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歸,這個說法你同意嗎?

【flypig的回答(58票)】:

讓我引用很多人認為現在港味最濃的香港導演彭浩翔在新浪微博上的發言來解釋這個問題:

純港片幹嗎要搞合拍?你可天真或裝天真問這,但我不成。真相是只可選坐著不拍或拍部能在內地放的,並努力證明能過審也可有趣。銅臭?也許。大概你太習慣下載而忘了電影得靠銅臭投資才能啟動。遺憾告訴你,那容易找到老闆願放棄內地市場,拍部純港片供你非法下載的美好年代早一去不返。別怨我,感謝國家。

我想不到更好的回答。

出處: http://weibo.com/1682804733/xlfb23b1i

【magasa的回答(29票)】:

把香港主權的移交和香港電影的衰落聯繫起來,是一種常見的誤解。香港電影在1993年達到一個高峰,之後就開始一年年下滑,從生產數量、質量到票房收入都是如此。香港電影的衰落原因有很多,早有各種分析,如台灣和東南亞市場的失去,好萊塢全球化戰略加強,盜版的猖獗,人才外流與青黃不接,跟風濫拍帶壞市場等等,基本都和97無直接關係。

【木易羊的回答(25票)】:

我覺得影響很大。

首先回歸導致台灣資金支持中斷。大概看了一下,我覺得樓上各位貌似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票房。香港電影曾經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可見其是以商業電影立足的。而商業電影只有一個目的,賺錢。從這個角度來看,97年香港回歸對香港電影的發展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回歸之前香港電影的最大市場是台灣,最鼎盛時期,只要你拍了就有台灣老闆來買下然後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發行。所以在當時演員導演們都不敢得罪台灣人民。像當年許鞍華籌備《投奔怒海》的時候本來是準備找周潤發來演的,但是因為題材敏感,周潤發怕得罪了台灣老闆所以拒絕了,這才給了劉德華上位的機會。回歸後台灣資金大舉撤出香港市場,這對香港電影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內地巨大的市場為香港電影提供了墮落的溫床。本土電影註定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再加上香港是講粵語的,所以本土化的電影市場其實很小。看一組數據,2010年香港票房排行榜前10位只有兩部本土電影(葉問2第五,72家房客第六),前20位只有4部(花田喜事2010第18位,精武英雄第20位),前二十位本土票房佔21.7%。單靠香港票房,以上四部電影全部賠錢。香港電影市場完全的市場化,不像內地有各種政策可以擠壓進口片,所以他們在本土市場很慘的,其實台灣更慘,2010年台灣本土票房只佔全部票房的8%左右,今年好一點,12%,但台灣電影人從來都是很堅韌的,好多導演都是賠掉了褲子都要把電影完成,而且台灣電影今年表現不錯,很有復甦相。

作為商業片,這麼拍肯定是不行的。再看去年的葉問2,全部票房2億元,大部分來自內地的貢獻。所以,香港的商業片導演們都看到了內地巨大的市場,都想來分杯羹也是正常的,到現在連杜琪峰都把持不住開始進軍內地了。合拍片就是為了迎合內地觀眾需要,再加上王晶、劉鎮偉一部比一部爛的爛片卻一部比一部賣得好,怎能不讓人嫉妒?賺一筆就撤的心態使他們根本沒心思關注電影的質量,再加上隨便一拍就能大賣,就更沒人關心了。這樣的香港電影還不墮落?再加上文字獄,(這個都懂,就不細述了)質量肯定會越來越差。

最後再說一個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沒有科學的接班人培養體系,其實就是沒有正規的電影學院。香港電影人基本上都是在劇組學徒打雜中成長起來的,很少有人接受過正規教育,而演員也是海選之後隨便來個學習班就了事(最著名的當然是無線學習班),所有演技都來自於日後的磨練。所以現在你看香港成功的藝人基本上早年都很苦,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與機遇才走到了今天,稍有不慎就萬劫不覆,我相信這導致很多有才華的電影人因為不夠努力或者機靈而沒法獲得展現自己的機會。再看現在的新生代,25歲以下的基本沒有,星二代佔據了大多數,這說明香港電影界越來越封閉,這必將嚴重阻礙它的長遠發展。

