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閱轉載超百萬的教育寶典~最實用的家庭教育實務手冊第一輯

序言

本著對中國教育發展現狀的深入思考,以我們對教育的淺薄理解拋磚引玉,以便和大家共同探討中國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搭建了「中國教育研究」這一教育微博平台。

隨著探討的深入,這一微博平台得到大家的廣泛支持與鼓勵,並受到眾多專家老師的讚賞與認可。隨著探討的深入,我們發現這一微博平台已不能滿足廣大專家、老師和家長朋友們的需求。因此經過我們深思熟慮和緊張籌備,建立了「中國教育研究網」這一垂直互動公益性網站,為大家深入討論、探討教育問題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平台。

自2011年9月底開通「中國教育研究」微博平台至今,短短三個月我們共發微博7000多條,共計近60多萬字。其中不乏大量關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問題的深刻探討與討論。同時,我們的「教育無痕」理念在此過程中逐漸成形,受到了專家和朋友的支持與鼓勵。

為了便於大家更好的掌握新時期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我們把具有教育探索意義、教育實用技巧、教育新銳觀點等內容也是常見的教育問題彙編成冊,同時本著互聯網共分享的精神和對中國教育的公益之心,供大家免費參考學習探討。自本冊第一輯出版以來,下載量共計達到百萬於次,我們深受鼓舞也倍感壓力,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廣大教育愛好者的支持與厚愛。因時間倉促,內容可能還有很多欠缺,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大家多多指正。在接下來的整理撰寫中我們會再接再厲,為大家奉獻出更加實用、精彩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用技巧。

中國教育研究網

www.hantopedu.com

2011年12月

第一章

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兒童接受的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作為塑造性教育,家庭教育為每個人的發展打上了最早而又深刻的烙印,是造成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國外有份調查顯示:「教育成功的因素中,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兩倍於社會和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 世界上沒有什麼教育比父母的「身教」更有效的了。家庭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環境。父母是孩子的成長環境,父母有禮貌有德行,孩子就會成長在有禮貌有德行的小環境中,在潛移默化中他也會成為有文明有禮貌的人。即使社會環境一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孩子的影響也不會大。很多研究發現,兒童自尊心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影響的,而且這種影響與人生以後階段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聯繫。例如,缺乏自尊心可能會導致社會適應障礙和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因此,引導、培養孩子形成正常和健康的自尊心,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

目前中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經濟富裕的時代給家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與多元價值觀選擇的衝突,孩子成長環境的變化與家庭教育內涵弱化的矛盾以及如何採用適應富裕社會需要和特點,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在家庭中我們很多的家長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識和兒童權利意識,容易感情用事。家庭教育中,家長承擔著雙重角色,即教育者和父母,但很多時候家長更多地強調自己作為父母角色,而忽略了作為教育者角色,教育中缺乏平等意識和兒童權利意識。表現為不尊重兒童的人格、權利,教育態度和行為方式不理智,如溺愛、放任、簡單粗暴等等,家庭教育的不當引起種種的教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許多家長並不是輸在學校教育上,而是輸在了家庭教育上。如果家長不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如果家長把這些來自於社會的不良情緒經常轉嫁給孩子,如果家長都沒有風度,如果家長都使用的是沒有教養的方式在教育孩子,試想所教育出的孩子能有教養、有風度嗎?!

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長,家庭教育專業化課程建設項目首席專家顧曉鳴說:「家庭教育是專業的,可以提升我們育人素養;家庭教育是樸素的,可以服務於每一位家長;家庭教育是實用的,可以解決身邊具體問題;家庭教育是科學的,可以改變我們生存現狀。」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好的和壞的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無論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將如影隨行。習慣影響一生。習慣的力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一切問題都可以從家庭教育中找到答案。你可以去騙一個騙子,也可以去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對敷衍不了一個孩子。在我們一生的道路中,很少有人能夠像我們的兒女那樣清楚地看透我們,別人可能看錯,但逃不過兒女的眼睛。教導兒女時,首先自己得做好。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不是建立在教導上,而是建立在塑造、熏陶與潛移默化上。

家庭教育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漸進過程,它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也就是說不能像設計產品那樣,也不能按照一定的配方教育我們的孩子。孩子是活生生的,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處於動態之中的。有些家長希望獲得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孩子的長短也不能被料定。休息、娛樂、談話、家務勞動、郊遊都是家庭教育的途徑。家庭教育的隨機性還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實際上,經常對子女起作用的是家長的言談舉止,不論是有意無意,家庭教育時時處處存在於家庭生活的每一瞬間。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無痕理念

教育無痕是相對「有痕」教育提出來的概念。在教育理念上,倡導「以孩子為中心」,追求「潤物細無聲」,以激發孩子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慾望,內化教育要求,促進其行為的自我矯正,從而達到「使孩子受到教育並避免其感覺有人在教育他」這種意境

我們提倡無痕的教育,就是要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教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真知,學會做人,提高學習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掌握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本領。

l 教育無痕的原則

1) 大智若愚、大言稀聲,觸動感激、心有靈犀、快樂成長;

2) 以身示教,家長由衷地愛撫,充滿愛意的目光,意味深長的一笑……;

3) 永葆童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4) 寬容尊重;

5) 需要家長永遠扮演問題遭遇者的角色,不是告訴、不是給予、不是灌輸,而是退到思維的起點,與孩子一同探索。

l 教育無痕的內容

在教育中不留痕迹,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教育。這裡的「痕」作「痕迹」理解。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意圖,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善於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放下家長的架子,以平等對話者的身份,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發揮影響作用

教育孩子時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不是沒有教育意圖,而是不讓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圖。孩子從家長隱蔽了意圖的教育中受到啟發、感染,達到教育目的,實現教育意圖。

如果我們把「痕」理解為一種樣式、模式,「無痕」,就可以理解為沒有固定的模式,無論是給予還是開啟,無論是教育家們總結的何種教育模式,只要是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模式,最終都能達到殊途同歸的教育目的。這就是「教無定法」。

教育無痕之善教無傷。「痕」,指傷痕。「無痕」,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方式方法的簡單、粗暴或不當,給孩子心靈或身體留下創傷。這就是「善教無傷」。孩子為祖國的花朵。花朵不美麗,而且嬌嫩,脆弱,需要我們精心呵護。任何一點簡單、粗暴或不當,都可能使花朵破碎、凋零。

