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跡拳之格鬥步法
通常而論,步法隸屬於搏擊的常規技術,然其在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地位卻是匪夷所思的,拳諺即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之說;而在中國拳學史上的豐碑巨著之一的《岳武穆九要論》對步法之要更是極至推崇,其中《要論八》與《要論九》對步技有著專門的論述,由是更可證明步法在實際打鬥中的重要性。從表象直觀,步法最為顯見的用途莫過於調整對敵距離而已,何緣何故歷代名家高手對其過分「珍愛」倍加?若深究其理,唯從格鬥本質出發,才能洞悉步法在實戰中的根本意義所在。
舉「足」輕重——步法真意
軌跡拳學認為:實戰格鬥的本質內容就在於兩點即得手與發力。
所謂得手即尖端的攻擊到位,說白了就是自身肢體武器能夠接觸預定要打擊到的對手身體部位。得手成功的前提保障則在於得位,即自身能夠佔據攻(防)的有利位勢,毋庸置疑,得位是格鬥步法施用產生的最直接最直觀的結果。換句話講,步法是得手1/2內容所在。
所謂發力即通過自身特殊攻防運動切換出用於打擊對手的力與量,其大小同時與運動投入的實際有效質量(m)和動作的速度變化率(a)有關。這兩個因素的值越大,運動所產生的力與量值就越大。科學的拳學步法能夠使身體產生整體同向位移的效果,這無疑保障了m趨向於最大值;另外,步法與身手同動在短時間內使得攻擊速度和值達到最大,相應地a值也會達到峰值。從學術上講,發力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三個層次:局部發力、主體發力和整體發力。整體發力即是主體發力與步法的複合。不可否認,步法在發力層面上負擔了1/3的重任。
一旦清楚了步法在得手與發力上的真實功用,也就不難理解古今眾多的名家高手為什麼把步法視為不傳之秘了。相形見「絀」——步法真理
軌跡拳學認為,科學的拳學步法關鍵在於其動勢,而非靜形,更不能以訛傳訛——把步法之秘錯誤地劃歸到那些「異想天開」名稱怪異的高深步法上。家師李紫劍先生本著繼承發展、科學務實觀點,以現代學科科學為基礎手段,對傳統武術步法做了大量深入淺出的探究,最終創造性地歸整與定位了格鬥步法的科學準則,亦即腿腳的具體運作模式:後驅逆行,突發立止,搖臀盪胯,應手合身。
所謂後驅逆行就是用後腿把前腿「射」出去,前腿把臀胯彈回來,這裡的「前腿」泛指與步法運動趨勢相一致的同側腿腳,「後腿」的意義與「前腿」相反。所謂的突發立止就是要求行步乾淨利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所謂的搖臀就是指臀部以對側的胯關節為圓心,以骨盆為半徑做旋轉;所謂的盪胯即與支點對應的那條腿配合搖臀作弧線形的提胯與沉胯,其也是旋轉運動。所謂應手合身就是指步法運動軌跡與身手的運動軌跡相一致,也可以理解為二者的運動軌跡的投影相重疊。
錯誤的格鬥步法以「拖拉」式行進最具代表性,該類步法運作模式是:前腿邁進,拖拉後腿進行同向位移。從表面來看,這類步法似乎要比軌跡拳學步法簡潔易用,運作起來也不像軌跡步法那麼「怪模怪樣」。筆者早年未入軌跡拳門研習武術時期,也曾尋幽探密在步法上下過一番功夫,力圖找到這不傳之秘,最後武斷認為此類「拖拉」步法較其它搏擊步法更具優越性;然而當筆者在竹林親眼目睹李師遊刃有餘的步法風采之時,深感二者絕非能夠相提並論同日而語。下面我們以軌跡拳學步法中的進步與拖拉式步法中的上步為題例,用比較的形式來求證它們的優劣。
軌跡拳學中的進步與拖拉式步法中的上步的相同點:
(1) 二者在格鬥中實際功用基本一致,即都用於近身/進身以發力。
(2) 二者動作始末步形基本一致,即都以縱步來定位動作的起止的。所謂縱步者就是雙腳前後開立,基本上站在一條直線上或其兩側,其形如圖1與圖2所示。左腳在前的縱步稱為左前縱步,右腳在前的縱步稱為右前縱步。
(3) 二者在動作過程中腳步移動的先後順序一致,即前腳先動,後腳再進。
