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利澤萬邦
河北國際學校付順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倫理道德淪喪,一切向錢看,拜金程度世界第一,貧富懸殊世界第一,偽劣假冒商品滿天飛,環境嚴重污染,分配極為不公。也是有目共睹的。市場經濟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人們生存發展的積極性,同時也最大限度的刺激人們的自私自利性,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官民關係緊張。這些問題使人們想到了傳統文化的回歸。如若不然,不要若干年,中國人就成了皮黃瓤白的黃香蕉了。那時真正的中國人就不存在了。從全球來看,環境惡化,氣候變暖,導致旱、澇、冰、雪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恐怖事件不斷,戰爭的陰雲密布,和平不斷受到挑戰,人類的出路在何方?
早在歐洲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1694-1778)在他的《哲學辭典》中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除了最純潔的道德之外我從未在其中發現任何東西,並且沒有任何假充內行式的矇騙的味道。」他還說,「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並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的時代。」他宣稱,「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在他的《論中國哲學》中說:中國哲學「遠在希臘人的哲學很久以前」。「我們從前誰也不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們倫理更完善的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竟使我們覺醒了」。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為適應日本工業化的需要,被譽為「日本近代經濟的最高指導者」、「日本企業之父」和「日本金融之王」的企業家澀澤榮一「一手執論語,一手執算盤」,開創了日本儒家式經營之風,為儒家文化在現代的復興作出了活生生的有力見證。他倡導的「經濟道德合一說」,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不容忽視的因素。日本現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業家只要稍有水準的,無不熟讀《論語》,孔子的教誨給他們的激勵影響至巨,實例多得不勝枚舉。」到了20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與日本池田大作的談話中,在客觀地研究了世界各國歷史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真正能夠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孔孟儒學與大乘佛法。」湯恩比與日本池田大作有一個小冊子好像在台灣有翻譯,這個翻譯本是跟日本池田大作的一個對話。裡面有一段,他說:「將來這個世界會統一,統一世界的不是美國人,不是歐洲人,是中國人。」他是根據歷史的看法,中國從漢朝建國一直到今天,這兩千多年都維持統一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他說將來有資格統治全世界的是中國人,當然這種統治絕對不是武力,絕對不是哪一個君臣,不會有這個關係,我相信是文化,是文化的統一,也就是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為什麼?它是和平的,它是包容的,它沒有敵對,它對於一切人事物是忍讓的,唯有這個才能創造世界和平。不能容忍,處處對立,這個會帶給世界災難。所以我相信湯恩比這個說法,是中國文化會普及到全世界。英國的湯恩比博士和日本的池田大作,他們都是世界大師級的著名歷史學家。一九七五年進行了歷史性的會晤,並預測,二十一世紀要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弘揚中華文化。他們合作出了一本書,其中談到:自從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處於優勢以來,沒有比今天再危險的時代了,人們不道德程度,已經是悲劇,而社會管理也很糟糕。東方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墨家的仁愛學說,是解決現代化社會倫理問題所急需,孔子的仁愛,是當今社會所必須,墨子的兼愛,過去只是在中國,而現在應該作為世界性的理論去理解。在他們的影響下,英國等西方一些國家,都在大中小學設立了東方傳統文化課,已經列入了正規的教育。隨後澳洲跟進,澳洲學校里有兩本課本,幾十萬字的東方傳統文化教程,可謂讓人們嘆為觀止。無獨有偶,1988年,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這些人類智慧的驕子們,面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恐怖主義、誠信缺失、秩序錯亂等種種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發出了「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到2500年前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的宣言。1988年,全世界100多個宗教組織代表,在美國的芝加哥開會,共同尋求「普世倫理」,會後發表了「普世倫理宣言」。其核心是責任與權利。中國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宣言所接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也被認為是處理國家關係的原則,懸掛於聯合國大廳內,成為國家間往來的至高準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泰勒博士曾經這樣說:「孔子以仁愛為核心的人本思想;希望社會穩定發展的思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接受與傳送文化遺產的思想,都是2500年來我們無力超越的。」然而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緊隨西方列強軍事政治經濟的大舉侵入,中國文化也遭受了西方文化的蠶食。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文化又受了自己人的悶棍。1966年的文革十年浩劫中國文化又遭受到史無前例的破壞。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3年12月1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到「昨天的中國,是一個古老並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大國。中國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許多珍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這些傳統美德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中華民族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酷愛和平。「和而不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個偉大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於我們善待友邦,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化解矛盾。」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中國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進要素創立的。其核心,是運用中國文化加市場經濟,建設和諧中國,推動世界和平。