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對話:語文課堂教學的不懈追求(朱則光)

有效對話:語文課堂教學的不懈追求(朱則光)(2011-10-17 13:11:55)

轉載

標籤: 孫紹振好嘴楊巴泥人張石壕吏教育 分類: 走近名家

我們認為,對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形態,力避無效、低效對話,構建有效對話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本文嘗試從對話的內容、對話的策略、對話的深度和對話的角色四個維度,談談對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八屆「商務印書館·語文報杯」全國課堂教學大賽個別課例的粗淺看法。

對話的內容

對話的內容,就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探究的話題,對教師來說,就是教什麼;對學生來說,就是學什麼。對話的內容是教學第一位的問題,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癥結所在。毋庸置疑,有效對話,必然是話題選擇正確的對話。

對教什麼來說,對話的內容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的有效的文本分析。那麼什麼才是有效的文本分析呢?福建師範大學的孫紹振教授認為:

我們對作品進行分析,如果滿足於作品與對象之間的同一性,這實際上是從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分析就是把本來似乎是統一的東西深層的內在矛盾揭示出來,分析的對象就是矛盾和差異,無矛盾無以分析。

一言以蔽之,分析,從矛盾開始。比如《好嘴楊巴》的教學,「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三句話,怎麼能稱得上是「好嘴」呢?」從文眼「好嘴」切入,並緊扣文眼展開探究,得出「敢說、難說、快說、巧說」的結論。「解讀就是解密,解密就是解寫」(孫紹振)。本課的教學始終沿著一條矛盾的主線,勢如破竹地解開了文本的密碼。「好嘴」與「三句話」的思維衝突,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文本經驗的衝突,就是一般語境與特殊語境的衝突。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內容。

語文老師,註定要成為一個自覺的理性的專業的閱讀者。讀懂了矛盾,才讀懂了文本的特殊語境,解開了文本的個性密碼,感受到作者生命的躍動。

對學什麼來說,教學內容還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也就是教師要組織討論學生閱讀中產生的語文問題。學生作為自發的感性的非專業的閱讀者,受自身語文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影響,閱讀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恰恰正是文本的矛盾,有時卻又不是語文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披沙揀金地確定討論解決的內容。這次大賽,有很多課都設計了質疑的環節,並把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內容,這很可貴。其中做得最精彩的要數《泥人張》一課,執教者不是把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的一個片段,而是把組織討論學生的問題作為整節課的內容——當然,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巧妙地不著痕迹地融入了自己教的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認識上,我們還有不少的困惑。比如語文知識的問題,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字詞知識、文體知識、修辭知識等,該不該教?教什麼?在什麼時機教?教到什麼程度?本次大賽僅閱讀教學就涉及古代散文、外國詩歌、古代詩歌、小說、議論文、說明文六種文體,好像沒有哪一節很從容很清醒地直面語文知識的話題。有幾篇課文標題下的「教學重點提示」已經對教學內容作了很好的提示,也沒有引起執教者的充分關注,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嚴密而巧妙的結構;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示異釋疑的巧妙構思」,《敬業與樂業》中「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的語言」。還有《好嘴楊巴》的「津味」語言風格,《石壕吏》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等,要不要納入教學的內容?我們反對孤立的靜止的死的知識,但我們需要動態的活的知識、有助於學生深度理解文本的知識。淡化知識,決不等於祛除知識。語文知識,不是該不該教的問題,而且怎樣教的問題。

對話的策略

課堂對話是需要策略的。創設情境、話題準備、展示交流、點撥校正、整合總結,一個宏觀的對話單元需要策略;對話的時機、分寸、節奏、推進、詳略,一個微觀的對話細節也需要策略;如何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引領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保持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更需要策略。

餘映潮老師執教《讀報課》,一個完整的活動單元往往有三步:首先明確活動任務,提出具體要求,示範典型例子,接著讓學生自主學習,按照要求、仿著例子、完成任務,最後是教師精到的小結,展示一個非常完美的探究成果。余老師很多的對話都是這樣組織,樸素無華,紮實有效,教、學結合,尊重規律,典型的「余派」風格。