(4) 二者在動作過程中雙腳的動作軌跡的地面投影基本一致,如圖3所示進步地面投影示意圖。軌跡拳學中的進步與拖拉式步法中的上步的不同點:
二者最顯著的差異即是如前所述的具體運作模式的不同,從而導致了二者在格鬥中所能起到的實際作用的不同。在感觀上,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細節較多、模樣新奇的軌跡步法出乎意料地「快」於動作簡明的拖拉式步法。而真實的體認軌跡拳學步法往往會使實踐者不但找到了「快」的感覺,而且會覺察到自己動作較以往出乎尋常的「得力」,可謂一舉兩得了。現從二者實際的操作出發我們來做具體分析。
(1) 二者的起動時的力源與重心變化不同。拖拉式步法中上步的前腳滑移的動力源頭是前腿自身,也就是說前腿是其自己「擺」出去的,此時動作者的身體重心並沒有隨下肢的移動而前移;軌跡拳學步法中前腳移動的力並非源前腿本身,而是後腿的蹬地所產生的爆發力,即所謂的「後驅」。「後驅」最為關鍵的作用就是把前腿「擠」出去,使重心與移動足做同時同向位移,從這一點來講,軌跡拳學步法在進身或近身的內涵上要優於拖拉式步法——重心變化的快慢從根本上決定了整體動作速度的快慢。「突發」的效果也即是因——「後驅」的力量越大,起動也就越突然。另外,重心的立體垂直位移能夠堆積出最大實際投入打擊的有效身體質量(m),使得攻擊力度趨於最大。
(2) 二者過程中參與完成動作的肢體有所不同。拖拉式步法是以膝足參與為主體的行進動作,前腳落地踩實後,重心前「折」以拖動後腳前移過位。軌跡拳學的進步,則是前腳前「刺」後,借向前的沖勢搖轉後臀(後腿所在的臀),前立圓揮動後腿,直膝甩過前腿下落完成過位的。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能夠提高雙腳交互過位的頻律,從而使步法的整體速度得到大限度的提升。
(3) 二者的止步動作不同。拖拉式步法後腿過位落地後,就基本上完成了整個步法行程。而軌跡拳學止步動作一般均要求「逆行」與「立止」,「逆行」也就是說在步法動作即將結束的瞬間,要用前腳(注意:這裡的前腳是相對於與對手最為接近的腳,具體到進步中就是後動的「後」腳,其意與前述「前腿」意義一致)搓地反彈臀胯制動,使得實踐者上下盤反稱。「立止」的含義則在於指「逆行」的完成要麻利。相比之下,軌跡拳學步法模式中「逆行」與「立止」給人似乎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然而「逆行」與「立止」的實際功用絕非多此一舉,相反,高層次的發力都離不開「逆行」與「立止」參與。正如(1)與(2)所析的那樣,在實際打鬥中由於科學步法的施用,堆積與複合出了實踐者投入攻擊的最大有效身體質量和最快整體動作速度,其形勢與車之重載、疾馳無二。在此情勢下,一旦突然制動,車飛人拋勢不可擋。不難理解「逆行」與「立止」作用也在於突然制動,如是所為會使攻擊的力度與速度進一步得到提高。從理論上來講,其是運動力學——牛頓第三定律即慣性定律在拳學中的具體應用。(4) 軌跡拳學強調特定發力運動(即攻擊手段)與特定的步法相配合。從運動力學角度講,就是要求身體各部位的自律運動做到同向整體的複合。傳統武術是很講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然而要做到名符其實的達標卻非易事。究其根本就在於步法運作與身體其他部位運動的配合不協調,而軌跡拳學確立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對傳統武術真知與精華的傳承。所以說一旦軌跡拳學步法過關,傳統武術中「手眼身步法」的默契就再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了。
當然步法比照中還有許多可比細節內容,由於篇幅有限暫做上述主要比較。
步到人翻——步法真用
