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你心裡的勵志書:讀《最努力的時候運氣最好》
有位科技界的老同學向來喜歡研究,也擅長分析。上回遇到他時,他手上拿著一本勵志書。我跟他開玩笑:「嘿,轉性啦,你也需要勵志書?」
「我在研究它的『組成要件』。」他很認真地說。
「哦?說來聽聽吧。」
「據我目前的研究,勵志書只有幾個要件:一、要往好處想。二、不要怕困難。三、人要有夢想。四、相信你自己。好簡單!」
「你做這個研究幹什麼?」
「說不定我也可以寫勵志書啊,」他說,「看起來這是一門好生意。」
他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他本來是個模具奇才,只要是有形狀的東西,一眼就可看穿該如何仿製。就算是看來複雜的計算機零組件,也難不倒他。
「你想要轉行啊?」
「有何不可?我發現出書是無本生意,而且印書等於印鈔票。你看寫《哈利·波特》的羅琳,人到中年才出書,人家已經比英國女皇還要有錢,平均每天進賬一億多... ...我分析過她的小說人物和故事結構,就很簡單嘛,好人對抗壞人,然後好人得勝... ...」
嗯,這世界上的成功人士,所有的成功法則,你都可以簡單地歸納出來,不過,如果如法炮製就鐵定成功的話,未免也太小看冥冥之中一隻偉大而奧妙的「上帝之手」的運作,也低估了文化創意產業里最關鍵也最要命的天分問題。
這一個領域,不是你想變得可愛就可以討喜。
「我想,你先研究一下這個產業的盛衰問題,還有多少個作家才能產生一個羅琳的概率問題。」我不想解釋得太複雜,免得像個潑冷水的嫉妒狂。
果然如他所說,勵志書不管以何種面目出現,它的要件的確不脫上述四點。
最早的勵志書作者應該就是孟子吧。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一句話就把勵志書的本質給說完了。
這些道理,只要讀過書就懂得,我們也明白,人生月圓月缺,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而挫折總會隨著時間成為過去,可是我們還是會為了某些不圓滿的事情想不開。
我們的情緒常常像剎車失靈的車子,理性常像個忘了帶哨子的交通警察,而命運又偶爾會像壞掉的紅綠燈,挫折讓我們忘了那些其實很簡單的道理。
而在一個人還沒有碰到過人生磨難的時候,這些「不要怕困難,往陽光多處走」的道理,比微風還讓人沒知覺。
最近,在工作場合里碰到一位朋友。她是一位頂尖的烹飪高手,曾在全國大賽中得到冠軍。幾年前,很多人看上了她的廚藝與創意,邀請她一起開餐廳,她不需出錢,只要出人即可。
很多人都在找「出頭」的機會,但她例外。各種優惠的條件,她都拒絕了。她說,她是一個妻子,又是兩個幼子的母親,她沒有大志向,只想圖個安穩,當一個大公司的小職員,每個月領固定薪水,絕對是比較安穩的事情。
她只想把這個專長當成自己的興趣。
命運很會捉弄人,它偏愛挑戰我們人生中的最大信念。某一天,她的先生因為胃痛送醫,本以為只是小病,卻發現已是癌症晚期。
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嚴酷治療,龐大的醫藥費給一個才剛剛站穩腳的小家庭造成龐大的負擔,而她也不得不辭掉工作照顧家庭。
吃苦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單純,只要打落牙齒和血吞就可以。
丈夫很受苦,但他的情緒也變了,變成另外一個人,不再那麼好相處。「他也不是故意的吧,只因他也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明明是那麼健康開朗的一個人,卻在一剎那間變成一個病人,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照一點陽光都變成奢求。在醫院裡,像一塊肉一樣,被放在架子上推過來推過去,東翻西翻,切一塊,割一點... ...所有人生的美好回憶都變成嘲笑... ...」
好幾年的時間都很難熬,她說,假設她本來只是個小學生,命運卻交給她一本難寫的博士論文。
不管再怎麼忍讓,她常會被他的稜角碰到痛處,情緒也不時決堤。在他的病情得到控制、不受死神威脅之後,她也恍然發現,原來的人生回不去了,她必須過新的生活。她花了很長的時間,搬了家,換了能夠發揮她專長的新工作,在宗教中找到力量。
