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講解皈依六支——牢記不忘》

《講解皈依六支——牢記不忘》南摩冉納扎雅雅。出生在印度西方大象山頂之大班智達布瑪啦姆扎所造著的《皈依六支講解》,總義分為三,前言、正文、結論。首先,頂禮與造論宗旨。總一(前言):頂禮三寶。分為四:是誰頂禮,頂禮何者,怎樣頂禮,為何頂禮。a,是誰頂禮:大班智達布瑪啦姆扎在開始造論時所作的敬禮詞。b,頂禮何者:正文所詮述的內容即佛法僧三寶。c,怎樣頂禮:身語意三門恭敬而頂禮。d,為何頂禮:這是作者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以及為了利益自他廣大眾生而敬禮。總二(正文):《皈依六支》的講解。是誰在講述呢?——布瑪啦姆扎在講述。講述什麼內容呢?——皈依的道理與學處。《皈依六支》正文的綱目。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皈依的對境與時間,皈依的功德及學處,皈依的根本戒律。為何要皈依三寶,皈依的對境是什麼,皈依的時間又怎樣,皈依之後會有什麼功德呢?皈依之後其學處是什麼?怎樣接受皈依之儀式。皈依正文的內容。在殊勝三寶所依對境之跟前,具足信心,要有接受三寶的心,思維三寶的詞義,好像夏惹訥扎人一樣,為了求保護而依靠皈依供奉三寶。(皈依之境)分二類:世間及出世間,一者,世間心思及世間境處,二者,小乘及大乘,共此四種。抉擇為《皈依六支》:一支,皈依之士夫。為什麼皈依三寶?害怕怖畏及憶念功德而皈依,為了救護輪迴怖畏而專門求護佑,憶念救護的功德而皈依三寶。皈依的人,分為三類:下士乃因懼怕三惡趣怖畏,求生三善道的樂果,如此而皈依三寶。中士乃因恐懼輪迴痛苦,為了自己獲得寂樂解脫而皈依三寶。上士乃因解救三有輪迴怖畏,普度眾生求證涅槃果之故,皈依三寶。第一類(下士),主要是怖畏輪迴痛苦的人,有教外與教內,外道及內道的人。第二類(中士),主要是具有信心的聲聞獨覺之小乘種性。第三類(上士),主要是具有慈悲心之大乘種性。正如《正道明燈》云:「何人以方便,僅僅為自己,追求輪迴樂,知為下士也。不求三有樂,出離業障苦,追求自寂滅,稱為中士也。自心悟痛苦,他者眾痛苦,普願眾離苦,即為上士也。」二支,皈依之境處。講述三種皈依之處及皈依的時間。皈依處分為二:世間及出世間。亦即『劣境』與『勝境』。其一,劣境(世間)。a,世間境處。山川、地域等無心的境,天神、大力士等非人,國王及言詞專橫者等人類,彼等一切悉皆無力救拔輪迴痛苦,這乃世間者,因為其連自己尚且亦無法從輪迴牢獄中解脫出來。佛經云:「恐懼怖畏的人類,通常歸依山川森林綠樹等處,彼等非為真歸依,歸依彼等乃無法從輪迴眾怖畏中解脫出來。」b,世間心思。依靠『救護怖畏與僅發善願等』世間之心思,如此而皈依三寶。其二,勝境(出世間)。殊勝解脫了義的三寶皈依處,是能夠救護輪迴眾怖畏痛苦,乃至最終獲得究竟妙樂,具足如是威神力,方才是無欺之皈依處。大師云:「就算是輪迴的主宰者,雖然善妙、但是亦為欺騙,唯有佛法僧三寶皈依處,才是無欺騙也。」,如此說來,歸依之處,聲聞僧寶、獨覺法寶、大乘佛寶之三寶皈依處,大小二乘之皈依、乃略有不同。