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四講 (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四講(上) 2014-08-11 22:34閱讀:10

X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阿彌陀佛!請放掌!請翻開講表第十頁。今天很高興再跟大家來一起學習這一部《普賢行願品》。我們今天用兩節課一起來跟大家研究。昨天講到第一個大願『禮敬諸佛』,在講之前我們先看到第八面有一個錯字,是在『序分』的地方:『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這個『嘆』我有去查藏經裡面的原文,它不是左邊口字旁的嘆,應該是右邊一個欠的那一個『嘆』,請大家改一下,以我查過的版本來看的話,大部分是用右邊一個欠的那個『嘆』。  好,我們翻到第十面,昨天第十面的第一行已經講完了,就是講到「多身禮多佛」。我們有「一身禮一佛」、「一身禮多佛」、「多身禮一佛」,乃至「多身禮多佛」,這是祖師開出來的四種料簡、四種簡別。我們一開始禮佛、拜佛,還是以「一身禮一佛」為主,但是我們研究過《普賢行願品》、研究過《華嚴經》的思想,我們的心量跟智慧開展出來後,就要學著如何去觀想。就是說我們在拜佛,乃至於後面『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先透過觀想,第一個可以增加你的攝心、恭敬;第二個可以增加你所緣境的心量;但是我們初學的時候,因為你的心思比較散亂,你沒有這個定力的時候觀想得太複雜,對你本身並沒有很正面的幫助,所以初學的時候還是以「一身禮一佛」為主。你可以試著慢慢去觀想,觀想無量無邊諸佛現出在我們眼前,我們一身來禮多佛的時候,就是遍禮十方乃至於三世的諸佛,這樣子一拜下去就能夠禮敬無量無邊諸佛,它的心量跟境界就非常廣大,相對的,你的功德也會更殊勝。辛三、總結二壬初、顯無盡二癸初、別明虛空二接著看到「辛三、總結」這個部分,大家先請合掌,我們把這一段文先念誦一次,待會再加以解釋:『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下面這一句再念完,『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到這個段落。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這一段「總結」的部分,假設你們有看科判的話可以看到,十個廣大行願都有一個「總結」,「總結」的文都是相同的文。所以我們第一個大願當中會詳細解釋,後面的大願因為是重複的內容,所以到後面就帶過去。因為「總結」的文每個大願都是『虛空界盡,乃至眾生煩惱盡』,這是指以他的心量來講,時間、空間都是無盡。我們先解釋前面這一段,「辛三、總結」底下分為兩個小科:「壬初、顯無盡」跟「壬二、彰無間」。「顯無盡」就是指空間遍十方;「彰無間」就是指時間沒有間斷、念念相續,剎那剎那、一念一念之間都沒有間斷地來禮敬諸佛。「顯無盡」底下又分為兩個小科:「癸初、別明虛空」跟「癸二、總例餘三」;那「癸初、別明虛空」底下又有兩個小段:「子初、反顯」及「子二、順釋」。子初、反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我們先解釋「子初、反顯」。所謂「反顯」就是用反面的意思來顯現正面,稱為「反顯」。它舉例出來:『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普賢菩薩的這個大願-禮敬諸佛-要到哪時候才可以結束呢?要到『虛空界』結束的時候,它的禮敬諸佛才有結束;那我們都知道虛空界是沒有結束的,所以從反面上來反顯正面的意思。這就表示它禮敬諸佛的空間是沒有窮盡的,因為我們這整個遍虛空是沒有盡頭的。子二、順釋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子二、順釋」,「順釋」就是從正面的道理來解釋,稱為「順釋」。所以『與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為盡虛空、徧法界這整個空間是無量無邊的空間、是沒有盡頭的;因為沒有盡頭,所以它禮敬諸佛的空間也是沒有窮盡,稱為『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是非常廣大的。癸二、總例餘三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再來解釋「癸二、總例餘三」。「總例餘三」是哪三個呢?