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炮問答:為什麼清朝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就開始改革呢?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問丨都說戰爭和外部壓力是內部變革的最大動力,但這個道理有時候似乎並不明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明明已經在戰爭中一敗塗地,並且對英國割地賠款。稍後又被尾隨而至的法國和美國,分別拿到了類似的利益。最終,連名義上做了清朝藩屬幾百年的葡萄牙人,都在澳門鬧事。
面對這樣尷尬而不利的局面,為什麼清朝方面沒有立即開展改革?而偏偏要到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後,才慢慢起步呢?
《南京條約》簽約現場
因為鴉片戰爭本身對於清朝來說,實質性的威脅觸動不大。所以在帝國,不可能輕易進行傷經動骨的大改革。
後世人在看清朝歷史的時候,因為站在非常清晰的角度,所以能夠一眼看出這個王朝在乾隆後期就已經開始進入下降通道了。這個趨勢在嘉慶一朝,已經基本上坐實了。但換在當時,身在局中的人往往會覺得道光時代的清朝,還不是那麼差勁的。
正在接受蒙古人投降的清軍
畢竟,準噶爾和張格爾這樣的邊境威脅,基本上被掃除乾淨。像白蓮教與天理教這樣的內部亂局,也在被彈壓後沒有反覆跡象。按照傳統的儒家世界觀而言,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小盛世局面,最差也是中興氣象。即便是鴉片戰爭的突然爆發,也無法徹底打破了這個幻象。
鴉片戰爭中擊敗清軍虎頭兵的英軍
從整鴉片戰爭的過程來看,清朝都是非常被動的。英軍雖然只是殖民地級別的部隊,還是依靠技術優勢與海上機動優勢,在沿海的各個局部形成了以多打少局面。清軍在戰前不是準備不多,僅僅林則徐在廣東一個地方準備的軍火就能在清朝歷史上排的上號。如果再算上浙江、江蘇沿海的加強防備,那麼這場戰爭實際上清軍一邊打的非常賣力。
但英軍巨大的技術、戰略和戰術優勢,讓清軍的總動員無法發揮作用。比如很多來自內地的部隊,走了幾個月才匆匆趕到戰場上。但因為無法摸准英軍下一次攻擊方向,部隊遠道而來可能撲空,只能拆分部署。
這是清軍失敗的最大原因,但反過來也讓清軍產生了一種錯覺:英軍其實沒有打敗他的主力部隊,只是利用海軍優勢在不斷偷襲得手。
在當時的大部分人眼裡 鴉片戰爭只是沿海水師與岸防部隊的失敗
這種錯覺的另一個原因,是英軍除了要求香港島這個租借地和有限的賠款外,居然沒有向大清多要一點土地和賠償。這就讓清朝上層都普遍覺得,損失是可以接收的,繼續打下去反而是划不來的。
既然損失其實非常有限,英軍沒有得寸進尺的意圖,那麼傷經動骨的改革就沒有動力。以清朝當時的情況,統治者自己也明白,各種問題太多,問題持續時間太長。何況,改革本身需要足夠的錢財支撐。但帝國本身雍正的機構與既得利益團體,都不允許朝廷有足夠的餘額來干這樣的大事情。
由於缺乏改革動力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落後武裝被保留了幾十年
更深層次的原因,來自儒家世界對於歷史經驗的總結教訓。自從宋朝有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後,統治者就對中期大改非常排斥。就怕改革沒完成,就被舊問題牽連,越弄越亂。保證自身穩定,勝於一切。
這就是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沒有進行改革的原因。也是因為這種錯覺與必然,最終釀成了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經歷了幾乎同時爆發的兩次磨難後,清朝才終於意識到必須進行改革了。
點
推薦閱讀:
※7個乳腺癌問答 為何會得乳腺癌
※問答 | 孩子不愛吃飯是什麼原因導致?聽聽專家怎麼說!問答實戰版【第五期】
※《呼吸之間》連載之十五:第二部分 體會一個「靜」字——精彩問答(2)
※陰曹地府問答 -
※孫海義問答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