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治療方法大總結
落枕:是以頸部突然發生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症的一種病證,主要指急性單純性頸項強痛。屬頸部傷筋範疇,又稱「失枕」「失頸」。
病因病機落枕的發生常與睡眠姿勢不正、枕頭高低不適、頸部負重過度、寒邪侵襲頸背部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頸項部經筋,與督脈、手足太陽和足少陽經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是經筋受損,筋絡拘急,氣血阻滯不通。
西醫學認為本病是各種原因導致頸部肌肉痙攣所致。
臨床表現
一般表現為起床後感覺頸後部、上背部疼痛不適,以一側為多或有兩側俱痛者,或一側重,一側輕,由於身體由平躺改為直立,頸部肌群力量改變,可引起進行性加重,甚至累及肩部及胸背部。多數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檢查時頸部肌肉有觸痛。由於疼痛,使頸項活動不利,不能自由旋轉,嚴重者俯仰也有困難,甚至頭部強直於異常位置,使頭偏向病側。檢查時頸部肌肉有觸痛、淺層肌肉有痙攣、僵硬,觸之有」條索感」。
辨證要點主症:頸項強痛,活動受限,項背部或頸肩部壓痛明顯。
督脈、太陽經證:項背部強痛,低頭時加重,項背部壓痛明顯。
少陽經證:頸肩部疼痛,頭部歪向患側,頸肩部壓痛明顯。
鑒別
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並由此產生頸、肩、上肢一系列表現的疾病,稱其為頸椎骨性關節病,簡稱頸椎病。 西醫將頸椎病分為5型,即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型。
頸型頸型病 |
神經根型頸椎病 |
椎動脈型頸椎病 |
|
發病原因 |
椎間盤退行性變的早期,髓核與纖維環脫水變性,椎體不穩,頸肌防禦性 痙攣,刺激後縱韌帶和椎體神經末梢。 |
髓核向後外側方突出或鉤突關節處的骨刺突入椎間孔,引起對神經根的壓迫,常因寒冷、勞累、睡眠不佳而誘發。 |
鉤椎關節增生及椎 體不穩,關節鬆動, 使橫突孔出現移位, 刺激或壓迫椎動脈, 出現椎一基底動脈 供血不足而發病。 |
臨床癥狀 |
頸部疼痛、酸脹及沉重不適感,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頸部肌肉緊 張、僵硬感,有壓痛。 |
一側頸肩上肢反覆發作的疼痛、麻木,仰頭、咳嗽時癥狀重,手指麻木,活動不靈。 |
與頭頸部活動相關,出現頭痛、頭暈、視覺障礙、耳鳴耳聾,頭痛多為一側,呈跳痛、刺痛。 |
特殊試驗 |
無 |
壓頭、牽拉試驗陽性 |
引頸、旋頸試驗陽性 |
針灸
治法 通經活絡,舒筋止痛。取局部穴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主穴 天柱、大杼、阿是穴、後溪、懸鐘、外勞宮
配穴 督脈、太陽經證:大椎、申脈
少陽經證:風池、肩井
風寒襲絡:風池、合谷
氣血瘀滯:內關、阿是
伴有肩痛:肩髎、天窗、肩中俞
伴有背痛:天宗
方義
足太陽、手太陽循行與頸項部,懸鐘、後溪分屬兩經,與局部天柱、阿是穴合用,遠近配穴,可疏通頸項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外勞宮又稱落枕穴,是治療本病的經驗穴,有活血通絡、解痙鎮痛的作用。
風池穴能疏風祛寒,又是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頸部的穴位,膽經循行於人體的兩側,落枕的疼痛部位正是其循行所過,是局部取穴,為主治所及。
大杼和天柱穴是足太陽經脈循行於頸部的穴位,頭不能前後俯仰者病在足太陽膀胱經,故取之。
頭不能左顧右盼者病在手太陽小腸經,天窗和肩中俞穴為手太陽經經脈循行於肩頸部的腧穴。
多穴合用可更好、更快達到治療落枕的目的。
操作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穴,持續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一般疼痛可立即緩解。再針局部腧穴,可加艾灸或點刺出血。
注意事項: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針刺。年紀較大,身體虛弱的患者,進行針刺的手法不宜過強,也可採用熱敏灸或溫針灸。
針刺後溪、陽陵泉穴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落枕20例
作者:劉建偉、王芳
1.治療前準備
首先詢問患者落枕前頸部是否疼痛以及落枕時疼痛以左側或右側為主。查體判斷患者頸部是屈伸受限、旋轉受限還是屈伸、旋轉均受限,屈伸受限取疼痛同側後溪穴,旋轉受限取疼痛部位對策陽陵泉,屈伸、旋轉均受限則兩側均取。
2.針刺配合運動療法
辨清病位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局部消毒後,術者用直徑0.3mm、長50mm的針灸針直刺後溪穴和或陽陵泉穴,進針後行快速捻轉提插法,邊進針邊囑患者按照術者口令反覆主動行頸椎屈伸、旋轉活動,活動幅度由小至大.待頸椎接近或達到正常活動度時出針。時間2一5min。若治療後癥狀未完全緩解,次日再按照上述方法治療1次。
