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故事】倉頡造字的故事

倉頡造字

上古時候,世間沒有字,傳說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出了文字。 倉頡發現,每種事物都有各自的特點,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同的事物。比如太陽,就可以照著它初升時像一個大火球的樣子,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上一點。就這樣,他細心觀察世間萬物,創造出了漢字。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漢字不是由倉頡一個人創造的。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把流傳於民間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規範,為漢字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文字傳說最早是倉頡創造的,自從有了文字,人類才開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倉頡造字開創了中國文字的先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源頭。岐山縣城南三華里處倉頡廟中的一通石碑,就記錄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據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個眼睛,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中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 「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 「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相關傳說

 (一)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

  (二)

倉頡像

  遠古時候,人們只會說話,不會寫字,要把事情記錄下來很不方便。傳說有一次,倉頡的母親出外採桑,倉額一人在家編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來告訴他,山上的一隻猛虎將本村一頭黃牛咬死吃掉了。倉頡十分氣憤,約了夥伴去除害。臨行前,他在西牆上畫了一隻老虎,又畫了一個圓圈,裡面點了一點,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陽落山才能回來。倉頡的母親歸來,見牆上畫了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口井,誤以為自己的兒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氣得暈了過去。傍晚,倉頡打獵歸來,見娘臉色蠟黃,氣息奄奄,忙問有何傷心事,娘說明了原委,由於過度驚嚇,不久便去世了。倉頡既後悔又難過。從此,他便騎著驢騾,離開家門,體察各地風土人情,記錄方言土語,立志要造出字來。

  那時沒有紙,倉頡便把搜集到的資料記錄在樹皮和葦葉上。驢騾馱得過重,行到今岐山縣境內倉頡廟村時累死了。倉頡不能繼續前行,便尋了座茅草房住下,從早到晚寫寫畫畫,忙著造字不停。當時,他正琢磨著「出」和「重」兩個字,山上架山本該為「重」,遠行千里本該為出門在外的「出」,但由於青蛙的聒噪擾亂了他的思緒,把這兩個字給弄顛倒了。他一氣之下,飽蘸了濃墨,狠勁向旁邊的池塘中甩去。墨點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這才不叫了。至今,這裡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詩云:「倉頡造字思緒濃,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筆輕點墨封嘴,從此閉口永無聲」。據說,倉頡在這兒造的字非常多,民間有詩為證:「倉頡造字一石粟,孔子讀了七斗七,剩下二斗無用處,撒到鄰邦贈外夷。」

  (三)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條河名為繁水河(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北),依河定居著一個部族,他們靠種植農業和打魚捉蝦繁衍生息。部族首領倉頡,二目重瞳,且是睜目降世,眾人皆稱奇事。

  少年時代的倉頡聰明過人,且擅於描摹繪畫。有一天,倉頡與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鬧玩耍,忽然從河水中游出一巨龜,同伴見狀驚慌而去,獨倉頡於沙地上畫巨龜形狀。這巨龜受天地之靈氣 【明代書法家www.shufaai.com】,得日月之精華,已成靈物。它睜目細看,見倉頡生得虎頭燕頷,日月角起,伏犀貫頂,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猶似電閃,心中大悅,說道:「天生你大貴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聖賢之君,以土為德,名為黃帝,你將來可投奔於他,定成大器。」說罷,那龜飄然而去。

  後來繁水河泛濫,部落之民無法棲身,四散逃亡。倉頡投奔了黃帝。黃帝知其擅長描摹繪畫,而且聰明過人,就封他為史官,負責結繩記事。倉頡就把大事在繩上打一個大結,小事打個一小結,特別的事情則打一個特別的結,凡事相連就打一個連環之結,甚是細緻。

  有一年,蚩尤請出風伯和雨師,縱起狂風暴雨,困住黃帝,搶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黃帝不服,讓倉頡帶上結繩前去評理。那蚩尤為人狡詐,否認搶走了牛羊和人,倉頡拿出結繩上前理論,蚩尤卻說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顏色,就立即送回。由於結繩記事簡單,無法記得那樣詳細,結果黃帝與倉頡失敗而歸。此後,倉頡決心研究出能詳細記事的辦法。

陽虛山

陽虛山

  有一次,倉頡到陽虛山,只見河水濤濤,滾滾東去,忽見一隻大龜背負一丹書前來,倉頡上前相拜,認出是曾經點化他投奔黃帝的那隻靈龜。倉頡便說,為創製詳細記事的辦法而苦惱。靈龜就把背負丹書賜給了倉頡。丹書全用紅色寫成,故稱丹書,文字深奧,凡人不能認讀。得丹書後倉頡廢寢忘食,朝夕研讀,常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勢。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風呼嘯天下粟雨,神鬼亂號。

後來,黃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見倉頡問道:「聽說你借靈龜神書,方成文字,可否一觀神書?」倉頡把丹書呈上。黃帝觀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寫些什麼,就讓倉頡解說其中的原故。倉頡說:「此乃六體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擬事物形狀方得一種造字法。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辦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號標出事物的特徵。四是形聲,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如:「賞」字,「貝」是意符,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錢財有關,「尚」是音符,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五是會意,是合字表義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借日月之強光,來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轉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訓「考」。天下禮儀歸於文字,文字必歸於六書類。黃帝聽後高興地說:「你將六書更加詳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萬世之功也。」

  (四)

  上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只能結繩記事,既麻煩,還不能記載複雜點的事。軒轅黃帝統一中華後,感到這種記事方法不夠用了,就命令大臣倉頡造字。倉頡不敢怠慢,就在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專心造字。可是好長時間,他也沒造出字來。

