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課堂教學中 出現了一種可怕的「病」

課堂的「多脂症」不是難在我們不知道,而是難在我們捨不得,所以,課堂的捨得需要教學的勇氣和教育的自覺。——周衛東

當今的課堂,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課堂,出現了一種可怕的「病」,那就是「構思過頭」。

一次大型活動中,筆者觀摩了一節青年教師的課,內容是四年級的《角的度量》,執教者花了大量的時間體現所謂的「數學文化」:追尋量角器發明的時空軌跡,描摹遠古時代的生活場景,挖掘編者的所思所想……。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在我看來,小學的數學教學真的沒那麼複雜,說白了,就是以知識學習為載體,而對學生進行的日有所進的思維訓練和輕鬆快樂的數學實踐,僅此而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構思」學生「不需要什麼」與「了解學生需要什麼」同樣重要!如果不厭其煩地硬是給予學生並不需要甚至是反感的東西,則可能導致學生對教師越來越疏遠,因而,這種教學熱情恐怕只是自作多情,教師的良苦用心也就難以轉化成學生有效的發展。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需要,不把學生不需要的東西硬塞給他們,才是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學生的需要。

平常,很多中年教師在不斷地提醒年輕人:課堂比你想像的複雜得多,於是,年輕教師的目光也變得複雜起來;很多老年老師在退休之際告誡青年教師:課堂比你想像的要簡單得多。但是他悟出這個道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可憐的教師,一生都在「構思」中度過,添加了多少破滅、紛亂和耗費。

法國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紅色睡袍。他非常喜歡,穿著它在家裡找感覺。他發現傢具的風格有些不對,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傢具終於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然而,他越想越覺得不舒服了,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揮了,甚至是脅迫了。

「狄德羅效應」給我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狄德羅效應」也普遍存在於課堂教學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原本就已經屬於「簡單的複雜」,足以讓教師為教好書費盡心思,說其「簡單」,因為課堂只是人與人之間心靈與知識的交流,說其「複雜」,因為教師難以搭准學生的思維與認知的脈搏,從而難以使用相同的教育方式與學生心心相印,難以使用相同的教學模式與學生息息相通。學生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內容的不同甚至教師的不同,種種「不同」是教育教學複雜的最大變數。然而糟糕的是,除了這種教育本身的「複雜」之外,教育教學的複雜還更多地來自外加的形式,人為地讓教育教學更加複雜,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

如何才能擺脫「狄德羅效應」的羈絆呢?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智慧或許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啟發。

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逛集市:「師傅,市場上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去逛逛吧,您一定會滿載而歸!」第二天,蘇格拉底看著大家說:「此行我很大的收穫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蘇格拉底說:「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是啊!當我們為課堂的精彩而拚命「添磚加瓦」的時候,「有效性」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故而,著名特級教師楊九俊提出「洗課」的理念不無道理,他認為:「教師應該時刻牢記我們的課是給學生上的,學生需要的才是課堂需要的,學生不需要的也是課堂不需要的,有效的教學往往很簡單,沒用的一點不多。我們的課堂需要洗去一些無關的東西。」所以,要警惕一種心理怪圈:課堂的「多脂症」不是難在我們不知道,而是難在我們捨不得,所以,課堂的捨得需要教學的勇氣和教育的自覺。

作者:周衛東 江蘇省特級教師


圖片來自網路

2+是青少年教育一站式服務APP。同時提供專業的教育知識和最新最熱的教育資訊,發掘教育/文娛圈的意見領袖與達人好物,分享個人經驗、共享資源平台。讓萬千家庭與社會、學校彼此連接,讓家長教育之路不再孤單。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效率
英語小年齡段(1-3年級),如何設計一堂課
《西遊記》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

TAG: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