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論孔(6): 孔子「墮三都」
何新論孔子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4-01 開本: 16開 定價: 180.00 ISBN號:9787547703489一 孔子墮三都,乃孔子一生中最大的事件之一,但此事之始末經過則始終考辯未明。 周代實行貴族采邑分封制(「封建」),各國大夫都有自己的采邑。這些貴族身居國都,采邑委派家臣(邑大夫)管理。家臣的家族在采邑繁衍發展。家邑中兵農合一,數代以下,家臣便成為采邑權力的實際控制者,發生「陪臣執國命」的情況。 周初諸侯封邑及采邑,本有建築之定製。城不過高,池不過深。但東周以後,戰亂頻仍,邑城建築紛紛逾制。不僅諸侯,大夫之采邑也都築有高城、深池,具有防禦力,從而成為堅固的軍事要塞。魯國權卿「三桓」的三座私邑——叔孫氏的郈邑、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成邑,都是這樣的堅固要塞。在魯昭公時,季氏的費邑發生過南蒯、陽虎的叛亂。在孔子任魯司寇前後,叔孫氏名下的郈邑又發生叛亂。二 墮三都的起因是由於叔孫領地郈邑的叛變。 郈邑(今山東東平縣後亭村境),乃叔孫家族的采邑。魯定公時,邑宰(邑大夫)為叔孫氏庶子若。叔孫若名藐,字公若(若公)。魯定公十年,叔孫氏的家主叔孫昭子死。昭子遺囑立叔孫武叔作叔孫氏的繼承人,若公反對,但武叔還是被立並且繼昭子成為叔孫氏家主。 武叔繼位後,因叔孫若不服從他,就授意叔孫氏家臣南公暗殺若公。南公派人發暗箭欲射殺若公,但若公逃過此難未死。 南公是叔孫家族的馬正(武士長、即司馬)。武叔陰謀失敗,怕若公不滿。為了安撫若公,就派若公去作郈邑的邑宰(邑大夫)。但是,武叔又暗中授意郈邑的馬正(武夫長)侯犯再次暗殺若公,然而侯犯不幹。最後,叔孫還是指使侯犯手下的御夫(馬車夫),暗殺了若公。 若公死後,郈邑就落入侯犯之手,被他控制,不再聽武叔的召喚。 於是武叔調集族兵,聯合了孟氏(無忌)去攻擊郈邑,欲驅逐侯犯。結果卻攻不下來。因郈邑位置在齊魯邊境,武叔、南公就向齊國借兵攻打侯犯,但還是沒有攻下。 於是,叔孫武叔秘召郈地的工師(即司空)駟赤(名壤駟赤,他是孔門的弟子),叔孫武叔說:「郈地反叛不僅是我叔孫家族的憂慮,也是魯國的禍害。您看該怎麼辦?」 駟赤說:「我的心意如同《揚之水》(《詩經》唐風第三章)詩中之所寫。」① 駟赤回到郈邑,對侯犯說:「郈邑地處齊魯之間,獨立是不可能的。既然叛離了魯國,就要設法歸順齊國。」 於是侯犯派人將郈邑的戶口圖冊送到齊國,請求齊國來接管。而駟赤卻對邑人說:如果齊人來接管郈邑,就會把本邑人外遷到齊國。於是郈邑人心都不安起來。 結果,當齊國派使者到來後,邑人發生嘩變而騷亂。侯犯遭受邑人的群起而攻之,害怕了,棄城出走,逃亡到齊國。三 齊國人知道自己也無力控制郈邑,就把郈邑地圖戶口名冊交還給魯國。武叔於是重新收回郈邑,為此親自到齊國聘問致謝。 齊君(景公)見到武叔,一語雙關地威脅他說:「叔孫子啊!如果郈邑在別的地方,我是無能為力的。但它正好是在齊魯邊境上,所以只有我才能為你解憂,把它交還你。」 武叔回答:「我並不是貪戀這塊田地。只是如果沒有封疆子民,就無法為君侯服務了。我很抱歉為家奴(原文「家隸」)的事給您添了大麻煩(暗指齊人參與侯犯之亂)。但造反的叛臣,為天下所不容。您不會後悔幫助我們吧! 