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的轉變
更多精彩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頂層規劃呼之欲出 將成世界灣區第四極
1-2月中介機構IPO通過率排行榜出爐,有人歡喜有人愁!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銀行盈利構成及影響銀行盈利模式的社會、經濟和監管環境變化,探討未來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我們認為,銀行盈利整體處於下行區間。前期銀行息差收窄,主要靠擴張規模及理財等業務獲得盈利。鑒於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變化,未來銀行業盈利模式將發生如下轉變:
一、銀行向零售轉型成為未來發展的長期趨勢。
1)在金融脫媒和加強監管共同作用下,銀行負債成本高企,易上難下,對零售存款的競爭空前激烈。
2)銀行只有尋覓高收益資產才能匹配高企的負債成本,零售業務成為優選。
3)居民消費興起使銀行消費信貸、信用卡和投資理財獲得廣闊發展空間。
4)大數據和金融科技發展改善了銀行零售業務的風控,使以往難以批量化經營的零售業務變得可能。
當前,銀行正提供包括存貸匯以及資管等各方面的綜合零售服務。
二、中收增長平穩,但內部結構有所調整。
隨著業務規範化,銀行套利機會減少,只有靠深挖業務、提高經營能力才能盈利。在這方面,銀行中收將迎來微調。新興業務包括託管、結算、投行相關服務等將獲得進一步增長。資管相關業務受監管影響,收入可能在短期內小幅下降。但長遠來看,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新興業務將帶領銀行資管迎來新的增長空間。
三、貸款結構調整,謀求綜合收益。
銀行將難以繼續依靠規模快速增長獲得盈利,銀行資產規模增長將從超高增長進入平穩期。銀行積極調整貸款結構,提高息差和資產質量。大型基建和新興產業將是銀行未來貸款的主要方向。更重要的是,貸款業務將成為銀行以貸聯動、提高獲客渠道和謀求綜合收益的重要手段。綜合收益理念的深入,也意味著銀行深耕細作、多樣化經營的開始。
投資建議
鑒於國內銀行業正處於盈利模式轉型的窗口期,我們推薦以下銀行:
1)零售銀行的龍頭招商銀行;
2)不良大幅改善,零售貸款增長迅速的農業銀行;
3)具有基建資源優勢,且綜合經營能力強健的建設銀行;
4)具有客戶優勢、經營能力強,擁有良好成長性的寧波銀行。
5)核心盈利能力突出,向傳統信貸集中資源的工商銀行。
風險提示
未來經濟意外下滑對銀行的現有經營模式的挑戰,導致銀行的不良貸款上行和戰略的重心調整;監管意外過嚴對於銀行經營帶來的巨大挑戰,使得銀行的業務面臨短期較大幅度的調整,中收下降甚至導致資產的較大規模縮表,從而帶來利潤大幅下滑;內控不完善,違規行為可能帶來操作風險。
1、銀行盈利構成通常,銀行的盈利情況以資產收益率(ROA)或者凈資產收益率(ROE)表示。ROA 為凈利潤除以總資產,而ROE 為凈利潤除以資本。前者反映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後者反映投資者資本金的凈收益。ROA 考慮了槓桿帶來的風險,是銀行利潤率的重要指標,但是主要缺點是沒有考慮銀行表外資產。鑒於此,我們用ROE 和ROA 綜合分析銀行盈利能力。更進一步,我們用平均值也即ROAE 和ROAA 來計算銀行盈利能力,以此避免時點數據的局限性。
通過杜邦分析對ROE 和ROA 進行分拆,可得如下圖1。銀行的盈利主要由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和所得稅構成。其中,營收是盈利的增項,而成本和費用等則侵蝕銀行盈利。考察營收,主要看利息,和包括手續費、傭金在內的其他非息收入。而利息收入又取決於生息資產規模和凈息差的大小。接下來我們根據對ROE 和ROA 指標的詳細分拆,系統剖析銀行盈利能力。這些變數自身、以及相互之間的消長變化反映了一個銀行的盈利模式。
2、銀行盈利要素剖析本部分我們主要分析銀行盈利構成各個要素截止2016 年底的變化,以與後面的新的形勢有所區分。考慮到整個銀行業的利潤表數據不夠詳盡,以下部分除非特別說明,我們均採用上市時間較長、數據較完整的主要16 家上市銀行的數據進行近似描述。
見下圖2,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ROE 和ROA 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11年至2016 年底,平均ROA 從1.2%下降至1.0%;平均ROE 從20.1%下滑至14.2%;二者同時下降,且ROAE 較ROAA 下降更快。從圖3 可以看出,銀行槓桿率(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總資產)有所上升,由2011 年的6%上升至2016 年的7.2%。
2.1、營業收入增速放緩
如前所述,營收主要由凈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主要為中間業務收入)兩部分構成。長期以來,利息收入是中國的銀行盈利的主要手段,占營收的75%-80%之間。但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其他改革的推進,利息收入增速明顯下降,而中間業務收入則快速提高。到2016 年,非息收入占銀行營收的比重接近30%,利息收入則下降到不到70%。2見下圖4,過去幾年,銀行非利息收入增速顯著高於利息收入。從2012-2016 年,非息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4.8%,而利息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為7.8%。2016 年,銀行業非息收入增長7%,而利息收入卻同比下降5.2%,這導致當年銀行營收總額同比增長0.5%,該總額基本與2015 年持平。
2.1.1、凈息差持續收窄
息差,顧名思義,為利息收入和支出的差額,以該差額佔總生息資產的比重表示,是銀行凈利息收入的重要構成要素。息差受到利率市場化程度、基準利率水平、經濟增長、市場競爭,以及銀行自身定價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利率市場化進程開啟以前,中國銀行業凈息差基本保持穩定。1993 年確立利率市場化基本設想以來,銀行逐漸開始感受到息差壓力。特別是2015 年取消存款利率上浮限制,銀行利率市場化較以往更大幅度提高,不少銀行迅速調整了存款利率水平,五大行上浮了約16%,股份制普遍上浮30%以上,而部分城商行更是上浮了40%以上。受此影響,銀行業利率競爭加劇,凈息差較以往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風險提示1. 經濟下行帶來的不良重新上升的風險和戰略的重心調整,尤其是在2018年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政策影響逐漸消退後,未來宏觀經濟仍然存在不確定性,資產質量存在反覆,導致壞賬增加的可能。
2. 監管節奏過緊使銀行業務意外受到擠壓的風險,面臨短期較大幅度調整,中收下降甚至導致資產規模縮表,從而使利潤下滑。2017 年底,資管新規明確打破剛性兌付,並禁止銀行保本理財;一方面去化了保本和剛兌帶來的實際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加大了銀行負債端的壓力。後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則加劇了考核時點的流動性壓力,負債端成本可能進一步被推高,影響到中、小行資產規模和配置。如果發生監管節奏失控,部分有資產負債調整壓力的銀行在業務上存在諸如表外資產無法及時回表,導致業績預期外下跌的風險。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IPO行業內容!
推薦閱讀:
TAG:銀行業 | 銀行 | 中國 | 行業 | 盈利模式 | 中國銀行業 | 盈利 | 轉變 | 中國銀行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