教育無痕之家庭教育。如果父母是好批評的,孩子就學會批評;如果父母是能容忍的,孩子也學著容忍;如果父母好責備別人,孩子也學著責備;如果父母採取積極的態度,孩子也會;如果父母灌輸一種有能力和能勝任的情感,孩子也不會甘於落後,他會把這種情感和態度帶到課堂。教育無痕需要簡單含蓄。孩子拿著獎狀興沖沖地跑來,家長高興地拍拍他,或者擁抱他,一個簡單的動作會讓孩子幸福好久,甚至記住一輩子。家長由衷地愛撫,充滿愛意的目光,意味深長的一笑,都會在孩子心中盪起層層漣漪,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教育孩子不是一種枯燥的責任和義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富足。感悟童心」實質就是要尊重兒童,平等地對待兒童。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的成長,他們的認識,他們的發育都有自己的規律,任何違背規律不符合孩子實際情況的「教育」都不可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個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個性尊重個性的教育。尊重個性的教育不僅需要欣賞和悅納,更需要寬恕和包容——寬恕個性發展中的失誤和錯誤,同樣也要包容個性發展中的缺點和不足。教育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社會標準件」的,教育是張揚個性、培育個性、保護個性的方法而不是抑制個性、抹殺個性、消解個性的手段。

教育是溝通的函數,而溝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對人性的信任基礎之上的。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壓服,不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馴化,教育是平等交流基礎上的相互影響。有了充分的溝通,才會有教育的創造、教育的快樂、教育的享受與富足,以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共同發展。家庭教育是最早、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包括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教育。有意識教育指父母從思想、品格、知識諸方面來教育孩子。無意識教育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無意中對孩子所起到的教育影響作用。然而人們往往忽略無意識教育,殊不知無意識教育不加註意,會產生很大的負效應。

葉聖陶說「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樣才是達到用不著「教」?一是孩子有了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沒有家長的教,孩子也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二是孩子掌握了學習的要領和方法,家長沒有教,孩子也能學會。其實,「教是為了不教」,對於思想品德教育同樣是適用的。

第二章

熱點問題實戰案例解讀

案例一

孩子精神狀態出現問題:12歲女孩,初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北京某重點學校就讀。性格內向,一年級時因不愛溝通在學校被老師罰站2小時,兩年後家長方知此事。從此更封閉了,成績也下降。今年期中考試後突然間歇性搖頭、點頭,不怨提及原來學校、同學等。現辦完轉學手續後輟學在家,本人有意識但無法有效控制此行為。

微解答

陶道武(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孩子在重點中學上到初中,說明後天環境影響比較大,改善的可能性也大:1、專業人士介入,方式要恰當、自然,最好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病;2、改善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自閉的人喜歡專註自己,而親子的有效互動幫助他認識自己和他人;3、父母親職,孩子才能走出自己,為孩子提供合適的方式和氛圍。參考:1、注重情商教育2、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記事事包辦3、別把孩子封閉在學習的小圈內4、為孩子的交友創造條件5、盡量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總之,需要父母先調整好自己,才能幫助孩子,為孩子設計出他自己的人生。比如,這樣的孩子某些方面可能更突出,父母能否察覺?大城市和重點校對孩子好嗎?

黃震(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法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後):

嚴重關注學校的軟暴力!先將孩子從學校解放出來,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如有必要可求助心理醫生。

安妮玫瑰香如故(作家、婚戀家教評論員、選秀評委、四美居機構董事執行總裁)

這個案例是孩子家族問題的顯性顯現,是家族系統內的問題,不要找學校原因,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只有調整家庭關係才能打開孩子心靈。解鈴還需系鈴人。

艾瑪瑪的敘述(獨立教育研究人):

曾經我接觸的一個孩子,十七歲,初三,休學一年,已去看過心理醫生,醫生開了抗抑鬱葯,他媽媽怕給孩子吃藥,所以尋求教育的解決途徑。這個孩子,我們用了一個月使他走出自閉。我們發現癥結在家長的心態和教育方式上。治療得向孩子和家長同步進行。

周合(上海市兒童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我兒子在交大附中調皮有名,夏天在教室外喂蚊子是經常的事兒!老師諷刺打擊也是經常的事。但他並沒誘發自閉症!一些心理發育有缺陷的孩子,遇上挫折或意外容易發病,心理疾病不能一概與教育體制聯繫,太牽強了!

白冰(接力出版社總編輯):

建議去協和醫院看一下心理醫生。

案例二

小學一年級女生,三歲時跟隨父母一起來到本地。平時不愛說話,朋友不多,跟熟人、爸爸媽媽說話還可以,從來不主動跟老師說話,課堂回答問題聲音很小,不會的就不說。平時跟她說話,不管用溫柔的還是嚴厲的語氣,她都不開口,也不敢直視老師。我該怎麼幫助、怎麼打開這個學生的心扉呢?

微解答

黃微(家庭教育專家,國家一級培訓師):

這種孩子不自信,不太渴望出人頭地,受人關注,老師要多表揚和鼓勵孩子,但是表揚的時候還不能大張旗鼓,要淡淡地表揚,時不時地給孩子一個會心的眼神和微笑,把孩子當做親密的朋友,可以分享心事的那種,不要指望一次兩次就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一定會大有改善。

楊霞(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心理專家,北京協和啟迪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要多進行彈跳訓練,例如跳繩、挑袋、羊角球、蹦床。蹦床的效果是最好的,建議家長帶孩子來我們中心訓練,或去公園鍛煉,大約一周2-3次,每次20分鐘以上,很快就見效了。老師很孩子說話不管用時,可注意培養她的朋友和同學接近她,叫她一起跳繩,然後跳大繩,跳皮筋等.和孩子說話她不怎麼回答的話,還可以給她一些任務,能讓孩子自己覺得有用是使孩子內心強大的好方法。讓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後誇她。讓家長帶孩子去爬山,在山頂上大喊。允許孩子大哭,能哭的孩子能說。

幼教老師Teacher_V:

孩子的性格有可能是天生的,也有可能與三歲時生活環境的變化有關。通常由於環境的變化,孩子都會由於太多的不確定性而缺乏安全感,因此基本都會先把自己封閉起來,尤其是三歲左右的孩子,本身就處於一個敏感期,加之語言上有可能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內心更產生了難以融入的感覺。建議一定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家長在生活上更要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可嘗試一些不太熟悉的事情,或到新環境中鍛煉,逐漸創造一些鍛煉她的機會,由易到難,幫其找到更多的成就感。孩子的內心,是需要一點點的打開。剛上一年級,很好的機會,讓他感覺到上了小學跟以前不一樣,這老師跟我見過的都不一樣。

義烏老叨(浙江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義烏市教育學會會長、教育局正局級調研員):

先問問家長:你疼過孩子嗎?關心過孩子嗎?有經常與孩子一起玩賞嗎?有讓你朋友帶他小孩經常來你家玩嗎?如果沒有,就先把這些做起來如何?

