」桓公退,再拜之曰:「夫子數以此言者教寡人。」管仲對曰:「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14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15,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靜然定生,聖也。仁從中出,義從外作。仁故不以天下為利,義故不以天下為名。仁故不代王,義故七十而致16.政。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無懾17意;南面聽天下,而無驕色。如此而後可以為天下王。所以謂德者,不動而疾18,不相告而知,不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故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君不動,政令陳下,而萬功成;心不動,使四肢耳目,而萬物情。寡交多親,謂之知人。寡事成功,謂之知用。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慶19也。內不考20孝弟,外不正忠信,澤21其四經22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譯文】桓公準備東遊,問管仲說:「我這次出遊打算象輪軸斗斛一樣轉一圈,再向南到琅琊。司馬說:不過是停留在先王出遊的地方。這是什麼意思?」管仲回答說:「先王的出遊,春天出遊,是為了考察農事的根本,稱之為游。秋天出遊,是為了補助百姓收穫不足的,稱之為夕。如果率大軍出行而耗費民眾糧食的,稱之為亡。縱情遊樂而不思回返的,稱之為荒。先王對百姓有游、夕的功德,對自身沒有荒、亡的行為。」桓公退後再次拜謝說:「這是寶貴的經驗。」管仲又對桓公說:「沒有羽翼而能飛行的,是聲音;沒有根基而能牢固的,是感情;沒有法度而能完備的,是心性稟賦。
【說明】《戒》是管子勸戒他的頂頭上司齊桓公,一個統治者尚且要聽從下級的勸戒,我們作為普通人,當然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管子的話其實具有普適性,一個人說話,可以傳得很遠很遠,也可以流傳很久很久,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你一句不經意的話,張三會傳給李四,李四會傳給王二麻子,乃至無數人,你去年說的話,今年還有人記得;初戀時的山盟海誓,幾十年後仍被戀人牢記在心;一句傷人的話,可使被傷者牢記一輩子。所以古人慎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並不需要牢固的基礎,一件小事足以感動別人,從而促使雙方建立起牢固的感情;然而,再牢固的感情,也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而導致崩塌。所以,感情是沒有基礎而可以牢固的。心性稟賦,不是依靠法度規則而成熟而完備的,而是依靠認識萬事萬物,確立世界觀、價值觀而成熟的,而完備的。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的普遍法則。人生道路多艱險,可是再艱險,也比不上世人的流言蜚語。今人說:「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似乎有理,可事實卻不是這樣。人活世上,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世人都在說你的壞話,你還有什麼人際關係呢?你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做的事怎麼能成功呢?一個人只能在世人的交口稱譽中才能走向成功。所以,一個人要知「人」、知「用」、知「道」,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上。今人還認為,孝弟不孝弟不要緊,只要我對別人有仁愛之心就行了,可是對父母不孝敬對兄弟姐妹不友愛,怎麼會對別人有仁愛之心呢?所以,仁愛,一定是先從家裡做起的。所以,談論學問,一定要有孝弟忠信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仁愛是人類的最基本精神,去掉仁愛,人類也就等同於其它動物了。
——————————————————
【注釋】1.軸:(zhóu妯)《儀禮·既夕禮》:「遷於袒,用軸。」《說文》:「軸,持輪也。」《方言九》:「輑謂之軸。」這裡用為輪軸之意。
2.斛:(hú胡)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管子·君臣上》:「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論法辟、衡權、斗斛、文劾。」《莊子·胠篋》:「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儀禮》:「十斗曰斛。」《說文·斗部》:「斛,十斗也。」
3.亦:(yì藝)相當於「不過」,「只是」。《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
4.已:(yǐ椅)《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詩·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管子·樞言》:「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極已者,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韓非子·揚榷》:「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裡用為停止之意。
5.夕:(xī西)通「豫」。古代帝王秋季出巡、視察年成的好壞。《管子·戒》:「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戴望校正引孫星衍註:「《晏子內篇》:『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游,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夕、豫聲相近。」
6.師:(shī詩)《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書·益稷》:「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詩·小雅·采芑》:「陳師鞠旅。」鄭玄箋:「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詩·大雅·常武》:「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管子·八觀》:「課凶飢,計師役,觀台榭,量國費。」《說文·幣部》:「師,二千五百人為師。」這裡用指為較大的部隊之意。
7.從:(zong縱)古通「縱」。《書·盤庚上》:「猷黜乃心,無傲從康。」《詩·鄭風·大叔于田》:「抑縱送忌。」《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離騷》:「縱慾而不忍。」《荀子·臣道》:「通忠之順,權險之平,禍亂之從聲。」這裡用為放縱之意。謂隨自己的心意。
