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歸州十八拍(優秀散文)

[轉載按語] 明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是一篇紀念屈原的精美散文,遺憾的是不知作者姓名。特轉載到我的圖書館裡,供我閑暇時欣賞,好東西也讓館友分享。歸州十八拍屈子到了歸州,一半是因為屈原。那個曾經行吟澤畔、幽憂而歌的屈子,那個獨立不遷、上下求索的屈子,已內化成我們中華民族人格的標杆、精神的向度。他的逸響偉辭,造就了歸州遠近罕有的根根文脈,因著這文脈,又讓歸州有了十足的底氣,就如同它腳下涌動的江水,平靜其表,恣意其里,沒有了里,就只是徒有其表,具了里,有了底氣,這水就有了光,這歸州就有了厚度,有了歸宿,有了屈子的風騷和餘韻。了解屈子,其實不必到歸州。到了歸州,卻對屈子多了一份了解。如果說樂平里是屈子的故鄉,歸州卻情願是屈子出發的碼頭,不管是遂志,還是失意,他都可以從這裡出發,施展他的美政,也可以平靜地歸來,一澆心頭的塊壘,於是,屈原沱在歸州地圖上,有了它獨特的意味。屈子街這是一條街嗎?像又不像。說它像,是它兩邊布滿了像吊腳樓一樣的房子。說它不像,是它一不能走車、二不能走馬,三很少有行人。可以說,這是一條和屈原一樣獨具品格的街,也只有歸州配得起這麼好聽的街名。而所謂街,其實就是從山腳一直蜿蜒而上的台階組成的道路,這條特殊道路的坡度是六十度。兩邊的房子也是錯落有致,因勢而成。馬頭牆、滾龍嵴,處處顯出精緻的美,所有建築也一律粉牆黛瓦,簡單得恰到好處,卻是那種精心的簡單。寫有屈子街三個金色大字的牌坊在山底下,我們就從這裡開始,拾級而上,一步一景,移步換景,一直走到最高處。天、地、人,此時是最重要的元素了,往前望,可以看到屈原曾經發問的遙遙的天,和以藍天為背景的有點嵯峨的建築,回首處,底下是恆動的一江逝水,是遠處的一山淡綠。而我們,就在屈子街的深處走動。這些用青石拼成的台階,就如同一行行離騷和天問,讓我們哪怕只是浮淺的觸及到三閭大夫的靈魂。站在高處的台階上,留下一幀幀剪影,也留下了背後的一抹斜陽。美人香草少時讀楚辭,無端地喜歡美人香草這種說法,但不知就裡,以為美人就是美人,香草就是香草,或者美人有香草之氣,香草有美人之姿,是一個多麼令人銷魂的青春辭彙。後來讀了郁達夫詩:「美人香草閑情賦,豈是離騷屈宋心。」又讀了更多的集注,才知道事情究竟不是那麼簡單,屈原描寫男女之情,更多地是要寄託他的忠君愛國之思。其實楚辭就是一個植物的世界,裡面有名字的花草果木就達百餘種。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美妙的詩句任何時候吟誦都是一種享受。此次踏訪歸州,當然不是專為尋找美人香草而來,卻見到街上綠樹婆娑,花草妖嬈。我想問,那些攝我魂魄的、有著美好動聽名字的 「江離」、「申椒」、「菌桂」、「惠苣」、「留夷」、「揭車」、「杜衡」、「胡繩」 會在我的眼前閃現嗎?它們曾給予先賢們多麼巨大的想像力呀。從歸州的高處往下走時,我們與一株紫茉莉相遇,鮮艷奪目的花朵,不由讓我們駐足不前。同行者有幾位女子,一個叫它洗澡花,說它是在傍晚人類沐浴之時開放;一個說是胭脂花,可以把它摘下來做成佩飾,並現身示範,戴在素耳上,果然其艷無比。回來請教書本,她們竟都沒說錯。此花的別名很多,除了這三個,又叫夜晚花,夜嬌嬌。名多人不怪,只要好聽就行歸州臨水而居的歸州秉有天地的靈氣,臨水而居的歸州女子自然也是別具慧心,顧盼多姿。她們最適宜臨水照花,閃現秋波婉轉的柔情;或者用纖纖素手,在殷實的橘叢中纏繞,凹凸有致的身體呈現出一種豐收的喜悅。走在路上,她們就像散落在玉盤裡的一顆顆珍珠,生動有致,無光自耀。憑立軒窗,卻似乎又有一腔心事欲與人說又欲言又止。歸州因了屈原,更深沉;因了這些女子,卻也更玲瓏剔透。是的,歸州是小鎮,不比通都大邑。那些大都會女子也漂亮,但卻脂粉味濃,處處都有人造的痕迹。小鎮里的美女,比如歸州女子,卻嫌脂粉污顏色,崇尚淡掃娥眉,何嘗不是一種更持久、更綠色的美。小鎮里往往出大作家,已是定論;小鎮里出大美女,怕也是現實一種吧。柯南道爾說過:「女人個個都美,但有一些比其他女人更美」(Every woman is beautiful. But some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others),歸州女子也許是這更美里的一種。誰敢說山鬼、湘夫人的身上就沒有古代歸州女子的影子?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屈子其實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情懷。傍晚,下榻的賓館門口,幾位輕衣素麵的女子正在利索地為我們準備菜肴。她們的笑聲穿透力很強。在一頓豐盛的晚餐後,那笑聲還在洇透著我們作為過客的心緒。誰的歸州與歸州照面過三次,一次是在去屈原生身之地樂平里的路上,從車窗望開去,但見山外青山樓外樓,一色的樓閣亭院,飛檐翹角,大有古風存焉,因為是依山面水而建,故民居頗富立體感,車內的當地朋友告訴我,這就是新歸州。