給聽課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泥人張》一課。這節課的教學總體策略是先讓學生提出問題、推薦美段,然後教師再以問題和美段為抓手組織教學活動。從細節處理上看,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質疑不懂的詞語,原因一是字詞理解是文本理解的基礎,二是為後面第一個教學活動——連詞複述做鋪墊。學生共問了五個詞語,教師採取的策略是板書三個(1.架式、怵、找樂子),隨機解決兩個(賽、找回來了)後來在複述時教師又補充了一個:賤賣。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因為後面的複述活動需要幾個大體能架構故事的詞語,需要的板書,不需要的隨機解決掉。這裡體現了一個問題篩選補充的策略。不是學生所有的問題都要重點處理,也不是教師就不可以提出問題。接下來學生提出問題或推薦美段,教師擇要板書(2.為什麼有第一,沒第二……3.「泥人張頭也沒回」的語句。4.眾人有何作用?5.泥人張捏泥人的語段。6.海張五會報復嗎?)。教師是怎樣處理這五個問題的呢?是先處理側重賞析文筆的問題5,順捎解決和它聯繫緊密的問題2,再處理側重寫法探究的問題——關於主人公的問題3、關於眾人的問題4、關於結尾的問題6。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排序的策略、輕重的策略。教師的教不能是被動的,完全被學生牽著走的,而是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的問題經過微調,向教的思路、預設的思路、閱讀的思路靠近。同樣是賞析美段,問題5用的是討論,問題3用的是朗讀。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這裡就有一個教學手段變化的策略。問題3又是怎麼處理的呢?第一,讀出味道,分角色讀,教師指導。第二,探究寫法,體會對比的作用。第三,輻射全文,尋找文中的對比。第四,總結深化,揭示閱讀的方法。抓住一個問題,長驅直入,勢如剝筍,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文本的更深處。這是一種「剝」的策略和能力。由此我們感到,對話的策略是課前教師的充分謀劃和課上隨機應變的融合,是教師教學藝術的直接體現。

還有幾節課的對話策略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好嘴楊巴》,抓住一個「好」字做文章,複述、探究、評價,目標集中,主題鮮明。從文中拎出一條提綱挈領的線索,作為理解全文,也作為架構全課的線索,我們認為這是閱讀教學較好的一種策略。再比如作文指導課《獻給母親的歌》,在指導細節描寫時採用改寫的策略,要求給一段粗疏的文字添加細節描寫,很實用,很有效。當然還有些課堂片段,我們覺得在對話的策略上還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水調歌頭》,既然此詞無題,能不能借擬題訓練學生的整體感知和理解能力?如《浪之歌》的導入從「愛情」開始,這不但干擾了學生對詩歌的原初理解,而且也給自己對文本主題的提升製造了難度。閱讀教學,是由內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內。《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把「藍色妖姬的藍色形成可能有哪些原因」作為探究的切入點,一個問題串起六個方面,可謂舉重若輕,但如果採用分組的形式,每組完成一種顏色的探究是不是更好?或者讓學生從某一種顏色的角度以第一人稱自述,是不是更好?再比如《山坡羊·潼關懷古》,對「聚」「怒」的品味,用對比法是不是更好?收束部分的演唱環節,本應該是很好的策略,但是不是節奏急了點、要求高了點,所以最後變成了教師的獨唱?