第一個就是『眾生界』、第二個是『眾生業』、第三個是『眾生煩惱』,這三個剛好是我們一般講的「惑業苦」三障。『眾生界』就是指眾生所受的報障,就是苦報、報障;『眾生業』就是眾生的業障;那『眾生煩惱』就是眾生的煩惱障。我們都知道「惑業苦」三障就像一個循環,一般我們凡夫就是起惑、起煩惱;起煩惱之後再用身口去造惡業;造惡業之後又感招苦報,所以是「起惑」、「造業」、「受苦」;受苦之後還沒有結束,受苦之後又起顛倒迷惑、又去造業;所以眾生會輪迴不停,就是因為這三個循環。我們在修持佛法當中,比如十二因緣也是從「愛」、「取」、「有」開始:「愛」就是煩惱,貪瞋痴的煩惱就是「惑」;從煩惱去轉變這個因,你就可以改變你的業;你改變你的業之後,你的果報就改變了!所以「惑業苦」要從「惑」這個煩惱去下手。那你要怎麼去轉煩惱呢?不是憑空就可以轉煩惱,一定要透過佛法的修習,包括聞經、達理,去了解佛法的道理、去改變你錯誤的貪瞋痴思想;你貪瞋痴的思想改變了之後,你身口的惡業就會轉成善業;轉成善業之後,你的果報就是善業會先成熟。所以不管是「惑業苦」三障還是十二因緣,它修行所對治的方法不是去改變你的果報,而是去改變你的因地,這個因地就是你的煩惱、思想。我們說過去的業已經造了,那是沒辦法改變的,只能懺悔;但是現在的業就是要從煩惱當中去轉煩惱成菩提、把顛倒的思想轉變成智慧的思想;所以要透過對佛法的了解才有辦法去改變你錯誤的思想。因此有些人雖然很精進,但是他沒有正確的知見、智慧,就會變成盲修瞎練,找不到佛法修習的重點!相對的,他花了很多時間,但是他在改變他未來的業、未來的報障這部份就很有限。所以我們的重點是你要常常去觀照你的身、口、意。你的心裡是跟什麼相應?是跟正念相應?還是跟貪、瞋、痴相應?這個要時時去觀照。所以這三個三障:『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是無量無邊的。我們都知道眾生無量無邊,要度盡的時候,這三個「惑、業、苦」才會結束;就好像地藏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要哪時候度盡呢?有誰知道眾生哪時候可以度盡?這個時間是很長的,從無始以來眾生好像都沒有減少,已經這麼多尊佛成佛了,但是眾生還是那麼多,是不是這樣子?所以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到底有多少眾生?這個可能只有佛才知道;那眾生哪時候全部可以成佛呢?這就要看大家自己努力。所以『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這個時間是非常地長、空間也非常地廣,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個『無有盡故』其實是就著我們凡夫有限的智慧來看。我們在佛法當中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對不對?都可以成佛,所以一切眾生一定可以都成佛,理論上這是沒錯的,理論上一切眾生都可以度盡,但是時間有多長呢?這不是我們凡夫的智慧可以去分別。壬二、彰無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再來看到『壬二、彰無間』。「無間」就是指時間的無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剎那、剎那之間都在禮敬諸佛。我們昨天也講,我們當然不可能整天都在佛堂裡面拜佛,那要怎麼去達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呢?昨天我們有講到用憶佛的方式,你時時都可以念佛、憶佛,這個就可以沒有間斷,念佛憶佛就是廣義的禮敬諸佛;另外一點就是用隨喜的方式,就是說你的心態是隨喜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剎那剎那之間一定有眾生在禮佛對不對?所以我們就隨喜十方一切眾生、有在禮佛的人,我們就隨喜他的功德,這樣子你也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就是代表你的身、口、意沒有休息、沒有疲厭。前面『念念相續』是指意業而言;『身語意業』就包括了三業,都是沒有間斷、沒有疲厭的。這是就著理論來講,但我們有些地方要會歸到用觀想、用隨喜的,對於憶佛、念佛這方面。再來我們講觀想的文,我們在拜《大悲懺》或者《法華懺》時都會有的,我們在禮佛的時候不是有個禮佛偈嗎?這個禮佛偈我先念一次給大家聽,相信有些人應該聽過,念完再加以解釋。