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如何轉向生活世界

龐立生 發布時間: 2010-01-19 08:03 來源:光明日報從倫理學的發展趨向來看,當代倫理學圍繞生活世界所開拓出來的生態倫理、制度倫理、科技倫理、網路倫理等新的問題域,以及作為「實踐智慧」的應用倫理學的當代勃興,都表明20世紀初西方倫理學出於對科學主義知識體系的迷戀所開闢的邏輯化、形式化的元倫理學範式日漸式微,當代倫理學正在實現著轉向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變革。在此背景下,倫理學的生活世界之根日益得到發掘、肯認與尊重,並前所未有地要求實現與生活世界的溝通。相對於形上的道德原則所具有的超驗性、抽象性、凝固性而言,生活世界則是感性的、具體的和鮮活的。相對於任何道德認識形式與道德原理而言,生活世界則具有不可否認的基礎性與前提性。可以說,轉向生活世界,使倫理學找到了自己生命和創新源頭。但是,生活世界並不是一個自明性的事實,倫理學要想切實地轉向生活世界,實現與生活世界內在的溝通,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倫理學要想內在地轉向生活世界,首先需要保有哲學性的批判意識。傳統倫理學旨在尋求某種作為絕對知識的、可以解釋一切的終極道德真理體系,這種對道德真理體系完滿性的追求最終使倫理學喪失了本真的批判精神。在後現代倫理學看來,關於道德的終極真理是不存在的,道德生活的絕對完滿性是不可實現的,相反,面對善惡選擇的永恆困惑正是道德存在的意義所在。科學主義的知識論立場並不是倫理學面向生活世界的恰當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傳統倫理學的科學主義追求恰恰使之脫離了生活世界。倫理學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論方式在根本上是哲學性的,它是哲學的一種反思。倫理學所處理的是蘊含於生活現實之中並面向未來的價值問題,倫理學最終的價值判斷如果是有效的,就必須經過哲學的追問與反思。正如維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對待生活世界的知識論描述從根本上無法觸及生活的問題。面對生活世界,倫理學既不是通過對經驗事實的陳述而客觀地解釋世界,也不是通過主觀意願的表達而抽象地宣洩自己的道德義憤。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的思維是反思性的,它既不是以經驗材料為對象而形成的關於經驗世界的各種知識的「表象思維」,也不是脫離內容並以超出內容為驕傲的純粹邏輯的「形式推理」,而是以思想與存在的矛盾關係為對象的「內涵邏輯」。以此來看,倫理學轉向生活世界的批判意識和反思思維,既區別於對生活世界持有的一種非批判的實證主義態度,也區別於面對生活世界道德現狀發泄不滿而僅僅具有「形式批判」意義的主觀主義態度,相反,它要適當拉開與現實生活世界的間距,以一種反思的意識切入現實生活世界,去揭露現實生活世界的各種道德矛盾,並對各種道德判斷構成自己的根據和原則進行前提性的省察,以引導人們去追求和創造一種比現存狀態相對更好的生活,從而使人們始終面向未來,不斷保持自我超越和自我創造的道德空間。可以說,倫理學的批判意識正是倫理學關注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也是倫理學能夠規範性地矯正和建設性地引導生活世界發展的思想前提。當然,倫理學要想實現對生活世界的批判,首先就必須實現深刻的自我批判。只有經由自我批判,不斷地反省與檢視自己的思想前提與根據,倫理學才能保持生機勃勃的思想活力與卓越的思想性能,也才能批判性地引導現實生活世界向可能世界不斷邁進。倫理學要想切實地轉向生活世界,還必須保持辯證的思想張力。生活世界是矛盾性的,又是總體性的。現代性的發展一方面使生活世界實現著領域分化與價值分化,另一方面又使生活世界的整體相關性與效應普遍性愈加突出。在現代社會碎片化的情境中,多重的利益追求和多元的價值觀念使現代性道德生活的矛盾性被進一步放大。立足於生活世界的現實基礎,我們會發現,公共倫理與個體德性、規範性的倫理秩序與自主性的道德意志、內隱的道德情感與外顯的道德行為、道德理性自覺與感性意識選擇、倫理知識與道德實踐等各種矛盾空前突出。現代人不得不置身的多重境況與不得不考慮的多重利益使得各種矛盾糾結為焦點性的倫理衝突與道德困境。在很多時候和很多境況下,生活世界的這種衝突是很難憑藉已有的道德原則進行非此即彼的道德選擇或非善即惡的道德評價的。因此,倫理學要想切實地轉向生活世界,就不能教條主義地理解道德生活的各種規定性,並使各種理論見解停滯於十分僵硬的對立狀態。