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風雲-- 白江口海戰(唐朝)

白江口海戰(唐朝)

戰爭概述:公元663年9月,中日歷史上的第一場的大規模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上演,唐帝國的兩百餘艘戰船大敗日本(倭國)千餘戰艦,焚毀倭軍戰艦四百餘艘,通過此戰得以再次平定百濟,高麗也隨之被征服,唐帝國扶植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將星指數: 蘇定方 劉仁軌 黑齒常之

精彩指數:

政治影響指數:

2008年,一批批黑膚色的「梁山好漢」——索馬利亞海盜哥們活躍在遙遠的亞丁灣,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該幫哥們被評選為2009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當然也損害了世界各國海上貿易安全。當各個國家都紛紛派出艦隊,保護自己國家的商船海員安全和利益時, 2008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也出發了。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近五百年後,中國的海軍力量第一次出現了異國海域。 在亞丁灣,中國海軍會遇上他們的老對手,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但這次雙方不會大打出手。 擦身而過的剎那,不知雙方是否會想起一千年多年前白江口的硝煙。 公元七世紀的朝鮮半島,是三國鼎立的格局。 除了讓楊廣連續三次碰壁的高句麗,朝鮮半島的另外兩股勢力分別是百濟和新羅。 百濟國是扶余族的一個支系,建國於公元前18年,任首國君是溫祚王,佔據了朝鮮半島西南部。從4世紀到6世紀,百濟一直與高句麗爭奪朝鮮半島的霸權,漸處下風,後來百濟改變戰略,與高句麗聯合蠶食新羅。新羅國由辰韓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於公元前57年創建,佔據了朝鮮半島東南部,三國之中新羅最弱,在面對高句麗和百濟國的聯合攻擊下,新羅國只有向唐帝國尋求援助,以對抗高句麗和百濟勢力。 當唐太宗李世民滅突厥、平薛延陀、吐谷渾,取得一系統的外事勝利,一時四夷來服後,當年表叔楊廣三征高句麗慘敗而歸的舊事卻總也揮之不去。 李世民的潛意識中,總想去完成楊廣所不能完成的事。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派人到遼東收葬死於隋末三征高句麗的士兵骰骨,李世民特意讓部下做了一件事,讓人把高句麗人在當地建立的用以炫耀武功的「京觀」給砸嘍。高句麗王建武知道該消息,開始了對唐帝國的戰備工作,在遼東修築了千餘里的長城,同時加強遼東諸城的的防禦工作。在南邊,又與百濟聯合,希望消滅新羅。 唐帝國當然不會希望在旁邊多一個強大統一的鄰居,朝鮮半島保持三足鼎立是適合唐帝國的利益的,李世民是不會充許高句麗人的強大。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特地從長安移鎮洛陽(後又親自督戰),派出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刑部尚書李亮率兵四萬、五百艘戰艦由萊州渡海直逼平壤,另一路由太子詹事李勣率兵六萬直趨遼東。唐軍遇到了高句麗人頑強的抵抗,雖然取得一些局部的勝利,但頑強的高句麗人一直將戰事拖到了次年的十月,天氣變得寒冷,而人員和物資消耗的巨大,讓李世民不得已結束了第一次遠征高句麗的征程,他也終於知道當年楊廣為什麼會連續三次摔進同一個坑裡。 唐太宗李世民是頭倔驢,在高句麗人面前丟掉的面子,他一定要找回來,不過他比楊廣聰明的是,有鑒於失敗的教訓,對高句麗,他不再實施大規模兵團攻堅戰,而是改用小股部隊進行襲擾。 