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是《妖貓傳》不是《妖狗傳》?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養貓?
最近聽說了一個詞,叫做「吸貓」,竟然還有人對此上癮,覺得不可思議。就連最近上映的電影,也是《妖貓傳》,貓成了最近的大熱。養貓這個事情,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風靡網路,有人甚至拿這個做生意。博主我從小有過陰影,特別害怕小動物,什麼貓狗的都不喜歡,也真是不理解為什麼這些毛茸茸的生物會如此吸引人呢?
馴養貓的歷史要比犬晚得多。這一時期可能不會早於公元前7000年。但在不同史前人類遺址附近都曾發現過貓的殘骸,包括約九千年前的以色列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千年前的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遺址。不過,這些殘骸很可能是為了謀取皮毛或肉而被殺死的野貓。有趣的是,在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上同時發現了八千年前的貓和鼠的殘骸,它們只能是被人類移民帶到島上。儘管這些貓可能尚未完全馴化,但它們是有意被帶到島上來對付鼠害的。
考古學家在塞普勒斯一個石器時代墳墓中發現的一具貓骨骼
中國家貓並非外來,那麼,家貓的飼養究竟開始於何時?一部分學者根據《禮記》、《詩經》等文獻資料有關貓的記載,認為中國養貓的確切歷史為兩千多年,是因為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埃及等國曾發現三四千年前的有關貓的雕刻,中國卻至今還未發現同類文物。」
另一部分學者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土的貓類動物遺骸,提出中國的家貓飼養在四千多年以前便已開始。據對1978年河南湯陰白營龍山文化出土的動物遺骸進行鑒定,在可鑒定的954件中,有豬、狗、貓、牛、山羊、馬和家禽雞等七種;在第17號灰坑發現的保留有第四前臼齒和第一前臼齒的下頜骨,根據測量的數字看,「很可能是家貓的遺骸」,其「放射性碳素年代為公元前2160年」。(周本雄:《河南湯陰白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的動物遺骸》)
1990年山東臨淄的一處遺址中,在新石器時代的灰坑內也發現一塊動物的下頜骨,並附帶第一前臼齒,生物學家鑒定認為也屬於家貓的遺骨,其牙齒端部不甚鋒利,已有較高的馴化程度。」考古研究所吳汝乍著文明確指出中國家貓的飼養始於四千多年前,其理由除了龍山文化出土的貓骨與齒遺骸等實物外,還分析了馴養貓的文化環境,指出家貓的馴養是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考古資料,龍山文化時期農業已相當發達,糧食不僅可供人畜食用,而且有了貯藏,鼠害的威脅目益嚴重,對鼠的天敵家貓的馴養便提上了日程;養貓的目的在於消滅農業生產中的鼠,古代有蜡祭之俗,奉貓為神,說明養貓的各種條件均已具備。
然而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這些證據不能判斷其為家貓,也有可能是野貓,所以關於中國養貓的確切歷史至今還沒有統一。
貓的本字是「貓」,《大雅·韓奕》中提到:「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漢代注釋《毛傳》說:「貓似虎而淺毛者」,南宋朱熹《詩集傳》接受此說,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貓即今俗稱山貓者。」由此可見,《詩經》中出現的「貓」是山貓或者說野生的貓,而不是家貓。《禮記·郊特牲》中有:「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這裡說的「貓」和虎並列,由此可以明白,這裡的「貓」是山貓或者是野生的貓,而不是家貓。
在古代的大蜡禮中,奉貓為神,原因是貓食田鼠,去苗之害,對人的農業生產有貢獻。大蜡禮中被奉為神的不是今天的家貓,當時稱之為狸。狸捕鼠,在戰國時期便有記載。如《韓非子·揚權篇》說:「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載:「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說明以狸捕鼠已很常見。
到了漢代,仍稱貓為狸。《淮南子》中多次引述。如「譬猶雀之見鸇,而鼠之遇狸也。」(《主術訓》)「壞塘而取龜,髮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說山訓》)。
宋·蘇漢臣《冬日嬰戲圖》(局部)
劉向在《說苑》中也談到以狸捕鼠:「騏驥碌駢,倚衡負軛而趨,一日千里,此至疾也,然使捕鼠,曾不如百錢之狸。騏驥碌駢,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狸用百錢即可在市上購得,可見養狸並用以捕鼠在當時已相當普遍。