在郈邑事變之後,叔孫武叔並沒有真正取得郈邑的治理權,郈邑的邑人仍然不聽叔孫武叔的使令。 魯定公12(前498)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攝相事」,主持魯政。由於郈邑叛變方得平定,這年夏,孔子就向魯君及三桓建議,削降三家封邑——郈、費、成等三邑的城池。因按照周禮的規定,大夫私邑的城牆應當低於國都的建制。 這就是所謂「墮三都」。季、孟、叔三家認為此舉會有力於削弱他們的家臣的地位,所以都同意了。四 孔子任魯國的大司寇(相當於後來的公安部長及檢察官)後,使用一批弟子參政。 因子路勇武,被薦任季氏家總管。孔子委派子路去實施「墮都」之事,首先要削降的是郈邑。 叔孫武叔表示支持。他委派子路去擔任郈邑宰,試圖藉助子路的力量,重新控制這塊反叛的領地。① 於是叔孫武叔、子路帥軍隊進入郈邑,將郈邑城牆削降了三尺。 在收復這個領地後,武叔就任命郈邑的馬倌駟赤(也是孔子弟子)擔任了郈邑宰。 在削降郈邑成功後,孔子下一個目標是削弱季氏的領地費邑以及孟氏的領地郕邑。 這兩座城邑分別由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和孟氏的家臣公斂處父控制。 叔孫家有一個庶子叔孫輒曾與陽虎、公山不狃結盟。在郈邑邑被削降後,叔孫輒即潛往費邑。公山不狃與叔孫輒密謀後決定先發制人——從費邑發兵,偷襲國都曲阜。 魯定公和季桓子、武叔懿子等人對此沒有防備。費邑兵來後,他們匆匆逃到季氏府中避難。 魯君登上府中的季武子之台。費人的軍隊攻進府中,追至台下包圍而強攻。敵兵發射的亂箭,一直射到魯定公身邊,情況十分危急。 孔子命弟子申句須、樂欣率弟子部下反攻費軍。孔子親自站在陣前指揮,終於把費人擊退。 曲阜城內忠於魯君的國人這時也拿起武器參戰,乘勢反擊,將費人趕出曲阜,最後在姑蔑(曲阜魯城以東約90里)打敗了費人。公山不狃、公叔輒兵敗後,逃亡到齊國。 這次戰役,是孔子生平中一次重要的軍事實踐活動。 人們通常以為儒家柔弱,不習武事。其實,孔子出身武士家世(父孔叔梁紇是著名武士)。早年強健善武,精於射、御之道。在《禮記》中,孔子論述儒道,主張尚武、復仇。 在任魯國代理國相部署與齊國君主的夾谷之會前,孔子就曾經對魯君說:「有文事者,必習武備。」夾谷會上,當萊人進逼要挾魯君時候,孔子奮身而上,召集武士,捍衛魯君,轉危為安。 在後來流亡列國時,孔子也曾經多次身臨險境,都能臨危不懼,從容應對。孔子完全不是世俗所想像的一個柔弱書生。所以,孔子論《易》的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費人的叛亂被平定後,季桓子、孟無忌(懿子)派子路帥師去「墮費」——拆除了違制的城牆。 下一步,就是該拆除孟氏家領地成邑的城牆了。六 實際上,孔子與陽虎、公山不狃諸家臣的關係一向十分微妙。 多年來魯國政治混亂。魯君虛位,並無實權。國政、軍政操在三桓家族手中,而三桓家族的家臣,又控制著三桓家族。 陽虎政變失敗前,陽虎即與叔孫輒、公山不狃結為死黨。陽虎兵敗逃亡,公山不狃仍盤踞費邑。魯定公八年,公山不狃曾派人邀孔子去費邑。②當時孔子很想去。但子路表示反對。孔子說:「周文王、武王興起於豐鎬,而王天下。費邑雖小,也許能成為作大事的根據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當)庶幾乎?」) 孔子又說:「我不是要去給他當僕從,而是要勸他追隨我,復興東周啊!」 但孔子最終還是沒去。