與暢同行123:

先不要急於和孩子語言交流,抱著她撫摸她,給她安全感,讓孩子像依戀媽媽一樣的依戀你,你才能走進她的心裡打開她的心扉

案例三

滿足孩子要求後孩子就食言,犯錯誤不承認怎麼辦?孩子五歲,往往自己滿口答應的事,滿足她要求後就食言,就算是做也是糊弄居多。犯錯誤也拒不認錯,就是認錯也是口頭上的,絕不是真正認識錯誤,而且沒隔幾天又犯,認錯基本上成了解脫的借口。講道理、鼓勵,從小就這樣教育她,可現在感覺她是油鹽不進。

微解答

陶道武(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我感覺父母很想「教育」孩子,但策略不足。食言、錯誤、借口,講道理大多是成人模式,親子之間的互動過於成人化或教育意識明顯,讓孩子很不舒服,為什麼要先滿足呢?你怎麼看待孩子的錯誤呢?孩子為什麼要找借口呢?如果家長看不到自身的問題,孩子的問題不會有太大的改觀。有時孩子是被教育出問題的。

幼教老師Teacher_V:

5歲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現在諸多待人接物的做法註定與前期的教育培養有很大關係。而這個時期的是非觀念還並不強烈,對於「承諾」的概念更是模糊,而每個孩子心裡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小算盤」,是與生俱來的,而年齡越大這個算盤打得就會越好,只會考慮怎樣對自己有利,因此也就不奇怪了。從孩子的類型上思考,倔強且主觀意識強、還喜歡管人很可能偏認知型,自尊心強可能有些偏敏感,主動感謝和示好說明人際智能很強,加之講道理很厲害可能邏輯智能也不錯…認知型的孩子不太願聽從命令,最好用情、理、法的溝通方式,敏感型的孩子比較會察言觀色,情緒波動會較大,所以更要注重方式和力度。所以寶貝媽媽要為有這麼一個優質的寶貝而驕傲啊!當然這也意味著她更難「對付」~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擁有更多的耐心,找到更多的方法,網上會查到一些關於認知型和敏感型小朋友的教育方法,可嘗試一下。更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統一思想!儘管在方式上可以一個硬一個軟,一個紅臉一個白臉,可換著來。建議:讓孩子切身感受到:1.犯錯誤有什麼不好,有什麼危害?2.犯錯誤應該受到一定懲罰,為什麼;3.為了避免再犯錯,應該採取一些措施。4.有些事情可以得到獎勵。5.為什麼要承諾或交換條件?6.為什麼承諾要兌現?7.承諾沒兌現好嗎?——結合實例,甚至可以讓孩子嘗些苦頭,長點教訓,以記住為什麼要這樣。另外,對於獎勵金錢化想多提一下~ 首先個人認為,5歲左右的孩子培養存錢有些早,這都屬於之前提到的「延遲滿足」的範疇,可有很多方法培養,就比如把金錢換成積分,這樣可不太讓孩子幼小的思想「金錢化」。但不管金錢還是積分,最好不要以努力度衡量,可以通過最終效果,甚至是過程中的表現力來衡量。

案例四

青春期逆反心理:初三孩子敢與父母動手!家境優越,父母溺愛。除學習外興趣廣泛,音體突出,學了10年小提琴,曾有一年多住私立學校。現總抱怨童年是灰色的,尤其是上住宿學校那段生活。怨恨父母、母親的話完全聽不進,甚至敢與父母動手。放學不回家、迷戀遊戲,一進屋就反鎖,從不說自己的事。

微解答

李禎-Aresson(心理學專家):

首先,真正是出於興趣廣泛而音體兼優的孩子不會抱怨童年的灰暗,必然有父母主觀臆想成分,或是受迫學琴而剝奪了不少玩樂時光。這就能解釋他逆反的兩個徵狀:一、不滿童年,惡補遊戲。二、認為家長根本不了解自己,拒絕交流。這些都能引起憤恨。抱怨住宿學校的生活主要是欠缺獨立生活能力,這也是父母在生活上過於代辦造成的。

當今家長普遍存在只要孩子管好功課學業,其他都不要管的傾向。孩子把父母對自己的照顧習以為常,逐漸發展成認為父母要對自己的一切幸福負責,喪失了自我付出的意識。加上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就容易將不滿付諸暴力。要等孩子自己成熟到意識這些問題不是沒可能,但他現在將自己封閉在遊戲世界裡連同伴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都隔離就容易產生孤僻心理了,需要慢慢疏導。

首先是家長要擺正態度在跟孩子交流時多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家長的感受和理解去要求他。只有先讓他感到自己被理解,才可能慢慢培養他理解別人。我有同樣小時被逼學琴級別高了後自己又愛上小提琴的體驗。但不同的是我從小父母都鍛煉我做自己力所能及甚至略超出自己能力的事。除興趣之外成就感是孩子學習最重要的動機,這種成就感一開始來源於父母老師的肯定,漸漸發展到其他人乃至虛擬世界的肯定。

孩子不肯講的根本原因是認為父母不會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且父母可能給他留下愛評價愛教訓的印象。如果父母不想跟孩子越走越遠,必須要把自己擺在孩子朋友的地位上而不是權威家長或其他不平等的關係。最影響青春期孩子的人是同伴而不是父母或老師了。所以先把自己當他朋友分享你的事才能行。他能跟你說一些,說明癥結找對了。

我也有幾個青春期的表弟表妹,跟父母像朋友一樣相處的幾乎不屑於跟我分享多少學校的事因為已經跟父母說夠了。跟父母有隔閡的就會特別依戀我,這都很正常不用太擔心。因為這取決於父母願不願放下架子真正去關注孩子關注的事,而這些事不一定非要通過孩子。

幼教老師Teacher_V:

溺愛成恨的又一實例。淺析:首先從溺愛的方面看,被給予的多了,孩子就認為都是應該的;家境優越就會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事事得來容易,而導致獨立性差,抗挫折能力較弱;音體突出,說明是學校的活躍份子,會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許;而學習方面顯然還未能找到足夠的成就感,尤其初三到了,壓力更大。從小提琴學習10年和寄宿私立學校來看,父母的確對孩子期望很高。因此猜想,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可能會經常遭到父母的言語相激——這可能便成為了目前狀況的最大原因。孩子認為,家長總覺得他不行,也不理解他,加之青春期心理較為敏感,關係逐漸疏遠。也或許,自小怨恨積壓多了,終於爆發了。這就是中國【灌輸式教育】與【啟發式教育】的最大區別。家長總是告訴孩子該怎樣做,總是嚴格要求,沒有做到還總抱怨。從來不試圖讓孩子去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有何益處,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何危害,讓孩子自己判斷自己選擇,在選擇過後,支持他,並協助他完成,其間給予鼓勵與引導。弟弟根本就不清楚,父母給了他一個多麼豐富多彩而有意義的童年。根本就不清楚私立寄宿學校是是花多少錢才能進去的,父母多麼希望他在那裡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跟多的鍛煉……一切「愛」都變成了怨恨,就是原於他不知道這些都是為了他好!所以只有行為而沒有思維上的引導,只會讓他認為那是一種逼迫。

