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會怎樣改變美國教育?
06-12
特朗普會怎樣改變美國教育?摘要 在「狂人」和「騙子」之間,美國人最終選擇了「狂人」。厭倦了職業政客的「政治正確」,這一次美國人也想和他們的英國朋友那樣任性一把,寄希望於「狂人」能顛覆規則、另闢蹊徑、帶來更多可能性。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狂人」特朗普在精英知識階層的貶責和主流媒體看衰的情況下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將出台哪些教育政策?特朗普以「自由擇校」為核心的教育政策對赴美留學是利是弊?特朗普當選對在美華人又有何影響?在「狂人」和「騙子」之間,美國人最終選擇了「狂人」。厭倦了職業政客的「政治正確」,這一次美國人也想和他們的英國朋友那樣任性一把,寄希望於「狂人」能顛覆規則、另闢蹊徑、帶來更多可能性。特朗普的種種主張看起來都在顛覆我們對世界秩序的理解,不過這一切也許都只是看客不必要的擔憂。正如劉瑜在《民主的細節》中所說,兩黨競爭的結果,必然會呈現「政黨趨中化」的規律,上台的那一方,最終將代表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劉瑜的這篇文章,就叫《美國的選舉,選誰都差不多》。落在教育這個點上,在前幾輪競爭中,無論希拉里還是特朗普,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呼聲,比如此前希拉里說,要給STEM(科技工程類學科)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直接發綠卡,這對中國學生就是利好消息;而特朗普放出最大的狠話莫過於廢除Common Core(共同核心課程),以及讓美國學校處於一種自由競爭的生態之中。這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如果考慮中國每年有20-30萬之眾的學生留學美國,美國教育的走向似乎也不完全跟我們無關。經過昨日角逐,希拉里宣告謝幕,現在值得我們認真解讀的,是特朗普的教育政策。美國留學和移民的政策走向將走向何方?在政府偏向財政緊縮的狀態,對教育經費的投入會較為保守,因而美國大學對國際留學生放鬆相應的限制,以擴大招生彌補財政空缺。對於發放給留學生的H-1B簽證,特朗普態度堅決,因為留學生通過H-1B簽證留在美國很大程度上搶佔了本國公民的就業機會。所以如果特朗普上台,對於H-1B這種「既非高技能,也非移民項目」的簽證發放很可能會緊縮。然而,美國還有一項用來引進海外管理人才的L-1A跨國公司高管簽證,鼓勵其在美國創業,從而拉動美國經濟並解決就業問題的政策。在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強大趨勢的今天,特朗普應該會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繼續執行該政策。所以,如果H-1B簽證緊縮或停止,那通過L-1A創業轉EB-1C拿綠卡將成為廣大留學生家長們的一種新選擇。特朗普對非法移民是堅決say no的,因為非法移民會極大拉低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特朗普還曾表示要結束「出生公民權」,因為它是「對非法移民最大的磁石」。所以特朗普提的主張其實是共和黨一貫的主張,也是美國移民法的初衷,也就是支持高科技移民,反對低技術移民。「自由擇校」是核心留學和移民政策之外,特朗普對美國國內教育的政策也同樣值得關注。聯邦政府將重新調整現有資金的使用優先順序,立即投入200億美元到擇校項目中。各州政府可隨學生去向自主決定將資金投入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該項資金的分配偏向於學校類型多元化的州,鼓勵既有私立學校、磁校,又有特許學校的州參與。為110萬貧困兒童提供自由擇校的機會。如果州政府能在聯邦政府20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投入1100億美元配套資金,就能為每名K-12階段的貧困兒童增加1.2萬美元的擇校費用。與國會合作,以減少聯邦稅費的方式保證大學減免學費和學生債務。保證學生獲得兩年制或四年制大學的入學機會,或提供門檻更低、費用更低、也更易完成職業教育。從上述競選主張可以看出,特朗普的教育政策以「自由擇校」為核心。200億美元的「教育券計劃」(voucher program)旨在幫助貧困學生自主選擇私立學校。特朗普認為該計劃不僅能幫助學生進入好學校,學生的選擇也會加速學校間的競爭,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相比希拉里「大力發展公立學校,從而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優質教育」的傳統思路,「自由擇校」顯然更富想像力。