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命運預言與東西方文明的對照
【序言】
歷史就像一棵大樹,無數細枝末節、表皮表象,都在遮掩隱藏其中的真正寶藏。有時,這些寶藏幾乎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也不認得,因為人們太執迷於歷史的故事情節,而難以走出自身的認識本性和對歷史的思維慣性。
比如《史記》、《左傳》等記載的關於陳完的命運預言,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其預言的真正含義而將這段歷史束之高閣,或者簡單地將之看作占卜故事。而實際上,對這段歷史的認識與對希臘神話中關於命運神諭的解讀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關聯性,認識這段歷史,對認識東西方歷史、文明的對照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對重新估量中國歷史文化甚至世界歷史文化也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希望能給大家簡要介紹這段歷史,也希望能在字裡行間啟迪大家重新認識這段歷史。
【神秘預言】
陳國公子陳完質身於齊,其後人田代齊姜的故事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春秋、戰國歷史分野的重要標誌,而其中的一些神秘因素超出了人們對歷史的想像,孔子晚年感嘆說「吾道窮矣」也與此事有關。可以說,它是超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的,讓人想起西方神話、戲劇,甚至宗教信仰,具有結合東西方文明的意義,也具有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意義。
這個故事一開始就與一則神秘預言相關。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陳完誕生之時周太史恰好來到陳國,並對陳完的命運做了占卜預言:「陳完者,陳厲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史記·陳杞世家》、《左傳·庄公二十二年》等同樣記載了這則預言。這則預言先是以十分肯定的語言預言說「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接著卻突然轉入充滿疑問的語句,但疑問之中的關鍵含義仍然異常清楚、肯定:代國,非陳國就是姜姓國,且此事與陳國的衰落有關。
陳國是舜帝子孫之國,《禮記·樂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陳國在周朝早期無疑有著重要地位,但在陳完出生之時,陳國已趨於衰微,甚至被荒淫所染、兇殺所害,正值重大變故之時。據《史記·陳杞世家》載:「厲公所殺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
父親被害後,陳完似乎沒有採取什麼復仇之舉,他甚至與仇人的兒子禦寇(宣公陳杵臼之子)「相愛」,並在禦寇被殺時被迫離開陳國,來到了姜姓齊國,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
【預言再現】
陳完在齊國很快受到齊桓公的重視,但卻推辭了高官厚祿,只擔任了工正一職(這對齊國工商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史記》所載:「齊桓公欲使陳完為卿,完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為工正。」
《左傳·庄公二十二年》記載了陳完與齊桓公飲酒一事,並贊之「義也」、「仁也」:「飲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
如此,關於陳完個人事迹的歷史記載雖然很少,且似乎都是小事,但卻出現了三個難以比擬的讚美之詞:愛、義、仁。
與周太史的卜筮相似的預言此時再度出現,據《史記》載,陳完到達齊國後,「齊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謂鳳皇於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卒妻完。完之奔齊,齊桓公立十四年矣。」
《左傳》亦對這次占卜預言作了記載。這次預言與先前的預言如出一轍卻又形成對比,它更多地表達出一種欣喜、讚美、肯定的語氣,「鳳皇於蜚,和鳴鏘鏘」,甚至彷彿神話故事一般。而文中所言的「莫之與京」幾乎是無可比擬之意,這樣的用語出現,可謂絕無僅有,如果再聯繫到上次預言說的「觀國之光」就更加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田代齊姜】
然而,這樣的神秘預言有何可靠性、可信性及歷史意義、影響呢?
陳完在齊國「以陳字為田氏」(《史記》)(注意《史記》的用詞,並非人為改姓田氏,而是「以陳字為田氏」,這句話有些難以理解,卻有著重要寓意),開創了齊國歷史上的田氏家族,而歷史的發展似乎恰好兌現了預言。齊景公時,田氏庶族子弟田穰苴為齊將,大破晉軍、燕軍,封為司馬(其後代稱司馬氏),卻由於受到猜忌而被撤職。陳完的五世裔田乞當時為大夫,他以大斗放糧,小斗收糧贏得民心,後來又立齊悼公而拜相,田氏由此控制朝政。田乞之子田常、孫田盤、曾孫田白、玄孫田和相繼為齊相,其他子孫也多為都邑大夫,逐漸權傾朝野。齊康公十四年,田和以齊康公淫亂朝政之名將其放逐海上,齊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封田和為齊侯,田氏取代姜氏為諸侯,紀元年,史稱田齊,田和是為齊太公,又稱太公和(姜尚稱太公尚)。
此時距周太史筮占預言已有三百年,距陳國滅亡(公元前478年)已有近百年。(《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就此載道:「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成,成子得政。」
然而,這是否就是預言的應驗、兌現呢?