下乘之皈依,不修學能夠成佛的大乘教法,雖然出家為僧人、但是未能修學大乘法門,僅以自涅槃法為主,經云:「三皈依,佛、法、僧,無學、二俱、寂滅,應當歸依此三者。」,諸等所云有千言萬語,有的說不用皈依『佛及僧』的外相,也有的說依照經部教理、是可以歸依佛像等所依,(小乘)與大乘教義的觀點認為、是略有差異的,但是,其共同總的教理,顯密二者都是一致相通的。皈依處、分為三:現證之境,欲住之境,唯一之境。a,現證之境。佛寶:圓覺三身本體,究竟圓滿自他二利。法寶:證悟正法本體,不可言思,於本性如來中行道,最極寂滅道之性相,教之聖法,證之聖法,善說詮述教法妙理,則採用名稱、詞句、文字等形相。僧寶:住於菩薩地之聖者,至尊大乘諸聖眾,小乘四果、八果等眾。(小乘四果、八果:預流向,果二;一還向,果二;不還向,果二;阿羅漢向,果二。)b,欲住之境。佛像(佛寶),經書(法寶),生齒沙彌具戒者(僧寶),諸等一切即為真實三寶,應該具有恭敬心。c,唯一之境。如來佛寶就是唯一究竟之皈依處,其他二者(法寶及僧寶)非為究竟之歸依境,《寶性論》云:「斷之故,有為法乃欺騙之故,無之故,諸等怖畏之故,因此,諸法及聖僧眾、此二類,亦非為永恆的殊勝皈依處,善賢妙義之唯一皈依處,就是佛陀正等覺。」,如此說,(究竟的皈依處)乃如來佛之常寂唯一法身也,能仁具法身之故,究竟圓滿資糧之故。這就是說,需要另外證得此法身,即為因皈依,於自心法性三寶之本性中(本來)安住,即為果皈依。《成就智慧》中云:「遠離二得之心、即為佛寶,不變無垢、即為法寶,功德本自圓成、即為僧寶,本來就是之故,乃自心之殊勝也。」,如此雲,寶之釋義,梵音為『冉納』,大寶貝與妙法六隨順,即為殊勝寶,《寶性論》云:「生起稀罕之故,無垢之故,具威神力之故,世間莊嚴之故,殊勝之故,不變之故,即為稀有寶貝。」三支,皈依之時間。從現在開始、直至獲得圓滿菩提佛果之間,此段皈依之時間,是最為殊勝特別的。(下士)、凡夫僅是在此生獲得微小自利(天人福報)之間。(中士)、聲聞獨覺是在獲得其所需要(自了漢)的果位之間而皈依。(上士)、大乘者是乃至未圓滿菩提果之間,生生世世永遠皈依三寶。《入行論》云:「乃至獲得菩提藏果位之間,皈依三寶。」四支,皈依之功德。(皈依三寶之後),不投生為三邪逆等外道,沒有障礙,健康長壽,清凈罪障,積累功德,功德利益有七種:a、趨入佛門內道,b、不墮惡趣,c、一切戒律之所依,d、人與非人不能製造障礙,e、無病長壽,f、清凈往昔所造諸罪業,g、因地二種資糧迅速積累圓滿。若然歸依大梵天與帝釋天等外道,其行為乃邪逆,妄執彼類為三寶皈依處之過患,在外內皈依中已經作了善妙的陳述,因為彼類投生成為天子之後,其以前所作的皈依、均已顛倒。所以、應當皈依佛法僧三寶,《內證論》云:「何人皈依佛後,不會墮入惡趣。」。守持皈依戒律令涅槃之心獲得堅固。《皈依七十頌》云:「居士三皈依,根本為八關齋戒。」。《日藏經》云:「皈依佛寶之有情眾,俱胝魔類亦無法作傷害。」。《莊嚴經》云:「不管是眾罪惡行或者老病死亡等,但是如來佛陀、亦廣大周遍而作護佑也。」。往昔所造諸罪業悉皆獲得清凈之故。《涅槃續》中云:「何人皈依三寶,福德智慧二資糧,世間崇高之法,均能增上,終究成佛也。」。總之,皈依殊勝三寶之後,逐漸終究會成就佛陀正果(佛寶),轉微妙法輪(法寶),能夠成為聚合不退轉僧眾(僧寶),具足如是善妙之緣起。