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涿鹿之戰探索_韓建業
20中原文物 2002年第4期
涿鹿之戰探索
韓建業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 100083)
Abstract:IntheearlyperiodofFiveEmperorsperiod,YanEmperortribesinBanpotypeandChiyoutribesinHougangtypefoughtnearZhuoluandChiyoutribeswonvictory.LaterHuangEm-perortribesinMiaodigoutypeextendedtheirpowerandfoughtnearZhuoluwithChiyoutribesagain.Chiyoutribeswasdefeatedandforcedtomigratetothesouth.
Keywords:Zhuolu;HuangEmperor;YanEmperor;Chiyou;Yangshaoculture
摘要:五帝時代前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所代表的炎帝族系自西而東、後崗類型所代表的蚩尤族系自東而西分別擴張,終於在涿鹿附近相遇而發生激烈衝突,蚩尤族系暫時居於優勢。但後來繼半坡類型而興起的廟底溝類型所代表的黃帝族系勢力大長,與蚩尤在涿鹿一帶再次交鋒,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失敗的蚩尤族系被迫向南遷徙。
關鍵詞:涿鹿;黃帝;炎帝;蚩尤;仰韶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731(2002)04-0020-08
「涿鹿之戰」是五帝時代前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往主要從文獻本身進行探討,難有定論。希望本文結合考古學文化來進行的探索,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一
「涿鹿之戰」以《逸周書·嘗麥》篇所記最為詳明①:
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③。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
收稿日期:2001-08-16
②
正五帝之官,故命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所謂赤帝即炎帝,而「二後」當指炎帝和蚩尤④。我們從該段中至少可歸納出:(1)炎帝、黃帝、蚩尤、少昊至少有一段時間共存;(2)先是炎帝和蚩尤發生衝突,炎帝處於劣勢;其後黃帝和蚩尤爭戰,蚩尤遭到擒殺⑤;(3)炎帝和黃帝關係密切,曾先後對付共同的敵人蚩尤;(4)蚩尤居於少昊之地,似乎二者親近,但此後蚩尤被殺而少昊安好,又說明他們之間有重要區別⑥。至於涿鹿的地望,一般以為就是今冀西北涿鹿一帶,但也有其他說法。
與涿鹿之戰相聯繫的還有所謂「阪泉之戰」。據《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此戰的一方為黃帝。據《逸周書·史記解》:
⑦
⑧
作者簡介:韓建業(1967.12),男,甘肅省通渭縣人,史學博士,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人文系副教授。
涿鹿之戰探索21
32
尤故地大概就主要在此範圍 。又《帝王世紀》42說殺蚩尤於「凶黎之丘(或谷)」 ,又上引《逸
「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併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於獨鹿,諸侯畔之⑨,阪泉以亡。」知阪泉氏亡於獨鹿。獨鹿應即涿鹿,阪泉與涿鹿實為一地,阪泉之戰當即
1
涿鹿之戰 。《史記·五帝本紀》以阪泉之戰的雙方為黃帝和炎帝,與黃帝和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相區別,所據只有《大戴禮記·五帝德》,恐不足21信 。
對涿鹿之戰涉及到的炎帝、黃帝、蚩尤的居地、時代及相互關係,眾說紛紜,但也未嘗沒有共通之處。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是關於炎帝和黃帝本源的最重要的記載。由此可知二者由同一源頭分化而來。姜水的地望是判斷炎帝故地的關鍵,徐旭生據《水經注·渭水》條「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等說法,結合實地考察,論證炎帝發祥地在以寶雞為中心的渭河上游一