這次雖是遠觀,卻也不由人過目不忘。一次是到郭家壩爬三清觀,晚上我們專門驅車夜訪歸州,遠遠看處,但見燈火點點,人家處處,靜謐極也生趣極。那次,我們生怕驚擾了歸州,匆匆地來,逛了逛街容,在歸州廣場俯瞰,閑覽,然後又匆匆地走,去郭家壩歇息。我知道,這兩次我都沒有真正走進歸州,歸州仍然不是我的。就此發願,何時一定心無旁騖,專門為歸州而來。於是我們來了,歸州也以它的渾厚來迎接我們。暮色中的歸州是幽靜的,晨靄中的歸州是秀麗的,而正午的歸州也並不張揚。歸州的內心就如同一位處子,任外界如何嘈雜,如何勢焰,它都不為所動,安之若素。東坡詞雲,此心安處是故鄉。歸州讓我們心安,所以它何嘗不是我們的故鄉。皂莢樹小時讀魯迅文,總是被文里大量的陌生物什和辭彙纏夾得厲害。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有一段優美的文字「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里竄向雲霄去了」,接著又是蟋蟀、油蛉、蜈蚣、班蝥和何首烏、木蓮等等,當時還是黃毛小兒的我哪見過這麼多稀罕物呀,不由得對魯迅又恨又佩服,佩服其博學,恨其寫了那麼多沒見過的東西,讓我們背誦起來尤其吃力。以致那時每發新語文書,見到魯迅就發怵,因為他的文章總是比其他人的難幾個檔次。閑話少說,還是來說皂莢樹。這種魯迅百草園裡特有的花木一直讓我念念不忘。我的家鄉,這種樹多野生在井旁,我記憶中皂莢樹並不大,矮矮的,有點像灌木,婦女們有時摘下它的果實,在水裡浸泡,代替肥皂洗衣服,我小時好奇,摘下過它的葉子浸濕後搓弄,果然有油膩在手,皂莢樹真是名副其實喲。不想這次訪歸州,終於看到了「高大的皂莢樹」,就在歸州廣場的一角。同行的當地朋友告訴我,這棵樹有幾百年的歷史,原來生長在老歸州,後來遷植過來,成了新歸州最有底蘊的植物了。我不由仔細端詳起這棵皂莢樹來,看上去足有二十多米高,樹榦粗大,卻寫滿著歲月的滄桑。冠大如蓋,葉子邊緣有著細細的鈍齒,其綠如新發。聽說當地居民對它特有感情,移栽之始,許多人都自願地為其澆水,培土。民猶如此,樹何幸甚。有人說,看一個地方的歷史底氣,一是看名人,二是看老樹。在歸州,我們可說是兩全其美了,行不虛也。香溪歸州東十公里,便是婉蜒委曲的香溪河,而香溪河在歸州境內有二十八公里。寫歸州,這是一條繞不過去的河。但我至今耿耿於懷的是,為什麼在鄉鎮撤併的分分合合中,香溪鎮最後仍然其名不保,逃不了被撤併的厄運,在行政版圖上消失了。沒有香溪鎮,香溪河仍然在流,像一條美麗的白飄帶,給了三峽這塊美麗的土地數不盡的柔美,也給了三峽女子數不盡的嫵媚。都說三峽天下壯,其實只是其中的一端,到了香溪,掬一口清澈的水,再豪壯的人也會柔和起來,如果不巧聽到了香溪女子的情歌,那柔和便會變成柔情,說不定在心裡千迴百折起來,無法收拾了:「晚上做夢喜幽幽,夢是情哥睡炕頭。五更雞叫驚破夢,眼淚流濕一枕頭」,柔極愛極,說到香溪河,最繞不過的還是王昭君。香溪河畔是她的故鄉,相傳昭君入宮前曾在溪邊洗滌羅帕,百里溪流從此芬芳四溢,香溪由此而得名。香溪中有一種形似桃花、色若素絲、身分四瓣的魚,每當桃花盛開時節,那魚浮游碧水之間,與飄落水面的花瓣相嬉戲,是花是魚兩不知;每當桃花謝盡,那魚也不見蹤影,它便是香溪獨有的桃花魚。據傳說,桃花魚是昭君灑淚離別故鄉時,淚珠滴入溪水而變成的。我要說,這樣的傳說我願意聽一百遍。花蕊夫人詩說,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真痛心之作。昭君以一個弱女子,卻要擔負起一個國家和平的重任,亦讓天下男兒無顏色。「明妃生照楚江情,艷比天邊明月明」,以昭君之美惠,如能一生在這香溪河邊浣衣織布,相夫教子,也未嘗不幸福。但在時代的裹挾下,個人的幸福何足道哉,歷史也沒有假如,後人復後人,一句「昭君和親識見高」,就足以將一切冰解掉。望歸亭也許是可以登高望遠的緣故吧,望歸亭位於歸州新鎮的最高處,登斯亭也,新鎮全貌一覽無餘,浩蕩長江撲面而來。再細看,但見歸州依山就勢,背山臨江,呈「凹」形分布於屈家溝東西兩側。憑欄遠眺,遠山含翠;收眼近觀,柑橘透香。秋風徐來,此時如果身邊正好攜了一卷離騷經,展卷吟讀,其人其文,斯情斯景,莫非魂兮歸來了?同行者告訴我,望歸亭屬於新歸州鎮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因為是新亭,倒是一點古氣都沒有,兩邊立柱無楹聯,光禿禿的,不意給那些痴男怨女提供了渲泄情感的處所。不過新歸州才建成沒幾年,事情千頭萬緒,這些總有完善之日吧,須知山不可無泉,亭不可無聯。聯的妙處,是不但可以給遊客帶來雅興逸趣,過後有回味的憑藉,而且有時亭以聯名,互相襯托,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雲南昆明的大觀樓長聯,就是清朝乾隆年間昆明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有感而作,雖多至一百八十字,但見識超卓,襟懷闊大,讀到第一句「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就讓人神往不已了,遂使大觀樓名高天下,人聲沸沸。