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來集】明堯:關於生活禪的定位問題

生活禪的弘揚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雖然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教界,尤其是在出家眾中,所得到的反應卻比較平淡。個中的原因很複雜,其中不乏有對生活禪的誤解——把生活禪看作是某種具體的禪法。當然,也跟我們對生活禪理念的宣傳不到位有很大的關係。

實際上,生活禪不是一個具體的法門,不能把它同「話頭禪」、「默照禪」、「念佛禪」,乃至南傳佛教的「四念處」和藏傳佛教的「持明觀想」等等,並列起來。生活禪既然被稱之為「禪」,當然離不開禪宗。它雖然以禪宗為核心,但它的修證方法又不限於禪宗。

它立足於禪宗的圓頓見地,將解脫道和菩薩道統攝於一身,涵蓋了一切修行法門。所以,「生活禪」這個概念的外延要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禪宗」。

如果非要給「生活禪」一個定義的話,我們只能說,生活禪是一種修行理念,一種在生活中落實佛法的理念,一種將佛法之修行變成日常生活方式的理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句話最能夠揭示生活禪的真實含義。

不過,這個定義,對佛法的核心精神不十分了解的人來說,仍然顯得很籠統,不可把捉。所以,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從歷史、佛法的角度,對它進行定位。

自2010年始,在凈慧老和尚的倡導下,湖北、河北兩地,連續舉辦了七屆「禪文化高峰論壇」。會議收到關於「生活禪」方面的研究論文多達一百餘篇。這些文章,對生活禪的方方面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關於什麼是生活禪,大致說來,有如下幾個主要觀點:

一、生活禪是對「人間佛教」理論的繼承、落實和完善;

二、生活禪是對祖師禪之精神的現代闡釋;

三、生活禪是大乘佛教菩薩道思想的生活化和現代化;

四、生活禪是祖師禪與菩薩道的有機結合。

先不去評價這些觀點是否圓滿,至少它們向我們亮出了在「生活禪」理念的提出和成熟過程中,人間佛教理念、祖師禪思想和大乘菩薩道精神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生活禪

眾所周知,明清以來,中國佛教在整體上走向衰落,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佛教的擠壓和國內政治對傳統佛教剝奪之加劇,這種衰落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為了挽救垂死中的中國佛教,一大批佛菩薩紛紛化現於世間,為病危的中國佛教尋找起死回生之對策,如印光大師、太虛大師、虛雲和尚、弘一法師、諦閑法師等。

他們或主張通過真修實證、老實念佛來拯救佛教,或主張通過弘揚戒律、整頓僧綱來挽救佛教,或主張通過弘揚經教、提高信眾的整體素質來拯救佛教。這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推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率先提出了「人間佛教」的口號,主張佛教要興盛,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關注社會人生,並大聲疾呼要改革教制,加強僧團建設和僧才的培養,組建中華佛教總會,以提高佛教的整體自我保護能力。

因為特殊的歷史條件所限,太虛大師所提出的振興佛教的理念未能變成現實。儘管如此,他所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卻一直在激勵著後人去不斷思考和探索。這一思考和探索一直延續到現在。

凈慧老和尚的生活禪修行理念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

克實而論,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雖然為漢傳佛教的振興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但是,要真正落實「人間佛教」,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

所謂的落實人間佛教,實際上就是要在傳統佛教與現實的社會人生之間、佛法與社會大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要架好這座橋樑,把傳統佛法的精神導入現實生活,導入公眾的心中,把它真正地變成「凈化人心、和諧社會」的正能量,至少先要從理論上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找到佛法與現實人生發生關聯的契入點、結合點。

到目前為止,談到人間佛教的落實,人們很容易想到「慈善」,好像只有「慈善」才是佛教與社會現實發生關係的唯一有效的通道似的。慈善固然可以拉近佛教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但是,慈善並不是佛教的核心功能,並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精神。佛教的主體功能還是集中在精神層面上,即凈化人心、和諧社會。

通過宣傳佛法,改變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對立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幫助他們樹立健康而正確的世間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佛法人格化,這才是佛教持久發揮其「凈化」功能的最根本最堅實的著力點。

其次,需要從理論上和實踐方法上將如下幾對關係圓融起來:

(1)成佛與做人的關係(如何從理論上說明做人與成佛這兩者之間的統一性)。

(2)出世與入世的關係(如何從理論上說明出世和入世之間的融通性)。

(3)生活與修行的關係(如何將生活與修行融為一體,其理論根據和方法是什麼)。

(4)宗門與教下的關係(如何確立宗門與教下之間主伴相資、正助互顯、彼此增上的圓融關係)。

(5)契理與契機的關係(如何為不同根性的人提供適合於他們各自修行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門庭廣大」)。