建議:1.找中間人(可是姐姐,也可是父母認識的他的好朋友),讓他訴苦、發牢騷,講出自己心中的不滿,以及現階段自己遇到的問題,並進行疏導與建議。2.在中間人取得信任後,用同理心抱怨父母對他的做法不對,並又表示理解(從側面讓他理解)。3.父母出面承認錯誤,面談溝通,提出改進日後的溝通方式。仍然覺得學習問題可能是導致目前情況惡化、形勢緊張的主要原因(如果初三之前情況有所不同的話)。因此一定要讓他自己正視這一問題,避免用放學不回家,迷戀遊戲,和反鎖屋門來逃避父母,麻痹自己。初三是功課要要緊的時候,孩子自身便有很多壓力,我們要做的是減壓和鼓勵,讓他逐漸找到自信與成就感。中間人一定要以朋友的身份讓其敞開心扉,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煩心事進行互通,交心的溝通,避免說服教育!一定要在取得信任,敞開心扉之後,再談及父母,先與他一起抱怨父母的不是,再來啟發父母種種做法的原因。如果機會允許,可分成幾次聊,潛移默化的交流與啟發,進入他的內心,避免急功近利。

案例五

寶寶脾氣急躁該如何引導?寶寶兩歲半,脾氣急燥,和小朋友玩總會搶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或別人搶了他的東西,他就打人或咬人。我們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他都說再不打了,可是…唉…求助。我們應該如何做,如何引導?

微解答

將健康進行到底(國家高級營養師,人大社會心理學碩士在讀,兼修國學及中醫):

讓孩子學會分享,就可有效改善。首先家長必須有分享理念,如在家吃蘋果,分成多份,讓孩子首先分給爺爺奶奶,然後爸爸媽媽,最後自己吃,自然就懂得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快樂!以後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很容易學會一起分享玩具。如果大人無法以身作則,並給孩子提供分享機會,則很難教會孩子!

劉老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國家認證二級心理諮詢師):

試提建議:

第一,2歲多的孩子,道理聽不太懂,是靠感受、感覺來行為的,有可能他覺得要求未被滿足、引起關注,家長特別是媽媽,要付出時間、陪伴、關注、耐心、擁抱和微笑來對待孩子,滿足孩子包括精神和物質的要求;

第二,觀察孩子發生這種情況的細節、情景;

第三,反思並改進家長與孩子互動方式。

楊霞(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心理專家,北京協和啟迪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5歲之前沒道理,指的是5歲之前講道理根本沒用,而是需要給孩子做行為訓練。一是訓練表達情緒,而不是行為在情緒之前。二是訓練擠壓式的觸覺,不要做蹦床彈跳訓練,越彈跳越愛打人咬人。用大吊網把孩子放進去,像戶外吊床那樣搖動或轉動,效果特別好。不行的話要找專家訓練。

幼教老師Teacher_V:

據悉,這個孩子情緒波動較大,愛爭強好勝。有可能還會凡事要求高、追求完美,做事速度偏快…可能趨向于敏感型。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才逐漸開始聽懂道理,且自我控制力較弱。因此建議(如下):

1、首先幫孩子疏導情緒,緩解壓力或不滿。並讓他學會適當的行為來表達情緒,如訴說、跺腳,拍手等。

2、讓他明白那些東西不是他的,如果他去搶,別人就會像「別人搶他東西時他不高興」一樣生氣。

3、用正確多方式獲得自己想要的,去請求、交換,表現好時家長買給他等等,屆時教他為何分享,如何分享。

4、不斷灌輸打人不對的概念,並用實例說明,有必要時打小手,讓他感到疼痛。

5、這一時期盡量別讓他看到打人的畫面,如果看到了,就要讓他知道打人不對,而且將受到懲罰。

6、更多的去關注他被打的人,而適當忽視他,讓他知道不是打人才引起注意。

7、適當獎懲,事前提醒,以逐漸鍛煉其自控力。

王金龍(全國青年院校學報研究會副秘書長、福建省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

寶寶脾氣急躁與所處的環境是很有關係的,建議:讓寶寶多處於安靜環境,安靜會使寶寶感到舒適,遠離嘈雜對TA的身心健康和改善脾氣是有好處的;家長情緒不佳時,不妨遠離寶寶一會兒,以免影響其性格養成;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及時帶離,避免惡劣化;對一些需求延時滿足

案例六

孩子脾氣暴躁該如何教育?「有一男孩,有輕微腦癱。今年四月父母離婚,孩子留給男方。母親每周日接回。前天說,孩子脾氣特別暴躁,要什麼就必須馬上給買,不買就打媽媽,再不理就打自己。講道理根本不聽。母親非常難受,不知該怎樣教育孩子?」

微解答

黃微(家庭教育專家,國家一級培訓師):

這個孩子渴望愛。他要玩具打媽媽打自己,都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在索取媽媽的愛,媽媽不給就傷害媽媽和自己來懲罰媽媽。這個媽媽是不是以前經常給孩子送禮物,對孩子的要求盡量滿足?孩子把禮物和媽媽的愛等同了。這樣的孩子,要多給他溫柔的母愛,多關心他,愛撫他,多陪伴,當然該拒絕的要拒絕,別妥協。

張萱(教育心理學在讀博士,委員會認證應用行為分析師(BCBA),大學講師、特殊人群職業培訓導師):

不管打誰,孩子都是在用這種方法來得到自己想要的。和孩子的情況(腦癱)應該關係不大。如果是我會觀察孩子在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是眼睛看著大人?他會把自己打疼么?(我的一個學生就是用打自己來得到東西,後來我們發現他只把手打在地毯上,後來我們採用不理睬的方式。過幾天行為停止了)。媽媽心裡一定很難過,很內疚。希望不要因為內心的難過而讓問題行為繼續下去。

沈家宏(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首席心理專家,精神科大夫,碩士生導師):

可以看出孩子在用憤怒要愛。但無論如何打媽媽是不能被允許的,如果被允許,孩子的內在會更受傷,他會背負內疚和自責;要告訴他,媽媽是用來愛的,不是用來打的。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你打媽媽,媽媽卻很傷心。如果孩子打自己,要學會忽略,因為孩子打自己的目的是想控制媽媽。當然孩子的憤怒也可能是出於對爸爸媽媽的不滿。要想減少離婚對一個六歲孩子的傷害,媽媽可以做以下事情:

