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梁浩《了凡四訓》第二十九講: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2015-08-02福建國學堂

了凡四訓第二十九講 節選

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角色,父母給予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在這個追求物質的時代,父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是無可厚非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幸福的定義局限在此,那麼我們的智慧就過於狹隘了。因為孩子的高尚道德、優良品質、美好性格都是物質換不來的。

身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聽到最多的育兒觀便是:「我們夫妻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但是聽到來自家長最多的疑問也是:「怎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成才?」「為什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孩子還是這樣?」

詩書傳家道,文化是一副滋養純潔道德的良方,是一把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是一塊造福百世的瑰寶。了凡先生深諳此道,所以盡其畢生所學著書《了凡四訓》,在書中了凡先生只將自己如何種德立命,行善改命的親生經歷結合生動的事例詳於此書,啟迪後世子孫要知非、改過、行善,自強不息,方可改造命運。

我們已經跟隨梁浩老師對經典深入解讀,學習到《了凡四訓》的「積善之方」。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知道「積善之方」是了凡先生畢生行善經營的心得報告。今天我們再跟隨梁浩老師一起來學習「積善之方」中的兩個真實故事,看看古人是如何用智慧和道德為子孫開拓一片天的。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心地仁厚,推己及人;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鞭打一個囚犯,打得遍身是血,流到地上,怒還沒有消。楊自懲心生憐憫,就跪下替囚犯向縣官求情。請縣令息怒寬恕。縣官說:「此人不守法律,違背道理,不由得人不生氣。」楊自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叩首報告:「國家為政失道,人民對朝廷喪失信心,百姓渙散已經很久,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可以了,如果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也要憐憫他,不能心喜;喜尚且不可,又怎麼能夠發怒?」楊自懲這個人平素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縣官聽了楊自懲一番話之後,情緒穩定,不再發怒了。

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何處?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地方官員、縣市長官這些父母官。儒家言:「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地方首長是人民的領導、父母、老師。

楊自懲雖然家境貧寒,但是時常幫助苦難的人,尤其是囚犯。當然也有送禮請託的,但是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憑良心辦事,絕不收受賄賂。有時囚犯缺糧,他還想方法幫助,讓他們能夠吃飽。有一天,新來的幾個囚犯沒得吃,他自己家裡剛巧也快無米。如果把米都供應囚犯,家人就無米下鍋;如果要顧著家人,那麼這些囚犯就得挨餓。楊沒有辦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太太問:「囚犯從哪裡來?」「從杭州來的,一路上忍著饑寒,面黃肌瘦,臉都發青了。」他的妻子知曉囚犯的由來和慘狀後,決定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煮稀飯給囚犯吃。

後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官至南京和北京的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長孫為刑部侍郎(即今之法務部、司法部部長),次孫為四川廉憲(在明朝稱為按察司,一般也稱為欽差大臣)。他的子孫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楚亭、德政這兩個人也是楊自懲的後代,他自己積善積德,兒孫貴顯,這是果報。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楊少榮對囚犯這樣在世人眼中卑賤的人他都能捨命、慷慨地解救、幫助他們。他真是個難忍處能忍,難行處能行的真善人!而他的孩子乃至他的子子孫孫不但得富貴,還因為有這樣的美好品德的傳承,在自己所擔任的官位上也能造福百姓,成為有德有能的名臣。

《德育古鑒》讚歎楊自懲云:「此一獄吏爾,而積德獲福如此。古云:公門之中好修行。何也?公門時時刑罰,其間貧而負累,冤而獲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搶地,無可告訴,惟公門人,下得民隱,上知官情,艱苦孤危之際,扶持寬假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若能釋貧解冤,教愚扶弱;無乘危索騙,無因賄唆打,無知情故枉,無舞文亂法,則一日間可行數十善事,積之長久,自然吉慶日至,子孫昌盛矣。」

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自己先前過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做。只要心存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功德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

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先生同時代的俞凈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

可見人生有無限的可能,這些可能不是從謀算開始,而是從善開始!

再看: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叫作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御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都憲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都憲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就一一查遍名冊,暗中給不是作亂之人一面白布小旗,與他們約定,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至宰相。而且他的孫子謝丕,中了探花,也就是進士第三名。

這是統兵的將領懂得積德,不冤枉人,不濫殺無辜。這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歷史證驗。

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做大將軍的人,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什麼原因?殺傷太多,所以後代都不好。如果做將軍的愛惜人命,絕不妄殺,軍隊紀律森嚴,就能保全後代。

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其中救人的過程卻真是感天動地。一萬多人得救不是數人,不是百人。這是需要極大的耐心、極縝密的心思去翻看名冊才可以做到不枉殺的。而且他的軍隊也沒有欺霸百姓。可見他治軍有方,他素日里必以身作則。謝都事救人之心不是偽裝的,他有著一顆平等、惜命的慈悲之心。這樣身正心善之人,後世子孫狀元、榜眼、探花皆有,可見其後世子孫也是得其身教,成為能者賢人。

看了以上兩個故事,相信大家已經有了很好的答案,到底什麼才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當我們純心為善,不為回報時,《太上感應篇》中說道:「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為之,所作必成!」

教育的終極行為就是身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常常擔心自己的孩子找不到好的工作,沒有好的前途。只要做個有智慧,心中有正知正見的父母,就能給子孫造福,將真正的財富留給子孫。

學習了聖賢的智慧,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當我們將這樣的智慧傳給下一代,並身體力行為他們樹立榜樣,相信他們慢慢會如花般盛開,芳香四溢,蜂躍蝶舞。

福建國學堂

公益讀書會

每周五晚、周日全天

福州屏東中學大禮堂

推薦閱讀:

【財富八種人】
身旺財殺旺,丈夫能幹,錢財富足
財富是什麼?志存當高遠!
財庫也可以自己補?真的有這樣的好事!

TAG:孩子 | 財富 |