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性柔之過:豪格爭皇位為何敗給多爾袞

性柔之過:豪格爭皇位為何敗給多爾袞(圖)

多爾袞與豪格畫像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庄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1643年9月21日,晴空萬里,紅日高照,心氣昂揚的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夜間(亥時)烏雲突起,雷聲滾滾,崇德皇帝猝然駕崩。年僅52歲的皇太極,英年早逝,死得突然,生前沒立儲。國不能一日無君,小朝廷的燃眉之急是解決由誰來繼承大統這個首要問題。

  「儲嗣未定」,從理論上講,8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圍繞皇位的繼承,肯定要發生一番爭鬥。《清世祖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這場爭奪大戰的兩位主角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是,年輕的清廷沒有「立長」傳統。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清世祖實錄》卷37)。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極。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瀋陽狀啟》癸未年8月26日)。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有了這麼多重臣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多爾袞(1612—1650年)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歲時父母雙亡(父賓天,母生殉),努爾哈赤曾經有遺訓立他為儲君,但是帝位從他身邊擦肩而過。多爾袞16歲跟隨哥哥皇太極,披掛上陣,躍馬張弓。在敖穆楞(今大凌河上游)戰役中,多爾袞初露神武風采,以功獲「墨爾根岱青」(聰明戰將)賜號。清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參加了哥哥皇太極組織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軍功顯赫。

  1636年清廷仿明制設六部,多爾袞掌吏部,並由貝勒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曾經建議皇太極每年秋熟時節,深入明朝境內,圍困北京,阻截明朝援兵去關外,殘毀明朝境內屯堡,掠奪財物和人畜,消耗朱明王朝的國力,動搖明朝的統治根基,伺機入主中原,奪取華夏全國政權。多爾袞頭角崢嶸,嶄露出政治家、軍事家才幹,備受皇太極的器重。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而曾經因與帝位擦肩而過在心中積蓄已久的雄心,讓他不想放過第二次機遇,在競爭的氣勢上壓倒了豪格。

  皇太極病故7天後,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他的護軍,備好甲胄弓矢,護衛大清門。

  從大清門到崇政殿,殺氣騰騰,劍拔弩張,清廷的臣子們面無表情,魚貫進入議事會場。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主張擁立多爾袞的兩白旗旗主,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已經做好了必爭的準備,一定要把多爾袞扶上龍廷。多鐸力勸多爾袞繼承大位,否則自己可以繼承皇統。多鐸還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表示自己年逾花甲,應由豪格繼承大統。

  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橫眉冷對,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主張由多爾袞登極的重臣也大有人在。東廡殿內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與會者個個屏息沉思,尋找解決辦法。

  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豪格絕非等閑之輩。豪格也知道,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把握。

  爭奪皇位的大戰從1643年9月21日開始,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火藥味很濃,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槍走火。朝廷內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捲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鬥爭旋渦里。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惟恐出現動亂,傷及國運。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經過多日反覆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了由皇子繼承大統的新方案。

  這個新方案是權勢集團拿出的最後方案,是各方必須接受的,沒有商量的餘地。史料記載中強調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其中特彆強調「佩劍」二字,通常這樣神聖重大會議是不准許帶武器參加的。進言的語氣之強硬也是罕見的,群臣是做好了動武的準備的。

  這個方案新就新在,首先否定了多爾袞登極的可能——他是皇弟,不是皇子;其次,豪格也不是必然人選,先皇有11位皇子,豪格僅是其中之一。新方案表明,兩黃旗大臣已經從擁立豪格一人的立場後退下來。

  憨厚、機敏的努爾哈赤的胞侄、鄭親王濟爾哈朗,把新方案具體化為:由6歲的皇子福臨繼承皇位,挑選兩位親王攝政。新方案經過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闡釋後,此前雄心勃勃要與多爾袞一爭高下的豪格,在態度上也來了一個大轉彎,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便離席而去。這時,英郡王阿濟格也表示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也啞火了,不發一言。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皇太極的臣子們,特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等人都深知,此時決不是為爭奪大位而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的時刻。清廷內部一場政治危機的冰雪終於消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勢力相當,都曾深得皇太極的寵愛和重用,因此由他們二人輔政,爭議不大,新方案順利通過。福臨得到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少年天子,福臨的母親庄妃布木布泰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布木布泰母子是這場鬥爭的最大贏家。

  皇位爭奪戰整整折騰了17個日日夜夜才宣告結束。1643年10月8日,年方6歲的福臨在盛京皇宮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臨即位的第二天,幾乎又要生變。有人依然想推出多爾袞登皇帝位,禮親王代善為鎮壓反逆者,殺了支持多爾袞登極的、自己的親孫子穎郡王阿達禮,用自己親人的鮮血穩住了局勢。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皇位的鬥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表面上看,多爾袞又一次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但他雖未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統治實權,應算是勝利的一方。原本勝算很大的豪格,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優柔寡斷的豪格在爭奪皇權的大戰中缺乏豪氣和勇氣。他輸了,怪他缺乏統籌全局的「大德」,不懂鬥爭的多變性,缺少控制局勢的韜略。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向豪格傾斜的時候,他沒有做好君臨天下的準備,他沒有抓住歷史給他提供的偉大瞬間,痛失一次永不復返的歷史機遇。

  第一代肅親王豪格沒有得到皇位事小,為自己埋下了殺身禍根,才是他終生最大的恨事,他幾乎斷送了肅親王一支的煙火。肅親王一支香火沒斷,是出於歷史的偶然,而並非是豪格用自己實力和智慧取得的。

  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經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性柔」確實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內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不再專註於他。

  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並沒有忘記自己政治上的異己,他與豪格爭奪帝位一事雖以雙方妥協暫時解決,但多爾袞對豪格一直存有戒心。豪格並沒有把多爾袞放在眼裡,認為多爾袞心高命不強,他的羸弱身體將使他無法長期執掌朝廷,豪格斷定他當不好,也當不久攝政王。


推薦閱讀:

他拒絕割發易服,對多爾袞吼道:頭可斷,發不可斷!
1612年11月17日 ,清朝政治家、軍事家多爾袞出生
歷史上的多爾袞
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看似無情最多情,孝庄與多爾袞的難解之謎

TAG:多爾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