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四丙二丁二明道離一切言說戲論之義趣(一)(《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 》釋寂光法師傳...

乙四丙二丁二明道離一切言說戲論之義趣(一)(《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 》釋寂光法師傳講 ...

已有 32 次閱讀2012-5-23 15:09 |個人分類:達摩大師《血脈論》| 達摩大師, 釋寂光法師

分享到:

丁二明道離一切言說戲論之義趣

【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我們修行人也叫修道者,修什麼道呢?修菩提道。如何是修道呢?講經、說法、誦經、持咒、念佛,這些不算是真正修道。真正的修道是以見性為基礎的,其它都是修道之前的方便。

假使說得千經萬論,如果不見本性只是個凡夫,而其所說、所行的還是凡夫法,因為與凡夫的心相應,所以是凡夫法。佛法是覺悟之法,與覺悟相應才是佛法。

二祖慧可講經講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他問達摩大師能不能了脫生死,達摩大師說不能了脫。因為他講經說法亦是與凡夫心相應,非與解脫真心相應。那麼非與解脫相應就不是佛法了,縱然你能說千經萬論,若不見性,雖剎那間也沒接近過佛地。這個是蓮花生大師所講的。顯宗和密宗的祖師都這樣講,所以絕對不會錯。既然與覺悟相應即是佛法,那麼如何與覺悟相應?與自心清凈相應,就是與覺悟相應。念念間不離自心而體會諸法實相,就是真正的佛法,就是覺悟之法。

作為佛弟子必須要懂得如何真正地行持佛法,必須與自心的覺悟之體相應。否則,一切所行皆不是究竟的佛法,只是方便法而已。所以要真正與佛法相應,必須是在悟性的基礎上,若不悟性,所行的都不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至道】即究竟至極之道,乃是絕對真理的境界。也即是究竟證悟宇宙絕對真理之道。

【幽深】即是指絕對的真理境界是難見不可思議的。

【幽】是難見之意。【深】是不可測的意思。

真正的究竟真理之道是難見不可思議的,非凡夫見可揣測的。因凡夫的思維和觀待皆是在相對中,而至極之真理境界是絕對的,所以用相對的觀念來觀待絕對之真理境界,是不可能徹悟的,只有離一切言說相執,才能入絕對的真理境界。《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雲︰「離心緣者,非意言分別故,心行處滅,非思慧境。

不可話會】即是指一切言說造作皆不能入絕對的實相之道。因畢竟空之實相是離言說、離戲論、離對待的。

典教憑何所及】即是指:若單一以經典教義的通達了解為究竟所證是不可以的。因為經典教義只是標指實相真理的方便,而其本身是言說分別,若單以通達經典教義為究竟,則是為顛倒。這還是落在分別和取捨上了,與道體相背,因為分別和取捨即是顛倒。如:以指指月示人,其目的是在月,而非是指。若執指為月,則必是顛倒。經典教義即是指示諸法實相的方便,而究竟實相才是經典教言所指的。所以若執著語言文字,則必然不見諸法實際,因此不得黏著文字相,當行實證之道。

但見本性,不識一字亦得。】如果了解和體悟本性的話,縱然不識一字,亦能得道。蓮花生大師云:「肯修證即牛郎也可悟道,雖不會講理,仍能從現量中得到肯定。如親口嘗過糖的滋味,那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不了悟真性,即使班智達亦會生迷亂,不論他博通九乘的道理,缺乏現見而去求遙遠的傳聞,雖剎那亦未接近佛道。

可是我們很多同修,不以體悟自心為修行,反而認為讀誦經典等方便就是究竟的修行。如果讀誦經典而不向自心去悟,不向自心去印可,那麼所讀誦經典都屬於有為的造作,都屬於世間法。因為出世間的無為法才與道體相應,與覺性相應。講說經論的目的在於開示眾生,讓眾生了悟佛性,而不是以此為道。若沒有了悟自心,縱然能講千經萬論,又有何用呢?不免生死輪迴,二祖慧可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們能向自心體會的話,縱然不認識字也可以成道,獲得究竟圓滿的證悟。如五祖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誦經等事雖然能獲得福德,但若不悟自心則所集一切福德於證道而言無有是處,如五祖弘忍禪師云:「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

見性的當下,即見得了諸佛之體。從見性開始,就已經走上成佛之道,安住當下心境,當下就是佛。這個心本來清凈,我們所具足的佛性本來清凈,就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講:「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性無有任何雜穢,不受一切染著。雖然被煩惱之雲所覆蔽,但本無有染著。所以這個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不染一切。雖然道體被煩惱之雲覆蔽,但就像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污泥。六祖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