「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這個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只要有拜《大悲懺》都有,請放掌!《大悲懺》或者是《法華懺》裡面,我們在禮十方諸佛或者禮懺悔主的地方都有這個禮佛偈,這個禮佛偈其實就是讓你觀想:你拜下去的時候邊念這一句禮佛偈,然後邊觀想,那怎麼觀想它的意思呢?「能禮所禮性空寂」,這個「能禮」就是指能禮的自己,「所禮」就是佛菩薩。「能禮」的我跟「所禮」的佛,他本體的體性都是「空寂」的,這個「空寂」就是我們之前講到的『大方廣』的意思;我們的心性跟佛的心性是同一體性,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都是『性空寂』。透過我們禮佛的過程,『感應道交難思議』,雖然真空但是妙有。不是頑空、也不是斷滅空。所以這個「能禮」的我雖然是凡夫,而「所禮」的佛已經成佛,但是我們透過這個體性相同的感應,「感應道交難思議」。雖然你在這邊拜,佛表面上已經是入了涅盤,但是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不入涅盤的--佛的化身會入涅盤,但是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所以能夠「感應道交難思議」。再下一句「我此道場如帝珠」,這就是我們之前觀想的文。「帝珠」就是重重無盡,好像大梵王的帝網珠一樣,這是讓你觀想什麼呢?之前講到「多身禮多佛」,而帝珠的每顆珠當中是不是會反應出一個佛的身影,也反應出一個我們能禮的這個身體的身影,對不對?那無量無邊的帝珠互含互攝,所以在這當中就顯現出無量無邊的我們自己在禮無量無邊的諸佛,這就是「多身禮多佛」,重重無盡的觀想。所以「諸佛如來影現中」,諸佛如來的影像乃至於我們自己能禮的影像都在這個珠子上顯現出來。「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我們能禮的自己的身體也現在諸佛前面。『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我們就五體投地的拜,拜了無量無邊的諸佛!你這樣子透過這一個偈頌的觀想,你拜這一拜下去的力量,比你不觀想、單純拜一拜的力量一定是更殊勝。因為你透過觀想的力量把這個境界增廣、變廣了。所以我們這個大乘思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佛菩薩這種不可思議神通力量?就是因為它透過定力的加持、智慧的加持,所以能夠開展出無量無邊的神通妙用,都是從心性開展出來的。但是你要了解第一義諦這個實相的道理,才有辦法真正開顯出這個妙用;你沒有證到這個真空理體的時候,你所想的可能有時候會是一種散亂,因為你沒有空性的基礎;你有空性的基礎之後再去觀想,就不會散亂、就是真空妙有!好,這個我們就先帶過去。接著我們講到菩薩戒(有些人也受過菩薩戒)。我們菩薩戒的這個戒體,其實跟我們現在研究的《華嚴經》思想這個『大方廣』的道理一樣;菩薩戒的戒體是菩提心,要得到菩薩戒的戒體就要發菩提心、與菩提心相應,因此《普賢行願品》這十種大願就是一種菩提心的顯現。你看我們《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他這十大願是「佛前普賢行」,還有「佛後普賢行」。我們之前也講過,你成佛之前,也就是我們受菩薩戒之後要行菩薩道,就是要用這十種行願來修持;你成佛圓滿菩提之後,還是用這十種大願來廣結善緣度眾生。所以『普賢行願』是一種無窮無盡的菩薩道,所以『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時間、空間都是無窮盡的,就比喻我們菩薩戒這種戒體的力量也是無窮無盡的。接著我們簡單講到「橫徧十方,豎窮三際」。就著空間來講是我們剛剛講「橫徧十方法界」;「豎窮三際」是就著時間來講,代表我們要禮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就是「豎窮三際」,就是十方三世,就著理論上來講,我們的心量要這麼大;那就著事相上來講,我們昨天有講到你可以參考懺公師父拜佛的觀想文,這個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以前我們在參加齋戒學會的時候,懺公師父也會跟我們提醒。我們讀書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是父母親沒有學佛;現在在座的可能是父母親有學佛、自己也有學佛,但是小孩子不學佛,有的是這樣子。以前我們是因為參加佛學社團而學佛的,大部分父母親可能都沒有信佛比較多。