還有就是香港電影跟台灣電影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人提前說一部電影肯定不賺錢,香港電影人可能就放棄了,但是台灣電影人一旦認定了就算傾家蕩產也要完成,楊德昌、侯孝賢包括新生代的魏德聖都這麼干過。所以說台灣電影重文藝,他很難繁盛,但一旦有機會就能實現華麗的逆轉,而且台灣講的是國語,既可以很本土又能很大眾,題材得當,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去年內地取消了對台灣電影的配額限制,這對於台灣電影的復興是個很好的促進。台灣電影這一輪復興的成敗取決於《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賽德克巴萊》在內地的票房成績。同時,香港電影很商業,重回報,很難有耐性把大局維持住,短視,現在的繁榮其實是為將來的覆滅挖坑呢。

內地這塊大蛋糕,吃法得當,全家溫飽奔小康,稍有不慎,萬劫不覆難翻身啊。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跑題,見諒

【王烽的回答(18票)】:

《金雞》,《無間道》,《香港有個荷里活》,《竊聽風雲》,《意外》,《功夫》,《志明與春嬌》,《得閑炒飯》,《天水圍的日與夜》,《暗戰》,《買兇殺人》,《伊莎貝拉》,《槍火》,《美少年之戀》,《細路祥》,《朱麗葉與梁山伯》。。。。。。。

這些片子都是97之後拍的,都很精彩。

或許是我們小的時候能看到的片子太少,故而給我們太多的記憶;或許是曾經有一個時代是屬於發哥,張國榮他們的江湖恩怨俠骨柔情;也或許人們傾心於一些悲情的緬懷,淡雅的哀傷。

但,香港電影並未沒落。

【陸虢a?的回答(17票)】:

我認為這個說法沒說到點兒上。

香港回歸只是主權交接,它本身並不會導致電影水準的變化。

問題的關鍵,個人分析,大概是香港經濟的問題,一方面經濟算不上景氣吧,事關人人的地產已經讓人瘋狂了,還有各種內地有毒食品商品的問題和通脹問題,另一方面是更加依賴內地,以至於在影片題材上已經基本不可能出現《表姐你好嘢》《投奔怒海》這些影片。不論是演員、導演,都已經小心翼翼地繞開任何可能惹怒內地當局的題材,這就已經形成了一種事實上對香港電影的政治審查。

一方面是經濟問題,各種成本都在上漲,另一方面是自我審查,香港本來就是高度發達的經濟社會,所以,如果想活下去,想盈利,那麼就必然依靠內地動輒數億的票房。

香港電影本身就有個問題,「盡皆過火,盡皆癲狂」。嚴肅題材容易過不了審查,文藝題材在內地也沒有廣泛的受眾,三級片不要指望在內地賺錢,根本無法上映也只有盜版流傳(組團赴港看電影倒是個有趣的盈利方式),只有這種瘋癲搞笑爛GAG最容易在內地上映。(當然你可以說生活本身就需要爛GAG,但如果除了這個,我們念起香港電影只能往前數二三十年,那現在的沒落也已經被證明了吧。)

至於演藝界的事情,我沒什麼了解,就不多說了。感覺 @葛蕾絲說的很有道理。

另,對各種未在院線鋪開的影片不太了解,也不多說了。

-------

題外話:

如果想讓香港電影復興,必須得內地存在文藝自由;而這個時刻,也將是中國電影、中國文藝的復興之時。

【黃佳的回答(7票)】:

根據我的記憶,香港電影界在回歸前就老說香港電影沒落。

【張妞妞的回答(6票)】:

不敢說沒落,不過近年確實感覺香港電影不如以往好看有味了,我看完後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港片氣質,故事也講的不如以往精彩了,這些卻是事實

近年來覺得港片不如從前可能有這麼些原因吧:

1、港片本來其實是挺局限的,不論題材、故事、風格、演員都是香港本土的東西,甚至連配音演員都是那一批人,片子拉出去一看立馬就是知道是港片,也就是由於風格太過強烈,所以一旦它摻雜了別的東西,就讓人覺得感覺大變,比如跟內地合作,用內地的演員,內地取景,以及老一批配音演員的退居,都讓人覺得港片好像不再是以前的港片了

2、近年來香港和內地頻頻合作,也是看準了內地這塊巨大的市場,所以不得不做多方妥協和合作,比如內地演員的加入等,可能是我有偏見,我總覺得看到一幫內地面孔出現在港片里就不對味,完全無感,很彆扭

3、想要在內地撈金,就得過審查這關,這點大家都懂的,看看內地電影現在這幅德行吧,香港電影要踏足不得不遵守這個潛規則,所以很多題材咱們看不到,很多故事被剪的失去了原來的味道,這讓人很噁心

