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音樂知識大講堂(二)

交響樂隊的編製交響樂隊是音樂王國里的器樂大家族,一般來說它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下面分組介紹各種樂器(它們都是從高音到低音的樂器)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

銅管組: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鑔、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鐘琴等。

對於一些特殊曲目,還會加入其它的一些樂器,像嗩吶,喇叭,二胡等民族樂器。

由於交響樂隊採用了這麼多的樂器編製,所以它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交響樂隊根據作品風格的需要,它又分為編製上的不同。如單管編製、雙管編製、三管編製、四管編製等等。實踐證明,一個銅管(以小號為例)的音量相當於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故每增加一個銅管,樂隊的弦樂人數至少已經增加了43人。

巴洛克-古典-浪漫主義巴洛克原意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是一種藝術形式,由於這種藝術風格的盛行後人稱之為巴洛克時期。這個時期出產的音樂作品就稱為巴洛克音樂。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致為17世紀。其最早的表現在義大利為16世紀後期,而在某些地區,主要是德國和南美殖民地,則直到18世紀才在某些方面達到極盛。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點是節奏強烈、跳躍,採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復調法,比較強調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變化。巴洛克音樂是後期發展的一個基礎。在聲樂方面,巴洛克音樂帶有很濃的宗教色彩,當時的宗教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占很大的分量。那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樂方面的發展,弦樂的音色更能體現出巴洛克的特色。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維瓦爾第和亨德爾。巴赫是音樂之父,由此可見他的威望之高。維瓦爾第憑著他的《四季》一舉成名天下知。亨德爾是旋律大師,他的作品有一種優雅!他們所留下來的東西是巴洛克時期的一大筆財富!古典主義實際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考慮音樂結構時都遵循這一基本概念:一種調性間平衡的概念,給予聽眾明確的感覺這音樂如何進行;還有段落之間的平衡,聽眾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準確地知道緊接著出現的內容。作曲家的創造性只是對這個作曲系統和輪廓稍加變化,而不是機敏地或富有進取精神地創作出樂曲來使聽眾著迷或驚奇。也可以說在音樂創作上不存在所謂「古典時期」,僅有「古典風格」。按照這種風格,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如果說這是傑出的典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風格並非僅僅出現於他們三人的作品中,這個時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創作基本上也是這種風格,也是按照這種傳統。

此時期的總體特徵是主調風格為主導,音樂語言精鍊、樸素、親切,形式結構明晰、勻稱,音樂中的矛盾衝突得以加強並深化。18世紀新風格構成的要素,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旋律追求優美動人的氣質,傾向於整齊對稱的方整性樂句結構,與市民舞蹈及民間音調及舞蹈節奏的聯繫更為緊密;調性、和聲的安排上升為結構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樂章有更加明確的終止式,簡潔的和聲風格;從短小動機孕育出豐富樂思的技巧,樂章中主題間的對比變化,「通奏低音」逐漸被明確的樂器記譜所替代,表達作曲家對樂器音色更為細緻的感受,常用的題材是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和四重奏等。

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義音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範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如何欣賞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並不像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緻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知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展、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在精彩浩淼的音樂世界裡,交響樂恐怕是最讓人愛恨交織、取捨兩難的了。因為在大眾的觀念了,他是高雅的、嚴肅的、讓人望而卻步的。其實交響樂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欣賞方法,聽懂交響樂是一點都不難的。


推薦閱讀:

「綜藝 直播」、「方言 音樂」,《十三億分貝》這次玩的有點兒嗨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張震岳有什麼早年經歷?
一個中島美雪撐起了大半個華語音樂圈
周杰倫的人品行不行?

TAG:音樂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