8.荒:(huāng肓)《書·五子之歌》:「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漢楊惲《報孫會宗書》:「誠荒淫無度,不知其不可也。」這裡用為無節制、迷亂之意。
9.方:《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下民之王。」毛傳:「方,則也。」《詩·大雅·板》:「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易·恆·象》:「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這裡用為法度、準則之意。
10.富:《書·康王之誥》:「富不務咎,厎至齊信。」《書·呂刑》:「典獄非訖於威,惟訖於富。」《詩·小雅·小宛》:「彼昏不知,壹醉日富。」《詩·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管子·宙合》:「多內則富,時出則當。」《易·繫辭上》:「富有之謂大業。」韓康伯註:「廣大悉備,故曰富有。」《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禮記·曲禮下》:「大饗不問卜,不饒富。」鄭玄註:「富之言備也。備而已,勿多於禮也。」《莊子·天地》:「有萬不同之謂富。」《說文·宀部》:「富,備也。」這裡用為完備之意。
11.生:(shēng升)通「性」。《書·君陳》:「惟民生厚,因物有遷。」《詩·大雅·緜》:「文王蹶厥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管子·法禁》:「則生之養,私不死。」這裡用為資質、稟賦之意。
12.榮:(róng融)榮譽。良好的名聲或社會名望。《易·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與祿。」《呂氏春秋·振亂》:「且辱者也而榮。」《南都賦》:「會九世而飛榮。」
13.塗:(tú圖)《易·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途。」鄭玄註:「塗,道路……塗。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管子·立政》:「道塗無行禽,疏遠無蔽獄,孤寡無隱治。」《荀子·不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韓非子·顯學》:「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釋名·釋道》:「塗,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徐鍇《說文系傳》卷二十一:「塗,《周禮》書塗路字如此,古無塗字,途,稱俗也。」這裡用為道路之意。
14.御:(yù玉)《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強御。」《管子·小匡》:「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國語·周語上》:「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孟子·梁惠王上》:「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公羊傳·桓公八年》:「禦寒暑之美服。」《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殺內,十日一御。」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玉篇·彳部》:「御,治也。」《廣韻·御韻》:「御,理也。」這裡用為治理、統治之意。
15.淫:(yín銀)《書·湯誥》:「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管子·五輔》:「詰詐偽,屏讒慝,而毋聽淫辭,毋作淫巧。」《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泆。」孔穎達疏:「淫,謂耆欲過度。」《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禮記·王制》:「齊八政以防淫。」孔穎達疏:「淫,謂過奢侈。」《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荀子·不苟》:「小心則淫而傾。」《韓非子·有度》:「屬官威民,退淫殆。」《韓非子·愛臣》:「赦死宥刑,是謂威淫。」這裡用為過度之意。
16.致:(zhì志)歸還、交還。《管子·戒》:「義故七十而致政。」《三國演義》:「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
17.懾:(shè)《禮記·樂記》:「柔氣不懾。」《禮記·曲禮》:「則志不懾。」《荀子·不苟》:「喜則輕而翾,憂則挫而懾。」《荀子·禮論》:「不至於隘懾傷生。」《說文》:「懾,失氣也。」這裡用為恐懼之意。
18.疾:(jí極)《書·盤庚中》:「高後丕乃崇降罪疾。」《詩·大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管子·樞言》:「眾勝寡,疾勝徐,勇勝怯。」《左傳·襄公五年》:「而疾討陳。」《禮記·樂記》:「奮疾而不拔。」《禮記·月令》:「征鳥厲疾。」《戰國策·齊策四》:「何來疾也。」《戰國策·趙策》:「不能疾走。」這裡用為快速、急速之意。
19.慶:(qìng磬)《書·秦誓》:「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詩·魯頌·閟宮》:「萬舞洋洋,孝孫有慶。」《國語·周語》:「有慶未嘗不怡。」這裡用為福澤、有幸的事之意。
20.考(kǎo烤)《易·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書·大誥》:「其考我民,予曷其不於前寧人圖功攸終?」《詩·衛風·考槃》:「考槃在澗,碩人之寬。」《詩·秦風·終南》:「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詩·大雅·文王有聲》:「考卜維王,宅是鎬京。」《韓非子·揚榷》:「其事不當,下考其常。」《廣雅·釋詁二》:「考,問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卜征考祥,終然允淑。」李善注引薛綜曰:「考,問也。」這裡用為詢問之意。
21.澤:(zé責)同「釋」,解散、捨棄。《管子·五行》:「黃帝澤參,治之至也。」《集韻·昔韻》:「釋,《說文》:『解也。從采。采,取其分別物也。』或作澤。」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水部》:「澤,又借為釋字。」
22.四經:指孝、悌、忠、信。
推薦閱讀:
※三步法則縮短入園適應期 - Qzone日誌
※新買樓房風水十一法則 >> 中華氣功網
※且行且珍膝!史上最全的膝關節養護黃金法則~
※《秘密》---吸引力法則經典語錄分享
※【穿搭】男生穿衣20條黃金法則 快告訴心愛的男生
TAG: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