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術後不同營養方式的效果比較

全胃切除術後不同營養方式的效果比較

胃癌患者多合併營養不良,全胃切除術後引起的創傷和生理性改變,再加上術後禁食時間較長,又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營養不良,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及生存質量?。因此營養支持對於患者的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腸內營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應用也越來越廣泛J。由於術前患者多存在嚴重營養不足,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增加了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因此術後早期營養支持對恢復患者的胃腸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成為術後護理的關鍵。目前許多學者提倡胃腸道腫瘤術後儘早恢復術後腸內營養。為探討早期腸內營養應用於全胃切除術後的效果,總結其護理經驗,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62例患者隨機分為早期腸內營養組(EN組)和腸外營養組(PN組),進行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病例

收集本院2008年1月一2010年12月間行胃底賁門癌全胃切除術的62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齡49~70歲,平均62.5歲。隨機分為腸內營養組(EN組)32例和腸外營養組(PN組)30例。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EN組術後第1天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滴人,第2天給予能全力(腸內營養混懸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各500ml滴入,第3天給能全力500~1500ml持續滴入。

開始滴注速度30~60mWh,6h後如患者無不適,可將滴速增至60~80mL/h,第3天後如患者無腹脹,可將滴速維持在100mL/h左右。營養液於體外加溫至38℃左右。維持時間約6—8d,經口進食後腸外組營養也逐漸減量直到停止。具體情況,根據患者的腸蠕動情況讓其飲水和少量流質飲食,並可逐漸減少滴入量,術後第8天停止滴入,患者進半流質飲食。PN組按胃切除術後腸蠕動恢復前禁食,從靜脈輸入脂肪乳、高支鏈氨基酸、葡萄糖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後進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

1.3護理

1.3.1心理護理

胃底賁門癌患者一般體質較差,加上全胃切除術後因手術創傷、疼痛及術後各種管道刺激等因素均可增加患者恐懼心理。傳統的進食時間為腸嗚音恢復、肛門恢復排氣後。改良式早期腸內營養(術後24h)容易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因此,術前要向患者或家屬介紹留置十二指腸營養管的方法和重要性,營養滴注方法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情況。由於管飼時間長達8d,而且多為24h持續進行,絕大多數患者對術中放置鼻腸管進行腸內營養治療有畏懼心理;有的患者對腸內營養的治療效果持懷疑態度。因此,一旦術後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稍有不順利或出現輕度的併發症,將導致患者極度不配合,甚至拒絕應用。針對患者的這種心理,需要安慰、關心、鼓勵患者,把握合適的時機與家屬交談,引起患者和家人的重視,使患者及家屬理解腸內營養的重要意義,以及優於腸外營養的特點等。讓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1.3.2十二指腸營養管的護理

全胃切除術後妥善固定營養管非常重要的,將胃腸減壓管與營養管分開並妥善固定,將營養管末端反折後用無菌紗布包裹後固定。在進行各種操作時需防止管道脫出。保證營養管的通暢,EN過程中,由於營養管較細,營養液的濃度較高,粘度大,速度慢易引起堵塞,輸注前生理鹽水20—30ml沖管,間隔3—4h或2瓶營養液間用注射器抽取無菌生理鹽水20—30ml沖管。

1.3.3腸內營養治療的護理

注意觀察有無腹脹、腹瀉情況,營養液的溫度控制在38℃~40℃,避免食物刺激造成腸蠕動亢進,引起痙攣性腹痛或腹瀉,若腹脹明顯,則應暫停腸內營養及腹部理療。EN組和PN組分別有4例和6例出現腹脹、噁心,經調整輸注速度和對症處理後緩解。在腸內養輸注過程中,實際人量與醫囑給予量常存在差異,應準確記錄每次輸注的量及實際完成量。指導患者適度下床活動,促進胃功能恢復。因患者不進食,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乾燥,細菌容易生繁殖,應加強口腔護理。

1.3.4營養液輸注護理

營養液的輸注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濃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輸注量由少到多。能全力使用前應搖勻,注意保溫,溫度應保持在38℃左右。同時要按靜脈輸液標準,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輸液管每24h更換1次。第1天輸瀋時,患者若無反應,第2天速度可加倍,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加量。輸注能全力時患者應取半卧位或坐位,鼓勵患者床上適當活動。