其實風景本來就是時變時新的,今人的新景在後人眼裡即成老景,望歸亭如果搞點整體文化擘劃,刻點楹聯,樹點詩碑,則功莫大焉。顧頡剛先生曾說歷史是層累的造成的,風景其實亦如是,前人留勝跡,後輩復登臨,登樓懷古,登高作賦,登亭望月,遂有文化勃興之徵。望歸是中國文化一個揮之不去的母題,愈咀嚼則愈味長。妻望夫歸,父望子歸,讓多少人望眼欲穿,即使肉體望成了石頭,望的人也是不得歸,歸不得。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念之能不斷腸?難怪舒婷寫神女峰,筆鋒一振,那句「與其在懸崖上壁立千年,不如在丈夫肩頭痛哭一晚,」得到了多少人的共鳴。歸州有望歸亭,歸州也有屈原和昭君,他們一個是失意的遊子,一個是去國的麗人;一個投身汩羅,一個埋骨他鄉。一個詩騷懸日月,一個青冢留後世,他們身雖不能歸鄉,魂和名則共歸兮。楚人不識鳳?閑逛歸州街,瀰漫在眼前的是濃濃的楚文化氣息,在屈子街頭,鑄造了一尊「楚鳳凰」青銅雕塑,翼翼有于飛之勢;而在鎮辦公大樓外牆,也盡配虎座鳳架鼓鐵欄杆、篆體「楚」字鑲嵌。設計者不趨時,不媚俗,而是將文化融入建築中,使歸州街散發出斑斕的文化靈光。說到楚文化,不能不提到鳳。楚人的風俗,尊鳳崇龍表現得異常突出。據統計,在《楚辭》一書中提到龍和鳳的都有二十四次之多。楚國的老莊哲學也是鳳影綽綽,《莊子 逍遙遊》開首就說,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這裡的鵬就是鳳。「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說的依然是鳳。楚人以鳳為圖騰,大概是楚族源於東方民族鳥圖騰集團,是源於楚人的固有信仰吧。歷史的傳遞和繼承有時就是這樣,不令而行,遞相祖述,遂使文化之香火不絕如縷,民族之精髓薪火相傳。以前很喜歡讀李太白詩,汪洋恣肆,及長,漸嗜老杜。記得太白有詩云:「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當然是藉此抒發積悶,有懷才不遇的怨氣在。但為何說楚人不識鳳,很多年都不得正解。後來才弄清了這句詩的本事,相傳有一楚人,誤將山雞當鳳凰,以重價買了回去,準備獻給楚王,不料路上山雞死了,楚王被他的誠意感動,仍厚賞了他。原來李白說的楚人,並非泛指,而是專指那位誤買山雞的楚人,不過這個故事倒是傳遞出了楚人好鳳的明確信息。寫到此,我倒對這位楚國先人生出些許欽佩來,起碼他還是真的喜歡鳳,不像我的另一位楚先民葉公,在家裡到處畫滿了龍,好龍的名聲震天價響,等到真的龍來,卻嚇得喪魂落魄,面如土灰,讓後人取笑不盡。楚人愛鳳,尊鳳,楚人也知鳳,識鳳,這大概是沒有爭議的了。新的屈原祠不就是棲身在秭歸鳳凰山嗎?我想,屈子若泉下有知,也會欣慰吧。騷詩之外與友夜遊歸州後,回到下榻的房間,不能寐,遂從包里抽出一本《清代騷壇詩選錄》捧讀。此書是參加端午詩會得到的,這次特意帶出來翻翻。我想說的是,這樣一本肯定沒有多少市場的書,秭歸方面為光大楚騷傳統,讓其付梓,的確可嘉可欽。至於此書錯訛之處和編排上的問題,則真是白璧微瑕也。我讀書喜歡僻一點的,翻開此書,我跳過了收詩最多的向國庠,而是徑奔吳翰章,吳是清代舉人,文史功底深湛。此前,說實話,沒有讀過他的詩。能在歸州讀到吳翰章,又是一緣吧。這個緣是有因的,一是前幾年讀北京蔣寅的《金陵生小言》,書中提到過吳翰章的《雙溪札記》,知道裡面多記興山異聞,末卷則錄近人詩而稍加議論,為詩話體佳作。我於詩話素有所嗜,從此則留心此書,可惜一直沒有寓目。二是有朋友屢次提到過吳翰章老屋,還給我發來了老屋的照片。老屋是木結構二樓二進的院落,裡面充溢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而且還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可惜這種不多的老房子,也要給大三峽讓路了,遭到拆遷。所幸是移遷,而且是整舊如舊,遂於心稍寬,只可憾也沒有寓目。《清代騷壇詩選錄》收吳詩僅《秭城雜詠》四首,但已能窺其詩之韻深意廣,若「近看妃縣余秦火,哪自高陽憶楚宮」,雖是區區詠懷,亦非戲作。讀完吳翰章,目光注意到顧嘉蘅身上,顧是宜昌城區人,道光進士,任南陽知府二十年,深孚眾望。如今被人屢屢提起,卻是一副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說的是南陽襄陽為爭諸葛亮的隱居地的歸屬而不可開交,顧嘉蘅乃撰此聯,既贊諸葛亮,又消弭兩地爭執,真明智之舉。《清代騷壇詩選錄》收了他的八首五言雜詠,平心而論,意境平平。一句「超然思不凡」,一看就是從少陵之「飄然思不群」中點化而來,無多嚼頭。就此思之,一個人既要官做得好,又要詩寫得好,兩者得兼,的確不易。所謂的詩窮而後工、憤怒出詩人、文章憎命達、國家不幸詩家幸,真金石之言。