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趣事之——上貼餅子下燉菜
(2012-01-11 15:19:20)分類:往事鉤沉
東北人素以豪爽大方著稱,這不僅體現在他們的為人處事方面,就是在飲食烹調的方法上也是極具豪爽大方之特點,不求精細,只求豐盛、省事兒。早年間,東北的滿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們,多以漁獵為生,常年居住在野外,遷徙不定,烹調器具只有吊鍋一種。在還沒有種植糧食的時候,便把魚、肉野菜一同放到吊鍋里燉。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他們逐漸定居下來,也種植了糧食,炊具也有了變化,但是傳統的習慣還沒有忘記。過去的大鐵鍋都是固定在灶台上的,飯和菜最早是分開來做的,一是麻煩,二是耽誤時間,等飯好了再去做菜,菜好了飯又涼了,而且還費時費火。經過摸索實踐,人們乾脆先在鍋底燉上菜,然後等菜開鍋了再在鍋邊上貼上餅子,等到大餅子熟了,鍋里的菜也燉好了。真是一舉兩得,即省時省力又省火,這種「上貼餅子下燉菜」的烹調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東北的老百姓還在沿用,而且在此基礎之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首先說說「上貼餅子」,東北人管玉米叫「苞米」,玉米面自然也就叫「苞米面」了。說起苞米面大餅子,上了點歲數的人東北人都不陌生。在改革開放之前,在東北,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這大餅子可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食,每月供應的那麼幾斤大米、白面,除了留著逢年過節改善生活,其餘都是用來招待親戚朋友和客人。可以說,幾乎天天頓頓除了高粱米飯就是苞米面大餅子。因此,可以說,是高粱米飯和苞米面大餅子養活了東北的父老鄉親和芸芸眾生。
苞米面大餅子的做法,在當時是各家各戶主房婦們競相比試的技藝之一。最普通在做法是把苞米面用溫水和好面,經過一天左右的時間發酵。(如果在冬天,和好面後,要把面盆放在炕頭上,還要用棉被捂上,否則因為天氣太冷不容易發酵)那時,城市裡的人們大多數都是居住在平房裡,農村更不用說了。家家戶戶的灶台上,都有一口大鐵鍋鍋口的直徑一般都在1.2米以上,那時買鍋是分幾印幾印的(印是鐵鍋具體尺寸的標準)。人口多的家庭,就買大一點的,人口少的就買小一點的。先在鍋里燉上菜,等菜開鍋了(如果不燉菜,鍋里放水,也要等到水燒開了)用手把發酵好的苞米面,兌上水鹼,再用手把苞米面摶成團或麵餅,使勁往鍋邊上一摔,苞米面大餅子就沿著鍋邊貼上了。貼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大餅子的位置,一定要別貼到燉的菜里,否則大餅子就變成了漿糊,又不能冒出鍋沿兒,然後蓋上木頭鍋蓋(後來有了鋁製鍋蓋),再用猛火燒上十幾分鐘,大餅子就熟了,鍋里燉的菜也好了。打開鍋蓋,用戧刀貼著鍋邊把大餅子戧下來,正面是鮮黃香軟,背面是帶著焦黃的鍋巴,小孩子們最喜歡那焦黃的鍋巴了,吃起來那叫一個香!貼大餅子,是要有一定技藝的,首先和面、發麵有一定的要求,苞米面發酵後,要經過一番處理。兌上水鹼,中和一下酸味兒。(因為如果不發酵,做出來的苞米面大餅子是死面的,吃起來發硬,不鬆軟,口感不好)水鹼的用量,一般全憑家庭主婦們的經驗了。如果放少了,做出來的大餅子酸味兒大,發硬不好吃。如果放多了,大餅子發澀也不好吃。恰到好處時,做出來的苞米面大餅子焦糊金黃即好吃又好看,咬一口那是又酸又甜又香。貼的過程中也有講究,首先鍋里的燉菜要開鍋(如果放水也要燒開)不是有句話叫「涼鍋貼大餅子——出溜了。」說的就是這道工序。貼的時候,一定要熱鍋,鍋不熱就貼不住,一貼就出溜到燉菜上或水裡了。