1.增加見孩子的次數,一周一次少了些;

2.不可在孩子面前說前夫的壞話;

3.告訴孩子爸媽是因為彼此不合適,而不是因為他才分的手;

4.告訴他雖然爸爸媽媽不再做夫妻,但仍然是他的父母,會永遠愛他。

案例七

孩子膽小怎麼辦?一家長求助,家有5歲男孩,不敢自己插電線插座,不敢自己劃火柴,爸媽想送他去學習游泳,他也因為怕水而不願意去。(但這孩子不是內向,在幼兒園表現也不錯。)家長著急,男孩子膽小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孩子在探索、創新方面的發展?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微解答

老肥媽:

他是聰明謹慎的孩子,那些事他沒把握,不一定是膽小。老肥小時候也這樣,但她第一次上台演出就很大膽,且有發揮,我卻在後台一直哆嗦。孩子的才能並不是多方面的,不必強求。老肥大了以後也無法做化學實驗,儘管理科成績很好,也需放棄,事實證明是對的,但這個選擇的根據就是她當初的膽小。

爹媽圈兒:

電線插座可以先斷電,讓小孩試著操作插上去,火柴的焰火很美麗,可以先讓孩子觀察火焰產生好奇心理,然後家長再劃火柴,再讓小孩試著划出美麗的火焰;怕水暈水因人而異,這個需要很長時間調整,游泳也並非都適合每個小孩,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優勢基因:

您的孩子是因為比較謹慎的原因,才不敢做這些,他認為沒有安全感的事。首先:家長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其次:對付這樣謹慎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耐心,愛是需要等待的。以後在做這些事情之前,家長應該提前告訴做事情的步驟、過程和結果,讓他事先心理有所準備。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償試,家長可以先做些示範,讓孩子看到是沒有危險的。然後一步一步讓他試著做一做,慢慢來,孩子經過幾次成功的經驗後,就會對自己有信心也能大膽嘗試了。

家長注意一定要鼓勵孩子,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越是指責、否定他,他越是沒有自信和安全感!要讓孩子覺得不管做任何事,都是快樂和開心的!首先通過鼓勵和肯定來激發他的興趣,興趣是打開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這樣就不會影響孩子的探索和創新了,並且通過不斷的獲得成功,他會越來越願意去探索。孩子在家長的眼中獲得自信並且來獲得評價。

星小橘子:

我自己覺得這些沒什麼,不能以個別事兒對孩子定論,大人也有怕得事情,有些大人還怕水呢,家長這樣過於焦慮了,不是每個孩子能插插座能劃火柴就代表了什麼。

魏家東:

要從小事情上去鼓勵他,舉例說一下,兒子1歲時去游泳,新來的老師死活也帶不上游泳圈,兒子很煩躁,不下水。此時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來,不是讓孩子下水,而是拿了一個小鴨子,給小鴨子也戴上了游泳圈,慢慢與孩子交談,之後兒子成功下水游泳。有的時候就是方法,看如何引導,轉移注意力,讓他發現美好。訓練只是個名詞,方便說而已,說給大人聽的,對於孩子是引導。每個人理解不同,表述不同,做法也不同,但是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所以說不能著急,要嘗試。那個只是舉例說明,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方法,引導的方法,就像陶行知4個糖果的故事,顯然現在不適用,但是方法可以借鑒。

案例八

怎麼糾正孩子的「慢」習慣?有位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做什麼都比別人慢,你再怎麼著急她不急,別人用10分鐘做好的作業,她都要雙倍的時間甚至更多,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怎麼都不改,怎麼辦呢?如何改變孩子「慢」的習慣,您有何高招?

微解答

魏家東:

可以通過遊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遊戲,使孩子在遊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吃飯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遊戲能激發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孩子的「勝利」。

魔奇英語-望京花園學校:

有可能家長碰到的是沉穩型的小朋友,沉穩型的人具有情緒放鬆,個性樂觀,不拘小節的特點。對於這類型的孩子,我們需要多教導他認真和計算的能力,學會安排和統籌。在學習和生活上盡量的往細處著手,注重細節,做到事無巨細,皆要全心全意。同時可以進行穿珠子、夾花生的精細動作,提高肢體運動靈活度。

青山碧水漁婆:

如果不是能力問題,拖延更多是心理因素,是孩子抗拒家長的手法。

陳儒山-上書房學堂:

可以嘗試逐步改變,父母幫助孩子進行時間管理。譬如統計每天必做的事情完成時間,如果每天堅持提前多少時間,連續21-30天,給予獎勵。獎勵必須是家庭可承擔,對孩子有吸引力的。一件事,連續重複21天以上,基本上就可以形成習慣。

S曉蓮:

回復@陳儒山-上書房學堂:沒錯,我的體驗是這樣,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必須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家長首先要嚴於律已,做什麼事都和孩子事先商量好,取得他的配合,再規劃好時間,鼓勵孩子在這個時間內完成要做的事。

第二章

家庭教育實戰技巧運用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們讓做家長的無所適從,即使對於最開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秘密,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學著和父母分離,越來越多地依靠朋友。我們應該做的只是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需要,你永遠在他們身邊。

人的視覺有一種創造力,關注什麼,什麼就變得明顯,容易被擴大。家長為了在青少年教育上起作用,過多的關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問題變得明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只需做到1.表現出適當的無知。2.學會對孩子示弱。3.不管孩子提出什麼不合理、荒謬的要求,決不能馬上駁斥他。

關於「早戀」的問題:孩子處在青春期中期時,異性對他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他們必須適應自己在與異性浪漫地交往時產生的矛盾情感,同時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候,如果父母強烈反對他們與異性交往,他們會抱怨父母給他們的自由太少,進而會在情感上和行動上與父母產生強烈的對立。

但是在埋怨孩子不聽話叛逆的同時,作為家長的您知道如何與孩子進行快捷有效的溝通嗎?專家建議之一:

1、用心地傾聽。

2、花時間學會真正理解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3、接納不完美,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吧!

