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觀莊嚴論略義講記,佛教網

現觀莊嚴論略義講記

第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我們今天開始給大家講解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也叫做《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按照藏傳佛教來講,《現觀莊嚴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般來講,在很多格魯派寺院,本論專門要學四到五年的時間,五明佛學院五部大論班中專門有一個學習《現觀莊嚴論》的班,一般男眾學一年,女眾學兩年,也有極個別的學人在兩三年當中一直學習此論。各位道友應該清楚,本論的作者是彌勒菩薩,當年無著菩薩在雞足山經過十二年苦行以後,以幻化身到兜率天,然後得到《彌勒五論》的教授。《彌勒五論》中的《辨法法性論》和《辨中邊論》,還有《經莊嚴論》和《寶性論》,我們以前都曾學習過,而《現觀莊嚴論》對很多道友來講可以說是第一次。對漢傳佛教來講,以前雖然法尊法師翻譯過頌詞和一些略釋,但是據歷史記載,當時傳授的時候聽聞者並不是很多。後來任傑老師等人也講過,但範圍也不是很廣,所以,我們這次傳講應該算是人數比較多的。

有人經常提到五部大論中的《現觀莊嚴論》,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沒有學過,因此對本論的法義比較陌生,其實本論與中觀同屬於釋迦牟尼佛第二轉法輪體系:中觀主要解釋第二轉法輪中的顯義——空性方面的教義;《現觀莊嚴論》主要解釋第二轉法輪的隱義——現證方面的教義。一個是對境空性,一個是有境現證。本論對於諸佛菩薩能證的智慧、修證的次第和智慧的境界及其差別解釋的非常清楚,所以本論不像因明和《俱舍論》一樣主要抉擇名言,學起來有一種深奧感,從字面上解釋《現觀莊嚴論》不是特別難,但真正要了達其內容也有一定的困難,因為這都是聖者的境界。

首先簡單的講一下華智仁波切的《現觀莊嚴論略義》,此略義主要將《現觀莊嚴論》從頭到尾的意義進行攝略,本來是以零散方式存在於華智仁波切的著作當中,後來我們學院的有些法師把它收集起來,整理成這個略義。《現觀莊嚴論》的注釋非常多,僅在印度就有二十一大講義,在藏地各教派中本論的注釋也是最多的。如果按照各大教派和各上師解釋方法來解釋,內容會相當廣,初學者不一定能掌握,所以我首先簡單地在字面上給大家解釋略義,希望各位道友通過學習略義,從總體上把握《現觀莊嚴論》的意義。

【頂禮文殊師利上師!】

【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盤;】首先講般若,般若即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度,意為智慧到達彼岸。為什麼這裡說「般若」呢?因為《現觀莊嚴論》其實是般若的異名,釋迦牟尼佛的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義,通過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來解釋,所以可將本論稱為般若。在藏地,一說般若,大家都知道是《現觀莊嚴論》,比如說現觀班,藏語就叫做「協欽」,意為智度(智度引申出來也叫做般若)。因此這裡般若的法相:已經到達或者將來能夠到達現證諸法離戲的智慧的無住涅盤。其中已經到達的是佛的境界,還沒有到達的是從聲聞緣覺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這些境界的有境智慧叫做般若。一般初學者也可有相似的般若,因為智慧波羅蜜多的本來含義就是從此岸到彼岸。

【般若的事相,就是證悟大乘三聖道一切萬法無有自性的部分。】證悟大乘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一切萬法無有自性,如果通達了這一點就稱為般若的事相。大家已經學了因明,應該會明白事相和法相的概念。

【如果按照名稱來進行分類,則可分為自性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四種。自性般若:是指現量證悟諸法離戲智慧的對境,它與基般若是一個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聖道;】所謂自性般若,就是現量證悟一切諸法離一切戲論的智慧的對境,也就是基般若。自性般若只有聖者的相續中才有,所以它的界限為大乘三聖道,資糧道和加行道都沒有真實的自性般若。

學習《現觀莊嚴論》最關鍵的問題是,要了解所講的每一個法的法相、事相以及界限,這三者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要求,學習《現觀莊嚴論》時,對於他所講的每個法的法相、事相、界限(這個法在哪個菩薩的相續中存在)都要背誦。所以本論的每個法,首先要講它的法相,然後要講它的事相以及界限,這很關鍵。

第二是經典般若。【經典般若:以詮釋基道果般若為主的經論,也即以所宣說的名稱、詞句以及文字而顯現的種種有表色,就是經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最後有際[1];】由能詮釋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義的種種詞句、文字以及名稱所組成的有表色,稱為經典般若或者文字般若。廣義來說,佛陀所宣講的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這三大般若或者母子十七種般若,都可包括於經典般若當中。論典般若是印藏諸大論師們所造的對般若經典的解釋[2]。它的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十地的最後有際之前。

第三是道般若。【道般若:能夠抵達現證一切萬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盤之法,即為道般若的法相;以見道、修道及無學道三道為主的五道,即為道般若的事相。】道般若的法相是能夠抵達現證一切萬法離戲智慧無住涅盤之法。見道修道無學道是真正的道,如果加上相似的道,那資糧道和加行道也可以算是道。這即為道般若的事相。大家應該清楚,所謂的法相就是定義,事相指具體是什麼[3]。比如說,人的法相是知言解義,人的事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人、那個人……你可以具體舉幾個人表示人的事相。