4、港片老一批的演員、導演、編輯估計很多也到了該退的年紀了,但新生代的一批貌似接不太上,各水準都還沒達到老一代之上,所以自然感覺不如以往

最後,我倒是覺得港片說沒落嚴重了點,但比不上從前是真的,其中不乏香港回歸的原因

【吳風的回答(5票)】:

未必!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香港電影沒落了,是因為覺得現在的香港電影不像當年那樣精彩了。可是,仔細想想,當年我們為什麼會覺得香港電影好看?不外乎:

1、那些年國內的電影水平實在不敢恭維。

2、香港電影的風格更多元外,尺度更加大膽,這些都是因產電影所不具有的。

3、我們那會對香港的社會了解得太少,我們都很好奇。

所以,當年的香港電影的水平本來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只是我們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今天,香港電影也沒退步到哪,只是進步太小了,這是必然的事情:

1、地域的局限性決定,香港實在是太小了,他要是長久地佔領華人世界的主流是華人的悲劇。

2、大陸進步得快,反襯出香港的進步不快,所以我們覺得他落後了,其實這更是他的真實面目。

【葛蕾絲的回答(4票)】:

淺層次感受是,近年來香港和內地投資合作增多,很多合拍片都是港男+大陸女(如果愛,槍王之王etc)的組合,導致香港沒有足夠影響力的新生代女星誕生。還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內地人傻錢多,速來」,吸走了許多二流導演。還有社會價值轉向,香港電影人最擅長的小人物劇本現在越來越少,前年的《歲月神偷》遠遠不比《女人四十》之類。最後就是老牌電影人一把一把的時代已經結束,賀歲吸金的《豪門夜宴》一類也難產。

求資深電影人深入分析。

【關雅荻的回答(3票)】:

@magasa 說得都對,只補充一點,就是CEPA。

CEPA之於香港電影沒落,不是什麼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推動作用。

【王偉的回答(2票)】:

好萊塢商業片背後是那些大牌明星導演,過段時間就會拍一些小成本文藝片,商業片成功是靠對俗套套路工業化生產,但這些俗套早晚觀眾會厭倦,然後文藝片的新鮮血液就被帶入商業片,進行包裝、生產。文藝片,商業片相互提供支持,才是完整的產業鏈。

電影需要與商業結合,但只有商業絕對拍不出什麼好電影,好萊塢的大片里你總能看到導演、編劇有話要說,他們思考過去,思考未來,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他們讓你笑,不單是靠裝傻扮丑,你會感覺到他們對現實的嘲諷,感到他們想拍好電影,想說話,想make difference,而不只是出來賣的。

香港是金融中心不缺資本,英皇這類公司不缺錢,能拿出幾百萬拍小成本電影的導演、演員數都數不過來,怎麼可能完全被大陸資本牽著走。香港的輿論環境也許是在惡化,但大體仍可以說是開放的吧,但大陸追尋自己的電影理想的人,都一代一代沒有中斷過。香港呢?香港拍過多少不為了商業,只為電影,為表達而拍的電影呢?

港片題材,手法單一,導演一窩蜂拍相近的東西,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把問題都推給回歸,確實是心安理得的等死的好方法。

【錢建鋒的回答(1票)】:

1、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是7、80年代,到了90年代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90年代中期,記得有次看有黃百鳴的一個節目,他也說香港電影90年代就開始走下坡路,他說麥嘉、泰迪羅賓看得比較遠,這些人在90年代就逐漸退齣電影圈了。

2、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經濟基本上就不行了,資金減少,台灣也一樣;同時韓國由於實體經濟在金融危機中遭重創,很多資金投入影視行業,開始蓬勃發展。

3、90年代後期,老一代演員歲數也大了,逐漸退出演藝圈,但是沒有培養出有影響力的年輕一代,造成香港導演、演員青黃不接。7、80年代每年開拍超過300部電影,但是很多就是粗製爛造,跟風比較勵害,像鄭裕琳這些人,一天要趕9個片場,這樣不重質量的惡果在90年代開始體現出來了。

4、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好萊塢電影大舉擴張,再加上互聯網的興起,大量盜版,香港市場太小,加上經濟又不行,經不起這樣的衝擊,好像是陳嘉上說的,現在電影在香港基本上沒有什麼市場了,他們在香港已經跟好萊塢競爭失敗了,大陸是他們最後的據點,再也輸不起。

