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玉器全集——良渚文化

中國傳世玉器全集——良渚文化

玉璧

良渚文化

直徑22、孔徑4.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碧色,玉料斑駁,有褐色沁斑。玉璧扁平,表面光素無紋,但有多道弧形切割痕。璧兩面均以淺細陰刻線刻有圖案符號,因日久線條模糊,已無法辨別。目前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刻有符號者已發現多件,但其意義不詳。

神人面玉琮

良渚文化

高4.7、寬7.3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白色,有深褐色沁斑。外方內圓,短射,上口徑略大於下口徑,上下兩節飾兩組簡化獸面紋。該紋樣的玉琮在良渚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多處出土,因此定為良渚文化玉器。

神人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上寬7、下寬6.6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深綠色,交雜深淺不一的褐色。琮作方筒體,上大下小,射口為圓角之方形,孔壁平順,為典型良渚文化晚期琮的形式。紋飾均為神人面紋,以同心雙圈表現眼睛,外圈左右加琢短線是為眼角,代表冠飾的長橫帶上,碾有數道平行線紋。附清高宗時配製之木座,座底刻填金「乙」 字。

神人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高31、大端邊徑7.5×7.5、小端邊徑6.5×6.4、射

高1.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玉料斑駁,後沁為黑褐色和暗紅色。通體雕十二節簡化的神人面紋,每節均以角為中心,刻飾簡化的神人紋,冠、嘴均簡化,但大多眼紋已模糊不清。玉琮兩端對鑽孔,呈明顯的喇叭口狀,管鑽穿孔。在大端射口中間部分,雕琢一符號。這種刻有符號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發現於玉璧與玉琮上,但數量並不多,有人認為這些符號可能與原始文字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原始宗教有某種聯繫。

神人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高34.8、寬6.4、上口徑6.5、下口徑5.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已受沁並盤玩為深褐色。器形呈方柱形,上端稍大,下端略小。內孔兩面對鑽。琮分十五節,每節四角均刻簡化的人面紋。這種高節玉琮一般出現在良渚文化晚期,但如此高達十五節者十分少見。

神人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高38.2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青綠,並夾有褐、白綹斑。通體平滑光亮。形狀呈外方內圓高柱體,上寬下窄,上射口略外撇。兩端對鑽孔,略偏,並留有台痕,孔徑僅0.8厘米。器身共有15節,每節兩凸一凹,與相鄰的面組成一人面,每個平面都琢有圈形眼。直槽最上方有纖細如毫髮的單陰線刻出的鳥紋。小鳥體態豐滿,側身平視,立於高柱形器上,栩栩如生。柱下連著四個圓珠及一盾形紋飾。整器線條剛勁流暢,琢制規整。

神人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高49.2、上寬6.4、下寬5.6厘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碧綠色,間有褐色沁斑。長方柱形,中心為對穿大圓孔,上下兩端為圓形射口,上寬下窄。器身共有19節,以較粗橫刻弦紋相隔。每節以四角為中軸線,雕刻一組紋飾,每組紋飾的上端用兩道平等凸橫棱表示羽冠,兩側刻有對稱圓圈形為目,眼下方以轉角凸方塊表示鼻或口,構成一簡化戴冠人面神像,全器共有76個神像。玉琮上端射部正中有「 」紋,細如毫髮,玉琮底部孔壁刻有斜三角紋飾。

獸面紋琮形玉管

良渚文化

高4.15、邊長1.2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受沁呈紅褐色。長方柱形,外方內圓,中有對鑽孔,孔兩端略敞,如琮形。管面飾神人獸面紋,每組神人獸面紋均為單圈眼,飾眼角,下方短凸橫棱為嘴。上方二條凸棱環繞器身一周,以示每組獸面紋的額、冠。凸棱上有纖細的陰刻線,局部已磨損。