懺公師父就教我們拜佛的時候,一定要觀想你希望他跟著拜佛的人,就觀想他在旁邊跟著一起拜。透過我們心力的加持、觀想,這個因緣真的很不可思議,你常常這樣子想,就等於用你的念力去引導對方跟著你拜佛,這個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感應道交難思議』。我們眾生的心跟心都是同一體性對不對?所以只要你有攝心、虔誠恭敬地觀想,對方就能夠受益;比如迴向也是一樣,我們誦經迴向給其他人、乃至誦經迴向給過去的亡者,這個都可以感應得到。因此懺公師父的觀想文裡面也有說到過去的祖先也跟著拜、乃至於現世的父母兄弟、乃至於朋友親戚,你在拜佛之前就這樣子觀想,這樣就能有很不可思議的感應,大家可以再詳細地去看那個觀想的文。

庚二、釋稱讚如來三再來我們看第二大願,第十一頁的「稱讚如來」。我們先把本文念誦一遍:『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好,請放掌!我們到這裡告一個段落,接著我們逐段解釋。「庚二、釋稱讚如來」就是第二個大願,解釋稱讚如來,底下分為三個小科:「辛初、牒名」;『辛二、釋相」;「辛三、總結」。在前面的科判表當中也都有列出來,每一個大願都是分為這三個小科。辛初、牒名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辛初、牒名」,就是:『複次善男子』。普賢菩薩又叫了善財童子『善男子』。所謂『稱讚如來者』是什麼意思呢?『稱讚』就是稱述讚歎如來,『稱讚』就是稱述讚歎的意思。『如來』在經典、經論上有很多的解釋,我們這一邊引用《成實論》中的《十號品》,佛有十種名號,在《十號品》的內容有講到:所謂『如來』就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稱為如來」。這個『乘』就是相應的意思--是加減乘除那個『乘』、大乘的『乘』--跟如實道相應來成正覺。那什麼是『如實道』呢?就是「如實相中道」的義理,就是跟我們心性的智慧相應之後,開顯本性的智慧、成就正覺的智慧,把本性的智慧開顯出來,稱為『乘如實道』。至於『稱讚如來』的對象首先是稱讚如來的「果德」。果德就是他成佛之後果地的功德,包含: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種種佛的無量無邊功德,在前面普賢菩薩也稱讚了這個功德非常殊勝,不是我們凡夫可以稱讚得完的;其次還要稱讚如來的「性德」。性德就是佛的因地,這就比較廣了。佛的因地就是眾生的因地,一切眾生都具足佛的性德、都有佛性;眾生有佛性我們也是要隨喜讚歎,即使眾生到了五無間地獄,他的佛性還是沒有被破壞。所以佛也講過他無量的生命之前也到過很多惡道。比如他講過他曾經做黑色的狗、白色的狗,這些骨頭就可以堆成一座須彌山那麼高,那要很多世都做狗才有辦法有這麼多骨頭堆那麼高;你看光是一種動物我們就做過那麼久,何況其他鬼道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所以我們無量無邊的生命當中,每一道都去過的,但是佛還是成佛了,因為他的佛性沒有被破壞,他的佛性具足而且不被外在業力所轉。我們外在會感受到的果報只是一種相用,我們之前講到體、相、用,這個體--本體是不變的。地獄道眾生的體性跟佛的體性是平等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平等的。但是就作用還有相狀來說會有差別,所以我們讚歎如來不只稱讚他的果地功德,還要隨喜讚歎一切眾生所具足的佛性功德。辛二、釋相三壬一、所贊境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接著「辛二、釋相』,解釋稱讚如來的內涵。底下分為三個小科:「壬一、所贊境」;「壬二、能贊因」;『壬三、能贊相。『所贊境』部份我們昨天講到『禮敬諸佛』的『所禮境』時有解釋過了,這裡簡單帶過去就好。因為前面所禮敬諸佛的境界跟稱讚如來的境界都是相同的,都是盡法界、虛空界,包括這個空間-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你看這個十方三世也包括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他稱讚如來不只稱讚過去的如來、現在的如來,乃至於稱讚未來的如來-就是未來佛;我們禮敬諸佛也是一樣,我們禮過去的佛、現在的佛,也禮未來的佛。所以十方空間、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心量就非常地廣。