1.3.5消化道癥狀的護理腹脹、腹瀉是腸內營養最常見的併發症,其發生可能與營養液濃度和輸注速度有關。腸內營養輸注時應詢問患者有無腹脹、腹痛、噁心、嘔吐,了解腹脹、腹痛的程度及持續時間。注意觀察嘔吐物及胃管抽吸出胃液的內容、顏色,判斷有無返流。準確記錄排氣、排便的時間及大便的顏色、性質與量,腹瀉時應進行大便培養及常規檢查。本組腹脹多發生在開始滴注的1~3d,其中有2例輸注速度太快(未用輸液泵),3例營養液未加溫,2例開始滴注濃度偏高。處理:①在術前給予患者口服石蠟油30ml,讓患者排出陳便,同時排氣,殘留量超過100ml者暫停輸注,低於100ml者減慢滴速。②使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③開始輸入時降低濃度,以5%~10%的濃度為佳。④協助患者多活動。⑤腹脹明顯時給予顛茄合劑口服或開塞露納肛。經處理本組患者均能繼續輸注營養液。本組腹瀉患者大便每天4~10次,呈水樣,常規化驗無異常。有1例減慢速度後第2天恢復正常,有3例將濃度稀釋後恢復正常,另有3例加用思密達後正常。

1.3.6休息與活動

指導鼓勵患者術後早期活動,早期活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腸粘連,促進呼吸與血液循環,減少術後併發症,卧床期間,每2h翻身1次。活動量要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而定。除年老體弱或病情較重者,一般術後第1天可協助患者坐起,並做輕微的床上活動,第2天可下地在床邊活動,第3天可在室內活動,活動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宜。

1.4觀察指標

術後觀察患者腸嗚音恢復、排便及進食時間,不良反應(腹痛、腹瀉、腹脹、噁心、嘔吐)。

1.5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3.0軟體包處理,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x檢驗。

2.結果

2.1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的比較。

2.2不良反應EN組和PN組分別有4例和6例出現腹脹、噁心,經調整輸注速度和對症處理後緩解。

3.討論

3.1近年來,外科患者營養支持模式已由腸外營養逐漸變為腸內營養,腸內營養支持以其符合生理狀態、應用費用低廉等優點,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隨著腸內營養的應用,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直接向腸道提供營養物質,不僅是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維持腸道的完整性,這對胃切除術後患者的恢復、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胃切除術後常規的營養供給,一般為術後3—4d肛門排氣、胃腸功能恢復後拔除胃管才可進食流質,而在禁食期間給予患者輸液等靜脈補充營養,常常導致術後營養不足,患者康復較慢。過去認為,腹部手術後應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後才能實施腸內營養。

3.2近年來在胃腸道手術後早期營養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有研究證明,小腸的運動、消化、吸收功能在開腹術甚至結腸術後幾小時即可恢復,術後6—8h就能接受腸內物質的輸入。

張莉等研究認為,腸內營養可以促進腸蠕動,增進門靜脈系統的血流,促進胃腸激素的釋放,改進腸黏膜的屏障作用;腸內營養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接受腸內營養者少75%,並對維持營養狀態同樣有效。本研究顯示,EN組患者術後24h開始給予腸內營養,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時間及經口進食時間較PN組均明顯提前。表明腸內營養的療效高於腸外營養,早期腸內營養具有營養豐富、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優點,符合生理過程,保證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是全胃切除術後患者早期較佳的營養支持方法。

3.3加強護理是保證鼻腸管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順利實施、減少併發症的關鍵。應當在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密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經常檢查體外營養管長度,避免脫出,同時也要防止營養管隨腸蠕動滑入腸內,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嚴格掌握腸內營養液輸注的溫度、速度及濃度。只要認真加強腸內營養知識的宣教,嚴重併發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總之,全胃切除術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安全可行,能夠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積極主動的護理工作是是確保腸內營養順利實施的關鍵,有利於患者術後順利康復。


推薦閱讀:

五色蔬菜的營養食話
【驚喜廚房】鵪鶉蛋雖小,營養卻比雞蛋高3倍!還不用擔心膽固醇!
抗過敏吃它!它和雞蛋一樣營養,但雞蛋有一樣永遠比不上它!
豐滿胸部最需要營養 八大食物滋補胸部(2)
學生營養不良達29.98%   錢江晚報

TAG:營養 | 比較 | 方式 |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