五支,皈依之學處。分為二:不共之學處與共同之學處。首先,不共之學處。分為二:所禁止及所應行。所禁止者。第一,三皈依之最先學處,是不歸依不頂禮葯叉等鬼神。第二,不要傷害諸有情眾,要有慈悲之心。第三,自他之境,凡是造罪惡者,不能交為朋友。這就是說:皈依佛之後,不皈依不頂禮世間天神葯叉等,在此期間,為了成功某些如理如法的事情,以此緣故,僅唯(給天神)敬禮獻供等,如此亦並不相違也。皈依法之後,應該斷除毆打捆綁眾生等逼害的行為,要有慈悲之心。皈依僧之後,不與外道為友,及不與外道徒交往,不信三寶之邪見者亦不能為友。《涅槃續》云:「何人皈依佛,彼清凈居士,諸時於天神,不作皈依也,皈依法之後,遠離逼害心,皈依僧之後,不與外道為友。」所應行者。對於殘缺不全的佛像,以及黃色袈裟僧衣的補丁,都要恭敬頂戴,對於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不能誹謗詆毀,應該頂戴而受持,不管是『清凈或不清凈』的僧人,都應該看待為賢好善妙的。這就是說,對於殘缺不全的佛像,以及佛陀所說的佛經,應當尊重恭敬,就連黃色僧衣的碎片,都應當恭敬,更何況其他。皈依佛之後,無論佛像是否莊嚴,都應斷除不恭敬及蔑視等行為,恭敬如同佛陀般。《勸親友書》云:「善逝佛像,無論木質或其他材料所製造,都應該善妙地供奉。」皈依法之後,斷除誹謗佛經及註解經論等一切經書,必須要恭敬法寶。《耳飾》云:「佛法最後五百年(即像法時期),我以文字的形象存在,認為這就是(佛陀)我,其時,於彼亦應當恭敬也。」皈依僧之後,對於守戒清凈者,以及持有三藏教法者,諸等一切聖眾,以及就連僅有出家外相的不清凈者,都不要詆毀及歧視,甚至將其當成真正的僧人一樣恭敬。《意樂敦請經》云:「希求功德者,不應觀察宣揚對方的過失,對於自己的優點,切莫認為了不起,驕傲自大、是諸放逸之根源,切莫蔑視差劣的比丘僧。」其次。共同之學處。分為四:既然歸依三寶有這麼大的利益,所以、就不應捨棄三寶,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要去尋求其他的皈依處,恆常憶念三寶的功德,供養佛法僧三寶,六時常念三寶功德,並且皈依三寶。第一,觀待三寶比生命還要重要,絕對不要捨棄三寶。《戒律教言經》中云:「汝為了生命與權力等,即使、是開玩笑都不應捨棄佛法僧三寶。」第二,其時、不管是遇到任何不幸,都不要去尋求其他的皈依處。這就是說,無論是遇到疾病、痛苦等外緣,或者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從心裡、捨棄三寶,也不要另外去尋求其他的世間神靈作救護,患上了疾病、採用經懺祈福持咒念經醫療等方法,若問此等是否合理如法?回答是並無過失也,因為彼等亦為三寶的支分,應該儘力而行。第三,廣大功德、是用食物等供品來供養三寶。分為二:恆時憶念三寶功德,以及用食物等供品來供養三寶。a,三寶功德。三寶之中,佛寶之功德,經云:「如是,佛陀薄伽梵者,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如來出有壞等。」法寶之功德,薄伽梵之正法,善妙宣說,清凈親見,無病,時無間斷,親自交付,見聞得益,眾賢者各別自證。