從根本上看,當前各種倫理學範式之間的相互爭鳴與攻訐,諸如元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德性倫理學的類型學劃分,不過是各自凸顯了人的道德生活的不同維度。例如,當我們審視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的範式之爭時,就會發現,在德性倫理學向我們澄清了道德的內涵不只局限於公共的倫理規範,而且更重要的是容涵了個體或共同體自願接受和實踐的道德品性的同時,它也同樣沒能避免規範倫理學所持有的在規範與德性的二元對立中思考問題的知性思維。誠然,脫離德性的規範是外在的和徒勞的,那麼,僅僅依靠內在的德性就能真正挺立起現代的道德生活嗎?事實上,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來自個體人格完善基礎上的道德自律與德性品質培育的內在支持,而且也同時需要來自體現公共理性的普遍規範的支撐和社會基本層面的公共倫理秩序的維護。在現代性的背景下,道德與利益、德性與規範、理性與感性、私人性與公共性、主觀性與客觀性等生活關係,日益顯露出內在的否定統一性和深刻的辯證意味。這就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德性與規範等一系列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並在對這些基本問題的理解上保持必要的思想張力,使之維持動態的平衡。在後現代思想家鮑曼看來,以往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實踐被一種信念所激勵,這種信念就是相信一種無矛盾的倫理學法典存在的可能性,而後現代性的倫理學需要學會與矛盾共處。看來,只有超越二元對立的知性思維,實現對道德觀念的辯證理解,才可能使倫理學真正去面對不斷發展的生活世界,從而參與並引導生活世界的發展。倫理學要想真正地轉向生活世界,還需要注入一種寬容對話的和諧精神。生活世界既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共同創造的,其意義和價值也是為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生活世界在本質上是異質多樣的,同時又是以多元主體的相互溝通作為基礎的。倫理學要想真正地轉向生活世界,就必須首先尊重生活世界的差異性與多元主體的平等性。事實上,生活世界作為多元主體交互作用的價值領域,蘊含著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道德水準和道德要求。漠視道德主體的多元性、層次性和差異性,試圖以不寬容、不和諧的方式來對待異質的道德現實,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從根本上說,正是差異和豐富才能造成和諧;只有多樣和寬容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生態。與傳統倫理學在兩極對立中追求絕對統一性的思維方式與價值態度相區別,當代倫理學只有摒棄不寬容的知性思維,放棄先驗的單一主體性預設,在主體間性的交往關係中倡導寬容的思想品性與和諧的對話精神,才能真正面向生活世界而實現基本的道德共識。在這個意義上,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所倡導的基於主體間性和程序合理性的道德共識理念,正是反映了倫理學面向生活世界應有的對話意識。應用倫理學在發展中要求通過協商和討論對道德衝突的各種層面和因素進行全面的理性權衡與論證,以達成普遍認可的道德共識,同樣也體現了以自主原則為前提的程序合理性的民主精神。多種後現代倫理學也紛紛強調道德實踐的具體語境、道德生活經驗的特殊性以及道德態度的差異性,倡導容忍不同道德主體的道德分歧,尊重各種不同道德文化的存在及其爭鳴,也表徵了以自由包容為旨趣的和諧精神。因此,轉向生活世界的倫理學變革,要求倫理學躬身踐行一種「和而不同」的對話意識,在面向生活世界所存在的道德差異、矛盾和衝突時表現出一種成熟、通達的實踐智慧,以實現衝突與矛盾關係的辯證和解。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
推薦閱讀:

關於愛情的五個詞語
那些東西讓你有一種「以我的聰明才智竟然第一眼看不出這東西是幹什麼用的」?
哪個人的突然出現改變了你生命進程?
靜賞123的文件夾【婚姻生活】
DIY好用不貴的抗衰老眼部精華 & 護膚乳液

TAG:生活 | 倫理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