(6)當下解脫與究竟解脫的關係(如何從理論上說明,現前一念功夫上的解脫是究竟解脫的根本)。

(7)自利與利他的關係(如何把個人的覺悟和解脫與大眾的覺悟和解脫有機地結合起來)。

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實際上就圍繞這幾對關係展開。這幾對關係如果沒有打通,佛教是無法長期有效地融入現實生活當中去的。

第三,要找到一種能夠會三乘歸一乘、會權歸實、具有圓頓統攝品質的修行理念作為立足點。

中國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除此之外,還有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在諸多的宗派法門中,我們應當選擇何宗何派作為我們的立足點,才能有效地圓通上述七對關係以及各宗各派之間的關係?如果找不到這樣一個修行法門作為立足點,那麼,從修證的角度來看,人間佛教實際上就成了一種人生哲學,它的宗教性就沒有了根。這樣的話,人間佛教是不可能有長久生命力的。

凈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修行理念,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為了解決人間佛教在理論建設方面所面臨的這三個問題。

在生活禪理念的提出和完善過程中,有三個人物,對凈慧老和尚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一是六祖慧能大師。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這四句偈可以看作是生活禪的最直接的理論來源。

二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表明,走佛教的人間化道路是中國佛教的希望所在;離開了現實社會人群,佛教只有死路一條。

三是虛雲和尚。虛雲和尚「四根一本一樞紐」(四根是指佛教這棵大樹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四條大根—修證之根、戒律之根、經教之根、現實之根;一本是指振興漢傳佛教要從振興禪宗入手,振興禪宗是振興漢傳佛教的根本;一樞紐就是要充分發揮禪宗祖庭的核心地位和向社會大眾布教的輻射功能)的佛教振興理念,為復興漢傳佛教指明了下手處,那就是要抓住禪宗這個根本,同時要重視經教、戒律,積極地關注社會人生。

正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凈慧老和尚的生活禪理念,成功地將成佛與做人、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宗門與教下、契理與契機、當下解脫與究竟解脫、自利與利他融為了一體,在佛教與現實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這座橋樑的切入點是,引導公眾按簡單、自然、純凈的方式去生活,按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去為人處世,把佛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將佛法人格化,從而實現凈化人心、和諧社會、建立人間凈土的目的。

這座橋樑的立足點是,抓住禪宗在漢傳佛教中的主體地位和禪宗在整個佛法修證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在現成的漢傳佛教之修行宗派中,唯有禪宗具備這種圓頓統攝的品質,它立足於自性觀(佛性論)、菩提心和般若見,能夠融通人天乘和大小乘思想,攝一切法門,會權歸實,攝三乘歸於一乘。

生活禪理念正是藉助禪宗的圓頓見地和信心,有效地消解了成佛與做人、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宗門與教下、契理與契機、自利與利他之間的對立,使之成為一個不可分裂的整體。

「生活禪」理念中的「生活」二字,是對以六祖慧能大師為代表的祖師禪「觸目是道、即事而真」的修證理念和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繼承和落實;「禪」字,是為了凸顯禪宗在整個漢傳佛教乃至整個佛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用來融通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等諸多關係的理論依據。

「生活禪」之所以被稱作是一種「修行理念」,是為了表明生活禪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用功方法,它立足於宗門的圓頓見地和信心,對一切修行法門都是開放的,包容的;一切法門,在宗門的圓頓見地和信心的統攝之下,都可以指向見性成佛這一目標,並且具有與教下不同的圓頓特色。

生活禪是繼承中國佛教優秀傳統的產物,並不是另起爐灶。生活禪對漢傳佛教兩千多年來所形成的歷史格局表現出了充分的尊重。中國漢傳佛教的歷史格局可以表述為:以禪為心,以教為言,以律為行,以凈為歸。生活禪的理念正好繼承了這一格局:

它立足於禪宗的圓頓見地和信心,融禪、教、律、凈各自的修行方法於一身,正助相資,主伴互攝,互相增上。禪、教、律、凈,其下手處雖然各異,但因為都統攝於圓頓的見地和信心之下,所以在功夫上,都強調圓成於當下一念,強調現前因地上的解脫。這是生活禪最為殊勝的地方,也是區別於教下的一個主要標誌。