當然,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還是應以民生為重,民生凋敝,飢腸轆轆,詩有何用?屈原像孔子誕辰2557年祭孔大典前夕,中國孔子基金會和山東方面正式向世界發布了孔子的標準像,一時爭議聲不斷。細看標準像,孔子簡直是一俊男,「國」字臉、寬鼻、闊嘴、濃眉、長髯,一副玉樹臨風、謙謙君子之姿。不過,這可顛覆了我對孔子以前的印象,史上載他不但是野合而生,而且長得很醜,民間流傳有「七漏」之說,即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等等,簡直其貌不揚,但民間也說,人不可貌相嘛,所以,孔子在我眼裡始終至大至美,標準像之舉的確是蛇足和續貂之舉。那天晚上到屈原祠,過了牌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屈原銅像,基座為花崗石,導遊告訴我們,銅像高近4米,總重量達3噸。銅像由湖北美術學院設計,1985年鑄造成功後安置於此的。且看這尊像,屈大夫低頭沉思,頂風徐步,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像如其人,所以我以為它在刻劃人物性格上是成功的。那天晚上,想在屈原像前留個影,但因為燈光的原因,最後只好作罷。突發奇想,屈原到底長的什麼樣?他的標準像又是個什麼樣?恕我寡聞,的確到現在也沒弄清。不過我想,屈原一定是個清俊飄逸的人,否則也寫不出恢弘瑰麗、想像獨特的《離騷》和《天問》,他一定很瘦,因為他一生憂憤、又加上兩次流放,已經斯人獨憔悴了。郵票是國家的名片,就我所知,屈原在1949年後至少兩次上了郵票,一次是1953年,因為他於當年被評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國家郵政局於是踵事增華,發行了由孫傳哲繪的屈原郵票一枚,粗看上去像太白,飄逸洒脫,細看又像少陵,骨瘦神俊。大概是受了過去名人像贊的影響,這幅屈原像太拘泥於實,濃眉長須,而且還皺起了眉頭,我不喜歡。第二次是1994年發行的《中國古代文學家》第二輯,屈原被列入其中,這次看上去就藝術多了,可說是摹到了屈子的神韻,整個畫面以寫意為主,並落腳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的意境上,實在不錯。我曾留意收集過有關山鬼的畫作,她「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坐辛夷車,若隱若現,是歷代畫家熱衷的題材之一。而屈原可以說更是備受畫家青睞,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文人最喜歡各攄胸臆悶,遇到不順心的事,容易從不得志而憂憤的屈原身上得到解脫;二是崇拜、欽敬屈原的偉大人格。後者的更多些吧。古代畫得最好的我認為是趙子昂,最得屈子風流蘊藉的真髓。現代畫得最好的則是傅抱石,在上個世紀上中葉,他至少畫了七幅屈原像,特別是抗戰期間,欲借騷魂起國魂,他的屈原像多是行吟澤畔,高冠長鋏,且均中鋒入筆,力透紙背,吐露出他的一腔憂國情懷。回到話題,竊以為,既然屈原的精神是多樣的,屈原像也沒有必要劃一。那種總想在每一個領域建立起秩序和標準的思想,不但無益,而且也徒勞。夜遊屈原祠樂平里是屈原的生身之地,那裡現有屈原故里牌坊和屈原廟,還有讀書洞和照面井,雖然有不少附會之處,但今年去了一次,依然有親炙其袍澤之香的感覺,鍾靈毓秀,名不虛傳。有人說,「在樂平里這麼僻遠的地方出不了大詩人屈原」,簡直是刻舟求劍,妄人妄語,不值一駁。而屈原祠,很慚愧,還是第一次造訪,雖然它不因為我不來而增一份寂寞,也不因為我來而增一份熱鬧。但於我心,仍是有疚。不過這次造訪很特別,是在風和日麗的月夜。這特別,一是因為夜,有點古人那種秉燭夜遊的況味,當然不是人生如寄,及時行樂的意思;二是因為月,屈原與月亮之心結,楚辭與月亮之關聯,實在又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話題,在此不展開。今人評價說,屈子風騷懸日月,誠非譽詞,名惠而實至也。據記載,最早的屈原祠是唐元和十五年,即820年由歸州刺史王茂元斥資興建的,他還作有《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紀其盛。宋神宗時封屈原為「清烈公」,歸州百姓在屈沱建清烈公祠。元至清又維修過多次。後因葛洲壩水利工程動工,1976年遷建至縣城東三里之向家坪,主體工程於1977年動工,1982年建成。才過十多年,又因三峽工程興建,屈原祠又要遷建到秭歸新縣城附近的鳳凰山。所以有人戲言,屈原是三峽最老的移民了。雖然是夜晚,但屈原祠好不熱鬧,全國各地的遊客可謂摩肩接踵,而且遊興頗濃。管理處的負責人告訴我們,現在每晚最多有十多條三峽游的乘客來屈原祠憑弔忠魂。大概是三峽正在蓄水吧,遊客們也想抓住蓄水前的最後機會,來一睹屈原祠的風采。