【其界限,從真實的角度而言,是從大乘聖道開始;從假立的角度而言,則是從資糧道以及加行道開始;】這是從大乘聖道——見道開始的,因為真實的道是從見道開始的,而從假立的角度而言,則是從資糧道以及加行道開始,直到無學道之間。

【果般若:徹底現證一切萬法離戲的究竟無住涅盤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僅為佛地。】果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地的時候有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在顯現中有這樣如幻的智慧,這叫做果般若的事相,它的界限僅僅限於佛地,而初學者和菩薩不可能有果般若。

那麼這四種般若在真假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真偽的差別:基般若與果般若二者,為真實般若;而經典般若,則只不過是假立般若而已;至於道般若,則真假二者兼備。】基般若或者自性般若和果般若叫真實般若;經典般若是假立般若;道般若具有真偽兩種,因為無學道的般若是真般若,資糧道的般若是相似的般若,不是真實的般若。

【陳那論師所說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為了表明它們之間的主從關係。】陳那論師說,智慧度是無有分別的,這種智慧就是善逝如來正等覺,真正的智慧到彼岸就是佛陀的境界。修持它的意義之故,論般若(經典般若)和道般若就「立彼名」,假立為般若的名稱。實際上真正的般若是自性般若和果般若,這才真正的般若無二慧。至於論典般若和道般若,或者說兩者都是假立的,或者說道般若中有真假兩種。陳那論師在這裡所說的密意也是為了表明它們之間的主從關係。

這是總體上對《現觀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的「般若」的作了簡單的解釋,下面進入《現觀莊嚴論》的真正論義。

【作為經典般若的《現觀莊嚴論》,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細的七十義來闡釋般若的。】《現觀莊嚴論》的所有的內容可攝於八事、七十義中,七十義是從八事分出來的,它可以包括在八事中。般若要分的話,就是三智、四加行,加上法身,總體來講只有八種事。這八種事以七十種意義闡述,在七十種意義中,有些是用因來表示的,有些是用對境來表示的。所以,要完全了知這八事,一定要通達七十義。

表面上看來,華智仁波切的這個略義很簡單,可能用幾堂課就能講完,但大家如果通過這個略義完全通達了八事、七十義的法相、界限,我們講《現觀莊嚴論》的頌詞的時候就很方便,如果現在沒有搞懂,到時候也可能有種雲里霧裡的感覺,不知到底在闡述什麼樣的道理,會有這種懷疑。我們這裡的道友智慧是很不錯的,希望大家一開始就應該將八種事和七十義的每一個意義盡量背下來,如果實在不能背下來,也要基本上能記得下來它的內容。這樣學習《現觀莊嚴論》就非常方便,否則有時候會感覺很多內容都是重複的。我以前學《現觀莊嚴論》的時候,法王要求我們把八事、七十義的法相、界限全部背誦,這樣學習起來就非常方便。

下面講八事中的第一事。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於一剎那間現見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什麼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佛智對於整個世間一切如所有的法和盡所有的法,也就是說勝義的法和世俗的法,在一瞬間中能完全了如指掌。

【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佛位。】一切相智可分為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它的界限僅限於佛地,在別的地是沒有的,也就是說這是唯有佛陀才具有的,其他眾生都不可能有,這就叫做一切相智。以後我們廣講的時候會知道,《現觀莊嚴論》第一品都是在講一切相智,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想獲得佛果,所以我們所求的目標就是遍智。

第二個事叫做道智。【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無有自性,並依靠圓滿、成熟和修鍊的方式,來現證空性的有學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其實道智就是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智慧能了知見道、修道、無學道三道無有自性,而且能依靠圓滿、成熟和修鍊的方式現證空性。

【可分為三種。】道智可分為聲聞的道智、緣覺的道智還有菩薩的道智,因為在獲得菩薩的果位時,菩薩完全能了解聲聞緣覺的智慧,菩薩也需要通達聲聞緣覺的智慧,所以道智的分類有三種。

【其界限,為大乘五道。】相似地講,在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時候也有道智,真正的道智則從大乘見道以上才有。第二品中主要講道智,道智以十一種法來表示,而前面的遍知則以發心等十種法來表示。

大家一定要明白什麼叫做道智、什麼叫遍智,簡單地講道智就是菩薩的智慧,遍智就是佛的智慧。很多人可能第一次遇到《現觀莊嚴論》,這些基本的名詞現在一定要記住,如果沒能記住,以後遇到這些名詞就可能「坐飛機」。

第三個事是基智。【基智[一切智]:現證一切萬法補特伽羅人我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小乘五道。】證悟人我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它可以分為大乘的智慧和小乘的智慧這兩種,或者分為聲聞和緣覺的智慧。以後我們要講到,基智也可分所取的基智和所舍的基智這兩種。所謂「所取」是指在菩薩相續中有人無我的智慧,這叫基智;「所舍」是指到了菩薩境界時,不需要聲聞緣覺的境界,需要將二乘的境界舍掉,這也叫做基智。基智的界限是小乘五道。在七十義中有九種法來表示基智。

