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吳文翰:「仁者樂出,智者樂水」的動靜觀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修鍊太極拳的一個階段。我們練習太極拳,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動靜一如」「動就是靜,靜就是動」。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明拳理,懂用法。也就是要明白太極拳的理論,懂得太極拳每一個招式的用法。

我們先理解一下太極拳的「動靜」觀念,也就是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太極拳的動靜來源於儒家學說。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意思是說,山是凝重的,能夠厚德載物,包容萬物,承載萬物。這裡實際包含著一個穩和靜的問題。水是靈動的,能夠流淌千里,波浪洶湧,也可以細流潺潺,就像一個智者,能夠隨機應變,智慧無窮。太極拳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提出了「動靜相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要求。「動靜相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實際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觀念在太極拳修鍊上的發展。這是我對太極拳動靜的認識。

下面,我講講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動靜相間」,也就是如何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首先要根據古典太極拳理論進行練習。練習太極拳要從心靜、體松入手。武禹裏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這是武禹襄對太極拳動靜的認識。練太極拳必須用意識引導動作。要做到用意識引導動作,必須從心靜、體松入手。李亦畲對這一點的論述就更為具體,他說:「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皆無定向,故要心靜。」這裡首先強調了心靜。什麼叫心靜呢?就是不要妄動。也就是練習太極拳時,要定下心來,不要胡思亂想。能做到靜,然後就能做到定:做到了定,精神就能集中,目的就能明確,就能精神專註地練拳,一招一式都能和拳勢的技擊用法相關聯。做到了定,然後就能安。安,就是體態自然,從容不迫。安而後能夠慮——就是能夠思考——練拳以後,能夠思考練拳所得,悟出太極陰陽。除了心靜以外,還要放鬆。松和靜是相關聯的,身體放鬆了,心才能安靜;心情緊張,自然身體也會緊張。練習太極拳,要由松入柔,積柔成剛,最後達到剛柔相濟。這樣,從心靜體松入手,就能逐漸達到太極拳「動靜相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

其次,要用意識指導動作。武禹襄說:「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意思是太極拳是用意識指導動作。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意在動先」。按照這個原則練拳,才能達到「意動形隨」,「意到氣到力到」。

第三,要做到「意氣須換得靈」,要有圓活之趣。練拳的時候,我們的呼吸之氣、內氣、還有氣勢,都要隨著拳勢的變化,靈活自然地運行。太極拳是一種緩慢柔和的運動,練習時,要沉穩,不能浮躁、輕飄,要沉穩不浮,靜如山嶽;同時,內氣、氣勢還要周流不息,動若江河,靈活自然。要做到「意氣須換得靈,有圓活之趣」,必須從松靜入手,這樣拳勢動作才能夠沉著不浮,靜如山嶽;另外,拳勢在不停地變化,又像水一樣靈活變化,周流不息。這樣,就能達到「動靜相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地。

具體來說,我們在練拳時,要從心靜體松入手,始終貫徹「用意不用力」和「意在動先」的原則,用意念指導動作,才能做到拳勢動作的沉著松靜和靈敏善變兼而有之。比如,在走架(包括推手)時,要做到「六合對稱,陰陽互托」。六合,是指上下、左右、前後來說的。太極拳要求「立如枰准,活似車輪」,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做到這個身法要求,我的體會就是要做到「上下、左右、前後」的六合對稱。不僅要在外形動作上做到「六合對稱」,沒有凸凹缺陷的地方,意念上也要圓活飽滿。另外,還要「陰陽互托」。陰陽,在這裡是指剛柔、虛實、前進後退、左旋右轉等等。這些方面都要相互配合,互相補充。做到了「六合對稱」和「陰陽互托」,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具體來說,練拳時,無論拳勢動作如何變化,你的兩肩和兩胯要始終保持對稱平衡,特別是像「白鶴亮翅」「金雞獨立」等動作,容易形成一個肩膀低,一個肩膀高的動作形態,要特別注意。

再有,腳下一定要分清虛實,並且要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左右相系」,「互為主從」。腳下分清虛實,首先步法要合度,要根據自己的身高確定好適合自己的步型幅度。步法合度了,練拳時自然能做到周身上下動作協調。其次,兩腳虛實變化時,要「移步重心定,落步重心移」,也就是重心穩定後再邁步,腳步落穩後再移動重心。也就是身體的重心的移動變化,要和腳步的移動配合協調。

