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大吼大叫的孩子
媽媽,當我在發脾氣大吼的時候,是因為,我的思考自我的能力有限,我一感到有衝突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痛苦,我的痛苦也許在你看來,不值一提(比如,我的餅乾看起來不是一個圓了...),當我痛苦時,我最初的反應就是失控,發脾氣,出現異常行為,因為有內在衝突,問題焦慮和癥狀才會出來。如果你溫柔地陪著我,我就慢慢懂得接納情緒。
問:
我的小孩每次只要不順他的意,他就會躺地板上,有時候會脫褲子,甚至摸下體,試過無視他這種行為,可是沒用,現在只能嚇唬他說用棍子打,我知道這根本是不治本的,我不接受他摸下體的行為,很想他可以改掉這個習慣?
盧思行:
他當下在痛苦的情緒中,撫摸下體找到快感,減輕這種痛苦。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思:小孩躺在地上,其實是向大人的一種示弱。他的需求,大人不滿足,他有很想滿足,怎麼辦?
躺下來,其實是一種讓自己忍住不去擅自行動的方法。
所以孩子躺在地上,家長應該好好陪著孩子,孩子忍過去了,忍耐力就慢慢加強了
你一急、一打、一罵,小孩子明明是在自我控制,反而被家長認為是壞事了,他自己心理也不舒服,忍耐力就鍛煉不起來。最好是蹲下來陪著。
摸下體,找快感,知道是為什麼嗎?
因為孩子無法理解你們大人為什麼生氣,他明明是在控制自己,你們卻那麼生氣,他害怕在內心覺得你們很壞,所以通過快感來轉移注意力
恩,孩子躺在地上,是他自己的選擇,也要適當尊重他的選擇,因為他這樣做一定是有自己的意義的
如果你對孩子多些關愛,他就不需要通過摸下體找快感來分散注意力了。
張惠姍:
從動力學角度來解析:
兒童思考自我的能力有限,他感到有煩惱和問題時的典型反應就是覺得痛苦,伴隨著兒童就表現出驚恐,失控,就會發脾氣和出現異常行為,因為有內在衝突,問題焦慮和癥狀才會出來。
所以,媽媽要構築一個安全的環境,當媽媽成為安全,可以依賴的情緒調節者時,就對孩子的情緒很有幫助。
別把焦點放如何制止他的行為上,而是關注他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
大腦是情緒產生的生理基礎和神經中樞,大腦的活動對情緒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作用。同時大腦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關係錯綜複雜,
人類的情緒如同其他心理活動一樣,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都是大腦活動的結果
一個孩子,從嬰兒到兒童,隨著大腦的完善,情緒就會慢慢懂得調節。
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直停留在最初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呢?(不可控的發脾氣哭鬧)
因為:
(1) 父母常期的不當對待,親子關係的糟糕,讓孩子學不會如何面對情緒;
孩子生氣的時候,他們自己很難去調節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父母一直的接納,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是怎麼了,這樣,一次一次他們就會懂得調節。
孩子為什麼生氣發脾氣?一開始是本能,不懂控制。
一開始好多孩子都會這樣發脾氣,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媽媽,媽媽我難受我不舒服。
但是如果親子關係很糟糕的話,他們不得不用糟糕的發泄方式來宣洩,就是孩子的情緒一直沒有被看見,一直被忽略否定。孩子會發脾氣不能說他不正常,人都有不同的情緒,家長要做的就是,接納他的這種情緒,幫助他理解,他就能很好地面對與接納自己了。
(2)如果一直都是情緒無法控制,非常糟糕,根本就無法與父母溝通,你要看看孩子的認知方面,如果認知方面也有問題,就要看看大腦這方面了。