對話的深度

對話的深度,就是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引領學生領悟的深度。

如《好嘴楊巴》中,對「好嘴」的評價,我們認為不能僅僅定位在「能力、智慧和策略」上,還應該有辛酸、無奈,甚至還有點人格扭曲的味道。「但這又是一個多麼無奈的回答,明明是李鴻章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這種機靈是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做代價的。此刻泥人張為代表的手藝人那種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已蕩然無存,有的只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之後的人格扭曲,有的只是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朱於國《天津衛碼頭手藝人的「集體性格」》)這裡不但有個文本理解深度的問題,還有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全盤肯定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暗示。整體感知環節,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遺憾的是缺乏對學生的點評、糾正和提升。學生的表現肯定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正呼喚教師的雪中送炭。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再獲發展的對話,才是有效的對話。再如對楊巴三句話本身的理解似乎也可以再深一點:不但內容不可改,而且一句不需多,一句不可少,順序還不可換。如果能藉助對比的方法去體會可能更深入。

再如《石壕吏》的主題定位在「同情」上沒錯,「但研究者們發現,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杜甫出於良知,支持以正義戰爭反對不義戰爭。可一旦進入有關戰爭的一些具體的思考,詩人就無法自欺。即使是正義戰爭也是如此。當他看到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時,從政治角度考慮而得出的觀點便開始動搖,詩人的良心開始戰慄。這正是故事中詩人雖作為一個目睹耳聞的親歷者卻不去阻止的原因。包括《石壕吏》在內的《三吏三別》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一組典型作品。」(《杜甫的批判精神》http://www.chnmus.net/html/20041231/239925.html)「矛盾」,是不是比「同情」更到位、更立體、更深刻的一種解讀?

有效的對話,必是教師、學生、文本、編者之間立體的深度的對話,當然也應該是適合學生實際、在他們可能的接受範圍內的對話。

對話的角色

我們認為,教為學而存在、而服務。這應當成為教師的課堂生命姿態。教師存在的價值在於學生的需要,沒有學生,教師便毋需存在。是因為有了學生的需要,學習的需要,才產生了教師這一職業;而不是為了教師這一職業,才去設法製造了學生和學習。課堂中的精彩來自學生,教師的價值必須通過學生去實現。

山東省教研室曾進行「以學為主」的教學實驗,總結出了四條原則: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以學論教。先學後教就是鼓勵學生先自主學習,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就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之後仍存在問題的,教師再去教。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情,調整、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多學少教是指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能自學掌握的內容和與學生認知水平相距過遠的內容,就不必教;對於使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問題,應該並且必須教。以學論教就是指從學生的活動狀態、參與狀態、思維狀態和目標達成狀態等方面來反思、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

本次大賽上不少的課,給人的感覺卻是多見教少見學,多見教師少見學生,教師的聲音、動作、表情、判斷、好惡、思維,話語的密度、時機、氣勢、音量,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強勢的角色,最終把學生逼到課堂的死角。高中組評委趙福樓老師,對「才子型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問題出現在學生的反應上。我注意觀察在強勢教師面前學生的表現,發現他們做馴服狀、仰慕狀。可擬測其心理:教師如此偉岸、淵博、瀟洒、智慧,自己不覺在他的面前委頓下去。這種情境中,在這個教師面前,學生最好的選擇姿態就是靜聽。」《山坡羊·潼關懷古》的課堂上,歌唱、仿寫本來很好的語文活動遺憾地變成教師自己的才藝展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教學著力在「提取」這一閱讀方法的指導,但學生是不是一無所知?如果把教師事前的指導變成學生事後自己的學法總結,是不是更好?《浪之歌》的教學從「愛情」導入,這是不是成了先入為主,主題先行?試問,沒有了尋索發現的懸念,沒有了個性化的感悟,閱讀的美感是不是會大打折扣?

張偉忠博士說:「語文教學的重心應該放在學生的學上,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這是很樸素的道理,但也是易被忽視和難以落實的理念。道理誰都明白,可落實到教學中,使之成為支配自己言行的理念,並非易事,因為長期以來養成的以教為主的積習和惰性,會時時出來干擾。所以教師首先要堅定自己以學為主的思想,思想徹底,行動才會徹底。」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越大越對物質追求更強烈?
為什麼有些人內心比一般人有更強的動力? 或者說對變得卓越、NB有更強烈的渴求、慾望、企圖心?
中國人是否缺乏多元的價值追求?
男生如果追求安逸平穩的生活就會是不上進么?

TAG:語文 | 追求 | 教學 | 對話 | 有效 | 課堂 | 課堂教學 | 語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