從佛法的角度看生活禪

佛法之修證,依當下之目標、用功理路之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者首重出離心之發起,以了生脫死、出離輪迴為第一要務,最後回小向大,勤修六度,謂之解脫道,二乘修學即屬此類。

二者首重慈悲心之發起,以拔苦與樂、救度眾生為第一要務,待至三祇果滿,圓證三身,謂之菩薩道,大乘菩薩道即屬此類。

三者首重實相智之發起,以明心見性、頓證法身為第一要務,然後入廛垂手,圓修六度,謂之祖師道,向上一路的最上乘禪宗即屬此類。

解脫道、菩薩道、祖師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佛法修證體系。它們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解脫道的出離生死輪迴這一根本目標,不能算是佛教;離開了菩薩道的慈悲濟世,不能算是佛教;離開了祖師道的自性般若和見性成佛,同樣不能說它是佛教。

此三道,只是下手處和修證理路暫時不同而已,實無高下、優劣之分,最後都必須融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秘藏為一體,統悲、智二門為一心,滿菩提願,歸於一佛乘。諸修學人,可依各自的根性、機緣之不同,選擇其中一門而入,以一門為主,他們為伴,主伴相隨,互即互入。

從解脫道、菩薩道和祖師道相互圓融的角度來看,「生活禪」立足於祖師道,以祖師道的圓頓見地和信心為眼目,以解脫道成就自受用,以菩薩道成就他受用,將解脫道、菩薩道、祖師道融為一體。祖師道以明心見性、徹證法身為根本;菩薩道以慈悲利他、和諧社會為根本;解脫道以出離輪迴、證涅槃解脫為根本。這三個方面,是生活禪必備的要件,缺一不可。

從生活禪的角度來看,當解脫道統攝於祖師道圓頓的見地和信心之下的時候,解脫道的解脫觀,就不僅止於一期生命結束之後的自在解脫,更重要的是當下一念的自在解脫,一期生命的解脫是以當下一念的解脫功夫為基礎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祖師道是解脫道的因地真心,解脫道是祖師道的果地德相。

同樣的,菩薩道的慈悲利他,當它被置於祖師道的無念無相無住之精神的引領下,離四相而行一切善法的「金剛般若」之精神才能夠得到圓滿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祖師道是菩薩道之體,菩薩道是祖師道之用。

總而言之,生活禪以祖師道的圓頓見地和信心為眼目和核心,以菩薩的發心為基礎,以解脫為目標,以明心見性、頓證法身為當下之要務,以菩薩行為悟前之加行和悟後之起用,以自他之解脫為終極目標,融禪凈律教等於一體,所以它雖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修行法門,但是它可以在圓頓的見地和信心的引領下,含攝一切修行法門。

凈慧老和尚曾經將生活禪的法門綱宗歸納為十六個字,即:「發菩提心,樹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

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即覺悟人生,這個是向上一路的祖師禪之核心;下化眾生,即奉獻人生,這個是向下一路的菩薩道之根本。覺悟人生是自解脫的根本,奉獻人生是他解脫的根本,所以,生活禪的綱宗同時也包括了解脫道的精神。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生活禪實際上就是祖師禪和菩薩道、解脫道的完美結合,而這正是中國大乘佛教的靈魂所在,真精神所在。

從生活禪的理論基礎看生活禪

在談到生活禪的理論來源時,凈慧老和尚特彆強調,生活禪修行理念是建立在對整個大小乘教法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而提出來的一整套比較成熟的教法。

它以菩提心為核心,以做好人、過好世俗生活為重心的人乘正法為基礎,以四攝六度之大乘菩薩行為正行,以緣起性空、圓融不二之般若觀為眼目,以明心見性為入道根本,以息道觀、無門關、念佛禪為下手方便,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莊嚴國土為究竟。

這一理論基礎,涵蓋了世出世法、個人與社會、大乘與小乘、宗門與教下、祖師禪和菩薩道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體現了大乘佛教圓融不二的般若智慧。

具體說來,生活禪的理論來源,主要有四大塊:

(一)大小乘經典中的人天乘思想

人乘正法,是佛陀在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典籍中,如《阿含》部中的《善生經》、《玉耶女經》,以及《優婆塞戒經》、《佛說孛經》、《十善業道經》等,為廣大在家信眾一再宣講的,關於如何過好物質生活、倫理生活,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世俗生活方面的教法,內容以因果報應、五戒十善等為主。