另外,手一定要分清前後、主次。練習太極拳時,兩個手雖然是一起運動的,但是,其中有技擊含義,所以,手的動作一定要分清前後、主次、虛實。這種分清虛實,主要在意念上,意念在哪只手,哪只手就是主手,就是實的;另外一隻手就是次手,就是虛的。手的運動路線不是直線,是螺旋形的弧線,要「圓轉自如」,運勁如抽絲。

總體來說,我們練習太極拳,每個拳勢動作,一定要做到眼睛有神、身法有度、腳下有根,要空松圓活,外柔內剛,不散不懈,不僵不滯;還要不搶不墜(就是手腳的動作配合不好,身到手沒到,或者腳到身沒到),不飄不毛(太極拳講究輕靈,但是不能漂浮、毛躁)。太極拳動作緩慢,容易出現鬆懈、散亂、僵滯的現象,練拳要在松活、沉穩中表現出輕靈、敏捷。這樣,才能做到周身內外一家,一動一靜都有神情。這種神情,反映了練習者內在的神意。這種神意,要和外形動作統一起來;拳勢動作,要和技擊用法統一起來。這樣,你就能逐漸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張全亮:動靜是明陽的具體體現

任何拳術,都是由動靜兩個方面組成的,實際上,動靜也是陰陽的具體體現。太極拳是一個包含哲理的拳術,陰陽哲理是它的指導思想。太極拳的陰陽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剛柔,虛實、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快慢等等,都是陰陽的具體體現,動靜也是陰陽的具體體現。因此,我們練拳時處處都要體現出陰陽,也就是要把握好動靜,虛實的關係。

太極拳處處都有陰陽,同時也是處處都有動靜。整個太極拳都是由動靜組成的,在動的過程中,都有靜;在靜的過程中,都有動。練習太極拳,要做到「動中寓靜,靜中觸動」,這是對立統一的。動和靜是不可分的,沒有絕對的動,也沒有絕對的靜。具體來說,練拳時,起勢動作和每個式子的結束,動作外形是靜止的,它是動到極點後出現的靜,而在靜的同時,又蘊含著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這就是「靜中有動」。其實,動靜的變化,與陰陽的變化是相同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當其運動到極點的時候,就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也就是陽到極點而生陰,陰到極點而生陽。太極拳的動作也是這樣變化的,都是從靜開始,動到極點,動而復靜;然後,靜而復動。這樣陰陽往複,動靜不止地運動以至於無窮。

明白了太極拳陰陽動靜的運動規律,我們在練拳過程中,就要把握好自己的動作,不能過了,所謂「過猶不及」。也就是每個動作在剛猛到極點時,一陰升起,你就要控制自己,不要走向極端;另一方面,靜也不是絕對的,動作雖然靜止了,但是,思想意識,氣血都在不停地運動。我們明白了這個太極拳陰陽哲理,就要自覺地按照太極陰陽要求去做,按照規律去運動,這樣才能出功夫,才能健體強身。

在技擊實戰中,我們也要把握好動靜之間的關係。盲目的妄動往往容易被人所乘而歸於失敗。但是,靜而不動,總是處於守勢,也會歸於失敗。太極拳的「以靜待動」是聽對方的勁,在對方的勁力一陽升起時,你可以把他的勁力扼殺在萌芽之中;或者在對方的勁力運行到頂點,一陰升起時,你可以順勢合力擊發。掌握了這個規律,你在練拳推手中就能得心應手,恰到好處,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外形動作上的動和靜,只是太極拳動靜問題的一個方面,太極拳動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內意上的動靜。太極拳意念上的動和靜,雖然在外形上有所表現,但是,你是無法預測的,不像外形動作上的動靜那麼直觀。比如說,我的腳有動作的意識,卻沒有動作的外形,同樣能做到引化或者是打擊對方。因此,練太極拳意識思想上分清虛實、動靜,比外形動作上分清虛實,動靜更重要。所以說,太極拳是意念拳,是純以意行。在思想意識上有了動靜、虛實的概念,你就能在練拳和推手中落實到行動上,做到得心應手,運化自如。

太極拳是傳統文化,其哲學是老子的「水的哲學」。一潭水,表面是靜的,可是有一點風吹過,水面上就會起漣漪。水的靜也是相對的,它的動是隨境成形,隨圓就方。有人比喻「練習太極拳就像端著一盆水一樣」,不能讓水灑了。所以,太極拳的動比較好練,而靜卻比較難練。太極拳講究「以靜待動」,在靜裡面,有智慧,有膽量,有觀察事物的能力;靜能生慧,靜中能捕捉戰機。所以,我們在動靜這兩個方面當中,要特別注重靜。