4、常和他們一起度過有意義的時光。

5、別將孩子跟他們的兄弟姐妹、同學刻意地作「橫向比較」。

6、不常作否定,多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話題說說。

7、表揚,告訴孩子你為他感到自豪。

8、禮貌對待他們的朋友。

9、跟孩子說說你心中的煩惱,孩子會明白:遇到麻煩的並非只有他們。

10、熱心參加孩子組織的活動。

11、有些事完全可徵求他們的意見或看法。

12、對他們擁有的物品同樣應予以尊重。

13、不妨經常和他們一起哈哈大笑。

14、努力發現你和孩子共同喜歡做的事,並參與其中。

15、對學校布置給孩子的工作同樣熱心。

16、耐心地觀察並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

17、盡量多地和他們一起進餐,或做飯。

18、有時可對他們說,你認為他在某方面了不起。

19、讓他知道,你隨時隨地是他的幫手和後盾。

20、作解釋時務必耐心。

21、讓孩子學會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22、為了能隨時照顧孩子,你也須照顧好自己。

23、向他們說,你很高興是他們的家長。

24、見到孩子時不忘露出微笑。

處在青春期的少年,當他們獨立完成一件事之後,他們所獲得的愉悅會超過獲得一個好分數、吃到一頓美餐、看到一部好電影,因為那是用他們自己的勞動創造出來的。人類就是通過勞動進化成今天的樣子的,如果忘記了勞動創造世界這個根本的道理,那就使孩子失去了生存的根。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扮演的三個角色:權威、設計師、顧問。孩子小時,設計師和權威角色很重要;當孩子到了青春期,顧問角色很重要,一個好的顧問應該是朋友式的。孩子小時我們不是孩子的朋友,而是父母和長輩,如果孩子不把我們當成權威看待,就無法獲得適當的保護。

隔代教育

中國絕大部分隔代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他們認為教育子女可無師自通,一切全憑經驗。「吃的鹽比年輕人吃的米都多」、「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還多」,是爺爺奶奶的口頭禪。其實,不正確的隔代教育不但不利於孩子形成獨立人格和堅強生活意志的能力,還容易造成孩子後知後覺的生活理念。

有人說「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撫養的麻煩在於,祖父母對孩子的喜愛往往超過了對自己兒子的喜愛,同時祖父母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孫子的父母更聰明更有經驗,只有他們才能夠使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有對夫妻因忙於做生意,在兒子3歲以後就將他交給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帶。現在孩子已經10歲了,媽媽想把他接回來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回來後卻發現他身上有很多壞毛病,如任性、自私、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摔東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太主動與父母講話。讓老人帶孩子到底好不好?

隔代教育的弊端大家很容易體會到,比如:老人溺愛孩子,阻礙孩子自我成長;易引發家庭矛盾,導致親子隔閡;老人抱持老觀念不放,妨礙孩子個性發展等等,但客觀地說,老人帶孩子的確有一定的好處:老人有著更加平和的心態;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後顧之憂;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等。

當父輩與祖輩之間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孩子面發生衝突。孩子雖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就會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同時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

如何解決隔代教育問題呢?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盡量平心靜氣多溝通,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引發更多的問題;尋找合適的平衡點,祖輩要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要權衡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承擔必要的責任,父母要盡量多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

批評教育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能夠更大度的接納這個事實,而不是以強暴的手段來解決。犯錯是小,知錯能改才是王道,只要適當的引導,我相信孩子也懂是非,也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真實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應該儘快指出,才能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孩子的錯誤如果比較嚴重,採用冷處理是必要的,但不能拖延太久,錯失教育的最佳時機。

犯錯誤不等於錯誤。從來沒有哪個成功的人沒有失敗過或者犯過錯誤,相反,成功的人都是犯了錯誤之後,做出改正,然後下次就不會再錯了,他們把錯誤當成一個警告而不是萬劫不復的失敗。從不犯錯意味著從來沒有真正活過。鼓勵你的孩子:「勇於追求,錯又何妨。人生旅途上一些彎路和一些壞事必須親自經歷之後才能真正成熟起來,所以只要孩子大方向不錯父母不應該怕孩子做錯,因為不經歷錯怎麼知道什麼叫對。

父母批評教育孩子時,應該尊重孩子的人格,對事不對人,不能因為一兩次的小錯誤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將孩子批評得體無完膚。只需明白告訴他,這件事情做得不好錯在什麼地方,以後要注意改正,這就足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達到教育目的。

批評是藝術,批評不是責罵,更不是怒氣的發泄,批評是一種理性的表達,是一種明示,是一種警醒,是一種扶正,是一種嚴肅的愛。孩子的健康成長絕對需要這種批評。這樣的批評不會令孩子產生自卑、產生情感對立,更不會讓孩子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批評能讓孩子戒驕戒躁,保持不斷超越自我的活力。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賞識和肯定,父母批評孩子時,也應該設法尋找孩子錯誤中的閃光點,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績,批評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評,不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錯誤,還可以幫孩子建立自信。

生活教育

1) 讓孩子走向成功的六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源於父母注重細節的積累。1、鼓勵——珍惜並鼓勵每一個小小的進步。2、肯定——心理強化劑。3、讓孩子善於發揮自身優勢。4、專註——注意力的培養。5、信息刺激——成功的階梯。6、「一步一個腳印」——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

2) 改變「膽怯型」兒童三法:對於在外面膽小的孩子:1、在家別太寵溺,不要凡事替孩子包辦,適時放手,讓他多到社會上去見識見識。2、鼓勵使人大膽,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父母應當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勵。在尷尬的節骨眼上給孩子一個溫暖堅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會慢慢增長。3、不要操之過急。

3) 和孩子遊戲:隨著運動技巧的發展,他們的遊戲天地逐漸擴大,孩子開始每天都練習諸如爬、站、走的新運動技巧,直到完全掌握。在能自己走穩之後,孩子就用更多新技巧來玩複雜遊戲了。孩子並不是要刻意地去進行學習或研究才重複做那些動作,而在享受掌握技巧的樂趣的同時顯示他控制東西的能力。

4) 利用日常生活場景進行教育:日常生活的料理是接觸、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舒適的生活照顧使孩子在生理上得到滿足,愛撫、逗引讓他們在心理和感情上也得到滿足,產生信賴和安全感。親切地和他講話交流,使他認識人物稱呼和禮貌用語,逐步耐心引導孩子學會料理生活的能力。

5) 教會孩子:1、善於發現生活里的美。2、養成看書的習慣。3、擁有氣質與品位。4、跟有思想的人交朋友。5、遠離泡沫偶像劇。6、學會忍耐與寬容。7、培養健康的心態,重視自己的身體。8、有理財動機,學習投資經營。9、尊重感情,懂得感恩。

6) 教寶寶數數:數數不像表面所見那麼容易,許多父母常有一種錯覺,他們把寶寶能將數字背得朗朗上口當作會數數,其實叫孩子從一背到二十很容易,但在他們面前擺二十個物體,叫他一個個數,孩子卻常常數不上來。可見,叫孩子發出一、二、三這些音,和教他數數是不一樣的孩子只有真正掌握數數才能體會樂趣。

7) 守規則的孩子更受同伴歡迎:提醒父母可以從以下去培養孩子:1.多考慮小夥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2.遊戲時要遵守規則,輸了不要耍賴。3.想和別人一塊玩時,要有禮貌的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嗎?咱倆交換玩具行嗎?