  一天,黃帝和常先等大臣來看他,見他愁眉苦臉、悶悶不語,就安慰他不要著急,只要有恆心,終究會造出字來。黃帝走了,倉頡坐在茅屋前,兩眼望著天空出神。忽然,他看見天空飛來一隻鳳凰,到頭頂上鳴叫一聲,飛過去了。鳳凰嘴裡銜著一片什麼東西,飄飄悠悠地落下來。倉頡抬起頭看看,見是一片樹葉,上面有一個明顯的蹄印。他辨不出是什麼獸的蹄印,正要扔下時,見台下走上來一個老獵人。這獵人是倉頡的老鄰居,伸手接過樹葉看了看說:「這是貅的蹄印。熊、虎、豹、狼,他們的蹄印都不一樣。我一看蹄印,就知道山上有什麼野獸在活動。」

  倉頡聽了,很受啟發。他想: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一樣,他們各有各的特徵。如能抓住特徵,畫出圖像,不就是字嗎?打這以後,他就注意觀看各種事物,日、月、星、雲、山、河、湖、海,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取其特徵,畫出圖像,造出許多字來。

  黃帝聽說倉頡造出字來,就同常先、風后等大臣一起來看他。他見倉頡積勞成疾,卧床不起,就命雷公取來草藥,親手煎熬,治好了倉頡的病。倉頡拿出他造的圖像叫黃帝他們看。黃帝看了高興地說:「你真是聰慧過人,勞苦功高啊!」倉頡把鳳凰銜樹葉,老獵人辨蹄跡的話說了一遍。黃帝聽了說:「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造字呀!」

  後來黃帝就號召各部落酋長,把倉頡造的字傳授給他們,這樣字像就很快在各地應用起來。

  後人不忘倉頡造字的功勞,把倉頡造字的高台起名叫「鳳凰銜書台」。宋朝人還在這裡建了寺,築了塔,人稱「鳳台寺」。 

  (五)

  有一次,黃帝軍隊與蚩尤軍隊交戰,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準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已難以應付。若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要是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準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隻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隻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

  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裡,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隻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衝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編輯本段文字趣談

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

  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學者,告訴我說,倉頡太偉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幾千年來涵義不變,古人和平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僅相好,其中包含陰陽,異性相吸,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絕妙!從古到今,男女談情說愛,除過擁抱,下來就是口對口,親熱一番。現代叫作接吻。倉頡先生大概根據這個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於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為「呂」,三口為「品」,四口為「器」,三石為「磊」,二山為「出」,二人為「從」,三人為「眾」,二木為「林」,三木為「森」,二火為「炎」,三金為「鑫」等。有一幅組字對聯更為絕妙:

  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為「柴」

  可是,後世人卻說倉頡造了千萬個象形字,卻把兩個字造錯了。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兩座山疊起為「重」,從推理上講,似乎還有些道理,豈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並沒有造錯。規範後的「出」字只是後世人一種想像推理而言。

  黃帝時期開始把貝殼作為商品交換的「錢」使用。後來發現金屬最貴重,因而就把金銀作為貨幣商品換錢使用。豈不知倉頡在造「錢」字費了多少心血!倉頡認為「錢」是國家的命根,必須嚴加看護,同時還要手持兵器看守。對搶劫金錢的人定要殺頭。所以,倉頡在錢字右邊造了兩個「戈」(古代兵器)字,這便是繁寫的「錢」字。他告誡人們不要貪錢財,更不要見利忘義,發不義之財,小心殺頭。對於『利」和「名」兩個字造法,倉頡更加嚴格。他說,成熟了的禾苗,必須用刀去收割。為了保護禾苗,防止他人偷竊,必須手持銅刀看護。「利」字就這樣造出來了。對於「名」字,倉頡認為一個人奮鬥一生,待到有成果時,已經年老體弱,或者說已是久陽西下了。這時,一定要注意保持晚節。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一定要記住「禍從口出」這句話。所以,倉頡就把「夕」和「口」 字連在一起造了個「名」字。從此以後,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發了財;有人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採用一切不正當手段,結果丟了官,坐了牢殺了頭。所謂 「名揚四海」,「名聲大振」,「名不虛傳」,「名利雙收」「臭名遠揚」,「名不副實」等都是為了一個「名」字,落了個這樣和那樣的下場。

  儘管倉頡為中華民族造了那麼多的字,有一個字把倉頡難住了。這就是「」「夠」兩個字。天下什麼東西有個(夠)呢?倉頡若思冥想很長時間,傷腦筋沒有想出來。倉頡只好去請教黃帝。黃帝想了想說:「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夠,唯有多餘的話,多餘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夠人嗆!」倉頡一聽恍然大悟,就把「」和「夠」兩個字都留下。

  唐代詩人李白曾在一首詩中說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體現了黃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編「康熙字典」時,把『』和『夠』字一併收入字典內作為通用。沿續至今。

  中國文字筆畫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漢字就進行過簡化,那時簡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們大都能接受。如台灣一位學者告訴我:大陸實行簡化字,我雙手贊成,但我不同意輕率簡化,為了簡化而簡化。他舉了四個字的例子說:「親」字簡去「見」字,再親不得見;「愛」字簡去「心」,再愛沒心;「產」字簡去「生」字,沒有產品,工廠自然空的。這就形成「親不見,愛沒心,產不生,工廠空。」北京一位大學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說:他主張認繁體字,用簡化字,學用兼備。得到人們贊同。


推薦閱讀:

當代顏體書法家作品展:李鳳剛(中國顏體書法研究會會長)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工篆刻,善山水、花鳥,小楷,行草尤為精妙)
【重磅】中國古代十大書法家
中國書法家論壇
書法家百詠:陶弘景

TAG:故事 | 書法 | 書法家 | 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