動靜是陰陽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動靜,陰陽的運動越細化越好,所謂細化,就是用意念、用思想,多從靜處練習,要在安靜、緩慢、放鬆中運行,仔細體會動靜,陰陽的變化。這種練習方法對健身和培養推手聽勁兒能力,都是十分有好處的。

拳論還說:「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其意思是說,靜是從動中來的,沒有動就沒有靜;反之,動也是從靜中來的,沒有靜就沒有動。動靜是不可分的,靜不過是事物運動的一種形式。從大的方面來說,人坐著不動,但是地球在動,人體內的氣血在動,所以,靜也是事物運動的一種形式。另外,動本身包含著靜。因為動是從靜開始,最後又歸於靜。動包含著靜,靜包含著動,它們是對立統一的整體。從小的方面來說,小到細胞,分子的運動,也都是動靜結合在一起的。每一個事物都包含著動靜兩個方面,動而復靜,靜而復動;分到極小時,動靜就混在了一起,這時「動就是靜,靜就是動」。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動靜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動即是靜,靜即是動。

趙幼斌:動和靜的同一性

練太極拳之所以能引人人運,妙感無窮,又著運佳&的修身養性效果,是與它無時無處不做到「動靜互濟」的運動特質分不開的。也就是說認識「動和靜」這對對立而統一的矛盾,對研練太極拳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它們的運動關係,實際上是個哲學領域的概念,即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宇宙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靜態是動態的特殊運動形式,這是物質世界運動狀態的共性和普遍性;靜中包含著運動著的內質,動中也包含著靜的內質,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動和靜同時存在於事物中,事物是由動和靜構成的。動和靜存在於每一事物的始終,事物無時不動無時不靜。練太極的全過程就是動和靜運動的過程,是由低級向高級運動的過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

「一陰一陽謂之道」。其實,太極的陰陽符號本身已揭示了這一世間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一般規律和特殊現象。陰陽交替、動靜結合是太極拳的本質特徵。練太極拳,除了由許多不同的招式,通過動靜開合的變化形態表現出它外在的一般運動形式外(比如練拳架),它還更講究通過意念的指導,使筋骨、氣血進行內外有機的配合,改善和提高自身潛在的知覺感應變化,還要通過實踐來改善提高自身對外在複雜變化條件下的知覺感應變化(比如推手)。所以,「動和靜」變化的多樣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觀存在的。

大家知道,練拳時要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使意氣勁完美結合,發勁時專註一方,就須做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比如要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動就是開,靜就是合。開時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合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動則周身一家無處不動,並無散亂,尤須貫串;靜則內外上下無處不靜,神宜外感而內斂。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這就是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謂,這是練太極拳的一般規矩,也是習武的普遍要求。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或曰「動就是靜,靜就是動」就有運動的特殊性,是矛盾中的矛盾。對練太極來講,就存在有特殊的勁感內容,它的概念可以歸結兩個字:懂勁。

概要的說,楊式太極拳「運勁如抽絲」的動作勁感,就是對「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形象描述。練拳架要求速度均勻而連綿不斷,練推手粘連黏隨而不丟不頂,都是訓練「懂勁」這種功能的方式。楊式太極拳老譜中有:「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就是動;覺就是感覺,感覺變化,其性屬靜。覺在動中求就是「動中有靜」;由靜而覺,由覺而變化就是「靜中有動」。如推手,王宗岳論道「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通過皮毛接觸,由外向內,並由內向外的交感作用,起到「靜中觸動動猶靜」高度靈敏反應的靜態機能,才能達到「彼微動,己先動」、「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快速變化作用。而動態中能達到「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種不即不離、應物自然的狀態,就是覺在動中求,「動中有靜」。正如老子把天地間比做風箱,不推拉時不等於裡面是空的,空氣與推板相互靜止存在。一旦推拉立即起作用,越是排除,它風量越大。原句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這就是靜和動相互依存而變化的關係。

「動就是靜,靜就是動。」既然「動和靜」同根,都是運動中不同的表現形式,那麼動和靜就沒有本質區別。靜通過動而存,動通過靜而顯。如上述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和"「靜中觸動動猶靜」就說明了「動就是靜,靜就是動」的同一性。靜可以是動的起點,也是它的止點。同樣動可以是靜的起點,也是它的止點。如同一個點,它是圓的起點,也是它的止點。