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人基本上是西化的,受的是競爭撈錢的教育。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說博大,是說它不是有一家,而是有很多家構成;說精深,是說組成他的每一家都自成體系,各有一套學問。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的是什麼?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傳統文化的核心的話,這兩個字就是「道德」。「道德」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是,在傳統文化中它是用兩字來構成的。我們講到道德,首先就是道然後才是德。首先我們看一看什麼是道,用現代西方哲學的話來講,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而中國人簡單地稱之為自然而然的規律,這種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是不變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樣,儒家也常稱之為天道,而「德」在說文解字上,和「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也就是說通過對宇宙自然秩序的理解和洞察,得到規律,然後按著自然規律去做,這才是有德的人。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必然有其規律所在,人們總結出來讓人們都這麼做,這對大家都有好處,你不這麼做會危害他人,同時也會害己。這叫缺德。這些發現,總結規律的人是指路開路的人,我們把他們叫聖人。他們提出十二個字作為人身修養的品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把這作為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而不是現在有些人奉行的「我喜歡,我高興,我願意」。共同的價值觀是有必要的,同時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為法律的制定和制度的設計,提供一個內在的精神和價值靈魂。如西方的制度設計以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為核心,也許忽略了互助,仁慈的道德情感。(如:?威尼斯商人?)法令一天比一天嚴密細緻,違法亂紀的人卻越來越多。恐怖主義是不顧及法律的。中國文化不易滋生恐怖主義。現在中國強調以人為本,社會和諧,和平發展。「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大道大德
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在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民間風俗習慣的聯繫尤為緊密,從而成為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門徑。中國人非常重視「道」。古時暴虐的帝王被稱為「無道昏君」,做事不符合公認的「道德」標準叫做「沒道理」,就連農民造反還要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認真深入探討宇宙奧妙的哲學家。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也就是說,「道」中產生了天地。道教稱「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而構成萬物具體形態的原始物質則是「氣」。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為法,作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最高原則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無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而「獨善其身」,不屈志以媚俗。老子也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反覆告誡人們要「功成身退」,「功成而弗居」,這大概是對當時王侯們「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和深切的了解之後不得已的選擇。易經上講「一陰一陽謂之道」古人常用太極圖來表示,太極圖半邊是白代表「陽」,半邊是黑代表「陰」。中間有S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衡,陰陽失去了平衡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陽生,陽極陰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陰陽無定位,否極泰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尊卑之義,男女長少之序,天地之大經也。知者樂,仁者壽。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一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無妄念,無偏愛。儉以養德,持久。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說不顯故彰,不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眾利益的前面。兩個人湊在一起,便是一條道,我們明白自己所處角色的道,再努力去盡道,就是在修行,就是在悟道。只要盡心儘力地做好這些本分事,機緣成熟,自能開悟。即不必出離塵世,也不需打坐參禪。道家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精」、「氣」、「神」。而長生的關鍵是:「練精化氣,練氣歸神」。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見人所不見謂之明,大而知之之謂智,小而察之之謂慧.老子還有其樸素的辨證思想。關於對立統一方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關於量變質變,「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窮天象之奇,探宇宙之秘。窮乎天地之際,察乎陰陽之妙,遠求乎千載之上,廣索乎四海之內。俯而讀,仰而思。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神有所歸,慮有所定,心有所寄,靈有所託」道家的人生價值:順從自然,保持自我天性,和獨立性。追求精神自由。無為而無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逍遙,無己,真人、貴柔守雌。知止、崇儉、棄智、去欲.推崇閑雲野鶴、無拘無束的生活情趣與寧靜恬淡、清心寡欲的心理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視利祿如浮雲,視功名如糞土「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儒家箴言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儒家講五倫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子一生所奉行的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孔子思想演進的基本脈絡是:禮-----仁------中庸。「禮」就是用來使貴賤,長幼智愚,上下有分.儒家以建立秩序為終極關懷。儒家倫理有四大特徵:和而不同,節情斂欲,賤己貴人,對等回報。「仁、智、勇,三者天下之達道也」。「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窮不失義,達不失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能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能觀天下之理,定其心能應天下之變。」儒家,修身,齊家,平天下.重生而不輕物,重人而不輕己,重義而不輕利.儒學不僅是安身立命之學,而且是經邦濟世之大略.