8) 用小目標激勵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自己設立學習小目標。學習目標要小,不能太遙遠和難以達成,當孩子經過適當的努力,就能達到目標,他就常常體驗到學習的成功,這樣人就感到自信和積極。當孩子達成目標時,家長需要適當的鼓勵和獎勵,以刺激孩子不斷的求知慾。

9) 要讓孩子接受說教,父母要盡量做到,1.說得有理,符合孩子實際。2.說得有力,話語不能幹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年齡特點。3.要說的精要,不羅嗦。4.說得適時,不能盲目地有機會就說,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孩子最煩家長天天說,不分場合,見面就說。

10) 孩子說謊父母如何做:1、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切忌輕易許諾,事後忘到九霄雲外。2、別給孩子帶上「說謊精」的帽子,你的否定會給孩子帶來羞辱,形成自暴自棄。3、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錯誤不要責罵,不要揪住錯誤喋喋不休要幫他們改正。4、加強與孩子的感情聯絡,和孩子成為朋友。5、不要明知故問。

11) 停止孩子討價還價的方法:1、設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線,父母應該跟孩子有一個約定――任何「講條件」的行為都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保留父母的「最終解釋權」。2、限制物質鼓勵,倡導精神鼓勵,如果養成了以物質條件來換取孩子「行動」的習慣,不讓孩子纏攪也難。

12) 對付任性寶寶的方法:1、樹立榜樣。利用兒童讀物或動畫片裡面的榜樣來教育孩子。2、「打預防針」,事先講明違反規則的後果。3、轉移注意力。4、堅定立場,捨得拒絕。家長要保持一致的態度,不能一味縱容。5、「冷淡法」,等他情緒穩定下來,再給予適當關注。6、自然後果法,適當讓寶寶吃點小苦頭。

親子溝通

家庭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家庭幸福指數,關係到親子的融合,甚至還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所以,親子溝通每個家庭、每個家長和每個孩子的必修課。溝通這個詞有兩個關鍵意思,一個是分享,一個是建立共識。溝通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溝通,是傳遞愛的基礎,也是教育實施的主要方法。父母應該用平等的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並要注意技巧,講究方法,與孩子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讓孩子在民主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獲得成功。

當孩子還是小時,語言不完整不豐富,他用行為來表達內心感受和情緒遠比用語言表達來得多。 為人父母,如果能夠及時正確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緒,又能及時讓他得知我們聽懂他的情緒,願意與他一起面對,孩子就會知道我們是多麼了解和愛護他,我們是他最安全的可傾吐的港灣。這樣的幸福,在現在,更在未來!

生命影響生命。你可以去騙一個騙子,也可以去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對敷衍不了一個孩子。在我們一生的道路中,很少有人能夠像我們的兒女那樣清楚地看透我們,別人可能看錯,但逃不過兒女的眼睛。教導兒女的,首先自己得做好。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不是建立在教導上,而是建立在塑造、熏陶與潛移默化上。雖說母子親情是天生的,但是對幼兒而言,親子關係的建立,仍需要由父母親來帶動,因為幼兒的行為通常是模仿自父母的,而他們也是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彼此的關係是親密或是疏離。

l 如何與孩子交流

1) 要讓孩子願意跟你交流,需要有你和孩子之間長期的信任和互動做基礎。

2) 和孩子談論他感興趣的東西,一起做孩子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家長感興趣的內容。

3) 交流需要家長耐心聆聽,需要寬容孩子的錯誤。

4) 交流需要體諒孩子的困境,同情他的不悅。

5) 交流需要接受孩子的觀點.

l 父母如何向孩子示愛

1) 愛孩子,要給孩子成長的自由,放手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

2) 要用孩子喜愛的方式表達愛,不僅僅是買玩具哦,孩子需要的是你的關心,愛護,

鼓勵和支持。

3) 愛需要藉助肢體語言的力量,一個擁抱和親吻,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4) 愛不需要回報。

第四章

孩子綜合能力培養

性格培養

在孩子的一生中,樂觀具有許多意義:它是誘發孩子採取行動的強烈的動機;它靜駐孩子內心,可以提供充滿勇氣、克服困難的神秘力量。著名教育學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著孩子日後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努力營造一個積極、樂觀、和睦的家庭氛圍。

l 如何讓孩子變開朗:

1、勿對孩子控制過嚴。

2、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3、教會孩子與人融洽相處。

4、物質生活避免奢華。(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5、讓孩子愛好廣泛。

6、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

7、擁有適度的自信。

8、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財商培養

美國人有一個共識:在諸多成功中,賺錢最能培養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須從小教孩子理財,培養他們的財商。在美、英等發達國家,財商教育是中小學的必修課。然而在中國,如何與錢打交道的教育幾乎是空白。

財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詞最早由美國作家兼企業家羅伯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出。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財富及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財富及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財商是與智商、情商並列的現代社會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財商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慢地培養,長期地積累。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過程中,都需要父母的引導。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理財教育的內容也不相同,要讓理財的理念和技巧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孩子的頭腦,融入了孩子的生活中。

l 孩子財商培養幾點方法

1) 教其認識各種貨幣的價值及其使用;

2) 為孩子建立個「小銀行」,教會孩子儲蓄;教孩子合理使用積蓄,除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去支配;

3) 樹立孩子購物預算的意識,在給孩子零花錢的同時,家長要讓孩子記支出賬;鼓勵孩子買打折商品;

4) 家長的理財、消費觀的影響等。

美國著名理財專家認為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他提出了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時所擔負的義務:要使孩子在4—10歲掌握理財的基本知識,包括消費、儲蓄、給予,並讓孩子進行嘗試;10—20歲時掌握並開始養成好習慣,消費、儲蓄、給予、使用信用卡。讓孩子們懂得創造和保住財富的意識必須循序漸進。

自信心培養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學習成功、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甚至比智力教育更為重要,許多時候,孩子學習不好,往往不是智力問題,而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生活實踐和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面對成敗難卜的事情,取得成功的唯一條件就是信心。」而斯坦福大學特爾門教授的研究結果則表明,那些做事有自信心的人,才是將來最有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創造、有所貢獻的人才。