31帶 。另據《水經注·渭水》條引《帝王世紀》:
⑩
周書·史記解》中的「阪泉氏」指蚩尤,顯然有以阪泉(涿鹿)為蚩尤之地的意思。然則蚩尤
族系的主要分布地域還當延伸到河北西北部。至於上引《逸周書·嘗麥》蚩尤「於宇少昊」一句,以及漢代魯西地區流行蚩尤傳說的情況,最多說明蚩尤臨近屬東夷集團的少昊故地山東,與上
72
述推論並不相悖 。但據《戰國策·魏策》等記
62
52
載,作為蚩尤(九黎)後裔的三苗的中心居地卻在江漢一帶,顯然與黃河以北有相當大的距
92
離。這隻有用南遷說才能有完滿的解釋 。如此看來,蚩尤屬於苗蠻集團或黎苗族系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將以上論述聯繫起來,就可以大致看出涿鹿之戰的前因後果。五帝時代前期,在黃河流域就存在相互發生關係的三大集團。他們是西部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集團、中部以蚩尤為代表的黎苗集團和東部以少昊為代表的東夷集團。開始的時候,大概以炎帝和蚩尤族系最為興盛。炎帝自西而東、蚩尤自東而西分別擴張,終於在涿鹿附近相遇而發生激烈衝突,蚩尤暫居於優勢。但後來繼炎帝而興起的黃帝族系勢力大長,與蚩尤在涿鹿一帶再次交鋒,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失敗的黎苗集團被迫離開故園,渡河越嶺向南遷徙。而與黎苗集團若即若離的東夷集團也只好暫時服從於華夏集團。黃河、長江流域的社會進入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
還有一個黃帝與冀州關係的問題需要討論。《禹貢》所謂「冀州」之域,包括黃河以北太行
03
山兩側的山西、河北、豫北和遼寧南部地區 。
82
「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
生炎帝,長於姜水」,知炎帝的中心地域或許還當包括華陽,即秦嶺以南的漢水上游漢中附
41近 。姬水的地望雖不清楚,但從其他方面來
看,姬姓的本源地大約在汾河下游的晉西南附近。首先,晉西南是姬姓中後世最著名的姬周的
5161
起源地 ;其次,姬周常以夏人自居 ,而晉西71南曾為「夏墟」 ;再次,晉西南有不少姬姓小
國應早在西周以前就已存在。看來,黃帝的中心地域非晉西南莫屬。要之,炎黃二族系本源一致,故地相鄰,共同構成早期華夏集團的主體。但需要注意的是,炎帝和黃帝大約並非完全同時,至少其興盛期是炎帝在前而黃帝居
02後 。91
81
而這一地區正是黃帝的主要活動區域。涿鹿之戰
的結果是黃帝殺蚩尤於「中冀」,顯見涿鹿屬於「中冀」,即位於中土(即中國)的「冀州」。黃帝曾都涿鹿之說,大約是從涿鹿之戰衍化而來。又《禮記·樂記》有「封黃帝之後於薊」
23
的記載 ,姬姓的燕國可能早在西周以前就已存在,北京及附近地區也可能是黃帝族系的分布範圍。而最重要的是,黃帝的中心居地晉西南地
43
區,恰好也是冀州的原始地境 。那麼就可以推測,冀州或許正是隨著黃帝族系的擴張,尤其是涿鹿之戰以後,併入了原蚩尤居地後才擴大了其範圍的。此外黃帝的主要居地大約還包括河南
63
中西部地區 。這就意味著黃帝的主要地域其實《的「53
3 13
《尚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這裡的蚩尤和苗民實際上是同一對象。又據《國語·楚語下》「三苗復九黎之德」一句,知苗民(三苗)源於九黎。《國語·周語下》更有「黎苗之王」的提法。因此,漢鄭玄
12以為「苗民即九黎之後」 ,高誘等人說蚩尤是
九黎的君長,應當是可信的。據徐旭生考證,作為古地名的「黎」,從晉東南一直延伸到河北、,2
22研究與探索
州」北境。而在《淮南子》中這些都屬於「冀
73
州」範圍 。
廟底溝類型(仰韶二期);老虎山文化之前則一分為二:在內蒙古中南部為阿善三期類型(廟底溝二期)※海生不浪類型(仰韶三期)※白泥窯子類型(仰韶二期),在晉中為白燕類型(廟底
溝二期)※義井類型(仰韶三期)※白泥窯子類
64 型(仰韶二期)。那麼與黃帝聯繫的有可能為
當然黃帝的傳說和姬姓的分布並不局限於冀州和豫州北境,但其他地方大約是涿鹿之戰後其
影響所及之處,並非其主要居地。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的武力不但西抵甘肅,東至於海,南到江、湘,著意向周圍施加影響,而且還嘗試
83
著對此廣大範圍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 。這與此前炎帝興盛時期的情況有很大區別。黃帝族系似乎已成為整個黃河、長江流域的「霸主」。這大約就是《史記》將黃帝作為「五帝」之首標誌一