總之,太極拳「動和靜」的關係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具有互相滲透、互相依存、互相貫通的聯結作用。動和靜互為存在的前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關鍵是「動靜之機」要從無中去體察有的存在,要從有中去領悟無的消化。如練一些樁功,看似簡單安靜,實質上可以幫助我們在練習入靜的過程中,逐漸去體悟大自然給予我們和我們本身質體微觀變化的信息,提升潛質,積蓄能量,培育靈感,從而帶給我們精神和身體的養頤之福,這就是太極拳的動靜之道。

梅墨生:關鍵在對「動靜之機」的把握

動靜的問題,是太極拳的重要問題。練習太極拳是身動,心要靜。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其意思是說,當身動的時候,心要靜;反過來說,身靜的時候,氣要動。也可以說,太極拳是外動內靜,外靜內動;雖動猶靜,雖靜猶動。只有這樣練習,陰陽才能相輔相成。太極拳離不開陰陽,離開陰陽就不是太極拳。動靜也是一對陰陽。武禹襄還說:「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其意是說,太極拳的內外動靜總是相反相成的。拳論中還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這是講與人交手時的以靜待動。從這些拳論中可以看出,動靜是太極拳修鍊中的重要問題。

無論是哪個流派的太極拳,都離不開對陰陽的把握和運用。而陰陽的運用,都離不開動靜、虛實、開合、攻守、收放等等,可以說,動靜、虛實、開合、收放是太極拳的綱要,它們是陰陽的具體化。太極拳是連綿、圓融的運動,其規律是由陰轉陽,由陽轉陰,周而復始,往複不斷。具體而言,太極拳也就是動靜、虛實、開合、收放的不斷轉化。太極拳每個式子之間有一個微小的停頓,幾乎不為人察覺。這就是「雖靜猶動」。在每一個動作的運行過程中,雖然肢體在運動,但是,心要靜,神意要內斂,神態要沉靜。這就是「雖動猶靜」。當然,太極拳也有快練的方法,那是練習到一定程度以後,為了技擊而採取的練習方法,但是,雖然動作很快,心還是要靜。太極拳有定勢,有動勢,動勢和定勢的連接是連綿不斷的。這種連綿不斷,是內氣、內勁、內意的連綿不斷,也是動和靜的連綿不斷。這樣,太極拳的動作就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儘管是連綿不斷,但是式子之間有一個微小的停頓,這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具體體現。對於「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善於邏輯思維的西方文化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是,了解了中國的古典哲學,對此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中國古典哲學就是在肯定中有否定,在否定中有肯定。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永遠是辯證地看待問題。佛教思想進入中國,更增加了中國哲學的玄學色彩。這些都對太極拳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所以,太極拳中的動與靜不是截然分開的,這就有了「動就是靜,靜就是動」「動靜一如」的哲學觀念。

認識到動靜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性,我們就具體談談太極拳的修鍊問題。太極拳練習的根本就是中氣的修鍊。中氣分陰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具體到動靜的關係上,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太極拳的高明之處是外表是動的,內里是靜的;外表不動,內里的內氣、心意是動的。練習太極拳要求「意氣須換得靈」,這樣才能「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這裡強調的是一個靜。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外靜內動,外動內靜。我認為,動靜和陰陽,是對太極拳最根本的解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也在講動靜:「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靜之則合,就是定,也就是中定;動之則分,就是把中氣達於四梢。武禹襄說:「神凝則氣定。」氣定,勁也就合住了。我們學習太極拳推手,除了要感受「隨曲就伸、捨己從人」的柔化勁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合住。自己能合住,也就是「守住中土不離位」,守住中定,這既是指內氣,又是指意念,還是指身形、勁力。當你從裡到外,從上到下都合住勁時,別人是很難打動你的。這個「合住勁」是靜定。這個靜定,是瞬間的靜定,實際還是在動。太極拳的動是非常從容、閑逸的,太極拳的健身原理也就在於此一氣定神閑,神意安舒。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太極拳功夫的練成一定是在鬆柔和空靜中實現的。如果你用哪種肌肉緊張的練習力量的方式練習,是練不出太極功夫的。太極拳的勁是通過「用意不用力」練出來的。這就是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在太極拳修鍊中的體現。太極拳的哲學總綱就是「以柔為用」,「以弱為用」,是用與常人的思維方式相反的方法訓練出來的。