人乘正法是佛法的基礎,也是佛教與現實人生發生互動關係的紐帶。作為在家信眾而言,佛教的修行當從人乘正法開始,其修行的結果和受用最終也要通過人乘正法體現出來。另一方面,人乘正法,當它與菩提心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不僅是世間善法,同時也是出世間的菩薩道,在這裡,世法和出世法、個體與社會、自了與利他、做人與成佛,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生活禪主張修行首先要從做人開始,正是對人乘正法的強調。

(二)大乘經典中的菩薩道思想

菩薩道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菩提心,二是菩薩行。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無盡悲願之心,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菩薩行就是在菩提心的統攝之下,以四攝、六度為主要內容的大乘菩薩之行持,強調「即世而出世,入世而濟世,即人而成佛」。

大乘菩薩道思想是生活禪的核心所在。凈慧老和尚提倡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實際上就是悲智雙運。覺悟人生就是智,奉獻人生就是悲。這兩句話把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揭示出來了。

(三)大乘佛教的佛性論與圓融不二的般若思想

除了菩提心、菩薩行之外,大乘不同於小乘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建立在緣起觀和法界觀之基礎上的圓融不二之般若思想,以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佛性論思想,這是整個大乘佛教的精華所在、眼目所在,也是佛法與外道的不共之處。在這裡,心與境、自與他、能與所、內與外、生與佛、入世與出世、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紅塵與道場,等等二邊觀念,統統都被揚棄了,統統都消歸於自性般若之中。

生活禪主張「紅塵即道場」、「煩惱即菩提」、「即世而出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等觀念,正是以大乘佛教這種圓融不二的般若思想為理論基礎的。

(四)禪宗的觸目是道、直下承當、頓悟成佛思想

除了大小乘經論之外,禪宗歷代祖師的語錄開示,也是生活禪的直接源泉之一。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的圓頓成佛思想是對大乘佛教的佛性論思想與圓融不二的般若思想在當下一念心性上的最直接、最靈活、最有效的落實和運用。

從祖師禪的圓頓見地的角度來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待人接物,乃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等等,這一切無不是自性的妙用,無一處不是自性在放光動地,只要我們直下信得及、承擔得及,息滅分別好惡之心,當下歸於無心而照、照而無心的狀態,那麼當下即是解脫,一切現成,更不必轉彎抹角。

生活禪強調「將修行落實於當下」,「修在當下,悟在當下,證在當下,莊嚴國土在當下,利樂有情在當下」,正是對祖師禪這一頓悟成佛思想的繼承。

從上述生活禪的理論來源中,我們可以看出,凈慧老和尚從一開始就並沒有想到要把生活禪打造成一個具體的用功法門,而是為了解決前面所提到的落實人間佛教所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他在《八十自贊》中提到「生活禪風立,修行不擇根」,這兩句詩很清楚地表示,生活禪作為一種修行理念,必須具有普適性,任何人都可以修才行;可見它不是某種具體的用功方法,如果是那樣,則很難做到具有普適性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定位生活禪:

1. 從歷史演化的角度來看,生活禪是從宗門圓頓見地和信心的角度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深化、完善和落實。

2. 從漢傳佛教的角度來看,生活禪是以禪宗為核心的禪教律凈之間的相互融通。

3. 從整個佛法的角度來看,生活禪是以祖師禪為核心的解脫道、菩薩道和祖師道的完美結合。

4. 從修行特色的角度來看,生活禪是在宗門圓頓的見地和信心統攝之下,以菩提心和般若見來融一切法門於自身,攝三乘於一乘,會權歸實,將修行與生活融為一體,將解脫和度生圓成於當下一念的修證理念。

5. 從解脫觀的角度來看,生活禪繼承了祖師禪「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的傳統,強調因地現前一念上的透脫,認為現前的「念念無住」才是解脫的根本,而果地上的解脫不過是現前解脫的必須結果和表現而已。這就是宗門中所說的「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既不在途中,又不在家舍」。

總之,生活禪理念的核心和靈魂,說白了,就是宗門的圓頓見地和信心,生活禪的諸多觀念都是從這裡面引申出來的。生活禪之所以稱之為「禪」,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本文摘自《指月者——「凈慧長老與生活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圖片來源 | 柏林禪寺數據中心


推薦閱讀:

11種食物空腹吃問題大
夜思 | 志明和春嬌的問題,真的都怪志明嗎?
芭蕾舞蹈中的重心處理問題
你最大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買的太多
老人帶娃問題多,當媽的如何破?6招教你如何輕鬆應對!

TAG:生活 | 定位 | 問題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