也許也只有像特朗普這種商人出身、將市場法則奉為圭臬之人,才會祭出這一可以讓學生以消費者姿態「用腳投票」的奇招。除了上述主張,來自美國知名在線新聞平台Business Insider的總結還顯示了他在教育方面的其他政策。保證聯邦政府投入200億美元到教育券計劃中,使學生能上自己選擇的私立學校支持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批評教師聯盟承諾廢除「共同核心」州立標準 (Common Core)曾暗示反對希拉里的「無債務大學提案」關於Charter School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公開表示支持Charter School,許諾上台後會撥出更多預算來支撐這類學校。那麼問題來了,Charter School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學校?在很多文章中,CharterSchool都被譯為「特許學校」,這個譯名很令人費解:誰特許誰?特許什麼?換個譯法就明晰多了:公立委辦學校。這類學校雖然仍由政府給予財政支持,但一般由校董持有和運作,學校可以自主選擇課程項目,招收學生也不必完全受學區限制。耳熟嗎?對,這就非常類似於我們的民辦學校了。這樣的學校,無論在師資還是在課程種類上都會有所優化,教學質量一般來說要優於普通社區的公立學校,生源素質相對較好,所以這類學校中出「重點」的幾率也大。美國的公立學校系統不是很成熟嗎?為什麼還會在公立學校的基礎上發展出這樣的「民辦區重點」?道理也很簡單。在出現這類公立委辦學校之前,一般美國人讀書也是就近入學,按照社區確定學區,進入公立學校,但天長日久,富裕的社區學區還好,而在低收入社區,公立學校演變出很多「輟學工廠」,這引發了一系列真實的社會衝突。如果一個中產偏下的家庭剛好住在低收入社區,他的孩子該在哪裡上學?無法跨學區,也無力上私立高中,這類家庭所面臨的教育資源失衡問題就會演變成一種具有共性的社會問題。今年4月揭曉的第100屆普利策新聞獎中,獲得地方報道獎的就是一則類似的故事:因擇校通道關閉,一個「差生工廠」如何造就社區悲劇。當然這些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絕不是一個委辦學校那麼簡單。但支持Charter School(同類還有「磁校」Magnet Schools,美國這類改良型學校很多),實際上是有限度地支持學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給有潛力的學生競爭機會,給學校發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機會。但是說有限度,是因為這類學校招收學生有限,競爭激烈。全國共同核心標準,有什麼不對?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另一個顯著分歧,集中在Common Core上。照中國人的理解,很難想像由國家制定的一個教育標準有什麼問題,但在美國,關於核心標準的爭議由來已久,小布希政府開始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為其延伸,然後反對之聲從小布希時代開始,延續整個奧巴馬任期,最終變成希拉里和特朗普在教育政策上分歧的一個焦點。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部和教綱,但為了一定程度上確定教育目標,48個州的教育部長和聯邦政府一起發展了共同核心課程,為從幼兒園至12年級(K-12)的學生逐年級制定出英語語言文學和數學的明確要求。到目前為止,42個州和哥倫比亞地區主動採用這一標準,並努力完善它,以確保在此標準下,學生高中畢業後可以做好準備進入2-4年制的大學,並順利進入職場。這個看起來特別「政治正確」的標準,在應用中實際上遭到了很多學校的抵制,原因是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學術水平高的學校會覺得Common Core為了追求所有學生在學習上達到一致水平,而降低整體教學要求,是一種強制性卻低效的教學方案。而對於一般學校而言,標準化考試太多,他們不得不把精力花在拉扯差生過線這件事上,而不惜將優等生拉到一個「平均渣」的地步。比如在數學教育中,外灘君曾在一篇文章中讀到來自華裔家庭的抱怨:團隊討論、按組打分的數學教學法讓他們的孩子什麼實際的「數學」也學不到。到了奧巴馬執政最後一年,「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遭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法案,字面之下的意思是,重回「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正路,每個孩子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不過儘管法案變了,Common Core仍地位不改。