但是,這狸和家貓是一種動物嗎?一部分學者認為狸與貓只是古今名稱之異,到了唐宋時期,二名仍然並存,宋代還稱貓為「狸奴」,如黃山谷《乞貓詩》:「秋來鼠輩欺貓去,倒篋翻床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說明狸是貓的別名,狸奴也只是在貓的豢養更為普遍之後,人們對貓的一種愛稱,稱之為奴,表示可通人意,供人驅使的意思。
但也有另一些學者認為狸與貓有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野狸與家貓的區別:「狸為野貓。……狸有數種:大小如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而圓頭大尾者為貓狸,善竊雞鴨,其氣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軀虎,而尖頭方口者為虎狸,善食蟲鼠果實,其肉不臭,可食;似虎狸而尾有黑白錢文相間者,為九節狸,皮可供裘領,宋史安陸州貢野貓、花貓,即此二種也。有文如豹,而作麝香氣者為香狸,即靈貓也。」而貓,「捕鼠小獸也,處處畜之」。
明末張自烈編《正字通》中更明確指出:「家貓為貓,野貓為狸。」
近人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一書中,從狸與貓性情之不同,前者兇狠,後者溫馴,指出這就是漢代廢狸而養貓的原因。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10件漆盤,其形制、大小皆相同,除130隻盤畫有三貓一龜外,其餘皆畫有4隻貓,共計39隻。這些貓的形體渾圓,尾巴修長,突出表現了圓形的眼睛和長的鬍子,非常傳神。雖然漢代漆器上常刻畫虎豹熊羆等野生動物,然而這些貓的形象溫良可愛,應當是經過馴化的家貓。
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貓圖漆盤
從這件文物中間溫順的小貓形象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家貓已經存在了,但是不是用作捕鼠的狸呢?這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應該會有差別的。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造神曲並酒》,其中有:「其屋,預前數日著貓,塞鼠窟,泥壁,令凈掃地。」那個時候,豢養家貓已經很普遍了,但是用途更多是來抓老鼠的。
貓什麼時候成為現在這副樣子的?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的《隋書·外戚傳》有這麼一段記載。
隋高祖文帝的皇后獨孤氏,有一個異母弟叫獨孤陁的男子。因為是皇帝的親戚,他當上了上大將軍,官至延州刺史。但是他喜好左道妖術咒術,他的義母高氏信仰「貓鬼」的結果,殺了丈夫郭沙羅,跑到他的住宅。碰巧皇后和重臣楊素的妻子病了,所有的醫生都診斷「貓鬼附體了」。因為獨孤陁是皇后的異母弟,陁的妻子是楊素的異母妹,文帝推測這一定是陁所為,於是暗中通過他的哥哥,告誡說,讓他停止拙劣的搗鬼行為。但是,陁徹底佯裝不知,文帝終於把他左遷到遷州刺史,並且讓檢察官楊遠等人進行審訊。於是陁家的婢女徐阿尼有以下的證言:
本從陁母家來,常事貓鬼,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貓鬼每殺人者,所死家財物潛移於畜貓鬼家。陁嘗從家中索酒,其妻曰無錢可酤。陁因謂阿尼曰,可令貓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錢。阿尼便咒之。居數日,貓鬼向素家。後上初從并州還,陁於園中謂阿尼曰,可令貓鬼向皇后所,使多賜吾物。阿尼復咒之,遂入宮中。
於是審調官楊遠在門下外省讓徐阿尼把貓鬼叫出來看。阿尼於是在夜中置一盆香粥,一邊用匙子敲打,一邊呼之:「貓女可來,無住宮中。」不久,阿尼臉色變青,就好像被牽拽著一樣,說:「貓鬼已經到了。」
怎麼樣,堪稱《妖貓傳》啊!那個時候的貓已經不是貓了,是通靈的神物。所以啊,唐朝時只有可能存在「妖貓」,卻沒有「妖狗」。這個「貓鬼」降神的故事頗為有名,《資治通鑒》卷178也收錄了。此外,北宋初期編纂的《太平廣記》卷361也有記載。
關於宮廷貴婦養貓,還有一個著名的記載,相信只要是對歷史有點興趣的人都能知道。
《舊唐書·后妃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唐代第三代皇帝高宗日益寵愛傾心於昭儀武氏(後來的武則天),皇后王氏和良娣蕭氏感到不安,於是請巫師咒殺昭儀武氏。但是事情被發現,兩人都被降為庶民而被幽禁起來。高宗想救出兩人,武后知道後,就把兩人處刑棒打一百回,斬手足,丟進酒瓮中,說:「令二嫗骨醉。」兩人被貶為庶民之後,蕭氏大罵:「願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后聽到後大怒,此後宮中禁止畜貓。
這個故事,本來見於元和二年(807)作者劉肅作序的《大唐新語》卷12《酷忍篇》。後來,《太平御覽》卷912和《新唐書·后妃傳》,《資治通鑒》永徽六年(655)等也原原本本地加以引用。
這則故事說明,至少在初唐時,家貓已經養在後宮,並且是貴婦人們的消遣寵物,不過此時的家貓仍然有除鼠的能力。
