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恆星能量從哪裡來

恆星能量的源泉以目前的時間往前算.... 已經去了 人類文明N萬年.. 生物出現N億年.. 地球出現 N十億年.. 太陽系出現 NNN億年.. 宇宙出現NNNNNN億年... 再往前數是「∞」

無邊無盡.... 這麼長的時間,無盡的時間裡 宇宙的能量是哪裡來的? 大家都知道一些物質反應後會產生能量比如 H2O 2×H + O =(能量)+ 水(H2O) 而水是無機物,已經無法在產生能量,想把水分解為氫和氧就需要把,氫和氧反應時產生的能量給還回去「電解」。 那麼宇宙無止盡的消耗能量,這些能量那裡來的? 要理解這點,就要考慮恆星中心深處的情形。只有一顆恆星允許我們做近距離研究,那就是太陽。太陽,像所有普通恆星一樣,是個白熱的大氣體球,是可以吞沒100萬個地球這麼大的球體。它的表面溫度有5600℃,而在核心產生能量的地方,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我們無法看到太陽內部較深的地方,但可以檢測它的構成。我們建立的數學模型可以做到符合觀測結果,所以才確信對於核心溫度的預測。占太陽質量70%的物質是氫,這也是它的燃料,和原始恆星的情況一樣。 我們知道氫是最簡單的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環繞的電子組成。恆星內部是如此之熱,電子被從原子核邊剝離走,剩下不完整的原子稱為「電離」。在恆星核心,壓力和溫度都極端地高,這些原子核的速度是如此之大,當它們互相碰撞時核反應就會發生。氫原子核結合成次輕的元素,即氦原子核。大家公認這一過程是間接而曲折地發生的,其最終效果是4個氫原子核結合成1個氦原子核。這個過程除了產生我們看到的恆星發出的光芒外,同時還產生另一個叫做中微子的副產品,這種奇特的粒子以後還要談到。在形成氦的過程中要損失點質量,同時釋放出很多能量。正是這些釋放出的能量使得恆星發光。而對太陽來說,每秒鐘要損失400萬噸的質量。現在太陽的質量已經比你剛開始閱讀這段話時少了許多。氫燃料不可能永遠地提供下去,但目前還沒有危險。太陽大約在50億年前誕生,以恆星的標準來看正值壯年。當所有的氫耗盡後,太陽並不是簡單地暗淡下去,而是會發生另一段故事,這在以後的章節中會講到。 所以至少在太陽中,能量來源於在4個氫原子核結合成為1個略輕的氦原子核時損失的質量。自然界中最著名的公式E=mc2告訴我們質量(m)等效於能量(E),而換算係數c2是光速的平方,非常大。所以很小的一點質量消耗就會產生出巨大的能量,而太陽每秒鐘要損失400萬噸的物質並轉化成能量! 這些消失的質量從何而來?氫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只有1個電子環繞1個質子。所以4個氫核中的每個都是1個單獨的質子;氦核則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但是,中子比質子稍微重一點,所以如果把這些粒子的質量直接加起來就會發現,1個氦核比4個氫核要重,質量反而增加了!但實際上,儘管氦原子核由重一些的粒子構成,然而其總質量卻確實比4個質子要小。要記住這一領域是由量子力學和其關聯效應所主宰的,答案也就在這裡。如果我們測量單個質子的質量,那麼它確實比中子輕。但這些亞原子粒子不是自由的。在氦原子核中它們被強核力束縛在一起,無法自由運動。在亞原子粒子形成這種束縛時會釋放出能量,我們測量到的結果就是質量的降低。為什麼產生的原子核要有2個質子和2個中子?如果2個單獨的質子之間能形成穩定的約束關係,那麼天體物理學家們對於核反應的研究就會變得簡單得多。因為那樣的話兩個質子迎頭相撞就能結合成這種「輕氦核」,並釋放出電磁波。然而,兩個質子帶有相同的正電荷,電磁力使它們互相排斥,而它們之間的作用力不足以將它們約束在一起。因此,與這種簡單的結合質子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在太陽和其他恆星內部,這一過程相當錯綜複雜而且驚人地緩慢。 由於無法把兩個質子簡單地結合到一塊,我們必須繞過這一阻礙形成更複雜的原子核的狀態。在下面的討論中只需要考慮原子核,而非整個原子。因為在恆星內部這樣的高溫下,環繞原子核並組成原子的電子早已因能量過高而無法捕獲。唯一起作用的是弱核力,它會造成質子自發地衰變成中子,並釋放出1個正電子和1個中微子。新產生的中子可以被一個經過的質子捕獲,形成一個氘核。氘實際上就是重的氫,等於1個中子加上1個質子。弱力真是名副其實,這一步驟會耗費很長時間。在太陽中心,一個質子可能平均要等上50億年才會形成一個氘核,而此後的一切就進行得快多了。 在平均1秒左右的時間裡,氘核就會抓獲另一個質子結合成一種有2個質子和1個中子的穩定的原子核,即氦-3,氦的一種較輕的形式。經過約50萬年,這個原子核會撞上另外一個,形成我們更為熟悉的有2個質子和2個中子的氦核,同時釋放出2個質子,它們會參與到下一個循環中。這個步驟要把兩個帶正電的原子核結合到一起,難度較大因而較為緩慢。只在極近的距離內才起作用的強力把兩個原子核吸引到一起,而電磁力又抵抗強力使它們互相遠離。最後原子核會靠近到使強力發揮作用的地步。這樣我們最終獲得了輻射形式的能量,一個正電子--它會和它的反粒子結合釋放出能量--及一個中微子。 中微子是以高速運動的微小粒子,幾乎不與其他粒子發生作用。所以在從太陽中心發出後相對不受周圍氣體的阻礙。它們中的一些會到達地球,被我們建造的大型探測器所發現。許多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預計每一次產生氦核的碰撞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個中微子,而探測到的中微子太少。不過中微子有一個驚人的本領,就是在途中改變「味道」或者類型。粒子物理學家發現存在3種中微子,而且它們能夠隨著時間互相轉化。原來的實驗都只對其中一個特定類型的中微子敏感,而無法探測到其他類型。總之,這些實驗告訴我們,在太陽中心,這一比地球上進行的任何實驗都高得多的溫度下所發生的反應,我們對它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這些實驗也首次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證明中微子具有有限(雖然很小)的質量。因為如果它們像以前認為的那樣不具有質量,那麼就不可能從一種粒子類型轉化成另一種類型。
推薦閱讀:

研究發現:密集星團可能是黑洞合併很常見的地方
太陽是個啥玩意,它到底有多熱?
人有異國之戀,看這異國情調的雙星
已經發現121顆可能有可居住衛星的巨型行星
日本天文學家發現圍繞恆星運轉的氣體巨行星

TAG:能量 | 恆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