僧寶之功德,出有壞之聲聞僧,善妙向,正直向,明了向,隨順向,應當合掌恭敬。如此等雲,如是憶念乃至所作及正作,修學侍承三寶,儘力頂禮遍行諸方之如來佛。b,供養三寶。感恩隨念三寶,恆常供養三寶,無論吃飯或喝茶等,都要先供養三寶。第四,講述恆常的皈依,六時恆常努力、憶念佛法僧。這裡是指,憶念三寶的功德,不忘皈依三寶,白天三遍,晚上三遍。切莫貪戀親眷而忘記三寶,親戚眷屬等一切是不能作為皈依處的。六支,皈依之儀式。接受歸依的方法,應當知道皈依三寶之『所受與所舍』的道理,在清凈對境之跟前接受歸依,而不是在遇到怖畏之時、方才歸依三寶,不要臨時抱佛腳。這就是說,首先,需要在清凈之對境,大德善知識的跟前,請求祈請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寶,爾後、方才接受皈依,首先給三寶所依(佛像、佛經、佛塔等)獻上供養,要對三寶生起真實殊勝的信仰,然後進行頂禮,誠心誠意地祈禱,此為歸依的前行,正式皈依:「我某某某,從現在開始直至圓滿菩提佛果之間,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菩薩聖眾等僧寶。」,講述三遍,善知識大德表示已經獲得歸依,此即為俗諦、有所緣之因皈依,然後觀想『能皈依、所皈依』一切盡為自心之幻化,安住於無所緣離戲之中,領悟無生妙義,此即為勝諦之皈依,獲得法性無所求之果皈依。如是、《般若經》云:「須菩提,何人於佛,無所緣,於法及僧,無心思,此即為清凈之皈依。」,如此說來,首選的歸依是要在善知識大德之跟前接受皈依,其次才是在遇到怖畏時、方才臨時自我接受歸依。六時任何時候、都可以接受皈依,觀想自己前方之皈依境而領受皈依。總三(結論):分為四:講述造論,託付譯師,迴向善根,究竟圓滿。一者。講述造論。(《皈依六支》的作者班智達布瑪啦姆扎尊者),雖然心裡擁有淵博的佛學知識,但是由於君臣的信心不具足,所以、僅僅宣說了皈依法。這是說,大阿闍黎者,精通五明的大班智達布瑪啦姆扎尊者,其自心相續中,擁有許多淵博豐富的佛學知識,然而、西藏君王及大臣、里里外外諸等大眾,在那個時候、連什麼是『班智達』都尚且搞不懂,心裡猶豫、疑惑不定,為了消除彼等諸疑惑顧慮,因而暫時宣說了此皈依六支的法門。二者。託付譯師。善妙書寫者乃古瑪燃。這是說,此文交付給涅羅欽波,由他善妙地將此皈依法、從梵文翻譯成藏文,以消除君臣大眾等諸疑惑顧慮。三者。迴向善根。造論福德善根迴向給廣大眾生。這是說,不逾越大乘士夫之行持,因此,將造著此論一切善根,普皆迴向給有情眾,祈願此妙法利益廣大眾生。四者。究竟圓滿。《皈依六支》造著圓滿也。這是說,暫時已經講述圓滿之意思,此法乃大班智達布瑪啦姆扎尊者、最先賜予藏地有情眾生的初始教導,最早的傳法、就是講述《皈依六支》。(作者)對於皈依六支的內容,依照自己心裡的理解而作了註解,方便在大眾面前公開傳法的時候,作為備忘的筆記,歡迎普及流通,由達瑪夏造著此註解文。蘇榜。———此皈依六支註解文由達瑪夏尊者造著,塔巴堅贊由藏譯漢。


推薦閱讀:

廣超法師?《四聖諦》講記:皈依三寶
三皈依
什麼是皈依
皈依:上師,我回來了
皈依的功德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