唐代周昉 《宮樂圖》中貓很明顯是貴婦豢養的寵物
宋代時,貓基本不怎麼干抓老鼠的事情了,陸遊的《嘲畜貓》也發出過類似的慨嘆:「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但同樣是陸遊,在他的《歲未盡前數日偶題長句》中也有:「榖賤窺籬無狗盜,夜長暖足有狸奴。」他晚上睡覺的時候,竟然還需要貓來暖足。
但那個時候,貓也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陸遊的《贈貓》就很好地說明了貓有多難得到:
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宋代曾幾的七言絕句《乞貓》中,把那種對貓的渴望描寫得淋漓盡致:
春來鼠壤有餘蔬,乞得貓奴亦已無。
青蒻裹鹽仍裹茗,煩君為致小於菟。
那個時候,想要得到一隻貓,都要拿鹽和茶葉來換。
宋代時,還有專門的「相貓術」。北宋會稽陸佃的《坤雅》指出:「貓有黃、黑、白、駁數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齒,以尾長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為良。」
明代時,豢養寵物貓達到了巔峰狀態。下到平民布衣,上至貴人天子,都愛貓成癖。宮內養貓成群,皇上還給貓起了不少別緻的名字,如「鐵衣將軍」、「丹霞子」等,有的貓甚至還給加官晉爵,領取俸祿。
宮內專門設有貓房,豢養各種珍貴品種的寵貓,15隻一群,派專人負責飼養和管理。貓們都有自己的專稱:公貓稱為某小廝,母貓稱為某丫頭;加授過職銜的稱某老爺,被騸過的稱為某老爹。據說在一些內臣家所畜騸貓,其高大者,甚至大於尋常家犬。
明朝皇宮裡的貓多到什麼地步?據說因為貓夜間爭鬥、嘶叫不休,宮中降生不久的嬰兒有的被貓聲驚得抽搐成疾,甚至因此而夭折。
明宣宗朱瞻基御筆所繪《花下貍奴圖》
明宮中養貓泛濫始於嘉靖一朝。相傳,嘉靖皇帝最寵愛的一隻獅子貓很是稀奇,它有一身滑膩捲曲的淡青色毛,惟有眉毛卻「瑩白若雪」。嘉靖皇帝對它愛不釋手,賜御貓一個「霜雪」的美名。
聽說這霜雪不但性格溫順,而且還善解人意。嘉靖帝的眼神它都能讀懂,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撒嬌,什麼時候應該迴避。對於嘉靖皇帝的生活習性,霜雪全都銘刻在心。每當嘉靖帝閉目養神打盹,霜雪便靜靜地陪伴在旁邊,即便是饑渴便溺,也要忍到皇帝醒來,十分乖巧。因此,嘉靖皇帝對它已經達到了須臾不離的地步。
後來,霜雪死了,嘉靖皇帝對這隻備受恩寵卻天命不永的御貓,給予了「忠無不酬」、「生榮死恤」的待遇。不僅下旨隆重禮葬,用金子製作了一隻棺材,將它安葬在萬壽山北坡,還為它御筆題碑,命名「虯龍墓」。
嘉靖帝還按照道教禮儀設壇為之祈禱,寫了大量的青詞來表彰和悼念這隻御貓。皇帝如此重視,大臣自不敢怠慢,也獻上各種青詞。嘉靖朝文人學士袁煒的青詞中有一句「化獅為龍」,深得聖意,不久袁煒便被提升為朝廷大員。
到了萬曆時,明宮的愛貓之風達到極盛,紫禁城裡,無論御前還是後宮中,無不有貓。得寵的宮貓,可以被加官晉爵,稱為「某管事」或「貓管事」。皇帝賞賜時,「貓管事」也隨同領賞。有時候,一些不得寵的妃子生活待遇還不如一隻得寵的貓。
到了清代,貓在宮裡的地位就遠遠不如狗了,在一些記載中,皇帝還曾下旨禁止某些地方養貓。清道光九年的一道《上諭》中指出:「十六日,奉上諭:以後,首領、太監,不準養貓。如若有養貓之人,立刻拿出。再有養貓之時,被萬歲爺瞧見,治總管、首領、太監等不是。欽此。」我們在一些晚清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更多喜歡的是養狗,貓很少在宮裡出現。
在這張《慈禧太后出行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她豢養的狗
但是養貓在民間還是很流行的,比較有意思的是,清代有人寫了一本堪稱貓的百科全書的書籍。這本書便是成於咸豐三年的《貓苑》,此書廣搜博採歷代有關貓的典故、詩文及傳說,仿照宋代傅肱《蟹譜》、明代陳繼儒《虎薈》的體例,分門別類歸納而成書,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貓的著作。全書分《種類》《形相》、《毛色》、《靈異》、《名物》、《故事》、《品藻》七門。在《故事》、《品藻》和《補遺》中還收錄不少寓言,有的較為罕見,如趙古農的《迎貓制鼠說》,無名氏的《寶貓說》以及《詳貓說》等。在這幾篇作品中,作者還輯錄了尚已失散的《相貓經》中的「相貓十二要」。
今天我們所謂吸貓、養貓、貓奴,也都是古人們曾經走過的路。貓就是這樣一步步,從抓老鼠的生物成為貴族的寵物。正所謂,古人愛的瘋狂,今人愛得抓狂。
參考資料:《家貓的馴化史》佟屏亞、趙國磐;《中國養貓史略》謝成俠;《唐宋詩文的藝術世界》 [日]筧文生,筧久美子;《鼠咬天開》馬昌儀。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推薦閱讀:
※關於失戀的傷感說說:給時間一點時間,讓過去過去,讓開始開始。
※愛情語錄:厭棄,就是不愛的開始。
※從你所擁有的開始
※零開始學八字(345)
※新時代 新征程 健康快樂從太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