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費多禮重情意輕 經濟負擔 精神污染?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熟人好辦事,哪怕是混個臉熟在有求於人時也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大量的金錢來維持自己浩大的面子工程。但在這過程中,人情消費透支自己的腰包,成為一種負擔的現實卻讓人們頗感苦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人每年在人情消費上花費1000元~6000元之間(64.4%),但超過6000元的也佔到近兩成(19.1%)。53.2%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負擔重。(3月5日《中國青年報》)

  擔憂

  經濟負擔 精神污染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本是一種美好的傳統文化,《禮記》云:「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藉助人情消費,傳達出感恩、敬重、溝通、和諧。可是,當人情消費成了奢侈消費,這哪裡還是正常、樸素、理性、理智的人情往來呢?分明成了一種人情「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僅加重了經濟負擔,滋生了不良動機和腐敗,更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污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明和高潔受到了忽視,實在是一種發展缺憾。

  人太胖了,容易滋生心血管病以及心臟病,人情往來陷入臃腫浮華的攀比中,同樣會讓社會肌體、精神肌體,滋生各種病態:嫌貧愛富、唯利是圖、感情寡淡、真情萎縮、人格虛偽、善美扭曲等,其結果,不但讓自我陷入矛盾和彷徨中,更讓精神發展、社會風俗在消費主義、娛樂主義中越滑越遠。

  《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這種信任斷裂,除了社會因素,人情往來中的過分物化、唯利是圖,同樣是重要的社會原因。當我們過分被物質綁架,成了精神軀殼、靈魂空心,就容易出現精神失落感,產生諸多不良情緒。

  中央「八項新規」倡導節約,反對浪費。人的現代化、綠色現代化,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因此,應該讓免禮節費的人情節儉主義成為新時尚,衡量人情厚薄的指標,絕對不是物質和豐厚禮品,而是發自內心的噓寒問暖;不是金錢和物質,而是深藏內心的挂念和關心。 劉克梅

  結論

  交流單一性的揭露者

  婚喪嫁娶、節日送禮本是一種民俗文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大大提高,很多人把這種人情消費當成了攀比,變成了要面子。這種風氣的形成,原有的「禮尚往來」就成了人情消費的負擔。

  據調查,人們進行人情消費的對象主要是:朋友(71.0%)、親戚(67.1%)、長輩(51.8%)、同事或同學(48.1%),還有領導(28.1%)、老師(17.1%)及一切社會關係(21.7%)等。這正好反映了當下親朋好友之間的交往過多依賴於人情消費,把人情消費當成了拉近距離、維持感情的一根「萬能紐帶」。這是把以前簡單的禮尚往來的民俗文化進行扭曲化,把人情消費泛濫化,更是人際交往方式單一的瓶頸化特徵。

  種類繁多的人情消費,比如婚嫁送禮、逢年過節送禮、同學同事聚會、壓歲錢、生日壽辰、祝賀喬遷、看病求醫、職場打點、升學拜師等,看來是體現出人際交往的複雜性,但這一複雜性的層面下,都通過送禮來完成,正說明了當下社會的浮躁,對人際的交往,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維持都沒有耐心。本需要時間來完成的人際交流和感情維持,也快節奏地、簡單地通過人情消費來完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情消費這種簡單而又有面子的做法,自然就會成為解決親朋好友之間交流方式出現單一性的「萬能之法」。於是,人情消費就戴上了負擔的「枷鎖」。

  要想改變人情消費成負擔的現狀,從「大力宣傳節約、簡化精神,提倡禮輕情意重;倡導朋友、親戚之間互免禮節費用;嚴肅黨風政紀,狠剎腐敗式人情往來;遏制節假日禮品奢侈包裝現象;培育一些打理禮節事務的社會組織,對群眾人情消費進行合理約束和引導」等方面來做,也只能治標不治本,還得從個人觀念的改變開始,同時拓寬人際交往方式的渠道,來減輕人情消費的重荷。 吳禮建

推薦閱讀:

匠人楊師傅
男人文化:精神心靈氣度大全(三)
我與書的精神苦戀 鄭傑
世界哲學日,向哲學致敬

TAG:經濟 | 消費 | 精神 | 精神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