襲擾戰非常成功,高句麗舉國不安,無心農耕,極大的損耗了高句麗的國力。 公元649年,當李世民準備再度發兵三十萬,再征高句麗時,歷史沒有給他犯錯的機會,李世民於五月駕崩。 唐高宗時代,唐帝國繼續著對高句麗的疲擾襲擊戰,同時繼續扶持朝鮮半島三國中勢力最弱小的新羅,維持三國鼎立政治格局。 日本古稱倭奴,其國王以天皇為號,從東漢時就接受中原政權的冊封,從唐代開始,倭奴對朝鮮半島有了擴張的野心,倭奴人在朝鮮半島採取與百濟聯合,對付新羅。 在東亞朝鮮半島上,形成了唐帝國與新羅對抗高句麗、百濟、倭奴的格局。 唐高宗永微六年(公元655年),百濟國在高句麗、倭奴的支持下,向新羅發起大規模進攻,連取新羅三十三城,新羅向唐帝國求援,唐高宗派程名振、蘇定方於公元665年和公元669年兩度征伐襲擾高句麗,在660年,又派蘇定方率十萬水陸軍在新羅軍五萬兵的協同下,大舉進攻百濟國。 該年八月,蘇定方從成山(今山東榮成東北)渡海,於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強行登陸,殲敵數千,一路勢如破竹,直逼百濟都城(今朝鮮公州城),在百濟都城下,雙方展開決戰,百濟大敗,百濟王被迫投降,唐羅聯軍滅百濟。 戰事並沒有結束。對於百濟的被滅亡,百濟亡部和倭奴都不甘心,蘇定方佔據百濟後也採取了高壓政策,一時百濟各地反抗力量四起,百濟人黑齒常之糾集流亡部抗拒唐軍,隊伍發展到三萬餘人。恢復了百濟二百餘城,而百濟僧人道琛也擁眾據周留城(今韓國全州西),並前往倭奴迎迴流亡的百濟王子余扶豐為王,倭奴也派出大軍護送余扶豐回國,對抗唐軍。 此時蘇定方已回國,劉仁軌成為了唐帝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指揮官。 劉仁軌,汴州尉氏人,平民出身,少年非常好學,有很棒的文字功底,被河南道使、管國公任瑰所常識,提拔為息州參軍,後轉陳倉尉。 身處隋末唐初風雲際會的亂世,劉仁軌的前半生卻默默無聞,直到貞觀十四年,劉仁軌杖斃級別高於自己卻豪縱無禮的陳倉沖都尉魯寧,此事傳到太宗李世民的耳中,才知道了劉仁軌這個人。很快劉仁軌被告提拔為新安令,後遷給事中。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劉仁軌在辦一個案子的時候得罪了皇后武媚娘的心腹李義府,被貶任青州(今山東)剌史。 公元660年,大唐滅亡百濟之戰,劉仁軌隨李勣遠征高句麗,統領水軍督海運,保障後勤,結果出海遇大風,死傷嚴重,李義府趁機參劉仁軌一本,劉仁軌被免職,以白衣身份隨軍作戰。公元661年3月,唐帝國命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安撫百濟民眾,但王文度沒到任就死了,於是唐高宗想到了劉仁軌,任他的檢校帶方州剌史,率王文度前往百濟。 第一次擔任軍事主帥的劉仁軌已經六十歲了,但六十歲的菜鳥劉仁軌的處子戰非常完美,在熊津口大敗百濟道琛部,殲敵萬餘,解百濟熊津城留守劉仁願之圍。 百濟的戰事一直拖著,蘇定方久攻高句麗國都平壤又一直不克,被迫歸國,百濟國內的反抗勢力一直徹底無法剷除,唐政府的底氣開始不足,唐高宗下詔書指示劉仁軌班師,唐軍將士也希望早回家鄉,但劉仁軌向唐高宗打了報告,仔細分析了百濟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應該在百濟繼續堅守。 而百濟軍也認為此時的唐軍肯定撐不下去,數著指頭算唐軍回家的日子,這時仁仁軌、劉仁願率部向百濟軍發起襲擊,百濟軍不備,被連克數城,大受打擊,內部又發生了火併,已經成為無力再對抗唐軍。 他們的希望放在了倭奴人身上。 公元660年唐帝國平定百濟,倭奴齊明女天皇就企圖親征,與唐軍開戰,但走到九州病逝,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新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將毛野稚子率三萬精稅近千艘戰船直撲百濟,唐政府聞知倭人發兵,也命熊津道行軍總管孫仁師率七千人開赴熊津,與劉仁軌、劉仁願部會師。 