針刺後溪穴治療落枕,中醫古籍早有記載。《針灸大成》曰:「後溪主胸滿,頸項強,不得回顧。」《針灸甲乙經》指出:「後溪可治頭不可顧,頸項強。」《攔江賦》曰:「後溪專治督脈病。」
後溪穴系手太陽經腧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該穴位通於督脈,與循行於頸部的經脈均有交會。「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取後溪穴能治療多種頸部疾患。
陽陵泉治療落枕在中醫古籍中也早有記載。《靈樞·經筋篇》記載:「足少陽之筋……,頸維筋急。」落枕屬筋病範疇。陽陵泉穴是足少陽經合穴,為八脈交會穴之筋會,可治全身經筋之病,故取其治療落枕。《靈樞·根結》曰:「少陽主三陽之中,屬半表半里,為出入的樞紐,故為樞。」樞即樞紐之意,是維持事物正常運行之關鍵。頸部左右環顧困難者,病多屬少陽,因此採用針刺陽陵泉穴可治療落枕導致的左右旋轉受限。
文獻摘錄
1.《備急千金要方》少澤、前谷、後溪、陽谷、完谷、崑崙、小海、攢竹,主項強急痛不可以顧。
2.《針灸資生經.第六》:肩井,治頸項不得顧……天牖、後溪,治頸項不得顧……天柱,治頸項不得顧……天井,治療頸項及肩背痛
3.《針灸大全》:頭項拘急引肩背痛,承漿一穴、百會一穴、肩井二穴、中渚二穴。
指針取患側承山穴。醫者以拇指重掐至局部酸脹,邊指壓邊讓患者活動頸部。適用於疾病初起。
耳穴取頸、頸椎、神門。毫針中等刺激,持續運針時囑咐患者徐徐活動頸項部。
拔罐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疼痛輕者直接拔罐;疼痛較重者可行刺絡拔罐或走罐法。
刮痧
頸夾脊穴,以患者活動頸部後疼痛明顯的頸段夾脊穴、肩部阿是穴為重點進行刮痧。
皮膚針取頸項強痛部位及肩背部壓痛點。輕者用弱刺激,重者用強刺激,可加拔罐放血。
藥物
1、瘀滯型:宜活血舒筋,常用舒筋活血湯
羌活6克,防風9克,荊芥6克,獨活9克,當歸12克,續斷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紅花6克,枳殼6克加減。
2、風寒型:宜疏風祛寒,宣痹通絡,常用葛根湯
葛根15克,麻黃8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生薑3片,大棗3枚)、桂枝湯(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4個)或羌活勝濕湯(羌活15克,獨活15克,藁本15克,防風15克,甘草6克,川芎10克,蔓荊子10克加減。
外用藥可局部擦正紅花油或外貼傷濕止痛膏、風濕跌打膏等。
理筋手法治療有很好的效果。因按摩可很快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疼痛,往往經治療一次,癥狀即減輕大半,如配合藥物等治療,則療效更佳。
1.揉推摩法:患者端坐,術者站於患者背後。緩慢轉動頭頸,在頸項部找到痛點或痛筋後,用拇指或小魚際在患部作揉、推、摩,平穩施壓,使痙攣的肌肉得到緩解,疼痛減輕,再找出新痛點用同法操作,如此反覆,至活動基本正常,痛點消失為止。
2.伸筋療法:運動醫學研究說明,拉緊痙攣的肌肉使之伸展,並維持兩分鐘以上,可使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減輕或消失。利用這一原理,有針對性地使痙攣、收縮的頸肌得到充分伸展,成功地解除頸肌痙攣,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恢復頸部肌群平衡,建立良性循環的目的。
(1)胸鎖乳突肌伸筋法:患者仰卧位,術者一手按住患者一側肩鎖關節處以固定肩部,另一手扶同側下頜,並緩慢使患者頭部轉向對側,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內保持雙手位置不動,兩分鐘後放鬆。雙側分別進行,重複操作3~5次。
(2)斜角肌伸筋法:體位同上,述者一手按住患者一側肩鎖關節處,另一手扶同側顳部,雙手反向用力,使患者頸部側屈向對側,並在患者能忍受限度為保持頸部側屈位兩分鐘,隨後放鬆,先健側後患側,重複3~5次。
(3)斜方肌、提肩胛肌伸筋法:患者坐位,術者立其後,雙手肘部按住患者雙肩以固定肩部,雙手手指重疊扶在患者頸枕部,逐漸向前下方用力,使患者頸部前屈,並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內保持頸部前屈兩分鐘,隨後放鬆,重複3~5次。
以上方法可單獨應用,亦可配合應用。每日治療一次,3次為一療程。
牽引用枕頜帶牽引,以坐位牽引為主,牽引重量為2~5千克,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
物理可選用電療、磁療、超聲波等儀器進行局部理療,溫筋通絡,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病症。
按語1.針灸治療本病療效迅捷顯著,長為首選方法,針後可配合推拿和理療。
2.反覆出現落枕時,應考慮頸椎病。
預防調護治療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放鬆頸部肌肉,疼痛緩解後,應積極進行頸部的功能活動,可作頭頸的前屈、俯仰、左右旋轉動作,以舒筋活絡。
睡眠時枕頭要合適,不能過高、過低、過硬,避免頸部受寒受涼,盡量不要在床上看書、看報、看電視。枕頭要置於頸項部,避免頸部受風受涼。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