另外,貼大餅子時,大餅子的大小個頭也有講究。一般得看這家發麵的量是多少,有經驗的家庭主婦們,一般一盆發好的苞米面,做成的大餅子,整好貼滿鍋的一圈,絕不會出現剩面或貼不滿的現象。大概也是當時人們生活困難所練就的本領吧。人口多的人家就把大餅子的個頭做成大一點,人口少的人家,就把大餅子的個頭做成小一點。現在,在東北的早市或路旁街邊的小吃攤點上,也有叫賣苞米面大餅子的,但是已經不是傳統的做法了,是用平底鍋或餅鐺來烙的。雖說吃起來也是蠻香的,可是卻沒有了記憶中的那種滋味了。苞米面大餅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弄一碟自家淹的醬黃瓜或其他小鹹菜,再弄一碟自家下的農家大醬,從自家菜園子里拔來幾棵大蔥(小蔥也一樣),一口大餅子,一口小鹹菜,一口大餅子,一口大蔥蘸大醬,那叫一個香。最簡易的吃法是一手拿著大餅子,一手拿著大蔥,交替輪換著吃,看著就透出一股豪爽。俗話說,出了山海關,就進入了東北的地界,冬長夏短是東北的氣候特點。到了冬季就是一個字「冷」。因此,在寒冷的東北,人們想出了許多禦寒的方法,即便在做菜時也是融入了相互擁抱、相互體貼、相互溫暖的人文情懷。在東北,人們做燉菜時也是把主料兩兩搭配或多種搭配,一起下到鍋里,大火狂燉。在滾燙中消彌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形成了東北燉菜的地方特色。
東北的「燉菜」,大多重其味,而不重其形,看上去亂作一團,也像東北人一樣,大大咧咧。其實一葷一素,一強悍一陰柔,剛柔並濟,陰陽互補,其香味暗藏其中。現在,人們又在「上帖餅子下燉菜」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並起了個好聽的名字「一鍋出」。「一鍋出」,就是把「上帖餅子下燉菜」的主食和燉菜放在一個鍋里,一起端上桌的意思,只不過這個鍋要小得多了。「一鍋出」端上桌,熱氣騰騰,鍋里又帖餅子又燉菜,菜燉在鍋里,餅子帖在鍋邊,鍋里的燉菜咕嘟咕嘟還在冒著氣泡,一股香味立刻瀰漫開來。東北的農家「一鍋出」是用鐵鍋明火上桌,體現了東北人豪爽的性格。多數「一鍋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塊等,鐵鍋邊上一圈帖上苞米面的大餅子,「一鍋出」的用料十分豐富,味道也不一樣,豆角綠綠的,綿而又不過爛,土豆塊已經到了被燉得沒有了任何的稜稜角角的狀態,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其味道更是不拘一格。
當然,燉菜可以改成魚(大連地區的帖餅子燉鹹魚很有地方特色)、牛肉、排骨、雞肉、兔肉等魚肉加上各種鮮菜或乾菜,那就看每個人的口味,自己來選擇了。東北的農家「一鍋出」,在農村是一道特色菜,一般的普通百姓人家,想什麼時侯吃就什麼時侯吃。比如,在寒冷的大冬天,取出一塊豬肉,用刀切上十幾片,把房樑上掛著的筐摘下來,從裡面拿出一些干豆角、干蘿蔔條、干茄子等,用開水一沏,泡上個把鐘頭,等乾菜泡軟了,洗凈、改刀切成需要的形狀,放入鐵鍋里炒一下,等香味一出來,再放各種調料,然後加水,大火猛燉。當鍋里的燉菜開鍋後,再在鍋邊帖上一圈苞米面大餅子,蓋上鍋蓋。約摸過了十幾二十分鐘,揭開鍋蓋,飯菜都好了。真是香味撲鼻,巴掌大小的苞米面大餅子,一面金黃,一面焦黃,看著就是那麼十分誘人,鍋里的燉菜咕嘟咕嘟還冒著泡呢,那香味已經沁入了你的心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