93
個新時代的原因吧 。
二
古代族系與考古學文化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這已被夏商周考古學的卓越研究成果所證實。而由已經證實的族系和考古學文化分別前溯,就有可能弄清涿鹿之戰這樣一個傳說時期重大事件的真實原委,並進而極大地豐富其內涵。這裡我們首先從對黃帝、炎帝、蚩尤、少昊所大致對應的考古學文化的推測開始。應當說明的是,關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本文採用
04
嚴文明先生的劃分方案 。
其中的哪種(些)類型呢?仰韶三期時的西王類
型、義井類型和海生不浪類型地方特徵明顯,實在難分軒輊,對外影響有限,這與關於黃帝的記載相差甚大;而仰韶二期時雖也分為廟底溝類型和白泥窯子類型,但後者實際上是前者向北擴張的結果,彼此面貌差別不大,正與黃帝時以晉西南為中心和冀州以山西為根本的情況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晉西南隔河相望的河南靈寶鑄鼎塬一帶,發現了北陽平等面積近百萬平方米的大
74
型聚落 ,與當時的黃河、長江流域一般聚落為
幾萬平方米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這為黃帝以晉西南(及其附近)為中心的說法增添了強有力的證據。說明當時地區間發展水平已有明顯的高下
84
之別,聚落間地位的差異也日益顯著 。然則廟
底溝類型為黃帝族系的主要文化遺存,幾乎可成
94
定論 。
炎帝的興盛時代早於黃帝,則其早期階段的文化自然就應早於廟底溝類型;而炎帝的中心地域渭河(包括漢水)上游寶雞一帶,恰好是屬仰
05
韶文化一期的半坡類型的發源地 ,則炎帝與半
15坡類型就應存在對應關係 。半坡類型已進入新
探討黃帝的文化,需以對夏文化的認定作為基礎。以豫西為分布中心的二里頭文化總體上屬
14
夏文化無疑 ,具體當屬少康中興之後的晚期文化;此前的王灣三期文化後期為早期夏文化。由此前溯,王灣三期文化前期及其前身谷水河類型就屬於先夏文化的範疇。又因為谷水河類型主要
24
是廟底溝二期類型東向推移的結果 ,故以晉西南(包括黃河南岸的靈寶、陝縣一帶)為中心的廟底溝二期類型應當是最早的先夏文化,而黃帝文化就只能在此以前,這是其一;但在龍山時代前夕(公元前2600年左右),臨汾盆地的廟底溝二期類型末期遺存,卻被包含大量大汶口文化等東方因素的陶寺類型代替;龍山前後期之交(公元前2200年左右),陶寺類型又被包含大量老虎
34山文化因素的陶寺晚期類型代替 。前後兩次大
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5000~前4000年),聚落內部結構井然有序,反映了社會管理功能的
加強,給個人發揮其才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
25
台,但貧富分化尚不十分明顯 。
蚩尤文化可從兩條途徑探索。由於蚩尤與炎帝同時,因此,分布在河北一帶所謂蚩尤故地的與半坡類型同時的仰韶文化後崗類型,自然就可能是蚩尤族系的文化遺存,這是其一;據俞偉超先生推測,以江漢平原為分布中心的屈家嶺—石
35
家河文化為三苗的文化 ,而通過「禹征三苗」在考古學上的明顯反映,又可進一步證明此點。屈家嶺文化最初由分布於江漢東部地區的
5
油子嶺一期一類遺存發展而來大概不成問題 。而後者實際上是在鍾祥邊畈早期一類遺存的基礎
65上,融合了大量大溪文化因素而形成 。非常有45
的變動,與發生在晉西南的「唐伐西夏」和「稷
4
放丹朱」事件應分別有對應關係 。那麼分布在晉中、冀西北、內蒙古中南部和陝北這一北方地區的老虎山文化就可能是后稷所代表的最早的姬周文化,晉西南的陶寺晚期類型是稍晚的姬周文54化 ,這是其二。由上述兩點再向前追溯淵源,趣的是,與邊畈早期一類遺存最近似的遺存竟是
75
仰韶文化的後崗類型 ,故前者極可能是後崗類
涿鹿之戰探索23
遷的傳說相吻合,這是其二。和半坡類型一樣,後崗類型雖未出現顯著的貧富分化,但與宗教等相聯繫的個人地位的差別已開始明顯表現出來。
少昊的文化也可從兩條途徑探索。由於少昊與蚩尤大致同時,因此,分布在山東一帶所謂少昊故地的與後崗類型同時的北辛文化,至少就應當是少昊族系的文化遺存,這是其一;嚴文明先生從周代山東半島的東夷遺迹,經商代珍珠門文化、夏代岳石文化,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認為「從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的整個
95