面對倭人的增援,唐軍決定先行向百濟軍、倭軍的大本營周留城發起進攻,兵分二路、劉仁願、孫仁師率陸軍從陸地向周留進發,而劉仁軌率大唐海軍由海路進抵周留城,在白江口,中國兩軍相遇,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倭軍約有萬餘人,戰艦近千艘,而大唐劉仁軌的海軍僅有七千人,戰船二百艘,但是當時大唐帝國的造船技術遠遠先進於倭奴人,最大的舟船長可達100尺(約30米),寬可約50尺(15米),而倭奴水軍大都為竹木小船。 唐軍先達到達白江口,後抵達的倭軍率先發起攻擊,被唐軍擊退,倭軍再攻,仍然再次敗退,抵擋做對手的兩次衝鋒之後,劉仁軌利用唐軍戰船高大的優勢,將倭軍的船隻左右夾住,再用火箭攻擊,一時江中煙焰滿天,倭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白江口,劉仁軌的海軍大敗倭軍,焚毀倭軍戰船四百多艘、殲敵萬餘。 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遭遇戰,以中國的大勝告終。在陸地上,百濟倭奴的軍隊也抵擋不做大唐新羅聯軍的進攻,水陸二路大敗,倭奴人被逼率殘部逃回倭奴,從此戰之後一直到明末,倭奴人再不敢起染指朝鮮半島的野心。 百濟再次被唐帝國平定。 百濟的平定,也使與唐帝國僵持多年的高句麗腹背受敵,白江口海戰後四年,唐高宗派李勣、劉仁軌、龐同善、高侃、薛仁貴等將強勢出擊,終於逼迫高句麗王打開平壤城門,向唐軍投降。 而新羅則在唐政府的扶植下,統一了朝鮮半島。 而百江口海戰,則作為中日戰史上第一次交鋒及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戰永載史冊。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劉仁軌: 平定百濟後,劉仁軌繼續鎮守百濟,他比較注重安撫民眾,很很穩定了百濟國的局勢,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劉仁軌帶著新羅、百濟、倭奴、耽羅四國使者回長安,四國皆表示了對唐帝國的忠誠,唐高宗非常高興,拜劉仁軌為大司憲。 公元668年,劉仁軌出任遼東道副大總管,參加了平定高句麗的最後一戰,並與薛仁貴共同鎮守平壤,不久告老還鄉。 不久唐軍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西面戰事緊迫,劉仁軌又再度復出,出任隴州剌史。 在公元675年劉仁軌七十三歲的高齡時,又一次遠征百濟故地,大破新羅兵。回朝後被拜為尚書左僕射。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劉仁軌病逝,享年八十五歲,中國歷史上大器晚成的名將,劉仁軌是典型範例。戰爭類型——舟戰

戰爭猜想:

中日戰爭史上的第一次碰撞,其實毫無懸念,白江口之戰,從數量上看是唐軍以弱勝強,但以當時中日海軍的實力來講,大唐海軍的戰鬥力是遠勝倭奴人,以大唐海軍的戰鬥力,不禁令人猜想,從隋煬帝楊廣到唐太宗李世民,對高句麗作戰,都是以陸地遼東戰場為主線,如果換個思路,改由水路為主,避開遼東該死的氣候和險要的山地,用得著付出八征高句麗這樣的巨大代價嗎?
推薦閱讀:

【二戰地中海風雲】邦角海戰
日本海軍興衰史(二十):「一戰」爆發,先和德意志過過招
游弋在對手家門口的多面手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CMANO推演:北方煉獄4:巴倫支海驚雷
【為瀕海戰鬥艦正名】在一路唱衰中高歌猛進!

TAG:海戰 | 唐朝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