聖人講經說法,所有的言說,皆是他從自心現起的智慧妙用,是為度眾生而起方便妙用所說。經論是文字相,文字相畢竟空寂。如果執著經論,認為講經說法就是道的話,那麼任何一個講經說法的人都能得道了。講經說法並非是道,而是聖人度生之方便,亦是修行之方便。而真正的道是與覺心自性相應的,離言說、離文字相。

有一個公案是大珠慧海禪師和一個三藏法師的對話。三藏法師對禪師說:「禪家總落於空當中。」禪師回答:「法師你已經落在空中了。」法師問:「我怎麼落在空中了?」禪師答:「你是一個三藏法師,不是天天在講說經文嗎?經文是文字相,那麼文字相不空嗎?」這是禪宗的慧海禪師在開示講經之法師,真正修道者當行實修了悟自性,若處處黏著文字相,則為虛度人生。若是每天將法義掛在嘴上而不實證,則此法師已經被佛法束縛了。

諸佛聖人的言說是為覺悟眾生而設的方便,我等修行佛法之人應當順聖人之意而行持,故當行實證自性之道。

【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一切方便皆以究竟而起,故用不離體。用為方便而體為究竟,但不管是用或體,其二者本來是畢竟空的,一切名言的安立也不能盡其義。所以一切名言皆是勉強安立,更何況十二部經呢?舊譯《華嚴經》卷五雲︰「遠離取相真實觀,得自在力決定見,言語道斷行處滅。」《大智度論》卷五也說︰「言語已息,心行亦滅。」

【道本圓成,不用修證。】

道就是我們的天真佛性,而這個佛性從本以來不垢不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所以不用修證,本來圓成,何用有一個造作的修證呢。如果我們的道體不圓滿,不可能成圓滿的佛果。正因為我們所擁有的覺性圓圓滿滿,活活脫脫,因此我們才可以由悟圓滿自性而得證佛果。如果自性是不圓滿的,修證以後才圓滿,那不修證的時候這個自性肯定退失。因此,佛不是由修而得,是本來自圓自證。

【道非聲色,微妙難見。】

道非聲非色,非一切法,非一切相,微妙難見。離一切言說,離心的觀察和分別叫『微』。它雖離一切思維分別的境界,又時時刻刻現起一切妙用,所以叫微妙。

【微】是微細。【妙】是難思。

以凡夫種種揣度造作之心來說,這個自性太難見了,故說難見。因為凡夫之心念念落於顛倒,念念落於取捨當中。如龐居士所言:「難難難,猶如十擔油麻樹上彈。」但是,如果我們能向自心來體會它的話,則很容易見。所以如果真正地放舍凡夫的分別執取,則當下就能見自性。龐行婆子云:「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

悟道的人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無法向人道白。因言說總是一個比擬,但不能真正地和盤托出。因此禪宗的祖師不以言說令悟,而以方便提攜。以棒打呵罵等等來讓行者一念間向自心體悟,所以道體用言說是說不出來的。言說即是相,故不可向人說。

【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

這樣的道體唯有諸佛如來能知,其他六道的眾生都不能覺知。因諸佛如來即是道之本體故,又諸佛是無作人故。

在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之時,當時是沒有任何一個眾生能了知覺性。佛陀出世以後才為我們開示了離言說的覺性,所以其他道的眾生都不能了知,只有佛陀能了知。

此處還有一層深意,【如來】即指不動本心。也就是唯有覺悟不動本心才能究竟證道,若不悟本心則縱然積福修善亦只是人天福報而已。所以若只以凡夫行善積德之心,而行持佛法,則所行是世間善法非是佛法。若能在積德行善之中了悟自性,而行大乘入世之行,如此是為行大成佛道。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

凡夫的智慧不能測其深妙,凡夫由於不了解覺性的緣故,所以才會於覺性中念念生取捨心,現起一切執著,所以有執相。

凡夫智是世智辨聰。只是分別心的思維作用,所以這種智是迷失絕對真理而起的顛倒,因此凡夫之思量分別是不能悟此道體的。


推薦閱讀:

濟群法師:從無所得中求證佛法
常敏法師親聞記(3)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純祥法師)
大安法師講《觀經四帖疏》1
信願法師:《無量壽經》特色之三:法滅垂慈留此經--學佛網

TAG:明道 | 大師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