5、香港電影的衰落跟大陸沒什麼關係,只不過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剛好這一年中國又收回香港,時間上有點巧合,讓人誤以為香港電影的衰落或者現在香港經濟不行是大陸收回造成的,其實不是,主要原因是亞洲四小龍、四小虎經濟都不行了,當然也有部份原因是大陸造成的,因為大陸經濟快速發展,這些地區的經濟體又太小,不論是生產規模還是人力成本沒辦法跟中國競爭,經濟結構跟中國高度重疊,被中國逐漸把這些地區的製造業機會搶了,造成他們經濟下劃,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大陸,經濟下劃就造成他們投資減少。

【劉冰煌的回答(0票)】:

香港這兩年好電影並不少啊,何來沒落呢?不過香港電影后繼無人的問題確實不容忽視。

【亮亮的回答(0票)】:

1.老牌影星的退隱或出走。8、90年代是出巨星的黃金年代,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喬丹、舒馬赫、傑克遜等,隨著發哥、成龍等這批老牌明星在香港電影市場的逐漸隱退,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我們這波人難免會對新冒出的演員不那麼感冒,而90後的小孩們又有他們自己的偶像,影星號召力的下降,對電影票房或者口碑都有一定影響。

2.回歸後的制約。隨著香港回歸,內地市場這塊大蛋糕是任何投資方都不願放棄的,而內地操蛋的電影審查制度,使得所有想在內地上映的電影在製作時都會砍掉一些不和諧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製作團隊的發揮。

3.時代的變化,我們小時候,可以娛樂的東西很少,看香港電影,玩日本遊戲機是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想在可以kill time 的方式太多,電影在生活中分量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影的繁榮。

【鶴頂紅的回答(0票)】:

其實這個問題還可以延伸一下,那就是香港流星音樂97年前後的對比。我個人的感覺是,97年之後香港流行音樂的品質逐漸退化,包括詞曲和編曲的等多方面。創作力是否受到壓制,不敢妄下斷言。

【李偉的回答(0票)】:

關鍵收到廣電總局的審查,許多有創意的電影和劇本審查不過。受限制太多,但有羨慕國內的市場票房,編劇和導演對電影進行自我審查和限制,導致電影水平下降!

【方俊的回答(0票)】:

我感覺主要是因為香港電影所關注的對象有了變化,商業動機的驅使勢必造成藝術創作獨立性上的妥協。內地市場大,肯定會影響到作品最終的定位和藝術性,就像春晚再折騰也只能「雅俗共賞」一樣。

【李高任的回答(0票)】:

一個客觀事實就是香港回歸之後,很多題材都不可能再拍了;以前港片中肆無忌憚的戲謔也很難再見到;現在看古惑仔,會感嘆,這台詞真敢講啊

【武震的回答(1票)】:

這個提法過於尖銳,我估計很多人也許不會認同。

所以我們還是先嘗試解釋香港電影為何沒落?那是因為它在文化上沒有了根。它的思想和理念大部分在我們的審核體系里不能完全審核過關,要改。而中國大陸又阻隔了它曾經作為華人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地位,和香港電影一起完蛋的還有台灣電影,也是這個道理——它們都曾經是一種替代品。即便不回歸,也會隨著大陸的強盛而在文化上被邊緣化,只是可能不會這麼迅速罷了。

【麻友友的回答(1票)】:

我覺得肯定有 電影源自生活 雖然自己接觸多的是台灣人 但一些上台灣論壇的香港人都說 現在的香港不如港英時代 讓這城市變得很沒特色 別說電影 電視就更加不如以前

【Peter的回答(0票)】:

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的題材非常多元化,並有許多積極價值觀的輸出

現在大多數為警匪、黑社會、青春期電影,請問跟大陸有什麼關係,難道咱好這口?

【Alexandrus的回答(1票)】:

這樣的說法有香港人自身的排外心理在裡面吧.

同時港人看到, 大陸在經濟上也並不像過去他們想像的那樣落後, 心裡不平衡了.

所以在多個領域蔓延這種類似的情緒. 電影只是其中一方面.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親們!如果這個女孩給你做女朋友和將來的老婆,你要不要?
微博U選搞笑篇:男生只有這個時刻才是最帥的
「小舅子賴在我家八年,花了我上百萬,還向我提這個要求」
這個穴位就是 「催眠劑」
脾虛腹脹怎麼辦?這個方子你不妨一試?

TAG:電影 | 香港 | 香港電影 | 原因 | 香港回歸 | 回歸 | 這個 | 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