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中醫學術思想入門(114~117) 太陰濕土
06-12
《四聖心源.六氣解.太陰濕土》原文: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生也。陽虛則土濕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於戊土,水木升於己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原總由於濕盛也。 要點(114) 土為四維之中氣,火金上逆,水木下陷,其原總由於濕盛也。請參考《四聖心源.六氣解.六氣偏見》章節的相同標題的要點解說。 《四聖心源.六氣解.太陰濕土》原文:《子華子》:陰陽交,則生濕。濕者,水火之中氣。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為寒。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濕旺氣鬱,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 要點(115) 辯證:熱痰、小便梗澀赤濁為濕熱,寒飲、小便流溢白淫為濕寒。這裡先說一下濕的理解:就是一氣走到那裡,因為濕而走不動了。熱的理解是:一氣在某個部位走不動,因為能量還充足,則停留在那裡形成了熱的「象」。熱的象可以形象的理解為在某個地方堵車了。寒的理解是:一氣在某個部位走不動,因為能量不足,則在局部形成了寒的「象。寒的象可以理解為在某個地方雖然道路壞了,車走不動了,但是因為車很少,冷冷清清的樣子,就是寒的象。火氣還足,人之一氣的能量還在的時候,上濕則成濕熱,為熱痰,下濕也為濕熱,為小便梗澀赤濁。火氣已衰,人之一氣的能量不足,上濕則成濕寒,為寒飲,下濕也為濕寒,小便流溢而為白淫。 《四聖心源.六氣解.太陰濕土》原文: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緣相火在水,一線陽根,溫升而化乙木,木中溫氣,生火之母,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郁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鬱熱傳於己土,己土受之,於是浸淫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 要點(116) 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病則傳其所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我們今天先粗略理解一下這個原理。《金匱懸解.卷一.臟腑經絡.臟腑經絡一》原文: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余臟准此。《金匱懸解.卷一.臟腑經絡.臟腑經絡一》黃師解讀:五行生剋,肝木克土,脾土克水,腎水克火,心火克金,肺金克木。克其所勝,故以病傳之。見肝之病,知脾土被賊,先實其脾,是謂未病而早醫。中工未曉相傳之義,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是以肝病未己,脾病復起。余臟准此類推。黃師在這裡舉例說的是,肝氣陷下郁而生熱,則侵逼土位,以其鬱熱傳於己土。此之謂肝病則傳其所勝,所勝土也。《四聖心源.卷五 雜病解上.鼓脹根原》:肝氣不達,郁而生熱,傳於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病的傳變非常重要,這個是中醫的獨特優勢,因為中醫以氣來理解人,氣的一氣周流就是病的傳變的基礎理論依據。 《四聖心源.六氣解.太陰濕土》原文: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後世庸愚,補陰助濕,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於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要點(117) 土濕為病者眾,土燥為病者,唯傷寒陽明承氣證外不多見。請參考《四聖心源.六氣解.六氣偏見》章節的相同標題的要點解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石家莊仲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2015年12月12日】
※就喜歡這種簡單粗暴的論文選題方法!
※九十年代以來的學術紛爭
※《風水師》—風水學術語
※一般學術專著出版有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