軌跡拳學步法的訓練有其特殊的一面,她不像其它搏擊步法那樣做單獨的練習,而是在步形身態、手法軌跡、身法軌跡、腿法軌跡、愛貓撲.愛生活訓練達到相應標準之後才進行步法訓練的,此所謂水到渠成。另外,軌跡拳學步法的訓練是「逐步」修證的,絕非一蹴而就。筆者個人認為在訓練手段與方法上,任何動聽說教都不能與名師實際指導與培訓相比擬,故此一筆帶過,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考相關軌跡拳學學習資料。再則,在軌跡拳學步法練習過程中,也滲透了對攻擊手段與策略培養與訓練。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這也表徵出了軌跡拳學的學練環節相扣的特點。下面我們通過幾組步法的運用,來演示一下步到人倒的打鬥,從中一窺步法在實際格鬥中的正確施用。
1進步與直拳的配合。
左前縱步格鬥勢雙方對峙如圖3—1所示;我方右腳蹬地左腳前刺,突發左直拳攻襲對手頭面圖3—2;不等左手回收,即以右腳快速向前衝進,同時用右手直拳二度攻擊對手頭面要害如圖3—3所示。
簡析:進步是典型的遠距離沖剌式步法,它與直拳的配合使用,是軌跡拳學最為常見的攻掠手段之一,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快」字上。一般情況下,只要技術過關、運用時機得當,往往一個照面勝負即分。2004年3月,央視7台及人民日報(海外版)二行記者同時造訪竹林武館期間,就有位業內名氣不小的太極高手一試「老李」身手,先生即以進步直拳對之,一招見分曉——此人驚呼「快得讓人始料不及」!
2歪步與撞捶的配合。
歪步運作地面投影示意圖如圖4所示。
左前縱步格鬥勢雙方對峙如圖3—1所示;對手以前手直拳首發進攻,我方即左腳左剌橫挪,同時左手左平雲撥擋對方來拳如圖4—2;繼而右腳左折前進步,用右手撞捶重創對手肋下要害如圖4—3。
簡析:歪步是讓位阻擊與岔線攻掠的重要的運載工具,歪步撞捶乃典型的阻擊——掖打戰例。而歪步在岔線攻掠的運用上的戰略意義多是「聲東」與「擊西」。
3彎步與斜拳的配合。彎步運作地面投影示意圖如圖5所示。異位格鬥勢雙方對峙如圖5—1所示;對方以右手拳攻我方頭面要害,我方即以左腳左剌橫挪,同時向左晃身閃開對手來拳如圖5—2;接下來我方以左腳掌為圓心,左腿橫擰向左轉身,右腳貼地劃弧平雲180度落於體前,與此同時右手借身體旋轉以上斜拳重擊對手面額如圖5—3。
簡析:彎步是平、斜、拋類弧線型拳法最為合適的配伍步法。此組示範與歪步撞捶一樣均屬讓位阻擊之列,二者的不同點就在於各自所負載的攻擊手段的不同,從動力複合原理出發,由於彎步走孤,其在通常情況下就不應該與直拳、撞捶類的走直拳法共生。
小結:
上述三組特定舉例,從一定意義上講代表了軌跡拳學三類步法即直線型步法、折線型步法與曲線型步法基本的實施與運用,攻擊手段與步法的特殊配合可以說是相當的「對號入座」的。在此筆者要說明的是: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能把問題說得更清楚易懂,讀者在實際的步法學與用當中,切切不可只局限上述幾例,須知融會科學的原理原則於現實的操作當中,不斷地深掘自身內在的潛力,才有助於自我能力與水平的提高!
題外話
截拳道的創立者李小龍先生曾生前對其功夫做過總結,言其武功之秘即在「近身與發力」。不可否認,李小龍先生對格鬥實際內涵感知之深刻,然而在李小龍先生去逝的若干年後,其某些所謂的徒子徒孫卻把「近身與發力」理解成了「伸直手臂後去打人」的絕技,並打著截拳道「正本清源」幌子對此大肆鼓吹。筆者真不知道這些「高人」這樣做的初衷為何——難道截拳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別人等著你伸直手臂後來打嗎?!呵呵,倘若李小龍先生泉下有知話,又該做如何感想……推薦閱讀:
※軍警格鬥術之肘部擒拿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分割敵軍數段白刃格鬥
※工字伏虎拳技擊絕招 傳統武術格鬥搏擊實戰厲害!
※慢動作教學西斯特瑪格鬥術,很實用!
※有沒有菲多的人物經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