獸面鳥紋玉璜

良渚文化

長20.8、寬8.3、高0.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黃褐色,局部有經火變黑的痕迹。器體呈半圓形,扁平,上端有兩小孔。玉璜正反兩面雕滿連續迴旋紋錦地。正面正中浮雕獸面紋,獸面大眼圈,方鼻,大嘴微張,嘴內出幾何狀獠牙。璜兩端各有一鳥紋,側身狀,眼與鼻較誇張並稍幾何化。獸面和鳥紋上均飾有迴旋紋。此玉璜同附有一塊同形楠木板,上刻有乾隆皇帝七言詩,從詩中可知,其最晚於清乾隆年間出土並進入清宮。

玉璜

良渚文化

高 4.2、寬 8.5、厚 0.6 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受沁呈黃褐色。器呈半圓形,下端弧圓,邊緣略薄,上端平齊。上端左右各有一對鑽孔。通體光素,製作規整,為早期出土的史前古玉。

獸面紋三叉形玉器

良渚文化

高4、寬6.1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灰褐色,有暗綠色斑點。器物上端鋸切出三豎叉,下端圓弧,呈「山」字形。左右兩叉略高,上端齊平,中間一叉較短,有一縱向貫通孔。雙面雕,均為獸面紋。一面採用淺浮雕手法,多圈眼、橢圓形眼瞼、橋形額和寬扁鼻;另一面用陰刻線完成刻畫。為早年出土的良渚文化器物。

玉梳背

良渚文化

高3.4、上寬5.6、下寬3.3、厚0.3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受沁呈黃褐色。通體光素,扁平,呈倒梯形。上端中部下凹一段,其下中鑽一圓孔。下端琢出扁榫,榫上對鑽三個等距的小孔。從已出土相似器物情況來看,其應與木件配套使用。

玉鐲

良渚文化

直徑6.3、厚1.5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受沁呈紅褐色。器上還夾雜有黑色、褐色沁斑。環緣有凹窪。器呈不規則圓形,環體截面呈長方形。器體厚薄不一顯示為切割不均所致。通體光素,為早年出土器物。

玉鐲

良渚文化

直徑6.8、厚1.6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受沁呈紅褐色。呈不規則圓形,束腰,通體無紋,打磨光滑,切割麵線條堅挺。為早年出土器物。

玉錐形器

良渚文化

長20.9、寬1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褐色沁。橫截面呈方柱形,素麵無紋。一端有榫,另一端漸收尖。方體打磨略呈弧面,四棱堅挺。

玉錐形器 (3件)

良渚文化

長 6~9.2、直徑0.67~0.95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黃褐色,皆有不同程度受沁現象,玉色各異,素麵無紋。器身均作長圓錐形。尾端尖鈍,項端有一凸榫,榫部對鑽一圓孔。

本文資料來自本會內部資料 糾錯、投稿、入會

聯繫編輯 微信號:mjj-610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2014年12月成立於北京: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正式登記註冊成立的,由全國著名的文博考古單位、相關教育培訓機構、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組織、玉雕藝術機構、玉器收藏愛好者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國家一類社會團體。

本團體的宗旨是團結國內外玉文化愛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鑒賞家、雕刻家和相關大專院校、玉文化研究機構、玉雕藝術機構,開展玉文化研究的相關工作,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本團體的業務範圍是:進行玉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組織、舉辦展覽、展示活動;開展玉文化創作及評比表彰,促進玉文化事業的發展;普及、推廣玉文化知識,開展玉文化服務和教育培訓;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引進、交流合作、法律諮詢等服務;做好玉文化宣傳、出版、檔案和專業網站的建設;承接政府部門委託的相關工作。


推薦閱讀:

生命消逝之時:來聊聊日本人的埋葬文化
中國為什麼沒有像《宮本武藏:劍與禪》這樣的巨作?
為什麼不同地區出圖的人類最早的造型藝術都是女性的裸體雕塑?
「書讀得越多,就越反動「對么?
明末魏國公奇談

TAG:中國 | 文化 | 玉器 | 傳世 | 良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