時期,都應屬於東夷遠古文化的系統」 。王迅對此有更為詳備的論述,並進而推測少昊族系屬於大汶口文化。但大汶口文化與少昊並不一定是完全對應的關係。我們曾通過對先商文化的探
16
源,推測帝嚳為大汶口文化末期的首領 ;又依
06
85
其餘因都以陶罐、陶缽、陶壺為主要器類而屬於一個大的整體,實際上即是一般所謂仰韶文化的前身,我們甚至可以將其作為仰韶文化的最早期看待。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從臨潼以東直至山東
半島的廣大區域,卻因崇尚素麵而聯繫在一起,尤其河北和山東地區因共有陶釜而顯得頗為親近。這或許就是「蚩尤於宇少昊」的背景。總體上當時各類型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到公元前4800年左右,半坡類型、後崗類型正式形成。文化局勢雖未大變,但局部開始活躍起來。最明顯的是半坡類型開始逐漸擴展到陝
9607
西大部 乃至於鄂爾多斯地區西南部 ,並進而朝人煙稀少的東北方向繼續拓展,後崗類型同時也向西發展。二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晉中乃至於冀西北一帶碰撞並融合,形成仰韶文化魯家坡類
17型 。若從細部來說,魯家坡類型中後崗類型的27因素似乎要更強烈一些 。這大概就是炎帝和蚩
據「絕地天通」所反映的社會大變革以及東夷集團的振興與擴張,推測顓頊時當為大汶口文化前
26
後期之交(約公元前3500年)。然則少昊的時代就不能晚於大汶口文化前期。再向前溯,大汶口文化的主體是從當地的北辛文化發展而來。因此北辛文化就可能也屬於少昊族系。這是其二。北辛文化固然尚處於和後崗類型相似的發展階段,但與廟底溝類型同時的大汶口文化前期卻已出現較明顯的貧富文化,聚落間差別很是顯46著 。
三
黃帝等所對應的考古學文化大致如上所述。將這些考古學文化聯繫起來,從大的文化局勢的變動再來觀察文化間的關係,就可能真正弄清涿鹿之戰的來龍去脈。
據研究,從大約公元前5000年開始,黃河、長江流域的氣候進入溫暖濕潤的所謂全新世大暖
56
期「鼎盛階段」 ,這給人類提供了一次極好的
36
尤衝突並以蚩尤略佔上風的真實反映。
公元前4200年左右,氣候環境變得最為適宜,而文化局勢也開始發生較大變化。最突出的表現是廟底溝類型的前身———東庄類型在晉西南
37
的形成和崛起。以芮城東庄村仰韶遺存和翼城
47
北橄一期至三期為代表的東庄類型 ,時代介於57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之間 ,實際上是半坡類
型東進並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的結果,也可謂
7
是半坡類型的關東變體 。如此正可解釋炎黃同源且其興盛期早晚有別的說法。東庄類型一經形成,就顯示出其旺盛的創新、進取和開拓精神,首先向文化相對薄弱、空白地帶多的晉中、內蒙古中南部挺進,形成與東庄類型相似的白泥窯子
87
類型,大大擴充了東庄類型的實力 。然後再向
67
周圍強烈施加影響,向西使原半坡類型的發展方
97
向發生變化,使其進入晚期階段 ,考慮到炎黃同源,則這種影響也許是較為平和的;向東南使豫中、豫西南地區遺存也帶上了濃厚的東庄類型色彩;向東北使原屬後崗類型的冀西北和晉北
18
區文化演變為地方特徵濃厚的馬家小村類型 ,表明黃帝族系的觸角雖已伸至涿鹿一帶,但蚩尤的勢力還尚未退出;向東影響最小,顯然與後崗
28
類型的頑強抵制有關 。這時太行山兩側遺存表面上的和平共處,或許正是黃帝和蚩尤雙方經多次較量後而暫時勢均力敵的表現。
公元前4000年左右廟底溝類型正式形成之後,其與後崗類型的對峙局面終於宣告結束。這08
發展機遇。考古學上反映出此時正是新石器時代
6
中期向晚期過渡之時 。當時,作為半坡類型前身的流行繩紋陶罐的北首嶺下層一類遺存局限於渭河和漢水上游,盛行陶釜的北辛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山東地區,而河北大部分地區為素麵陶罐和陶釜兼有的鎮江營一期—石北口早期一類遺存
76
———也即後崗類型的前身 。僅從分布範圍來
看,半坡類型明顯要弱於其餘二者。另外,晉南、陝西東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此時為流行素麵
86
,
推薦閱讀:
※探索門命理基礎知識
※索尼信條——信仰從娃娃抓起
※古法命理探索:子平正宗格局之《印綬格》
※《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3期目錄 | 新刊
※探索門「字碰字」系列之一:水火與官災 王慶探索者
TAG: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