如果大腦沒有發育好,那麼控制情緒這一塊就沒有發育好,這就跟大腦的功能有關,因為他的大腦缺乏情緒調節的功能,就一直用嬰兒的方式宣洩。
如果孩子與媽媽之間互動中有問題,那就是心理問題和關係問題;
如果孩子其它方面,一切都存有問題,那麼就是大腦問題。
以下轉自《阿弗萊德和影子》
情緒是什麼,它們能做什麼
情緒常常被人害怕或迴避,
因為它們讓人痛苦。
所以,為什麼要關注情緒,
因為情緒會告訴你重要的信息,
且讓你了解事情是否如你所願
情緒可以提供你有效的,自動的反應,
讓你在緊要關頭能夠生存。
情緒也讓你和他人可以產生共鳴,
了解生活中的期望和需要。
情緒讓你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
當你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
你就能動來滿足自己。
情緒還能傳遞你的感受。
我們通過經歷來體會自己的情緒。
負面的經歷可能變成內心又大又黑的恐懼感覺。
你的大部分情緒都是很久以前就學會了。
所以你的黑暗感覺可能代表著
很久以前某個人對你曾經的傷害。
可是你的情緒和反應仍然是可以被改變和轉化的。
首先,你需要知道你的情緒是什麼,
你有一些基本的原發情緒,
有些刺激你,有些你讓平靜,
這些情緒有:
羞愧,悲傷,憤怒,噁心,高興,驚訝或興趣。
你的基本情緒中,
不愉快情緒原來就比正面的情緒多,
這就意味著你會常常不開心。
但這也是因為負面的情緒能夠幫助你生存。
而這些負面的情緒中,
你越是抵抗它們,
它們就更強烈難受。
如果你允許它們在那裡,
它們的難受程度就輕一些,
你能夠感受並表達許多不同的感覺。
比如覺得:
絕望,被激怒,緊張,激動,
孤單,尷尬,狐疑,滿足等等,
這些情緒都是從你的基本情緒中升起來的,
比如狐疑來自害怕,
孤單來自悲傷,
然後這些會變得複雜。
情緒不總是為你和周圍的情況提供準確的情報,
有時你假裝情緒,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時你用其它情緒來掩蓋最真實的感受。
你表現出這樣,
而你真正是這樣的,
而你需要的是同情和安慰,結果就把別人推走。
如果你和你周圍的人有足夠的支持,
耐心和好奇留你 身邊幫你,
也許你就能得到你需要的,
來醫治那個傷痛的感覺。
再或是有些時候,
你的感覺是混亂的,給你造成了很多麻煩 ,
如果你小時候常常被嚇到,
那麼你長大後就有一些核心的害怕還在,
你因此過度保護你自己,
從而不再讓自己受到任何人的傷害。
每一個童年受傷的人,
都有對安全的常常渴求,
也期望有人愛他們,
與他們聯結,
但是重重的防範使他們無法得到這些。
你可以讓你信任的人知道,
你感到害怕了,
你可以歡迎那種害怕的感覺,
傾聽而不是忽視它或掩蓋它。
這害怕就變得更容易面對。
你還可以通過自我安撫或適當地憤怒來處理害怕。
你還可以面對批評,哪怕批評令你覺得受傷。
你甘冒風險讓別人走進你的內心,
即便你害怕會再次受傷。
你的感覺和實際能力就會提高。
當你能覺察並處理自己的真實情緒
(哪怕是痛苦的情緒),
你的真實的情緒會幫助你得到你需要的東西,
即可以來自自己,或來自他人,
當你不斷地體驗新的感覺,
而非一直卡在老情緒裡面,
你會更信任自己的情緒,
因為這樣會使你的需要得到滿足。
被卡住或曾經誤導你的情緒可以被改變,
只要你學習聚焦關注自己的感覺,
對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奇和耐心,
探討並表現出真正的情緒,
學習接納自己會有不同的情緒。
最後讓情緒來改 變情緒,
而這一切,
在一個同伴的支持和共情之下,
都會比較容易做到。
推薦閱讀:
※二娃時代,偏心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如何應對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
※孩子的時間自己安排
※3歲的孩子罵人怎麼辦?
※經常對孩子冷嘲熱諷,等於在培養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