『所有極微一一塵中』,把一切十方三世的國土磨成『極微塵數』這種粉狀的微塵,在這個粉狀、無量無邊的微塵當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在一微塵當中又包括一切世界的『極微塵數佛』,等於兩次方的意思。所以『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這個就是我們所要讚歎如來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遍十方、通三世。壬二、能贊因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接著講到「壬二、能贊因」。「壬二、能贊因」這一段跟之前的「能禮因」二者其實意思是相通的。我們前面有一段在第九頁的「能禮因」:『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它跟第十一頁「能贊因」:『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二者其實意思是相通的,「能禮因」跟「能贊因」都是相通。只是說祖師在翻譯當中有時候對於文句要避免重複,所以就用不同的角度來發揮。所以『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這句原本也是有包括『以普賢行願力』這幾個字,但就是把它省略掉了,本來是『我當悉以普賢行願力故,甚深勝解現前知見』。這個普賢行願是什麼內容?就是我們之前講的『十普』的境界,就是這個法界觀:「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個法界觀是重重無盡的普賢行願力,用這個觀想的力量,以『甚深勝解』--『甚深勝解』一般解釋以理上來講是如理智;那『現前知見』就事相來講是如量智;至於知見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智慧。因此『甚深勝解』跟『現前知見』都是就著智慧來講。你因地用什麼樣的思想智慧去修這個法門,你得到的果報就不一樣;你智慧越廣、心量就愈大、修得愈圓滿。所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就是對『大方廣』的道理、『不可思議境界』的道理能夠產生殊勝的理解。這個殊勝的理解不是聽一、兩次就夠的,須要透過聞、思、修。比如聽聞,我們大家在這裡研究一次、聽過一遍,這頂多只能代表聞慧而已,沒有辦法產生殊勝的理解,你一定要透過反覆的思維。比如有些人在這裡聽一聽,下課之後就忘記了,可能頂多是記得故事,所以待會我要多講幾個故事,故事大家很容易記得住,但是道理就不容易記得住,這個很奇怪!所以我們要常常去思維,有思慧就可以產生『甚深勝解』--殊勝的理解,有思慧也可以轉煩惱。有聞慧是不夠的,聞慧是研究文字的道理,思慧是透過文字義理吸收到你自己的心裏面,這個時候你可以把文字放下,只要攝持它的義理。你看禪宗雖然離開文字,叫做教外別傳,但是它的義理、它的思慧、它的道理是跟文字的經典相通的。不然你所開悟的境界將跟佛所說的道理相違背,那這個就不是開悟,而是邪知見了。所以禪宗雖然是離開文字去修行,但是它的基礎一定是建立在正確的知見上,因此它需要透過開悟的禪師來引導。開悟的禪師他已經悟到文字以外這個思慧的道理,就是勝解的道理。你有這個殊勝的理解之後,你的解釋就不一定要照經典一字一字解釋,就隨緣可以用種種譬喻、種種方式,把佛要解釋的道理用很簡單的譬喻也可以把它表現出來,不一定要完全照經典一字一字解釋。因為經典,其實佛也是在講一個大意而已,他講這個文字出來也是要告訴你一個道理,假設你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就不一定要執著在這個文字上。所以思慧是很重要的,沒有思慧你絕對不可能有修慧。我們一般講聞、思、修,沒有思慧、思維的過程,你去修的時候就很難跟經典的道理相應,可能就會隨著自己的妄想、習氣去修,這樣子有時候就會事倍功半。所以我們在研究佛法的時候,一個道理你要反覆地去思維,思維到你覺得你已經理解,而且產生一個很堅固的信心、堅固的理解,就好像『現前知見』,這個道理在你的眼前不會忘記了。所以禪宗開悟的祖師就是悟到這個勝解,你悟到勝解的時候就好像這個道理已經在你眼前。祖師有個譬喻,說我們在看佛菩薩的種種功德,我們只是在文字上去了解,我們根本思維不到;開悟的祖師他悟到這個佛性,明心見性,他就是把這個佛性已經看到眼前了,所以能明心見性,見就是看到的意思,就好像在現前的意思;但是看到還不代表證道,就好像這個東西他已經看到,但是還沒有吃到、還沒有拿到。因此他開悟之後還要去修才能夠達到修慧,在修慧之前他只有思慧而已。