這件事情,十分微妙地表明孔子五十歲前後政治立場的變化。 此前的孔子,是以庶民、庶子身份為立場的孔子。當周天子失敗,各諸侯國內陪臣執國政,禮崩樂壞之際,孔子並非站在世襲貴族一邊。而是站在陽虎、公山不狃、田成子等新興勢力一邊。所以他對齊國的田氏、魯國的陽虎、公山不狃一輩,政治上持同情態度。甚至不反對與他們合作。但是,孔子在魯國任中都宰、大司寇後,立場轉變為擁護魯君、反對家臣,主張「克己復禮」的保守主義者。七 成邑是孟氏的領地,位於魯國北境(今山東省寧陽縣北),這裡距齊國邊境不遠。 這座城的邑宰,是孟氏家族的家臣公斂處父。此人頭腦非常機敏、能幹。在陽虎叛亂時,他支持家主孟氏,協助平亂有功,因此深受孟氏器重。 但是,公斂處父不同意拆除成邑的城牆,他對孟懿子說: 「拆毀成邑之城牆,意味著為齊人進入魯國打開北方國門。成邑是孟氏家族的基地。沒有成邑,也就沒有了孟氏。絕對不能拆除成邑的城牆!」 孟無忌說:「但策劃指揮此事的是我的老師孔子,我該怎麼辦?」 公斂說:「你不必出面,我不理睬他們。」 結果,孟氏的成邑不理會孔子削城的命令。 孔子找孟無忌,孟無忌避而不見他。 孔子只好請示魯君同意出動軍隊,包圍了成邑。 魯定公親自督軍,包圍了這座城,但是,卻許久打不下來。① 魯國內亂,齊國高興,齊軍屯集邊境,蠢蠢欲動。魯君害怕了,於是撤回了攻擊成邑的軍隊。八 拆除費邑後,子路(時任季氏家臣,取代了昔日陽虎的地位)推薦孔子的弟子子高擔任費邑宰(城大夫)。而此前,孔子弟子駟赤已擔任郈邑宰。 這樣一來,孔子通過子路、子高(羔)實際已控制了魯國的這兩座大邑。孔子集團已成為除三桓貴族以外魯國最強大的一派政治勢力。 此舉當然引起三桓家族的疑慮。魯大夫公伯寮對季桓子進言,說:「你的家邑已在子路、孔子手中。難道他們不比陽虎還可怕么?!」 於是,季桓子免去子路擔任的家大夫職務,子路不再擔任季氏的總管。 攻擊成邑失敗後,魯君對孔子也避而不見了。 孔子生病了,好多天躺在床上不能下地。這時魯君才來看他,孔子半卧於床,不能施禮,只能將上朝的禮服蓋在身上,搭上佩帶,面朝國君行拜禮。 季桓子聞訊後,派魯大夫服景伯來看孔子,特意提到公伯寮告密子路的這件事。服景伯故意試探孔子說,「季大夫也許只是受了公伯寮的一時蒙蔽。我要想辦法把這背後說壞話的傢伙殺掉,拋屍示眾。」 孔子回應說:「我的主張能實行嗎?如能,那是命運。不能實行嗎?那也是命運。難道公伯寮能改變天命嗎?」 拆除三都的失敗,是孔子平生政治活動的一次最重大失敗。此次失敗後,他和他的弟子在魯國實際已陷入被孤立和監視的政治危境。孔子知道自己在魯國呆不下去了。 不久,孔子就離開了魯國,開始長達14年的流亡生涯。【本文收入何新著《論孔學》,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出版。本博被作者授權轉發,作者於文字有所修訂。】謝謝閱讀何新時事微信號:hexinbbs本文來何新網易博客和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http://hexinbbs.blog.163.com/
推薦閱讀:
※何新著《孔子年譜長編》新版序言
※何新:論宗教
※何新新春最新言論:復興之路
※烤糊知乎千贊雄文「何新偽人考」
※如何看待學術大V友善君大曝顧頡剛疑古學說抄襲西方,何新「顧頡剛是共濟會間諜」得佐證,或成不刊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