田齊至秦統一共傳八世,一百六十多年。齊威王(田因齊)「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鐵腕整肅吏治,使齊國弊除政清,得以大治,並帶動了韓秦變法。他又以田忌為司馬,孫臏為軍師,打了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場大勝仗,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範例。齊威王又建立稷下學宮,逐漸使天下學者雲集齊國。齊宣王(田辟疆)時,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齊宣王不惜巨資招攬各派文人學士到稷下學宮治學、講學,使齊國成為當時的文化學術中心,對百家爭鳴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齊湣王(田地)時,齊國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與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齊湣王日益剛愎自用,導致五國聯軍攻齊,燕將樂毅乘機長驅直入,幾乎滅亡齊國。危亡旦夕中,田單假借神人相助,以火牛陣大破燕軍而復國,但齊國國力已元氣大傷。齊王建(田建)時,齊國降秦。秦末,田氏復為齊王,直至劉邦繼承秦國衣缽一統天下後田橫自殺,五百壯士蹈海而亡。
此時,代陳有國或代姜姓國的預言及「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的預言似乎已經應驗完畢,且於短暫的歷史中寫下了輝煌的一筆,但齊國的衰落與滅亡又讓人感到預言的虛無、荒誕,彷彿一切驗與不驗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了泡影。
更加重要的是,這段歷史再怎麼神奇、偉大似乎也談不上「觀國之光」、「莫之與京」,它的含義至今是個謎。同時,歷史上有很多看起來更加重大的事件,更加重要的王朝,卻遠遠沒有可以與這段歷史相提並論的讚美之詞,更談不上有非凡的神奇的預言。
如此,預言的出現的真正啟示究竟何在呢?
【厭兆祥雲】
《管子》云:「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此之謂也。」從歷史對這個預言的記載看,對之的記憶早已是歷史記憶,對之的懷疑與相信也必然是歷史的一部分。即使在數百年之後,人們對這個預言的認識仍然存之於心,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此段歷史感嘆說:「太史公曰:蓋孔子晚而喜易。易之為術,幽明遠矣,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後;及完奔齊,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專齊國之政,非必事勢之漸然也,蓋若遵厭兆祥雲。」
也就是說,嚴謹、忠實如《史記》,也認為這是預定之數,是超出人的意志的,也是超出人的認識、理解的,更不是單憑人力可以完成、可以左右的。
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對孔子「晚而喜易」的評論,孔子似乎並不理解陳完的歷史性預言,他後來感嘆「吾道窮矣」似乎也與此有關,並開始研究易經。這可能意味著孔子思想的重大轉變,但後人卻故意疏忽了孔子「吾道窮矣」的言論,並將其已經開始自我懷疑的學問固化、僵化下來,製造思想的一統與鉗制。
儒家式的思想、政治一統正好與齊國形成對比。實際上,齊國(田齊)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獨特的一個國家,它實行五都聯邦制,與分封制及後來的郡縣制都大為不同,彷彿古代西方的雅典、希臘聯邦。齊國又實行言論自由體制,鼓勵「不治而議論」的學術自由,以稷下學宮為大本營,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僅有的百家爭鳴時代。
「不治而議論」的意思就是思想、言論和社會實踐各個獨立,不必人為地謀求功利性的一統,也不必以人的社會角色禁錮人的思想言論。這是百家爭鳴的思想和政策基礎,也是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精神綱領。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在現代,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同時,「不治而議論」其實是與對陳完的命運預言的認識有關,如果沒有高於人的認識的啟示與意志,就不可能包容不同認識的自由爭鳴,更不可能鼓勵人的自由獨立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千百年來中國、中國人為獨立與自由作出的長期奮鬥還須回溯到這一段神奇的歷史啟示中來。
推薦閱讀:
※歷史將記住默克爾 她毀滅了整個歐洲
※基督教是個啥?—扯淡出來的西方文明(九)
※如何駁回「西方文明的本質是要求全球貿易,而不是掠奪」之類的看法?難道原始資本積累不是掠奪嗎?
※為何在討論諸如人是如何誕生的,死後將去往哪裡等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總會被別人粗暴的打斷或諷刺或嘲笑?
※近代西方碾壓中國的背後:中華文明為何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