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結婚,女人真的有其他選擇嗎?
有研究者分析,中國曾出現過幾次單身潮。 許海峰 澎湃資料11月7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社會發展與性別影響力」理論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來自社科院信息、新聞、法學等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社會發展與性別影響力」進行了理論研討。其中,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陳亞亞對其有關「都市單身女性生存狀態」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現和思考。「不僅房子,很多日常用品、消費都不是為單身者量身定做的。」她說,「反婚並不是倡導大家不結婚,而是反對『人人都非結婚不可』的觀念及其造成的負面效應。」都市單身女性的「逆襲」上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整體趨勢是單身者和推遲結婚者增多,甚至還出現了「單身世紀」的說法。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0年9月28日公布的數據,在25-34歲的適婚人群中,從未結婚的人佔比高達46.3%,而已婚僅佔44.9%,單身人群首次超過已婚人群,成為多數。在亞洲也有類似趨勢。台灣「婦女婚育就業調查」顯示2010年台灣單身女性有144萬(占女性總人口的15%),其中持獨身主義的女性有25.8萬人,佔18%。有研究者分析,中國曾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一次是受首部《婚姻法》影響,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第二次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後知青返城帶來的離婚潮;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轉變;第四次單身浪潮則是現在——伴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幾次數據調查也佐證了這一點。2006年底,零點公司和時尚集團在全國4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6個二線城市(武漢、南京、西安、瀋陽、杭州、成都)進行了一項時尚水平調查。這項調查的對象為20至50周歲的中高收入居民。而根據這項調查所形成的《中國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時尚指數報告》顯示,在被問及認為時尚的婚戀生活方式時,50.75%的上海居民選擇了「獨身」,略高於全國的50%。2007年,上海一份抽樣調查顯示單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區數量上超過男性。且離城區越近,單身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觀念中,單身女性是很「悲催」的。尤其各路 「剩鬥士」、「齊天大剩」、「斗戰剩佛」,幾乎都要承受來自父母和朋友圈吐槽的壓力。但有意思的是,陳亞亞通過對天涯論壇的「情感天地」和文學網站「晉江文學城」下「戰色逆樂園」這兩個女性網友較集中的網路空間的觀察,發現單身女性們正慢慢實現「華麗轉身」。比如當某單身網友抱怨:「最鬱悶的是每到過節,朋友們都成雙成對出去玩了,只有自己形單影隻沒處去」時,立刻有人反駁:「樓主有沒有想過,一個大男人翹著二郎腿看電視、打遊戲,而你還不得不穿著性感睡衣疏通馬桶、吃泡麵的情況?」回復一出驚起千層浪,諸多網友紛紛點贊。「可見單身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辯證地看待單身生活的得失。」陳亞亞又舉例,在名為「25歲以上還一個人住並且打算這樣生活下去的女孩子進來」的帖子下,回帖表示認同的高達65.69%。在網友「孤單也可精彩」的主題貼「一個人漂在上海打拚、一個人住、年齡25以上的女子請進」中,回帖表示認同的更高達71.19%。其中甚至還有已婚女性:「很想加入你們。我是已婚人士……我不想我的生活只圍著老公轉,我想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現在,單女們已經開始學會樂觀地面對單身生活,而享受其中樂趣的女子也正在得到社會認同。」 陳亞亞表示,那些摒棄傳統女性角色(結婚生子)、重新審視傳統婚姻模式的單女更認可單身狀態。「結婚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選擇的事,而不是刻意。」 她說,「她們通過反思和實踐挑戰當下主流的婚戀制度,證明拒絕傳統女性角色的人生或許更精彩。」
2011年11月12日,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鎮,一名單身女性在八分鐘互動時間段上與對方交流。當日,上海市首屆婚戀博覽會在泰晤士小鎮開幕,這場被稱為「萬人相親會」的盛大交友活動共吸引了11000多名青年男女和4000名老爸老媽。 許海峰 澎湃資料單身女性的「反婚」歧視儘管越來越多單身女性對於單身狀態坦然處之,但來自父母、同事、朋友的輿論壓力並沒有減少。「這其實是對單身女性的文化歧視。」除此之外,陳亞亞認為現代單身女性還要面對很多現實問題。「國內單身生育不但無法享受生育保險,報戶口還得交社會撫養費。」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標準是以孩子出生前一年市統計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為參考的,例如在上海,2013年單身女性如果生孩子,根據《上海市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若干規定》就應交納罰款21925.5元,「這對於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身女性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2011年6月1日,上海市政府印發了修訂後的 《上海市計劃生育獎勵與補助若干規定》,2004年4月15日前辦理結婚登記且婚後未生育又未收養子女的市戶籍公民可按規定領取一次性計劃生育獎勵費10000元。有效期5年。「那麼沒有結婚的公民呢?即使一樣不生育,為計劃生育同樣做出貢獻,也沒有任何獎勵。這其實是基於婚姻的一種區別對待,對單身者來說很不公平。」陳亞亞還舉例,單身女性和已婚女性在婚假(探親假)、體檢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待遇上也有不同。「不僅房子,很多日常用品、消費都不是為單身者量身定做的。」比如在國內,由於傳統婚戀模式的主流地位,人們默認單身女性沒有性生活,表現之一是很多單位的福利體檢不對單身女性提供婦科檢查。「其實這完全可以讓她們自主選擇,而不是在體檢時就已規定好。」陳亞亞告訴澎湃新聞,這是對單身女性的一種區別對待,極易造成歧視。「人們應該意識到,除了結婚還可以有別的選擇。」她介紹,美國非婚聯盟2000年發布了《多元家庭宣言》(Affirmation of Family Diversity),這些多元家庭包括自願選擇不婚的人士、被現行法定婚姻制度排除在外(如同性伴侶)的人士、婚前同居的人士、單身人士、那些因進入婚姻將損其權益之理由而選擇不婚的長者與失能人士以及成長於非雙親結構家庭中的兒童。「非傳統模式家庭容易受到社會的歧視。」陳亞亞說,「所以《多元家庭宣言》呼籲禁止現行以婚姻狀態為基準的差別待遇,認為法律與政策應給予各類家庭形式同等的認可,包括同居伴侶福利、家庭與醫療准假、未亡人撫恤等。」在陳亞亞看來,所謂「反婚」並不是倡導大家都不結婚,而是反對「人人都非結婚不可」的觀念以及因此造成的「不平等」效應。「我們的社會需要多元化的生存狀態,讓人們有更自由的選擇。」
推薦閱讀:
※「我拚命賺錢,就是為了不結婚」
※一輩子不結婚的人叫什麼
※還在相親?90後姑娘都不想結婚了!
※女人愛過幾次 才最適合結婚
※「你快30了,再不結婚都要絕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