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就把法師的話拿出來閱讀,得到一些平息的力量。
她在宗教中找到她的勵志書,也把工作和她的專長結合在一起了。
受傷的時候,再堅強的人,都需要一些提醒與叮嚀,像一支無形的拐杖,雖然你還是得靠自己的腳行走,但它畢竟提供一點支撐,使你稍微能夠打起精神跟心中那個沮喪的自己掙扎。
很多人在沮喪時會找勵志書來看。不過,依照大家的經驗歸納,通常快則一小時,慢則三天,功能就會消失。
「看了之後,人生好像變得光明了起來,但是沒過多久,被打好氣的皮球又消下去了... ...全忘了... ...」
這是很多人常有的經驗,負面情緒不久就大獲全勝,所以他們會說,沒有用。還不如指望酒精,而且比讀書省力,反正都只是麻醉一時。
勵志話語不是長命仙丹,來自別人生命中再好的規勸話語都只是一時的止痛藥,如果沒有把那些話變成自己的話語,那些能量在不久之後就會消失。
就像我們小時候,學校牆上、公共場所,到處都是各色標語,要大家守時守分守信、先天下之憂而憂、法古今完人之類的,看了一百萬遍,仍然只是牆上的油漆大字。
我想,勵志書作者其實都是曾經悲觀過的人。沒有被命運刁難過的人,寫出來的勵志話語,都只能是空洞重複的口號。
自我對話比貼標語有用得多。
自我對話可以幫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不會讓它像一鍋煮沸的湯,還持續被烈火加熱。
我的心裡常進行這些對話:「現在,你很難過對吧,那要怎麼做才能讓你好受一些?」
「繼續讓自己沮喪下去,有用嗎?如果越來越糟,想個方法讓自己變好吧?」
「反正都過去了,就算是天大的錯,再想也沒用,還是看現在吧。」
「嘿,看看你有的,不要老著眼在你沒有的東西上。光看欠缺,你只會發現自己是個失敗者。」
「試一試人生的可能吧,就算忙了半天回到了原點,也比在原地哭泣強。」
最不舒服的感覺是在同一個泥淖處坐著,把污泥塗滿身。
我總是發現,往前走比留在原地好,繼續奮戰比投降舒服。
有時候覺得自己沒有路了,那只是因為一時間烏雲遮住天空,只要有一點點耐心,就可以撐過去。有時「此路不通」是一個善意的警告,你應該有另一條更好的路走。
這些年來環境確實不佳,有位朋友一早到公司,發現公司無預警裁員,他說:「在這個工作上做了十年,變成了一個廢人。」
重新開始的感覺真可怕,尤其已經不再年輕。
他很快就發現,抱怨公司始亂終棄,只有使他的心情更糟。他開始找工作,把自己當成一個新人,便想通了。「忽然,心裡有個聲音對我說,你不是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常說自己只是在這裡混薪水而已嗎?或許裁員正是你想要的,不然,你會捨不得這個工作的薪水,一輩子在此終老。現在,上天聽到你的召喚,你如願了,不是嗎?」
改換想法後,會發現現實並沒有那麼差。只是所有的轉換都辛苦。
不想趴倒在地向絕望投降,就會看到新的契機。
有一位創業成功的國外朋友說,多年前,很多人都在抱怨政府無能、朝令夕改、產業體制不健全、景氣不好、生意難做,他也是其中坐困愁城的一員。但因他不想投降,於是想辦法出走,反而在其他的國家找到了一片天。
「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產業環境太好,我到現在還是井裡的青蛙。」
如果你可以往好處想,感情的不幸福,或許正提醒你,那個人並不是真正適合你的人,如有空當,不如好好地往工作上著力;艱難的工作儲備你的能耐,而工作上的不如意,也許正提供了一個假期。
心裡的聲音,如果是幫你往前走的,而不是將你打倒在地的,那麼,你的心裡就有一部勵志書了。(摘自《最努力的時候運氣最好》)
推薦閱讀:
※詠給?明就仁波切 | 接納一切,努力但不執著
※懂得哪些道理(定理,公理)後,讓你感覺自己上升了一個層級?
※人總要努力,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正在努力著什麼?
※一個屌絲可以學習哪些技能來改變其幾乎一無所有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