即使門票貴至70元,遊客仍是盡興而來,興盡而歸。是啊,這種夜遊景點的樂趣,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讓你滿足的。而屈原祠,很適宜於夜遊,夜遊之趣,就是那種萬籟此俱寂,天地與神通的感覺,就是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而屈原,不就是一個與天地對話的高人嗎?他在人間找不到對話者,於是只有問天,仰天大問,不得出路,最終自沉汩羅。對於他的自沉,很多人不理解,就連郭沫若都說屈原沒有達到「忘我」的境界,並說我國之於屈原,是深幸有一,不望有二。見仁見智,在此不論。只是認為屈子沉江,實乃屈子的最佳選擇之一,死生亦大矣,壯烈的死比那種隱忍的生,更需要勇氣。屈原祠的細節入了屈原祠,頭一個遭遇就是山門。山門在景點中的地位自是重要,所謂的劈頭印象嘛。山門既要有地方和文化特色,小中見大,又要與主景點協調,不能喧賓奪主,關鍵是度的把握。屈原祠的山門其實是一座高17米的牌樓,背山面江,甚是闊大,這大,當然不是大而無當,卻是大得其體,屈原一生,秉大材,持大節,知大端,聚大義,開楚騷大局,宏民族大旨,不當大乎?不欲大乎?觀牌樓,蓋的是琉璃瓦,高低錯落,併兼楚風楚韻。楚國八百年,創造了獨具特質的南方文化,巫、鳳、龍、火併時閃耀,庄、騷、名、鬼錯綜登場,直與我中華文化爭半壁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之實力究竟也是文化力,而非武力也。秦二世而亡,究其因,乃是憑武力而非文化力也。生死的玄機,雖不足為外人道,亦是不可不深究的。導遊是當地女子,講起話來亦有楚音,像鳥語那麼好聽。她介紹山門時說,一級屋角為鰲魚,二級為卷龍,三級為草龍,正中脊飾為寶瓶;牌樓正面,中為天明堂,左右為二龍盤柱,中嵌郭沫若題寫的「屈原祠」三字。整個山門氣勢磅礴,聳立橘樹叢中,各級屋脊繪以藍天、紅日、大海、和變形夔龍、飛鳳,龍鳳呈祥,和諧一體。那晚因是趁著月色,看不分明,卻已能體味山門之匠心了。雖是才建於二十多年前,卻有獨到的審美。我不是懷舊派,只是有時也懷點小舊,比如書,以前的書,裝幀何其素雅,空白也多,摩娑其上,是一種美的享受,而現在,卻大多俗不可耐,哪講什麼美,一本學術書,封面也是女體橫飛,劣艷到骨,惡俗到心,誠是一蟹不如一蟹了,不說也罷。過了山門,自然是到屈原紀念館,大凡紀念館,無非是些詩詞書畫的雜燴了,兼列一些實物,再羅一些史料,就可以給遊客一個明了的記憶。只是因對屈子的絲絲縷縷,以前有了點粗粗淺淺的了解,我倒是很關注櫥窗里的那些老書了。大多是關於屈原生平和楚辭學的,也基本見過,很多幸有入藏,惟幾種民國版和港版的比較稀見。有關楚辭研究書目,可謂汗牛充棟,舉不勝舉,楚辭專家姜亮夫及其受業曾著《楚辭書目五種》及其續編,力發其覆,尤恐有遺珠之失,可見求全實非易事。這次在屈原祠,還終於看到了一九五三年屈原被評為世界四大名人時,《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所發的消息,《光明日報》還配發了林庚寫的《屈原其人》,可見編輯的用心。遺憾者何?曰,沒有瞻仰屈大夫墓。相傳屈原投汩羅,神魚負屍返秭歸,鄉人具衣冠禮葬。有人說,過廟思敬,過墓思哀。此次夜遊,敬又增了一層,對於屈原,也對於屈原的精神。至於哀思,還是留待他日吧,不過還有他日嗎?三峽蓄水聲聲急,時不我待了。月歸何處到歸州,是白天,日高花影重;觀屈祠,在夜晚,月上柳梢頭。今夜,不用隙中窺月,不必台上望月,但對韻人,酌淡友,於樹下賞月,吟月、醉月,輒身適,心安,意佳,神會,有至樂在也。至樂之道,在一不玩月,二不攬月,遠名韁,拒利鎖,淡然處之,怡然為之,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如此,則幸甚至矣。也許是命定的安排吧,臨近中秋,我們終於在屈原祠的月華如水之夜,吊屈子魂,賞瑤台月。那末,這屈子和月亮,到底是怎樣一種糾葛?二者為何這樣融在一起,在二千多年後,被我們在中間挽了一個長長的結,結的這頭,是屈子,是他孤傲的魂,是他熱烈的情;結的那頭,是冰輪,是它聖潔的魄,是它清華的心。在時間的背後,他們惺惺相惜,難解難分,月亮給了屈原如許的浪漫,屈原也給了月亮美麗的詩句。「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又顧菟腹?」,屈子在天問中的詩句,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月亮它有什麼德性呀,逐漸死去又隨即逐漸發光?它究竟要得到什麼,要把兔子在腹中蓄養。這裡的夜光就是月亮,而且我國傳說中月中有兔的記載,也首見於《天問》的這句詩。我們看到,這分明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月亮,它眷戀著普照人間大地,即使虧損到無,也能挽回到有,於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兮代序」,我們有了時間,女人和潮水有了周期,大地有了此伏彼起,此消彼漲;於是,我們恨新月之易沉,惜缺月之遲上;於是,月光如水,照亮了詩歌的道路,照亮了楚辭里的每一個語言瞬間。