在華裔家庭看來,common core也是「平權法案」精神的一種體現,一種平均主義的公平往往導致更多個體的不公。而擴大化貫徹「平權主義」的態度,正是多數華裔反對希拉里的原因。民主黨「鐵票倉」美國華人為何轉而支持特朗普?在對美國大選的圍觀中,簡稱AA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是在我們朋友圈中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詞。這個法案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伴隨黑人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而興起,它更廣泛的涵義是,作為一種補償性正義,那些曾在歷史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族裔,比如被鎮壓、被奴役或被歧視過的族裔,在福利分配、僱傭、入學等事情上享受特殊待遇。但在華裔的語境里,這個對少數族裔給予補償的政策,是以華裔的犧牲為代價的,而最讓華裔不能容忍的,這種犧牲集中體現在教育通道中。首先,需要釐清的是,華裔不屬於需要補償的「少數族裔」範疇,非裔和墨西哥裔等才是正宗「少數族裔」。所以,比如當哈佛這樣的常春藤大學將種族背景放進申請資料里一起考量的時候,這種優待是不適於華人小孩的。更糟糕的是,為了一所大學裡膚色均衡的問題,通常靠學術成績領先的華裔小孩(乃至整個亞裔),一直被抬高入學門檻。在某些亞裔較多的州,華裔孩子申請美國名校,標化成績平均比白人學生高出100多分,比受照顧族裔學生高出200多分。這種奇特的「水漲船高」也波及國內尋求國際教育的家庭。一年4次左右(北美場不算)的SAT考試,中國學生因為高分太多而焦慮——比如舊版SAT,滿分2400分的考試,很多中國學生能考到2250-2300分,新版SAT滿分1600分,中國學生考到1500分——與此相對的,是美國US NEWS、《大西洋月刊》這樣的媒體頻頻嘆息美國學生SAT考試均分又創新低。然而,越是如此,華裔孩子進入美國名校的競爭越顯激烈。2015年,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聯合了上百個組織,抗議哈佛大學 「歧視」華裔學生。今年2月中下旬,一些哈佛校友聯合起來,建議擴招亞裔。也許直接的歧視並沒有。今年9月,哈佛校報公布新生報告,其中亞裔學生佔26.6%,而去年這個數字是24.2%——但在很多評論者看來,如果完全以實力為準則,亞裔學生本可以獲得更多OFFER。為了糾正(歷史上)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平權法案實際造成了對華裔和美國白人的「反向歧視」。是的,這個反向歧視同樣波及白人。而大學這種考慮種族的「潛規則」,也正是因為白人學生的不斷上訴而浮出水面。遠的不說,近年最為華人關心的一個案例,是白人學生Fisher起訴德州大學的判決。2008年,Fisher申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被拒,當她了解到這所學校在錄取其它學生時,會因為申請學生族裔背景而錄取時,向聯邦法院提出訴狀,起訴學校的錄取程序傷害了她的平等保護權利,這一權利為憲法賦予每個美國公民的。這樁訴訟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今年6月23日由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學校沒有違憲。這一最終裁決使大學錄取中的「出身論」變得合法。這印證了在美華人在教育上遭遇不公的感覺,同時也激怒了他們。所以當希拉里聲稱「black lives matters」,並決心將平權法案更徹底地貫徹時,這股強勁的政策之風帶給華人的是安全感流失的寒意。華人期待以努力和實力說話,正如特朗普在多處主張的「自由競爭」,而希拉里則期待通過高稅收、高福利的平衡,讓美國朝著某種歐洲化的方向轉變。一以貫之的是,在教育方面,她會更多照顧弱勢群體的利益,比如撥更多財政預算、花更多精力支持公立教育,或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推行「無債務大學提案」,讓更多貧困家庭免費上州立大學。但在政治上可能並不強勢的華裔,在教育上卻決不弱勢。他們想要的教育不是免費,而是優質,他們的利益和希拉里並不匹配。這也是為什麼在本次大選中,曾經是民主黨「鐵票倉」的美國華人中,有很多轉而支持特朗普的原因。來源:「外灘教育」公眾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亡國公主被賞給大臣當妾,而她僅靠半面鏡子改變了後半生
※生氣不如爭氣,抱怨不如改變
※這3種面相是破財相,賺錢不如花錢多,改變方能致富!
※龍年如何改變運勢
※52張震撼老照片 認識那些改變歷史的女性 | 千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