遍智道智基智這三種智慧叫做三智,按照華智仁波切的觀點,這三智就是我們所去的方向,也可以說是所獲得的果。我們為什麼要修《現觀莊嚴論》呢?就是要獲得遍智的佛果,要獲得遍智的佛果,中間必須經過道智和基智,如果沒有這兩種智慧就不能攝受聲聞緣覺和菩薩,這是一個過程,就比如說我從色達前往拉薩,首先到甘孜,然後到昌都,最後到拉薩,相當於這樣的過程。

這三種智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獲得呢?就是下面講的四種加行。比如說你去拉薩,要麼乘飛機,要麼坐火車,或者坐拖拉機……我看到公路上有些人磕頭到拉薩,覺得他們的精神真是非常可嘉,就是走幾千公里路可能也很困難,所以磕頭去拉薩確實很不可思議。

下面講八事中的四種加行,四種加行中的第一個叫正等加行。【正等加行[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為了使三智所證獲得自在,而總攝無生三(智)進行修習的菩薩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正等加行是什麼呢?凡夫人對遍智道智基智這三種智慧沒有獲得自在,為了這三種智慧獲得自在,開始總攝三無生智進行修持的菩薩瑜伽就是正等加行。我們對於三智應該次第修行,這個修行的過程叫做正等加行。

【可分為二十種加行。其界限,是從小資糧道直至十地之最後有際之間。】下面會講到,正等加行共有二十種。它有十一種法來表示。

四加行中的第二個叫做頂加行。【頂加行:依靠正等加行,總攝無生三(智)進行修行而獲得自在的菩薩瑜伽,是頂加行的法相。可分為七種。其界限,是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頂加行是什麼呢?就是依靠前面的正等加行,為了獲得自在而進行修行。四加行中的前兩個加行中,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正等加行是作為因的方面來安立的,頂加行是作為果的方面來安立的。頂加行有八種法來表示。

第三種加行叫次第加行。【次第加行:為了使與三智識相同時生起的證悟獲得穩固,而次第修習三智之相的菩薩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前面的正等加行和頂加行是為了三種智慧的相獲得自在而修持,現在是為了使獲得自在的境界再進一步地穩固而修持,這也分為因和果兩個方面,因方面的加行叫做次第加行。下面會講到,這主要是按次第修持六波羅蜜多。

【可分為十三種。其界限,在漸悟者中,以聞思為主的,是從資糧道開始;而修行者,則是從暖位開始,直至最後有際之前(不包括最後有際)。】次第加行有十三種法來表示。

第四個加行叫做剎那加行。【剎那加行:次第修習三智的菩薩瑜伽,便是剎那加行的法相。】次第修行最後到達頂點(有些論典說是到達究竟的修行,因為前面所有次第在一剎那間中能夠現前。),這樣的一種境界叫做剎那加行。

【可分為四種,其界限,僅在十地的最後。】剎那加行的界限僅在十地最後的原因下面也會廣說。其實八事中的每一個在《現觀莊嚴論》中都有一品來宣說。

最後一個事叫法身。【法身:修行加行所獲得的究竟之果,也即具備眾多無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法相。可分為四種。界限僅在佛地。】通過修行所獲得的果已經到達究竟,意思就是說我們為了獲得遍智開始修四加行,最後四加行已經圓滿的時候就獲得法身的果位。所以《現觀莊嚴論》從發心開始,因為表示遍智的十種法中,第一個是發心,最後的法身用四個法來表示,四個法的最後一個叫事業。因此,《現觀莊嚴論》將我們從剛開始發菩提心一直到最後佛的事業之間所有的過程圓滿無缺地闡述了。從發菩提心開始,到最後度化眾生的事業展現在眾生面前,這樣的整個過程就是《現觀莊嚴論》的次第。有些格魯派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現觀莊嚴論》是見解,《菩提道次第論》是修法。

因此大家應該了解《現觀莊嚴論》的整個內容:所得的三智是通過四種加行來進行修持,最後所獲得的果是法身果位。

這以上的八種事,希望大家一定要銘記在心,不然下面我們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任何一個法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學好,到了後來還是很困難的。

我覺得這個《略義》很重要,大家要好好掌握,如果略義都不懂,一開始就講《現觀莊嚴論》的頌詞,可能大家都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不知道到底是說什麼。

今天講到這裡。

迴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

[1]最後有際:物質和心識蟬聯演變的最後邊際,從此第二剎那必定證果成佛。

[2]也包括漢傳佛教中對《金剛經》、《心經》等的注釋。

[3]事相在因明當中也講得比較清楚,即帶有特徵性而顯現的則為事相。


推薦閱讀:

普通人為什麼最適合男女雙修?
玄奘從西方取回的經文對於我們今天世界有何影響?
佛教中的「四大皆空」與「一心向佛」是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
回諍論(上)
《佛說彌勒下生經》中,佛怎麼知道將來彌勒做什麼事,說什麼話?

TAG:佛教 | 佛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