還是在《天問》中,屈原甚至為我們演繹了一段有關月中嫦娥的情慾故事,說的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對嫦娥有不忠行為,和河伯的妻子發生了曖昧關係,嫦娥因此而大為羞怒,一氣之下離開后羿跑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後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她後悔什麼呢?後悔不該放棄人間的生趣嗎?後悔月亮並不屬於她嗎?在月中看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嗎?一切的一切,一定在嫦娥的心裡激起陣陣漣漪,她也許想起了少女時與后羿的繾綣含情,想起了那次月下的相逢來得多麼愜意,想起了少婦時代的種種遇合和邂逅。感謝屈原,他使我深信,所有的愛情都和月亮有關。在屈原用他的理想、熱情、痛苦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離騷》中,屈原還邀請駕馭月亮的望舒,追逐他所愛的美人。「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多麼神奇而浪漫的情懷!雨巷詩人戴望舒的名字就是根據月亮而來。而在他流放途中所寫的《涉江》中,一句「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混濁而莫余知兮」,讓多少後來人唏噓不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令人嘆嘆。在那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執行的是蟬翼為重,千鈞為輕的法則,哪有月亮一樣高潔的屈原的出路,無同聲相應之人,於心太悲,於心又何安,遂自沉而歸,為了心中的那一片月光。今夜歸州月,因為有了屈原而更加光耀。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的精神因為有了歸州而更加永恆。今夜,月歸歸州。兩個詩人我們時代最優異的詩人海子在其第一首長詩《河流》中,引用了洛爾迦給惠特曼的獻詩:「夢想你是一條河,而且睡得像一條河」,這是多好的詩句,明凈而深刻。不過我更關注的是他裡面無所不在的月亮意象:「村莊圍住月亮,和我陷得太深的瞳孔」、「天空太深/月亮無聲無息地落進/孩子們」、「伐木丁丁,大漠明駝,想起了長安月亮/人們說,那兒浸濕了歌聲」。彷彿月亮無時無刻不在同他私語。而在海子的第一首短詩《亞洲銅》里,他寫道:「亞洲銅,亞洲銅/看見了嗎?尋那兩隻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亞洲銅,亞洲銅/擊鼓之後,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這月亮主要由你構成。」這首完成於一九八四年的短詩直指屈原和月亮,使我不由想到這位同樣走向自殺的天才詩人,一定同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冥冥中有心犀暗通之處,不然怎麼會寫出這樣瑰麗無比、充滿著南方意味的詩句。在《水抱屈原》一詩中,海子乾脆寫道:「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屍骨難收」,多年以後,他終於以不可遏止的激情卧軌,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海子就這樣和屈原一樣,有著難以割棄的月亮情結,他寫下了《月》、《夜月》、《夜晚的月亮》、《月全食》等優美的短什。而在《紅月亮:女人的腐敗或豐收》里,他以澎湃的心情寫下了他眼中的月亮和女人:「月亮的表面吸附著女人的鹽和女人的血/火災中升起的燈光 把大地照亮/月亮表面粗糙不平 充滿夢境/月亮的內心站著一匹憂傷的馬 一個女人/用死亡的麥粒喂活她」。這使我又想到,海子和屈原一樣,詩歌里有一種揮不去的姐姐意象,對姐姐的依戀和愛慕依稀可見。海子一生愛過四位女子,但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場災難,特別是他初戀的女子,更與他的全部生命有關。然而海子卻為他們寫下了不少動人的詩篇:「荒涼的山崗上站著四姐妹/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在他有名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一詩中,海子傾訴著:「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關心人類, 我只想你」,這種穿越時空的柔情不但可以打動月亮,打動他內心的姐姐,而且令人毫不懷疑,他的詩一定是另一種形式的飛翔,他要找尋他命中的姐姐。