父母愛孩子,必須要捨得用孩子。一個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進而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並且產生強烈的責任感。父母捨得用,孩子很容易體會到他的價值所在,這會讓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強;孩子在實幹中得到鍛煉,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孩子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錯誤教育方式及孩子抗挫折比較低造成的。當一個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籠罩,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束縛,聰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發揮。因此,家長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指責,讓孩子在實踐中品嘗到成功的快樂,並從成功中體會到自己是有能力、有本領的,自己並不比別人差。

l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1) 告訴孩子他自己就是無價之寶。

2) 讓孩子做一些容易做的事情。

3) 弱化孩子的錯誤突出其取得的成績。

4) 重視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5) 責備孩子之前必先讚美。

6) 強化優點使其不斷進取。

7) 用高目標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8) 用「原依賴」和孩子建立互信。

9) 不在第三者面前責備孩子。

10)讓孩子回憶過去的成績重建信心 。

l 常說十句話讓孩子充滿自信

1) 「我能看到你的好。」

2) 「我會保護你。」

3) 「我理解你。」

4) 「我認真對待你的感覺。」

5) 「我相信你。」

6) 「你可以主動改變。」

7) 「你可以犯錯。」

8) 「你可以管理自己。」

9) 「你會和別人相處得很好。」

10) 「有些事你可以獨立去做。」

l 幼兒自信培養

2—3歲的寶寶自我概念越來越清晰,此時幫助寶寶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評價,可以提高寶寶的自信心。

1) 幫助寶寶發現自己的進步,讓寶寶更喜歡自己。

2) 教寶寶自理,當寶寶有進步時及時表揚,讓寶寶對自己充滿信心。

3) 觀察寶寶的喜好和特長,引導寶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讓寶寶快樂地學習成長。

創造力培養

中國學生知識基礎紮實,但缺乏創造力,如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考試大都很好,但做創造性研究卻不如美國學生。學生之所以創造力匱乏,原因主要在於我國教育長期忽視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的培養,始終無法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怪圈,徘徊於知識型教育模式之中。學生作業、考試負擔過重,中國教育成了考試地獄。

渴望動手是孩子發揮創造力的表現,但是家長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如擔心孩子把玩具弄壞了,把衣服鉸爛了,給家長添亂等。於是,家長時常錯誤地在孩子想要動手實踐或者有與眾不同的想法時,不恰當地制止孩子。孩子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困難的機會相對於過去的孩子來說越來越少,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父母應當培養孩子從小養成喜歡做事、喜歡解決、喜歡合作,讓他們的創造力在失敗與成功中不斷的成長,為以後打下基礎。

l 家長的這些特徵有利於發展孩子的創造力

1) 自信,不傳染給孩子焦躁的情緒;

2) 開明豁達,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不對孩子過分干預;

3) 熱情,鼓勵並參與孩子的活動;

4) 尊重孩子,重視孩子說的話,不敷衍或是嘲笑孩子看似幼稚的「發明」或「發現」。

l 孩子具有創造力的特徵

1) 特別活潑,不喜歡受約束;常不按常理出牌,喜好接受挑戰和冒險;

2) 感覺敏銳、思考細心縝密,能掌握事情的關鍵;

3) 點子多,思路流暢,針對問題可以提出許多解決方法;

4) 想法新穎,不拘一格。常打破常規,不拘於某一觀念;

5) 好問、幽默、勇敢。

l 提升孩子創造力方法

1) 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做一位有創造力的父母,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能 了解他的好奇心、興趣、心事及意見,彼此間作良性地溝通,讓孩子不被環境模式化,幫助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2) 講故事、閱讀、作文等活動可以使孩子思維活躍,聯想豐富,產生新形象、新觀點;

3) 數學可以激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4) 讓孩子走進自然,激起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5) 多做智力和邏輯思維的遊戲,刺激大腦發展。

6) 積极參加各種校外、課外活動,結合知識性和趣味性,讓孩子多動手,進行生活上的實質教育,給孩子的創造力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交際能力培養

適應壓力,無論是人際交往的壓力,還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都是促使個人發展的條件。過度依賴家長帶來的鬆弛感,有可能造成責任感的缺失和抗壓能力越來越差。做父母的千萬要幫助孩子儘早脫宅。讓他們早一點在現實生活中結識夥伴,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早一些掌握與人交往的能力。

l 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

1、鼓勵孩子帶小夥伴到自家玩耍。2、小朋友的世界,家長別怕孩子吃虧,別忍不住就想替孩子出頭。3、別把家長的消極情緒傳給孩子。4、別讓孩子過分依賴你,學會忍讓和體諒他人,讓他獨立解決衝突,爸媽在背後支持,有見解會更受歡迎。5、視野開闊: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鼓勵他勇敢。

l 幫助孩子交到好朋友

1、鼓勵孩子大膽交往,要適度的提醒和節制,但不要限制孩子交往。

2、不要過多的干涉,給孩子創造機會的同時,不要過多的干涉和保護孩子。

3、允許孩子有異性朋友,做開明的父母,強制不如疏導。

4、歡迎孩子帶朋友回家,不要怕把家裡搞亂,讓家成為孩子的天堂,尊重孩子和孩子的朋友

為了孩子的未來,做父母的千萬要幫助孩子儘早「脫宅」。讓他們早一點在現實生活中結識夥伴,讓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壓力,早一些掌握與人交往的能力。做父母的不能因為怕孩子交結「壞朋友」,把孩子鎖在家裡。朋友圈子的縮小,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損失是巨大的。

編後語

本冊歸納成形的內容只是我們微博內容與教育觀點的一小部分,但其中卻蘊含了眾多教育專家、老師和教育愛好者一顆顆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熱心。經過層層精心篩選,取其精華,本冊所含內容可以說是目前最為與時俱進、最為實用、最為權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戰技巧。接下來,我們會陸續整理歸納新的手冊內容,以供大家參考探討。

在此再次感謝周合、王勝Alan、胡萍、兒童教育專家譚老師、馮老師談育兒、義烏老叨、陳禾、薛峰圍脖、沈家宏成長心理學、走進自閉症、陶道武、黃震、黃微、楊霞、將健康進行到底、李禎-Aresson、劉老師、王金龍、曹專、華師附中譚某人、藍天遠山、陳彥僖、郭春迎 、品格父母教練 、椰子open 、我是劉德民、家庭教育指導劉稱蓮、愛上旗袍、沉靜的我 、成長的豆媽、Teacher_V、時間的沙、開心每一天ooo、薛峰_我的人生觀、爹媽圈兒、優勢基因、安妮玫瑰香如故、艾瑪瑪的敘述、白冰等眾多熱愛教育事業的專家、老師和博友的支持與鼓勵。

同時,歡迎各位教育愛好者關注我們的微博:中國教育研究weibo.com/hantopedu,以及我們的官方網站:中國教育研究網 http://www.hantopedu.com。這裡雲集了眾多教育專家、老師、家長和愛好者,靜待您的參與。


推薦閱讀:

在家中放置這件東西,便可擋煞招財保平安!(非常實用)
道醫實用秘本
部分日文實用網址介紹
線仙手工~~女士實用開衫
你所想不到的收納 2套30平公寓實用PK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轉載 | 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