動與靜的修鍊,還包括內在修為的動靜,就是在內功心法的訓練中,要有內在的動靜訓練。比如練丹田的開合,馮志強先生在他的混元太極拳中也講內在的動靜開合。什麼是開合?開合就是動靜。開,就是動;合,就是靜。開合、動靜是包括很多層次的。動靜的問題就是體悟的問題,要通過身體的感悟,體察外界的變化,做到「知微見著」。道家的功夫都是知微見著的,都是在微茫、微細之中體察事物的變化。所謂「動靜之機」的關鍵是「之機」,就是在動靜的微茫、微細之處體察變化。我們練拳體悟的就是這一點動靜之間的微細的變化。如果不體悟這一點,你是永遠也摸不到太極拳的門徑的。太極拳既不是在那裡練習招式,也不是躥蹦跳躍地練習身體外形動作,更不是靠什麼絕招秘技來戰勝對手,而是體悟「動靜之機」的「陰陽變化」,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真正的太極功夫是很從容淡定的,以不變應萬變,守住中土不離位,任你千變萬化,沾上對方就能讓對方處於被動。太極拳的特點是以弱勝強,以靜待動,以逸待勞,以小力勝大力,由近控制遠。

動和靜,是太極拳最根本,也是最淺顯,同時又是最深奧的學問。練好太極拳,一定要從身體的動靜中,去體悟意氣的動靜,然後,在身與心的兩個動靜之間進行轉換,慢慢體悟動靜虛實的變化。所以,太極拳是微妙的功夫,是微茫的學問。如果不能體之入微,就不能領悟太極拳的妙處。你反覆閱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能體會到這一點。動靜是對陰陽學說的具體化,你真正體悟到了「動靜之機」的微細變化,你也就離太極拳的大門不遠了。

曾乃梁:心靜體松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

關於太極拳的動靜問題,我想談以下幾點。

首先,「動中求靜」是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所決定的。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圓活,才有可能做到「動中求靜」,其他的劇烈、快速的運動方式,是很難做到「動中求靜」的。所以,太極拳「動中求靜」的要求是和其運動特點相適應的。

其次,太極拳之所以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就是由於它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運動特點所決定的。現代科學證明,緩慢、柔和、圓活、安靜、舒緩的運動,也就是「動中求靜」的運動方式,對健康長壽具有很好的作用。傳統醫學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所謂養心,就是「動中求靜」,求得安靜、怡然的心態。另外,還要「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這樣才有利於身心的健康。

第三,「動中求靜」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這個靜是指思想集中、排除雜念、精神貫注、專心打拳。做到這十六個字,就達到了太極拳心靜的要求。有的人打拳,雜念叢生,有的人打拳時和別人聊天。這些都沒有做到心靜,也就不會產生很好的鍛煉效果。

在做到心靜的同時,練習太極拳還要做到體松。身體放鬆和內心安靜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身體放鬆了,心情才能安靜;心安靜放鬆了,身體才能放鬆。如何做到體松?我認為要做到排除緊張、自然舒松、消除拙力、輕緩柔和這十六個字。

只有做到了心靜、體松,才能為掌握太極拳的其他要領打下基礎。心靜體松,是練習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到「動中求靜」「雖動猶靜」。

第四,如何求靜?靜,不單單指動作上的靜,還指意識上的靜,就是在大腦安靜的條件下,意識指揮你的動作運行。大腦意識上的放鬆、安靜,是最積極的休息方式。比如,通過改變運動方式,能夠使大腦的運動中樞得到休息——看書疲勞了,通過打太極拳等運動,能夠使大腦皮層得到積極的休息。

心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意。太極拳是意念運動,要用意識 來引導動作。所以,心靜是非常重要的。關於用意,在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其用意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初學階段,意念的重點應該在記憶動作路線、規範動作技術和身法要領。中級階段,要注重在動作技擊用法上和勁力的運用上用意。第三階段,要注重神意的練習,比如如何做到眼領手隨,手領眼隨等,要表現出太極拳的神韻。在不同的階段,練習太極拳的意念不同,對靜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最後,練習太極拳要達到拳論中說的「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的高級階段。這時,「動就是靜,靜就是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推薦閱讀:

怎樣做到越吃越瘦?
答應你的,我一定做到
有些福氣不求自來,只要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
【住真實慧】【16】如何做到借假修真,住深禪定!
談戀愛,分手那麼難的事你們怎麼做到的?

TAG: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