而在屈原的詩作里,也有一個姐姐女媭,相傳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翻開手頭的《海子詩全編》,我讀到了《太陽---七部書》這部海子未完成的結構龐大的史詩。在斷頭篇中,他開列了《楚歌》、《沅湘之夜》等詩題,卻沒有寫完就魂歸太玄,我們也永遠讀不完整這部像火一樣燃燒的詩篇了,否則,海子將會同他的精神帝王屈原作怎樣動人心魄的交流呀。歸州有嘉木平素尤衷江南之才女文化,總覺其葳蕤和旎旖,無不給煙雨江南打上了一層極盡柔媚和溫情的底色。前些年因緣相湊,覓得一套晚明人葉紹袁編的《午夢堂集》,閑讀閑思,這種印象更加強烈。葉紹袁家一門風雅,聯珠唱和,名動吳中。其妻沈宜修和三個女兒葉紈紈、葉小紈和葉小鸞皆通倚聲之學,寫閨情,呈才藻,唱酬自娛,甚是令人神往。這本《午夢堂集》,就是葉紹袁為其妻女等人精心編輯的一部詩文合集。其中出身於文學世家的沈宜修,詞風清雅,溫婉,頗合騷人之旨。且不說她綺思如縷的梅花詩一百首,單是隨便挑一闋浣溪沙,即可嘆為詠絮:「淡薄輕陰拾翠天。細腰柔似柳飛綿。吹簫閑向畫屏前。 詩句半緣芳草斷,鳥啼多為杏花殘。夜寒紅露濕鞦韆。」 大似東坡樂府里「酒闌滋味思殘春」的況味。敘到沈宜修,卻使我聯想到屈原《九章》里 「橘頌」篇的一句話:「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意思是說橘樹香氣濃郁修飾得體,生得婀娜多姿美好無比。沈宜修之名的源頭莫非就是《橘頌》?《橘頌》是楚辭中惟一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中的第一首詠物詩。自此,橘樹被人格化為「獨立不遷」、「秉德無私」、「橫而不流」的象徵,為後人所追摹,詠嘆,屈原之於橘,猶如陶靖節之於菊、林和靖之於梅、周敦頤之於蓮,成為屈子精神外化的寄託之物。唐朝名宰相張九齡在被貶荊州長史,在屈原作《橘頌》的古楚國都城郢,與屈原為精神相通,而寫下了著名的感遇詩:「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世上皆重桃李之艷,桃李故盛極一時,世人皆不見橘樹之素樸,故橘樹空有其才而不遇。此時的張九齡,一定同寫《吊屈原賦》時的賈誼一樣,在被疏中與屈原作非凡的內心交流。此後又過去了一千多年,有關橘樹的詩句仍無人出屈原和張九齡之右。《橘頌》的藝術魅力已然成為絕唱,歸州卻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橘鄉。每次去歸州,每次都沉浸在漫山的橘香之中,看它們綠葉素榮,看它們青黃雜糅,而悄然入懷、入思的,卻是冰心老人筆下那盞照亮黑暗的小橘燈。是啊,《橘頌》何嘗不是我們精神的小橘燈,照在瓦釜雷鳴之世。歸州歸來不言詩每次去歸州,總是詩心高掛,詩情縈繞,打心眼裡去虔誠地接受詩的洗禮。曾有幸參加過一次屈鄉的端午詩會,可以說,這是一種我所體驗的前所未有的詩歌現場,一種騷意瀰漫的詩歌原生態。詩會內外,沒有我們習見的那種忸怩作態,沒有時下盛行的搔首弄姿,一切都是那麼熨貼、自然,那麼出自本心和機杼。走上賽詩台上的大多數是業餘農民詩人,想像一下他們白天辛苦勞作,晚上卻在平仄中穿行的姿態,就彷彿看到了詩的真正起源。更讓我開眼的是,我甚至看到了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在詩會吟詩,是那種真正地歌吟,有滋有味地唱吟,要知道,這種聲音在我的記憶中已經睽違多年了。記得小時候,爺爺最喜歡拿起那本線裝的詩體《梁祝》,抑揚頓挫地唱讀,我聽不懂,卻分明看到爺爺的那份投入,因為他的眼裡常常噙滿了眼淚。也許,對爺爺的這種隔代之思,在聽到這種久違的吟詠後會體味得更加強烈。即使爺爺已經化鶴老去,即使那本線裝《梁祝》早已經杳無影蹤,我卻在心裡掂出了真正詩歌的分量。詩會上,你方吟罷我登台,每一次朗誦都像回聲,返照出屈子的榮光和屈子故里詩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妙處,甚至讓我看到詩意的一幕:一位正在拍攝鏡頭的年輕的當地女記者,被詩情所感染,乾脆放下了手中的活兒,朗誦了一首自己即興填出的浣溪沙,並收穫到會心的掌聲。沒有人覺得突兀,因為,今天是詩的節日。因為,今天是屬於屈原的。這些已經慣於平仄,以平仄為樂的農民詩人,他們共同屬於一個集體:騷壇詩社。這個明清時代就已經開展活動的組織,薪盡火傳,至今都綿延不絕,活力四射。每年端午,從社長到社員,這些滿身泥土味的農民詩人,相沿成習,都要相約提著酒菜,聚在屈原廟的草坪上賦詩、吟詩,呼喚屈原這位東方詩魂的歸來。從詩社恢復活動到現在不到三十年,詩社社員的詩詞作品已近五千首,哦,詩人有福了,詩歌有種了,屈原之魂歸來了。而我,歸州歸來不言詩!