在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君子近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是一個君子做到了與人尊敬而無過失,走到哪裡都是彬彬有禮,那這個人走到哪裡,哪裡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哪裡都是你的家。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猛然覺悟了。有羞恥心的人能夠改過自新,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重新做人,最後成聖成賢。但是沒有了羞恥心的人,就墮落為禽獸了。我們做了錯事,要感覺到慚愧。並且因為這個慚愧知恥近乎勇,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現在我們的毛病問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貪」,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吃。如果你貪財,你一定要記住《大學》里「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的,一定會以不正當的方式給敗掉。
中庸
無過、不及、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首先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中庸(中和)是人的肉體和心靈,情感與道德,感性與理性,個人與社會,人心內宇宙和天地外宇宙之間理想的和諧狀態.中庸為儒家倫理思想和方法論原則。作為道德,指以禮為標準,作為方法論指「用中」、「持中」,即把無過不及作為處理一切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包括了五個方面:第一就是身心和諧,第二是人際和諧,第三是天人和諧,第四是政令和諧,第五是協和萬邦。身心和諧有三個原則:一天之中不生氣惱,一天之中不出惡言,一天之中家庭和睦。法昭禪師曾經作了一首偈子說道: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國家的法制規章、政治政策,一定要與天道與人道、與歷史文化的傳統相吻合。過去處斬犯人也要等到秋後。協和萬邦的思想來自論語上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禮記里講大同世界,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覺悟為佛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涅磐(一切煩惱永盡)。人的本質就是「空」(不是永恆的實體)。天堂、人間、地獄為三界。過去、現在、將來為三世。跳出三世輪迴就是涅磐境界,即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精神境界。追求「悟」(迷即俗,悟即佛。)「定」(注意力集中),「慧」(智慧)。持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睡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
儒家成聖,道家成仙,佛家成佛。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仁愛為本,關愛一切人;佛學以慈悲為本,普渡眾生;道家以執政為民為本。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忠恕」、「仁義」。儒家講入世濟世,積極進取;道家講隱世、超世,消極退縮。一個是現實主義,一個是浪漫主義。國人的性格是在儒道兩家的撮合中形成的。用儒家思想進取,用道家思想調節,用佛理靜心消惱。一個是現實主義,一個是浪漫主義。知足常樂與追求享受互為表裡就構成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於成名,惡不積不足於滅身」。尚書曰:「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三大學說集中到一點都是教育人克服自私自利之心做一個真善美的人。中國人不只信這麼三教,他跟吃火鍋似的,逮什麼都往裡頭煮,所以,到底信仰什麼,自己都說不清道不明呢,害得老外不得不跟著中國的歌星唱: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教育思想
四大文明古國中其他三個都消失了,唯有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下來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孟子曰:「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禮記?中有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十七大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大學?上講「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十七大提出的新教育方針「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真正的育人之本。人對生存發展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三大內容:一是求食,以維持生命;二是求偶,以延續生命;三是求仁,以光大生命。僅有食色而無仁心不能算是人。《中庸》開宗明義,肯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在人性凈化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知識為小學,道德為大學。考試是一種考核學習成績的手段,是必須和必要的,但是把應試作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完全錯誤的。應試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就業,把求仁的需求拋到了九霄雲外。社會主義是外來的西方文化。目前的教育是以資本家培養技術工人和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為本;不是以德育為先而是以智育為先。深受其害的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教育改革。已有兩輩人沒有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了。國學熱的迅猛興起正是反映了人們延續中華文明的緊迫願望,標誌著人們的普遍覺悟。古人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之大半,蓋以母教為本也」。自古以來,母教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現在為什麼出不來大師了,是因為沒有能教育大師級的人物的母親了。另外「上所施,下所效」「言教者訟,身教者從」「身正令行」「正己化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制度加以保證和維護。否則,難於落實。
治學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治學求進的道理。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君子有三樂:第一樂是人倫之樂;第二樂是內心的融洽,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修身
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董仲舒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即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孟子說過:「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與人相交往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而且這一門功課可能你學一輩子都還覺得不夠,有人說,人際關係真是太複雜了,其實不然。只要你能處處替人著想,相信你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做到禮讓、忍讓、謙讓就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古人說:「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我們的學校是一個大家庭,上至領導,下至同學,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反求諸己」,那麼,建設和諧校園就不是一句空談。如果遇事都是互相埋怨,推諉扯皮,把責任盡往別人身上推,那麼,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對容易引起誤解的聖言的解釋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專業有分工無可厚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理解為可使民眾行之,很難使其知之,要先行而後知,如用電腦。「學而優則仕」就當時也是革命性的進步。最後導致了科舉制的產生。這是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克己復禮」是說「凡是能約束自己,不責備別人,便能合禮。孟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不援,豺狼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人類的傳承也許有積極意義。孔子講」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也許是說女子常常是很煩人的。