一般我們認為禪宗的開悟不代表證果,所以你看到開悟的祖師還是有臨終卻又去輪迴的,是不是有這樣子?因為他有隔陰之迷嘛,因此他只要沒有斷惑都不代表證道;你有修慧的時候才代表斷惑,斷惑就是斷掉生死的因。所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就是先具足思慧的條件,思慧的條件是有一個標準的,不是說你只是文字上的了解,要匯入到你的內心,這樣子就是你能贊的因地,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才可以具足普賢行願壬三、能贊相四癸一、標能贊相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壬三、能贊相」。你能贊的相狀是什麼呢?「癸一、標能贊相」及「癸二、正辯稱讚」。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稱讚如來?『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辯才天女』,在經論上有講到『天女』有兩個意思:一種是釋提恆因的忉利天的天女,以釋提恆因的忉利天天女的微妙舌根來比喻,因為天人可以出微妙音,所以用這樣子的方式來讚歎佛,這是第一種解釋。在《金光明經》裡面,或者是清涼國師解釋《別行疏》的時候,他解釋說『辯才天女』是一個大辯才天女,是法身大士所示現的。大辯才天女有種種功德力,也包括他的無量辯才,以大辯才天女的無量辯才、微妙舌根來讚歎佛,有這兩層意思。那『出過』淺顯來說就是超過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因地當中具足了『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的智慧,那再用什麼方式?用什麼樣的舌根?用『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這種方式來讚歎佛。癸二、正辨稱讚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讚歎佛的言辭就在『癸二、正辯稱讚』:『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用大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又變現出無量無邊的微妙舌根出來;每一個『一一舌根』又出無量無盡的音聲海,這裡就用了很多的言辭;『一一音聲』又『出一切言辭海』,所以『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這個是不是很廣大?我們講一句話讚歎佛就很殊勝了,他用了這麼微妙而且又無量無邊的微妙舌根,出一切無量的音聲海,每個音聲又出一切種種讚歎佛的言辭,就好像大海一樣廣大,來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這個你如果沒有普賢行願力的觀想,沒有這種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力量,你沒有辦法做到這個程度,只有法身大士的神通妙用才有辦法出現這樣子的神通功德力來讚歎佛。再來我們講到祖師也引用蘇東坡的偈頌,在《法華經》裡面有一品講到六根清凈,它把一切聲音都化為清凈的聲音。你要是看廣欽老和尚的傳記,他在大陸的時候證到念佛三昧,他有三個月的時間聽到盡虛空都是念佛的聲音,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他的傳記?當你到達那個三昧的境界時,你聽一切的聲音都可以化為清凈佛法的聲音。就好像我們之前有講到極樂世界五塵都可以說法:你看它這個鳥叫聲,乃至於七重行樹、七重羅網,微風吹動出來的聲音,都是在講佛法,對不對?那你聽到的時候就自然念佛、念法、念僧。這個境界跟三昧的境界是一樣的、是相應的!待會我們再來解釋蘇東坡的偈頌,其實這個偈頌就是跟大乘的思想相通,跟《法華經》六根清凈的思想是相通的,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您有30萬元投資模擬金未領取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做男人的最高境界
    廣大和諧的哲學境界
    立場決定觀點,眼界決定境界——金正昆教授高級商務禮儀
    【復旦EMBA︱乾貨】王雷泉:禪的智慧與人生境界
    學菩薩境界,轉人間煩惱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