負鼓盲翁正作場餘暇好讀書,再加上又忝為副刊編輯,經常要編些與鄉先賢有關的文章,屈原和楚辭的書籍自然是少不了多讀讀、多買買的。前些時從歸州回來後,一口氣購得著名楚辭學專家湯炳正先生的《楚辭講座》、《淵研樓屈學存稿》和《劍南憶舊:湯炳正自述》三本書,後來還得到了一本湯老逝世後散出的民國版本的《毛詩楚辭考》,此是後話,不贅述。湯老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國屈原學會第一任會長,其學問深湛而通透,讀其文字,折服不已,也廓清了我在屈原和楚辭問題上的不少困惑。更讓我相信書緣的是,因為《楚辭講座》,我還與該書的整理者、湯炳正先生的嫡孫湯序波兄成為朋友,書鴻相傳,受益不止一端。據湯炳老自述,1982年端陽節,全國性的「屈原學術討論會」在秭歸召開,他欣然應邀參加,平生第一次穿過三峽直抵老歸州。在會上,他作七律一首,詩云:「為尋屈里訪江村,一葉輕舟出峽門。野渡誰人聞鼓木世,灘聲終古奏招魂。 貶騷枉自留班序,草憲何辜放楚臣。 一自汨羅歸去後,千秋功過有人論。」,並作了後來名為《草憲發微》的大會發言,首次對1953年的《文藝報》社論貶低屈原的言論提出質疑。那一年,屈原被評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國內掀起了一個屈騷研究的高潮,當時的《文藝報》竟發表社論,稱屈原的政治理想,在當時已經過時了,又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實現過的一種空想。其實,屈學研究從來就是撲朔迷離,某些觀點的新奇與現在的紅學研究有得一比。胡適之先生甚至否認屈原這個人物的存在,可說是登峰造極。最近,又讀了時下在文化界頗為活躍的傅國涌氏的一篇文章,名為《不得幫忙的不平》,此文大談魯迅的屈原觀,令人不敢苟同。這個浮燥的時代,什麼吃香就玩什麼,翻案文章吃香,不愁沒有人炮製。只要可以澆自己的塊磊,哪管什麼本來面目。「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這是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對屈原的崇高評價。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魯迅1932年在《言論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說: 「其實是,焦大的罵,並非要打倒賈府,倒是要賈府好,不過說主奴如此,賈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報酬是馬糞。所以這焦大,實在是賈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會有一篇《離騷》之類。」 如何理解這段話,要看當時魯迅寫作此文時的語境,豈能一語坐實。事實上,越是在民族危機關頭,屈原的崇高人格就愈是彰顯。當年湯炳正先生就是在抗戰時期,在感情上與屈原發生了共鳴的。據他講,郭沫若那時在重慶寫下了話劇《屈原》,其目的就是警醒國人,反抗侵略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兮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精神直與日月同光。那些鼓噪屈原是奴才人格者可以休矣。「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陸遊53歲出蜀路過歸州時作為這首著名的《楚城》詩。湯炳正先生在自述中稱是陸遊46歲入蜀時作,疑有誤。陸遊一生景仰屈原,喜讀楚辭,並寫下了大量詩句。「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是對國勢不振,壯志難酬的嘆息;「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是鄉思和憂憤的外露。陸遊晚年還寫了一首詩:「斜陽古道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至偉至巨的屈子身後,尚且有這麼多是非和橫議,遑論蔡中郎的冤屈乎?還是讓負鼓盲翁說去吧。博客製作博客素材flash音畫

音樂歌舞散文小說詩歌薈萃美圖欣賞健康保健醫學科普心理園地生活百科精品收藏圖文音畫人文社會點擊返回總目錄分享更多精彩 電腦知識哲理感悟flash素材子女教育點擊這裡進入zgx風清雨潤博客 歷史天空自然地理
推薦閱讀:

你好,2018;你好,未來
馮唐:《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
讀張愛玲散文 (依仁山人)
剪一簾春風,綉出精彩。(原創.散文)
喬忠延 散文救了我的寫作

TAG:優秀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