中國傳統文化之弊
太監,裹腳,寡婦守節,窩裡斗。內心的怯懦(尤其是漢族),官·本位,奴性,無權利意識,無規則意識,虛偽,圓滑,罵祖宗八代等都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弊端,有的以被拋棄,有的還難於克服。中國古代情愛模式:以倫理道德為原則,以婚姻為形式,以唱婦隨,生兒育女為紐帶,以傳宗接代為宗旨,以忠貞,含蓄賢良為美德.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對女人的壓制是很普遍的。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夫容,婦功。心之美者為情,情是一種心靈感應.情愛來自於相互的欣賞和愉悅.情愛的本質是對美的追求。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婚姻與愛情,靈與肉常常是分離的.情愛是一種心靈的感受,令人嚮往,也令人困惑。人人渴望情愛與婚姻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然而古往今來,盡如人意能有多少?貴族少女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貴族才女李清照;「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重重戒律,道道圍牆,鎖住了一代代人的青春,窒息了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花。《救風塵》,《望江亭》,《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三言,二拍》里的男男女女.《聊齋》里姿色艷麗,清純聰慧,勇敢追求自我的花妖狐魅都在壓迫中抗爭。
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真理觀念,以官的標準為標準,從上,從群。養成依附,服從的習慣(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從而導致了頑固的奴性。中國人有團體觀念,而無國家觀念、公民意識,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圈子裡,很容易成為一片散沙。八國聯軍長驅直入,日本鬼子縱橫華夏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文化講人,講權,不講人權,不講人權,不講義務,不講權利與義務的對等。講道,講理,不講道理。講平,講等,不講平等。中國文化有人情味,但缺乏規則意識。常常因為面子而放去規則,公私不分。先進的文化應鼓勵人們為保衛自己的權力起來抗爭而不是永遠的忍讓克制,逆來順受。
中國文化之重建
人類社會經過神權時代、君權時代已經進化到民權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儘管被一些西方精英所推崇,但要復興並走向世界的普通民眾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對其改造和重建,方能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利澤萬邦。任何對於中國文化重建的新嘗試都不能不從價值觀念的改變開始。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系統所構成。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是價值系統的不同。立人之道曰義,生人之用曰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義利之辨是孕育,衍生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近代新學的酵母或基因。天理,自然之道理,人最基本的需要。只求棲身之所、飽腹之食便是天理,追求豐屋美食便是人慾。食、色、暖、息,人倫物理。需要即人之本性。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所惡。情慾是人生的原動力。顧炎武指出「天下之患莫大於貧,治貧之措施,莫過於調動人的自私心」管仲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好色,人之所欲也,富貴,人之所欲也.生活中沒有一點兒享受的人詛咒生活,生活中缺乏享受的人抱怨生活,生活中可以享受而又知道合理享受的人感謝生活.創造價值而不能享受價值的人是痛苦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除了學習和覺悟最關鍵的是有制度作保證,制度強則國強。如果你不服務人民,人民的有權把你拿下。否則都是空談。另外中國文化不應只講漢文化,儒家文化。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在現在看來是大錯特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儒家的道德教育,道家的和諧息民,管子的經濟基礎,墨子的科學技術,法家的依法治國,孫子的軍事謀略。各取所長為大用。同時,應廣泛吸收蒙古族,滿族,鮮卑族等民族中漢文化所欠缺的先進基因以增強漢文化的剛性。有鮮卑血統的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蒙滿游牧民族征服中原開疆擴土才有大中國之疆域。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團結合作,機智勇敢的草原狼精神必須融入中國的新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基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崇尚和為貴,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明朝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艦隊,從無建立殖民地的念頭。但國雖大,怯戰必衰。該出手時不出手,牽著鼻子跪著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哪一個英豪不是尚武的結果。承平日久,尚武一旦墮落,外敵就對你驕橫。古希臘亡於尚武的斯巴達,羅馬帝國後來丟掉了尚武精神被外族所瓜分。「時移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與時俱進才能亘古長存,這是真理。然而,中國要自立於世界,就必須有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根本,改化西方文化為己用,使之符合中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民族特性使其強化吸引力、凝聚力和親和力。它需要繼承一些好的,優秀的品質,同時也要不斷的,蕩滌自己文化當中的污泥濁水,誠如一棵千年古樹可以長新枝、發新芽,可以斷枯枝、落舊葉,但它的根、它的本是不能動的。只有這樣,它才能萬古長青,枝繁葉茂。文化影響性格,性格對於個人來說,是其能否成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於民族來說,民族性格則更是一個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攸關的國家大事。我們的使命是用新文化改造民族的劣根性,重塑國民精神,培養新型國民。把官本位變為民本位,把崇拜權力變為崇拜天才。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舉世無雙的人力資源優勢。讓新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消除誤解,克服偏見,改變成見。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和諧世界的建設作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作者:付順華,石家莊市第四十二中學高中部英語老師,國際部AFS中國文化老師。 Email:fsh630901@163.com.
QQ:260884231
推薦閱讀:
※《錫劇傳統劇目考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大家講堂】 劉夢芙:傳統詩詞創作的意義與基本方法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民間祭灶傳統及爐灶的風水禁忌
※自媒體運營與傳統實體生意?
※中國傳統色彩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